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示例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和评价

二、评价方法的选用
选用评价方法时,应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 针对 实际情况, 认真分析和比较, 慎重选用。 必要时, 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方法对同一对象进 行分析评价, 使用多种方法可以综合分析、互相 补充、相互验证,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选择评价方法时应考虑下列4个问题:
1.建设项目特点 (1) 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进行选择: 随着建设项目规模、复杂程度的增大, 有些评价 方法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费用相应地增大,甚 至超过容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应先用简捷的 方法进行筛选, 然后确定需要评价的详细程度, 再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 (2) 根据建设项目的类型和特征进行选择: 不同 类型的项目其存在的危害因素的类型、分布等情 况不同, 预评价项目与控制效果评价项目的特点 存在差异, 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特征也不尽完全 相同, 选择评价方法时都应予以考虑。
三、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主要依据有四个方面:
(1) 国家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技 术规范,是编制检查表的主要依据。 (2) 国内外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搜集国内外同 行业及同类产品行业的事故案例,从中分析危害 因素,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作为职业病危害评价 检查的内容。 (3) 通过系统分析确定的职业病危害部位及防护 对策,也是检查表的重要编制依据。 (4) 研究成果。编制检查表的依据必须是最新的 知识和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方法、新颁布 的法规和标准。
六、示例
检查表法在某拟建项目总体布局评价中的应用。 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一2010) 中有关总体布局的规定, 编制检查表, 对拟建 项目的总体布局情况进行评价, 检查结果见表 2-2。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其方法-培训

对原有风险制定或实施改进措施后尚存的风险。
03如何进行危害因素辨识
制定评价步骤
划分 作业活动
编制业务活动表,内容应覆盖所有部门、区域,包括正常、非正常 和紧急状况下的一切活动。
辨识危害
辨识与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害,考虑谁会受到伤害及如何受到伤 害,准确描述危害事件,提出危害因素。
评价风险
料
-
-
环
-
-
法 检查JIS中安全提示
备注: 上: 头部以上、地面以上悬空不接触地面的部分 下: 脚下、工作平面以下 前: 操作过程正前方 后: 操作过程正后方 侧: 合作配合作业、交叉作业等
危害因素
序号 岗位
活动
危害事件
危害因素
现状
物 人 环境 技能 控制 应急
L
E
C
D= 风险 风险控制 L·E·C 等级 策划
序号 岗位
活动
危害事件
危害因素
现状
物 人 环境 技能 控制 应急
L
E
C
D= 风险 风险控制 L·E·C 等级 策划
备注
分值
100 40 15 7 3 1
C --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财产损失(万) 2000及以上 1000~2000 300~1000 150~300 70~150 1~70
后果
人员伤亡 3人及以上死亡
对辨识出的危害因素,运用LED法进行评价。 注:这项工作要求综合各层次人员评价得出的数据,平衡评价尺度。
制定评价步骤
评估是否为 可允许风险
现有的职业健康安全预防措施是否足以控制住危害,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确定危险 控制计划
辨识与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害,考虑谁会受到伤害及如何受到伤害, 准确描述危害事件,提出危害因素。
工作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卫生管理体制: 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 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管理。
三、工作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 化学因素: a、有毒物,如铅、汞、氯、一氧化碳、苯等 b、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物理因素 如高温、低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电离辐射(X射线)、非电离辐 射(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等 生物因素 如一些传染性病细菌 ————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将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里。 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高分子化合物及其毒性。高分子化合物范围极广,包括塑料、合成纤 维、合成橡胶、黏合剂、离子交换树脂等。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主要来自三方面: 生产基本化和原料、单体过程中产生的毒物, 生产中的助剂, 树脂、氟塑料在加工、受热时产生的毒物。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某些化合物质的远期作用值得重视,如临床资料 证实氯乙烯可致接触作业者发生肝血管肉瘤, 丙烯腈对动物有致癌作 用,氯乙烯、丙烯腈、氯丁二烯、苯乙烯都是致突变物质,对人类遗 传物质DNA具有损伤作用。 如氯乙烯,主要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氯乙烯急性毒性的靶器官为中 枢神经系统,慢性毒气的靶器官为肝脏。氯乙烯还具有致癌致畸作用。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宿松县安全教育培训中心 祝爱荣
本次和大家一起研讨学习的主要内容 • 职业卫生的概念 • 职业卫生的现状 • 工作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 • 职业病 • 职业病的防治
HSE_危害识别及风险分析

——评价和风险管理理论
HSE管理体系是建立在“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避 免的”这一管理理念上的,即:如果我们能够预先 识别特定的一种危害因素,我们就能够通过管理和 发挥我们的技能来避免事故发生或是设法使人、环 境和财产免受损害,即能够对风险进行控制。
1、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步骤
风险等级评定方法
风险分类-使用风险矩阵表
风险大小 = 可能性 x 严重率 0 - 4 低 (管理提高,进一步降低风险) 5 - 12 中(需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13 - 25 高 (不能接受,需要立即纠正)
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该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员工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 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格雷厄姆 (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
作业风险概念及辨识
从机器设备的因素出发:
设备!
作业风险概念及辨识
从方法程序的因素出发:
要素
安全 程序
分类
岗位操作规程 工作许可
工作风险分析
例子
工人从事砂轮机磨削作业无岗位操作规程指导 维修工人进入罐槽内检查前未办理密闭空间进 入许可 生产工人进行置换清洗作业前未进行工作风险 分析
作业风险概念及辨识
划分作业活动
划分 危险 等级
识别危害因素 确定风险
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评审措施计划的适宜性
2、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
审查改善
ACTION
检查纠正
CHECK
持续改进
风险识别
PLAN
风险评价
DO
否
改善或制 定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告知书(喷砂工)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示例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甲方)在与劳动者(乙方)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内容:
(二)甲方应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的要求,做好乙方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检查。
一旦发生职业病,甲方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乙方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及相应待遇。
(三)乙方应自觉遵守甲方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按要求参加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若被检查出职业禁忌证或发现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必须服从甲方为保护乙方职业健康而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的工作安排。
(四)当乙方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发生变更,从事告知书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甲方应与其协商变更告知书相关内容,重新签订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五)甲方未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乙方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甲方不得因此解除与乙方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六)职业病危害告知书作为甲方与乙方签订劳动合同的附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签章) 乙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范文(三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范文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是现代工作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也不断增加,给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预防与管理职业危害,保护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每个企业和组织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一、认识职业危害的特点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
职业危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长期、潜在性:职业危害通常是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中产生的,在工人没有发现异常之前,可能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2. 多样性、复杂性:职业危害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各种有害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同的职业危害。
3. 相对隐蔽性:由于职业危害是长期暴露产生的,工人往往不能立即感知到危害的存在,从而无法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
二、职业危害的主要类型根据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来源,职业危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1.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温、低温、高湿度等对工人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2. 化学因素:包括粉尘、气体、液体等对工人呼吸道、皮肤和内脏产生有害影响的因素。
3. 生物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4. 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强度过大、工作压力过大、工作内容单调重复等造成工人心理不适的因素。
5. 机械因素:包括机械设备的不安全因素,如起重设备的倾覆、传动装置的伤害等。
三、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的原则为了有效预防和管理职业危害,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多层次预防原则:从根本上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首先是通过工艺改进、设备改造等技术手段控制危害源的产生,然后是通过个人防护措施和个人行为的改变控制危害的传播和影响。
2. 防控全面性原则: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应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涵盖从危害源的产生到工人接触危害物质的全过程。
3. 防控科学性原则: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应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基础,进行科学监测、评价和管理,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如何识别你身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物理因素
总结词
物理因素包括噪音、振动、辐射等,长期暴 露可能对听力、神经系统等造成影响。
详细描述
许多工作场所的员工需要面对噪音和振动等 物理因素的干扰。例如,建筑工人在嘈杂的 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矿工长期 暴露在矿洞内的湿气和寒冷环境中,可能引 发风湿等疾病;而长期接触高强度电磁辐射 的工作人员,如雷达操作员和X光技师,可 能面临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健康风
02
关注职业卫生相关政策的动态,了解政策对工作场所和个人健
康的影响。
参加培训与交流活动
03
参加职业卫生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自身职业卫生意识和能力
。
05
预防职业病的措施与建议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
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提高 员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预
防能力。
制作宣传资料,如海报、手 册等,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03
个人防护与健康管理
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 如防尘口罩、手套、耳塞等。
根据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选择相 应的防护用品,如化学品的选用
化学防护眼镜和化学防护服。
定期检查和更换防护用品,确保 其有效性。
保持工作场所清洁与卫生
01 定期清洁工作场所,包括地面、设备、工具等。 02 保持工作场所通风良好,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03 遵守工作场所卫生规定,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
劳动组织与工作制度因素
要点一
总结词
劳动组织与工作制度因素涉及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轮班 制等方面,不合理的工作安排可能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 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时间的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频繁的加班和轮班制 等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工作制度因素,可能导致员工出现 疲劳、失眠、焦虑等问题。此外,长时间坐着或重复性工 作也可能导致肌肉骨骼问题,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等 。因此,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以及提供适当的 休息和福利措施,对于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

辨識的主要對象?
危害因素(危險源) 環境因素
危害因素(危險源)
危害因素
一、危害因素(危險源)定義
危害因素(危險源): 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的根源、狀態或行為, 或其組合。
危险類: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類: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 素。
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的辩识应考虑几个方面
六种典型危害 三种时态 三种状态 人—物—环境方面 六种典型危害
a 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 b 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 c 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 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 d 电器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或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 电、设备损害等; e 人体工程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 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 f 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细菌、真菌等造成的发病感染。
L──事故或危害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事故或危害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完全可能,可被預料到 相當可能 可能,但不經常 可能性很小,完全意外 極不可能 分數值 10 8 6 4 2
C──事故後果的嚴重程度 後果的嚴重程度 災難性的:可能導致有人死亡 非常嚴重:可能導致有人嚴重失能 嚴重:可能導致暫時性重傷或傷殘 一般:輕微可恢復的傷害 引人注意:不利安全健康 分數值 100 40 20 3 1
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的辩识应考虑几个方面
三种时态
a 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 事故; b 现在: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况; c 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健康监护工作
健康监护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与分析,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 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作业人员健康状况,及时 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有害因素 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劳动者工 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前提,通常需针对劳动者接触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决定检查项目。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2. 职业病危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通常分为三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一 按来源分类
1.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类比法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最常用的识别方 法。
优点是通过对类比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和实际检测后,可对职 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直观定性和定量描述。
缺点是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因可能存在的生产规模、 工艺路线、生产设备等差别,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 程度的差异。
在实际工作中,完全相同的类比对象是十分 难找的。因此在进行类比定量识别时,应根据生 产规模等工程与卫生防护特征、生产管理、以及 其它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
1. 生产性粉尘; 2. 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线; 3. 有毒化学物质; 4. 物理因素; 5. 生物因素; 6.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 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新的分类目录
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娴熟的专业 基础知识,包括职业卫生、卫生工程、卫生检验等,同时还要有丰富 的现场工作经验和工业技术常识。在识别过程中,首先应遵守全面识 别的原则,从建设项目工程内容、工艺流程、流料流程、维修检修等 多方面入手,逐一识别,分类列出,然后对因素的危害程度作出进一 步的识别。不仅要识别正常生产、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还应分析开车、停车、检修及事故等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偶发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作用
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文献 检索、职业卫生学调查、类比调查和工程分析等手段,识别建设项 目竣工投产后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果对危害因素的识别 不够准确,轻则可使评价报告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受到局限,重则可 造成评价报告结论的严重失误。只有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的 或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与分布情况,及其对劳动者健康 影响的方式、途径、程度等有了全面、准确、客观地辨识,才能对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作出科学的评价。
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类比法、资料 复用法、经验法、检查表法、工程分析法和实测法等。事实上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应根 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扬长避短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类比法
类比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资料进行类推的识别方法。
(4)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 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体等。
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职业性精神(心理)紧张;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 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由此可见,“识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 害评价中的“灵魂”,是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前提。
2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核心是通过由因(危害因素) 查果(病人)和以果(病人)找因(危害因素)的研 究,探索病因。前者是借助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对有害因素的“定量”识别;后者是根据统计推断原 理对未知危害因素的“定性”识别。
生产工艺过程中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能量的转换,以 及物料的泄漏等是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直接原因;工作场所 异常气象条件,通风不良,劳动组织与管理失误等则是职业病 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增高的间接原因。
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并达到致病的浓度(或强度)的原因 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个原因因素耦合在一起导 致的。当缺少其中的必要因素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致病作用就 会很大程度上减弱,或者消失。
2005年6月 卫生部发布了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 类目录》征求意见稿。 将其分为:
1. 粉尘因素 2. 放射性类 3. 需严格控制的化学性危害因素(高毒类) 4. 需控制的化学性危害因素(有接触限值) 5. 需加强个人防护的化学性危害因素(无接触限值) 6. 物理因素(不含电离辐射) 7. 生物因素 8. 其他因素 如不良作业条件等
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 个车间; ➢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危害。
注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 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二)按所致职业病种类的分类
根据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 按所致职业病的种类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监测与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 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 害因素检测、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通常可分为系统监测、抽样监测、定期定 点监测和个体接触水平监测等几类。
鉴于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且在同一工作场所 中可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及 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会随着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外界环境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论进行何类监测,在现场监测工作之 前都必须通过文献检索、工艺流程分析和职业卫生学调查等手段对 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出“定性”的识别,确定 监测项目和拟定监测方案。显然,项目监测的过程就是对监测对象 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识别的过程。
3 从量变到质变原理
许多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存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职业病危 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同样存在着典型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氨 气对人体的毒性作用随浓度增高逐渐增大: ❖当氨气浓度在9.8mg/m3以下时,对人体无刺激作用; ❖当氨气浓度在140mg/m3时,人体感觉眼和呼吸道刺激反应; ❖当氨气浓度在7,000mg/m3以上时,人体吸入可立即致死;
因此,“识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职业病危害评价 中的“灵魂”,是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前提。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可分为:
1 定性识别 是识别的基础,多用于全面识别。
2 定量识别 进一步明确其危害程度,是风险评价的基础。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义与分类
1. 职业病危害 occupational hazard
5 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诊断过程中除了要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 和实验室结果支持外,还必须有职业接触史的支持。对 患者职业接触史的判定过程,就是对患者职业活动中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识别的过程。
因此,从事职业病诊断工作也离不开职业病危害因 素识别。
6 职业卫生监督
职业卫生监督是国家卫生行政监督的一部分,是 保证职业卫生法规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
2 资料复用法
资料复用法是利用已完成的同类建设项目, 或从文献中检索到的同类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 害资料进行类比分析、定量和定性识别的方法。 该法属于文献资料类比的范畴,具有简便易行 等优点,但可靠性和准确性难以控制。
3 经验法
经验法是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借助自身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 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 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工作场所的识别。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在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定性识别后,通常还需对主 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量识别。通过现场采样分析,进 一步判断其是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职业接触限 值,以此作为评价工作场所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 果的客观指标。
因此,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对职业病危 害因素的识别需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识别时,要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思维 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害物存在与否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存在的 量。因此在评价工作中,人们常常更多地关注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强 度)是否超标,以及超标倍数等。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则
1 全面识别原则
一般来讲,某种工作场所所包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比较单纯的。 而对于一个建设项目,特别是工艺复杂的建设项目,其整个生产过程 中所包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错综复杂的。
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监督检查工作场所职业病 危害因素存在的状况,还是督促与指导用人单位做好 职业卫生防护,首要问题就是要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 危害因素进行正确识别,只有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 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后,才可依法作出正确 的监督结论。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
1 从因到果原理
万事万物有因才有果,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2 主次分明原则
全面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遗漏。而筛选主 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则是为了去粗取精,抓住重点。在工作中,对 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可能 产生的后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也是为了筛选重点,抓住起主导作 用的危害因素。
此外,每一种危害因素因其自身的理化特性、毒性、生产环 境中存在的浓度(强度)及接触机会等的不同,对作业人员的危 害程度相差甚远。因此,在识别过程中应做到主次分明,避免面 面俱到,分散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