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相关信息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职业病是由于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和长期暴露于特定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而导致的一类疾病。

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各国普遍建立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该制度是为了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工艺因素等。

针对不同种类的危害因素,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测和分类方法。

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有害粉尘、有害气体、有害蒸汽等,可以通过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样本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可以通过测量工作场所的噪音水平、振动频率和辐射强度来评估危害程度。

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病媒生物等,可以通过采集室内空气、水源等样本进行微生物学分析。

工艺因素主要指工作方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等,需要通过观察和询问工人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对于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通过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例如,可以使用光谱分析仪、气相色谱仪、电子显微镜等设备来对化学因素进行测量。

对于物理因素,可以使用声级计、振动计、辐射剂量仪等设备来测量。

对于生物因素,可以使用培养基、PCR技术等方法来鉴定和测量微生物。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和检测标准。

针对每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和检测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

通过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检测,可以判断其是否超过了规定的限值,以及采取何种防护措施。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可以及时掌握工作场所的危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监测可以通过定期抽样调查、实时监测等方式进行,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职工。

某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范文

某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范文

某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范文一、引言职业病是由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引起的一类特定疾病,对职工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职工的权益,减少职业病发生,本公司制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

本制度旨在建立健全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体系,确保职工的工作环境安全。

二、监测内容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1)化学因素监测:包括有害物质的种类、浓度、暴露时间等信息的监测。

(2)物理因素监测:包括噪声、震动、辐射等因素的监测。

(3)生物因素监测:包括职业感染病的监测。

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1)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的暴露情况。

(2)评估职业病的发生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监测评价方案1. 监测设备和方法(1)化学因素监测:采用现场采样装置,搜集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样品,通过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进行监测分析。

(2)物理因素监测:采用专业仪器对噪声、震动、辐射等因素进行监测。

(3)生物因素监测:采用血液、尿液等样本,通过生物学检测方法对职业感染病进行监测。

2. 监测频率(1)化学因素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物理因素监测:每年进行一次监测,确保工作环境满足相关标准。

(3)生物因素监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职业感染病的风险。

3. 监测评价报告(1)监测数据及时整理编制报告,包括监测结果、分析、评价等内容。

(2)报告要准确明了,为公司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四、监测评价结果应用1. 预防措施制定根据监测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计划和应急措施,确保职工的工作环境安全。

2. 职业病防护宣传通过组织职业病防护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职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促进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

3. 监测评价结果的追踪对制定的预防措施进行监测追踪,及时调整措施,确保预防工作的有效性。

4. 监测评价结果的交流与共享与相关部门、职业健康研究机构等进行交流与共享,推动职业病防控工作的提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一、工作流程1.制定检测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确定检测的范围和项目。

2.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

3.配备检测设备和器材,确保其精确灵敏的检测结果。

4.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测工作,确保检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5.检测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确保样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6.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7.综合评价检测结果,对企业现有的危害因素控制措施进行评估。

二、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主要通过直接观察和实地调查,了解工作场所的环境和工艺流程,发现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定量评价:使用专业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测和监测,获取具体数据,如噪声、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的浓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信息。

3.随机评价:重点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随机采样和检测,以确定其对职工的危害程度。

4.经验评价:结合工作岗位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通过经验判断,评估对职工的危害程度。

三、主要内容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主要包括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频次等进行检测,如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振动、放射性物质等。

2.检测结果的监控:对检测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根据检测结果,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确定其对职工的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建议。

4.危害控制效果的评估:对企业已采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进行评估,确定控制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5.监测方法和设备的研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方法和设备进行研究和改进,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6.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确保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第一章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概述第一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盖概念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类分为: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10大类115种。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作业环境中的物理因素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及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类1、评价检测2、日常检测(一)按照检测目的的分类3、监督检测4、事故性检测(二)按照检测方法及仪器类型分类1、现场检测A、检气管法注意事项:⑴注意检气管的保存期限,不要用过期的气管;⑵抽气体积要准确,最好用配套抽气装置;⑶注意温度对某些检气管显色的影响;⑷在规定的时间内读数;⑸应注意共存物的干扰。

B、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⑴使用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对;⑵应使用经过认证的仪器;⑶是否是标准方法;⑷现场共存物的干扰。

C、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2、实验室检测(1)称量法:主要用于粉尘的测定。

(2)光谱法:广泛用于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以及部分有机物的测定,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登。

(3)色谱法: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和非金属无机离子的测定,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一、项目委托检测机构根据检测项目来源、性质、检测对象和检测范围等,结合自身资质和技术能力,进行项目合同评审,接受来自企业客户、评价机构或者行政机关等的委托,双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二、现场调查(1)被调查单位概况,如单位名称、地址、劳动定员、岗位划分、工作班制等。

(2)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3)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投入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设备类型、数量及其布局。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要求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要求
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
化学因素
339种 毒物
粉尘
47种 粉尘
生物因素
2种 白僵蚕孢子等
物理因素
12种 因素
18
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卫生技术培训一2014.06.06.
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 第一部分化学因素
•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指以时 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 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是指在遵守 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 锑及其化合物 —硝酸 ➢ 氢化锂 —0.01mol/L盐酸溶液洗脱液 ➢ 钾及其化合物 —10ml 水洗脱 ➢ 钠及其化合物 —10ml水洗脱 ➢ 锡及其无机化合物 …1:10硫酸: 硝酸 ➢ 消解液 ➢ 铊及其无机化合物 —硝酸溶液洗脱
27
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卫生技术培训一2014.06.06.
• 检测专业知识与经验 • 职业接触限值标准 • 采样规范的应用 • 检测技术标准 • 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现
状评价、日常检测—检测特 点及其要求
13
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卫生技术培训一2014.06.06.
职业卫生检测类型
➢ 按照委托:
— 企业的日常检测 — 技术服务机构的委托检测 — 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测 — 建设项目的类比检测 — 建设项目的控制效果评价 检测 — 现状评价的检测
• 最高容许浓度(MAC)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 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瞬间浓度。
—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 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 超限倍数(EL)是指未制定PC-STEL的化学 有害因素,在符合8小时PC-TWA的情况下,任 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 过PC-TWA的倍数值。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体检报告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体检报告


事故性检测:适用 于对工作场所发生
害预评价、职业病
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和职业病危害现状 评价。
危害因素进行日常
的、定期的检测。
部门对用人单位监
督时,对工作场所 职业病危害因素进 行的检测。
职业病危害事故时,
进行的紧急检测。
ZLB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类
个体采样
•(Personal sampling)指将空 气收集器佩带在采样对象的前 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呼 吸带所进行的采样。
求采集一个工作日内某一工作地点,各时段的样品,按各时段的持续接触时间
与其相应浓度乘积之和除以8,得出8h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 定点检测除了反映个体接触水平,也适用评价工作场所环境的卫生状况。
ZLB
PC-STEL的应用
PC-STEL应用时应注意以下3点 PC-STEL是PC-TWA的 补充
空气动力学直径( aerodynamic diameter,dae)某颗粒物(任何形状和密度) 与相对密度为1的球体在静止或层流空气中若沉降速率相等,则球体的直径视作 该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呼吸性粉尘 (respirable dust)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 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µ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µm粉尘 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
定义
检测
评价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是否符合职业 卫生标准的要求,为制定卫生防护对策和措施, 改善不良劳动条件,预防控制职业病,保障劳动 者健康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目的
ZLB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概念
通用术语
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 工作场所 工作地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质量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质量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质量控制摘要:现如今,职业病的危害依然严重威胁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国家对于职业病的防止工作也愈加重视,同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要求各行业的用人单位落实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定期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不过在实际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质量达不到相关要求,本文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质量控制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身心疾病。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接触生产中使用或生产的有毒化学物质,粉尘气雾辐射、噪声、震动、低温、长期强迫体位操作,局部器官持续受压等均可引起职业病。

并且职业病往往导致劳动者身心健康终身受到影响。

所以用人单位应定期对劳动者职业活动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并且结合检测结果对采取防护措施,保证劳动者身体健康。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不许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单位应是具有国家相关部门资质认可机构。

职业病因素检测工作通常分为项目竣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常规性检测。

常规性检测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一项重要工作,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范中的要求定期开展职业场所的检测工作,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和完善程度。

故而,为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和公正,必须严格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控制过程,保证检测真实性。

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时一般分为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完成阶段来进行。

2.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准备阶段检测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委托合同,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委托计划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改复测。一般毒物每月至少一次;高毒物品实时监测,直 至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5.3.2粉尘监测 5.3.2.1炼化企业每季度一次;其他企事业单位每半年至少 一次,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时每季度一次;超过国 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时,每月一次。 5.3.2.2有毒粉尘按毒物的要求进行监测。
防护设施(建设项目三同时)投用效果?
一、职业病是如何发生的?(续)
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
存在状态形式;浓度(强度);及气 象环境影响。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作业岗位人员接触到职业危害因素浓度 (强度)和时间=》接触水平。(评价指标 「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 噪声的连续等效声级)长期超过接触限值
职业卫生技术规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09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
李俊杰解读
职业卫生技术规范修订原因
职业卫生技术规范(2004)内容的不适应:
四年多来国家法规出台完善; 国家管理行政职能重新划分; 卫生标准的完善更新; 集团公司内部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
问题;
国家法规出台完善
油田、炼化、设计施工、销售等类型。
职业卫生技术规范修订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 卫生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 中石化职业卫生有关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技术规范修订原则
严于不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概念述语格式报表规范统一; 结合各企业实际简明扼要可操作性; 技术规范内容与管理制度不重复,强调技
化学有害因素接触限值
388项 339 项 47 项 2 项 有毒物质 粉尘 生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项目相关信息


检测项目
检测标准及分析方法
采样方式
采样设备
及测量仪器
空气收集器
名称
最低
检出浓度
(mg/m3)
标准接触限值(mg/m3)
PC-TWA
PC-STEL
MAC
1
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
滤膜增重法
流量:20L/min
时间:15min
体积:300L
CCZ-20A粉尘采样器
TFC-30粉尘采样器
FCC-25防爆粉尘采样器
AUW220D电子天平
φ40mm
测尘滤膜
0.2(以感量0.01mg天平,采集500L空气样品计)
-
-
-
2
呼吸性
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2-2007)
滤膜增重法
流量:20L/min
时间:15min
体积:3L
FCC-1500D防爆大气采样器
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
5.0mL大型
气泡吸收管
0.067(以采集3L空气样品计)
-
-
0.5
15
肼(联氨)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 肼类化合物》
(GBZ/T160.71-2004)中第4条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
流量:1L/min
时间:15min
中第5条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流量:0.5L/min
时间:15min
体积:7.5L
FCC-1500D防爆大气采样器
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
10.0mL
多孔玻板
吸收管
0.5(以采集7.5L空气样品计)
-
-
7.5
12
苯酚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酚类化合物》(GBZ/T160.33-2007)中第4条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双联橡皮球
GXH-3010/3011AE便携式
红外线分析器
3L铝塑
采气袋
-
20
30
-
5
二氧化碳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8-2004)中第3条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用双联橡皮球将现场空气样品打满采气袋,封闭。(空放5-6次)
3L铝塑
采气袋
空气中本体
浓度为589
时间:15min
体积:7.5L
FCC-1500D防爆大气采样器
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
两只5.0mL大型气泡吸收管串联
0.13(以采集7.5L空气样品计)
20
30
-
14
甲醛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 脂肪族醛类化合物》
(GBZ/T160.54-2007)中第6条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流量:0.2L/min
5
10
-
9
硫化氢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硫化物》(GBZ/T160.33-2004)
中第7条 硝酸银比色法
流量:0.5L/min
时间:15min
体积:7.5L
FCC-1500D防爆大气采样器
用目视比色法与标准系列比色
两只10.0mL
多孔玻板
吸收管串联
0.53(以采集7.5L空气样品计)
-
-
10
10
100mg/50mg 活性炭管
0.6
(以采集1.5L空气样品计)
6
10
-
18
甲苯
1.2
50
100
-
19
二甲苯
3.3
50
100
-
2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多环芳香烃化合物》(GBZ/T160.44-2004)中第3条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9000
18000
-
6
一氧化氮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氮化合物》
(GBZ/T160.29-2004)中第3条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流量:0.5L/min
时间:至吸收液呈淡红色为止
体积:-
FCC-1500D防爆大气采样器
752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两只5.0mL棕色多孔
玻板吸收管串联
0.009(以采集10L空气样品计)
FCC-1500D防爆大气采样器
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
100mg/50mg 活性炭管
0.7(以采集3L空气样品计)
5
10
-
17
苯系物
苯《工作场所空ຫໍສະໝຸດ 有毒物质测定 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2-2007)中第3条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流量:0.1L/min
时间:15min
体积:1.5L
TWA-300B个体空气采样器SP-3420A气相色谱仪
体积:15L
FCC-1500D防爆大气采样器
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
200mg/100mg 酸性硅胶管
0.05(以采集15L空气样品计)
0.06
0.13
-
16
二硫化碳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硫化物》(GBZ/T160.33-2004)中第8条二乙胺分光光度法
流量:0.2L/min
时间:15min
体积:3L
15
-
-
7
二氧化氮
5
10
-
8
二氧化硫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硫化物》(GBZ/T160.33-2004)中第4条甲醛缓冲液-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流量:0.5L/min
时间:15min
体积:7.5L
FCC-1500D防爆大气采样器
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
10.0mL
多孔玻板
吸收管
0.6(以采集7.5L空气样品计)
硫酸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硫化物》(GBZ/T160.33-2004)
中第6条氯化钡比浊法
流量:5L/min
时间:15min
体积:75L
AKFC-92A矿用粉尘采样器
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
φ0.8um
微孔滤膜
0.13(以采集75L空气样品计)
1
2
-
11
盐酸
(氯化氢)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氯化物》(GBZ/T160.33-2004)
流量:0.5L/min
时间:15min
体积:7.5L
FCC-1500D防爆大气采样器
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
10.0ml
大型气泡
吸收管
0.13(以采集7.5L空气样品计)
10
-
-
13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氮化合物》
(GBZ/T160.29-2004)中第4条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流量:0.5L/min
-
AUY220电子天平
SX2-4-10箱式电阻炉
YHG-40×45-S-II远红外快速恒温干燥箱、万用电炉
粉尘试样袋
-
-
-
-
4
一氧化碳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8-2004)中第3条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用双联橡皮球将现场空气样品打满采气袋,封闭。
(空放5-6次)
时间:15min
体积:300L
CCZ-20A粉尘采样器
TFC-30粉尘采样器
FCC-25防爆粉尘采样器AUW220D电子天平
φ40mm
测尘滤膜
0.2(以感量0.01mg天平,采集500L空气样品计)
-
-
-
3
游离
二氧化硅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中第3条 焦磷酸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