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
各岗位工种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方法

各岗位工种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方法一、物理因素1.噪音:可以通过佩戴耳塞、设置隔音设备、加强室内隔音等方法进行控制。
2.振动:可以选择降低振动工具的振动水平、加装防振装备、更换降振措施等方法来控制。
3.温度:可以对工作场所进行通风、降温、加装空调等措施,确保温度舒适。
4.光照:可以进行合理的灯光布置,配备护眼设备,避免眩光等产生过大的光照刺激。
二、化学因素1.有毒气体:可以通过加强通风设备、佩戴呼吸保护装备、更换有毒气体替代品等方法进行控制。
2.有害粉尘:可以建立密闭排尘系统、加装防尘设备、佩戴防尘口罩等措施来控制。
3.有害液体:可以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加装排风设备等方法进行控制。
4.爆炸、火灾:可以设置防火设备、佩戴防火服装、加强火灾应对演练等控制方法。
三、生物因素1.细菌、病毒:可以进行工作场所卫生的定期清洁,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设备进行控制。
2.动物、昆虫等:可以设置防护网、加强卫生管理、佩戴防护服装等措施进行控制。
3.植物过敏原:可以进行职工健康检查,提供防护设备,加强工作场所清洁等方法进行控制。
四、人为因素1.工伤事故:可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设置安全警告标志,进行安全演习等控制措施。
2.不良工作姿势:可以进行人机工效学评价,调整工作台面、座椅等设备,教育员工正确工作姿势等方法进行控制。
3.工作场所紧张:可以进行心理危害评估,加强员工心理辅导与疏导等方法进行控制。
4.电气设备故障:可以定期检查设备安全状况,设置安全防护装备,加强维修与保养等方式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各岗位工种的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岗位的特点和工作环境来制定。
通过建立科学的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
一、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水泥尘、石棉尘、金属尘、有机粉尘等)。
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如机械性噪声与振动、电磁性噪声与振动、流动性噪声与振动等)、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劳动过度心理和生理紧张;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良体位和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劳动工具。
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二、按照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划分。
该办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可分为以下10大类:①粉尘类。
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
②放射性物质类。
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
③化学物质类。
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15种,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职业病潜伏期达数年甚至十几年,一旦发病往往很难治疗,病死率较高。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防治职业病是项目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对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提出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基础,辨识的准确与否决定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是否全面,并为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等手段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供支撑。
一、职业病危害的特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项目轨道施工工程,作业方式有土方开挖、盾构掘进、电焊、油漆、防水、拆除等。
施工工程和施工地点的多样化,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多样性。
既存在粉尘、噪声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等产生的职业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地铁施工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化学毒物等。
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为全面、准确、有效的识别职业危害,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辨识可划分为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部分。
(一)施工前辨识:项目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
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
识别范围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共84张PPT】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过程中,借鉴科技文献、相同项目数据、典型事故案例等资料,找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来源及其因果关系,即可科学推断、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实现从定性识别到定量识别的转化。
二、类推原理
类推也称类比,是人们经常应用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存在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一个已知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来类推另一个对象具有同类属性的过程。 分为定量类推和定性类推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1 原辅材料: 种类与数量; 形态:气体、液体、固体、气溶胶; 理化特性:挥发性、熔点沸点; 储运、装卸;加料、投料 杂质(金属矿料、石油气等:铅、砷、磷、硫、氨); 产地(煤炭、原油); 毒性资料与质检报告资料。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2 生产过程 生产原理:条件 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物料转化; 物理过程:压力、温度、机械挤压切割; 物理化学过程: 生产方式: 设备选型: 工艺水平:密闭性、自动化程度。
*
• 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类 比 法
优点:直观、可以定量(通过对类比现场的调查、 监测); 缺点:相似可比性的差异带来偏差。 工程特征的相似性(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辅材料、产品结构);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差异性; 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检 查 表 法
概念: 对设计的工厂、车间、工段、装置、设备、生产环节、劳动过程的相关要素以检查标的方式进行逐项检查,辨识分析各环节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较广。可单独应用于一些工艺简单的项目,也可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对一些工艺繁杂的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②剌激性气体: 酸:硫酸、盐酸、硝酸、铬酸; 成酸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
铬酐; 成酸氢化物:氯化氢、氟化氢、溴化氢; 卤族元素:氟、氯、溴、碘; 无机氯化物:光气(碳酰氯)、二氯亚砜、三氯 化磷、三氯化砷、三氯化锑、四氯化碳; 卤烃:溴甲烷、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酯类:硫酸二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氯甲酸甲 酯、甲酸甲酯、醋酸甲酯;
醚类:氯甲基甲醚; 醛类:甲醛、乙醛、丙烯醛; 有机氧化物:环氧氯丙烷; 氟代烃类: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氟光气、氟
聚合物的裂解残液和热解物; 成碱氢化物:氨; 强氧化剂:臭氧; 金属化合物:氧化镉、羰基镍、硒化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1. 何谓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在职业卫生工作中,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 场所环境检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 把某建设项目或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 程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也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2.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内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4.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方手段:
看:看现场、看工艺、看设备、看布局 听:噪声的来源、性质 查:检测、预评、控评、设计书 问:现场作业工人 嗅:通过毒物特殊的气味进行判断 触:高温、热辐射 测:浓度或强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意义 ⑴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 ⑵ 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 ⑶ 用于职业健康监护,根据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
⑵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⑶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评价方法
危险度评价:评 估职业病危害因 素的危害程度和 可能性
风险评估:综合 考虑职业病危害 因素对个体和群 体的影响
危险因素识别: 通过调查和检测 确定职业病危害 因素
综合评价:对职 业病危害因素进 行全面、系统的 评价
检测检验法
检测检验法:通过专业的检测仪器和检验方法,对作业场所和员工身体进行检测和检验, 以识别和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和程度。
观察法:通过观察作业场所的环境、设备、工艺流程等,以及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健康状 况,来发现和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员工的职业史、健康状况和工作环境等情况, 以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和影响。
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排放 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设备的更新 通风设施和排气罩的设置 隔离和密闭措施的采用
管理控制措施
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 评价制度
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方 案和实施计划
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 测与评价,确保符合国家相
关标准
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档 案,记录各种控制措施的实
案例背景:介绍案例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名称、行业、规模等
危害因素辨识:分析案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用的方法和结果
评价方法:介绍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方法和标准,如何确定其等级
控制措施:针对案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个体 防护、管理措施等
案例总结与经验教训
案例一:某化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实施控制措施:对作业 场所进行整改,落实控
制措施。
监控与评价:对实施控 制措施后的作业场所进 行监测和评价,确保控 制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

3
危害因素评估
评估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和潜在风险,确定健康影响和必要的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目的和 意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旨在评估员工的暴露水平和潜在风险,以识别可能的健 康问题,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常用方法
工作场所调查
调查员工的工作环境、作业方式、暴露时间等,收集 相关数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 价与控制
本演示将为您介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控制,并解释其定义、分 类以及重要性。我们还将分享辨识方法、评价的目的和常用方法,以及控制 的原则和措施。让我们开始吧!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是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精神因素或人因因素,对工作场 所内员工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危害因素多种多样,但它们可以归类为不同类型,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作用机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重要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是确保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关键步骤。通过准确辨识危害因素,我们能够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健康风险。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和步骤
1
信息收集
收集与工作环境和任务相关的信息,包括工艺流程、材料使用、作业条件等。
2
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检查、测量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如噪音、化学物质、议
•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控制危害因素。 • 提供员工培训和教育,增强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 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 持续改进控制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和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工作环
境和作业方式。
生物监测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

02
危害因素辨识方法
Chapter
工程分析法
定义:工程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生产工艺、设备、操作过 程、生产环境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以辨识职业健康危 害因素的方法。
具体步骤
1. 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原料投入、化学 反应、产品产出等环节。
2. 对使用的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其运行过程 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长期接触有害溶剂会导致 皮肤损伤、中毒等症状。
生物因素
1 2
细菌
长期接触某些细菌会导致感染、传染病等疾病。
病毒
长期接触某些病毒会导致感染、传染病等疾病。
3
寄生虫
长期接触某些寄生虫会导致感染、寄生虫病等疾 病。
心理因素
工作压力
长期承受工作压力会导致 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
人际关系
长期处于紧张的人际关系 会导致心理压力、抑郁等 症状。
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职业健康危害问 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需要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科学、准确的辨识。
定义和术语
定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 存在的、可能对员工健康产生不利影 响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
术语
职业病、职业性损害、职业性致癌物 、有害物质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危害因素辨识方法 •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分类 • 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 职业健康监护与应急处理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引言
Chapter
目的和背景
目的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是为了识别和评估工作环境 中可能对员工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从而采取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员工的健康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
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15种,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职业病潜伏期达数年甚至十几年,一旦发病往往很难治疗,病死率较高。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防治职业病是项目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对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提出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基础,辨识的准确与否决定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是否全面,并为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等手段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供支撑。
一、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项目轨道施工工程,作业方式有土方开挖、盾构掘进、电焊、油漆、防水、拆除等。
施工工程和施工地点的多样化,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多样性。
既存在粉尘、噪声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等产生的职业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地铁施工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化学毒物等。
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
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为全面、准确、有效的识别职业危害,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辨识可划分为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部分。
(一)施工前辨识:
项目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
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
识别范围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项目前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
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
工序和建筑材料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5)施工机具、设备、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
(二)施工过程辨识:
(1)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程度,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确定防控的重点。
(2)当施工设备、材料、工艺或操作规程发生改变,并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浓度或强度发生变化时,重新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和评价。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分为三级防控措施:一级预防包括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同时审查、工程技术控制措施、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岗前体检和个体防护、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二级预防包括岗中、离岗职业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要及时调离岗位,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包括发现职业病患者后进行及时治疗,减少伤残和死亡。
项目监督主要目的是做到一级预防。
具体控制措施有:
(1)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地方规章制度体系,编制配套的实施细则。
(2)加强和完善项目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建设,配足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及职业健康管理经费。
(3)定期为施工人员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为施工人员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
(4)加强职业健康培训,强化进行职业健康宣传,提高其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
(5)根据施工现场的职业病危害特点,选择不产生或少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配备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对可能产生急性职业健康损害的施工现场应设置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紧急撤离通道和泄险区域等。
当前,职业安全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场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
为有效控制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项目部科学、全面、准确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工作,为下一步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件1、项目职业健康危险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表
附件1、项目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