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文:茅盾自传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精品文档】茅盾自传阅读答案-word范文 (2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茅盾自传阅读答案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和答案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B )。
[A] 《怀旧》 [B] 《狂人日记》[C] 《阿Q正传》 [D] 《孔乙己》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A)。
[A] 诗歌 [B] 小说 [C] 散文 [D] 甲骨文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A)。
[A] 叶圣陶 [B] 冰心[C] 王鲁彦 [D] 彭家煌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 D )的形象。
[A] “多余人” [B] “彷徨者” [C] “精神者” [D] “零余者”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B )。
[A] 《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B] 《莎菲女士的日记》[C] 《水》 [D]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C)。
[A] 《蕙的风》 [B] 《春的歌集》 [C] 《湖畔》 [D] 《女神》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B)。
[A] 萧乾 [B] 冯雪峰[C] 陈独秀 [D] 瞿秋白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 )。
[A] 上海 [B] 北京[C] 广州 [D] 香港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D)。
[A] 陈独秀 [B] 鲁迅[C] 赵家璧 [D] 茅盾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D )。
[A] 《老张的哲学》 [B] 《四世同堂》[C] 《二马》 [D] 《断魂枪》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B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着之茅盾作品导读

《子夜》重点问题解读
**《子夜》第一章有关吴老太爷 “都市感觉”文字的阅读中,对茅 盾小说刻画人物性格方法的体悟。 心理描写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 塑造 叙述描写,语言雄健而又精细,注 重声光色新的变幻,富于节奏感
《子夜》的艺术成就
《子夜》在题材选择、《子夜》对现实社会的
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用现实主义笔法描写生 活,开创了现代长篇小说新局面,同时它也存 在着概念化弊病。 人物塑造、艺术结构等方面的特色。 A;《子夜》在题材选择上的特色主要体现为 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 作在题材上的特色: B;《子夜》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则主要表 现为“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 C;作品在艺术结构上的特色,是与它在题材 选择上的特色相呼应的,协调一致的,即以宏 大的构思来概括中国30年代广阔的社会现实。
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 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 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
盾直接有关。
目前茅盾研究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正面观点 :茅盾是“社会分析派”的典型代表
作家,其所开拓的革命现实主义对于中国新文 学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大多数研究者高度 评价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分析派”的优良传 统,反对轻易地否定茅盾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 地位。 反面观点:茅盾具有“双重人格”,其灵魂深 处是政治家与文学家各半的结合。他的“社会 剖析”的创作,主题先行, 一味追求政治倾向 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整体性,作品思想大于 艺术。对于茅盾的被奠定了的半个多世纪的经 典地位,提出了质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 中的影响和得失。
茅盾创作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
与艺术的矛盾”。 A,“有意为之”。 B,“半途而废”。 C,“理大于情”。
茅盾: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第一节茅盾生平及小说创作一、茅盾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茅盾"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茅盾这个名字,是随着他的小说创作而产生并享誉文坛的,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茅盾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沈永锡是一个"维新派"的医生。
由于父亲早逝,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的,在私塾中读过《三字经》,也上过新学,家庭开明,可以自由地读《三国》、《水浒》和《聊斋》等闲书。
中学时代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因反对学监的学潮曾被嘉兴府中学斥退,后转入杭州的安定中学。
191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预科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经朋友介绍进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并在《学生杂志》、《学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著名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上主持《小说新潮》栏目,并发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等著名文章,正式介入文学圈,成为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作家之一。
同时,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1921年,茅盾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
这年1月,他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将他接手主编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
3月,他又与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民众戏剧社",5月,又参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的创办工作,成为了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
第十章 茅盾

五条线并进结构
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 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 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投机活动; 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投机活动; 在世界经济危机、 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 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 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 的彻底破产; 的彻底破产; 工人阶级的悲苦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工人阶级的悲苦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吴老太爷仓惶出逃、 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吴老太爷仓惶出逃、 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 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 底破灭; 底破灭; 依附于资产阶级的城市多余人日常生活和寻求 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 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
茅盾是继鲁迅、郭沫若之后在现代文学史上影 茅盾是继鲁迅、 响最大的文学家,也以充沛的精力、 响最大的文学家,也以充沛的精力、辛勤的劳 作和渊博的学识, 作和渊博的学识,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 贡献。他是优秀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杂文作家, 贡献。他是优秀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杂文作家, 同时, 同时,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有影响的文学 批评家、外国文学翻译家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 批评家、 究者。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开创了30 30年代 究者。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开创了30年代 社会剖析小说”新的文学范式, “社会剖析小说”新的文学范式,奠定了他在 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在文坛留下了长 达半个世纪的深远影响。 达半个世纪的深远影响。
《子夜》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 子夜》1933年 出版, 出版,是茅盾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一部力作, 义的一部力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和出版史上的一个异数,很少有作品 史和出版史上的一个异数, 像它的命运那样大起大落、毁誉纷呈。 像它的命运那样大起大落、毁誉纷呈。 1933年 子夜》的出版轰动了文坛, 1933年,《子夜》的出版轰动了文坛, 在评论界、 在评论界、出版界和读者当中引起了热 烈反响,鲁迅、瞿秋白、冯雪峰、 烈反响,鲁迅、瞿秋白、冯雪峰、朱自 清等都撰文给予充分肯定和褒扬。 清等都撰文给予充分肯定和褒扬。
茅盾自传ppt课件

茅盾的创作态度和文学精神也对后来 的作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对于文 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成为了后来 作家的榜样。
茅盾的作品强调现实主义和人性的复 杂性,这种思想观念对后来的作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于现 实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05
总结
茅盾的成就和贡献
文学创作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小说、散文、随笔、 翻译以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真实面貌,刻画了人物的复杂心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政治观念的形成
茅盾在早期接触了各种政治思潮,包 括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这些 思想对他的政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中国政治的看法
对国际政治的看法
茅盾关注国际政治格局,对世界形势 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支 持国际民主力量的合作与交流。
茅盾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需要改革, 他支持民主政治,反对专制统治,并 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
04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地位和影响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 一,与鲁迅、巴金等作家齐名。
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被视为现代文学经
典之一。
茅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 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对后来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对茅盾的评价和反思
历史地位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和思想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肯定茅盾的 贡献,同时也要看到他的局限和不足。
当代价值
虽然茅盾的作品和思想有其历史背景,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思考仍然具有当代价值。我们应该从中汲取 有益的营养,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茅盾的故事有哪些

茅盾的故事有哪些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有着很多故事,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茅盾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的故事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
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
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茅盾的生平简介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茅盾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茅盾简介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走过的道路》)。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有《衣食住》、《中国寓言》等。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名文:茅盾自传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等的一种叙事性的文体。
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除了要真实记录外,还必须要有感人的力量。
这里撷取了一组极具个性化的名人的简短自传,内容丰富多彩,写法自由轻松,风格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语言幽默含蓄、寓庄于谐,令人拍案叫绝。
读时思考:《茅盾自传》
《贾平凹文学小传》《自我画像》《方成自传》的作者各自从哪些角度介绍自己?每篇传记文章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1.中规中矩式
茅盾自传
我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我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乌镇。
父亲16岁中秀才,后来从外祖父学中医。
外祖父名陈我如,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一带很有名的中医。
我的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出嫁前在家塾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
我10岁丧父。
我进过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在乌镇的第一所小学,后来又进过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以及杭州私立安定中学。
1913年(17周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当时京师大学堂刚刚改称北京大学,第一次在上海招生。
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由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先在英文部,后到国文部,又曾参加《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小说月报》半革新时,我曾主持“小说新潮栏”编辑工作。
同年11月我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同年12月底我与朱希祖、周作人(皆当时北大教授)郑振铎、王统照(当时还在求学)叶圣陶等12人发起“文学研究会”。
12个发起人中,只我一人是在上海的。
《小说月报》原为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所盘踞,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并在《小说月报》上提倡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引起他们的怨恨。
同时,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反对《小说月报》的全部革新。
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时所提岀的条件,我
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但仍在商务编译所“打杂”。
《小说月报》由郑振铎接编,郑当时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儿童世界》。
(有改动)名文赏鉴:
选文按照比较传统的自传方式,用精简朴实的语言,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接着又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并着重介绍了“主编《小说月报》时进行革新”的事情,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坚守信念、执着追求、敢于抗争的人。
借鉴点:借助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详写革新《小说月报》的经历)。
2.谦逊朴实式
贾平凹文学小传
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
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
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生于1952年2月21日,孕胎期孃未梦星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
幼年外祖母从不讲甚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
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
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
先读书,后务农;又读书,再弄文学;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捉笔涂墨,纯属滥竽充数。
若问出版的那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有改动)名文赏鉴:
在选文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对自己作了简要的介绍,突出介绍了“文学”的创作历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谦逊低调的品质。
借鉴点:简洁朴实的文字(如第三、四段文字);谦卑而语含调侃的风格(如“无字无号”“没有祥云罩屋”“纯属滥竽充数”“皆是速朽玩意儿”等)。
3.自我解剖式
自我画像
郑渊洁
1955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一个下级军官家庭。
读过小学四年级,曾被学校开除。
服过5年兵役。
在工厂看过5年水泵。
最高学历证书为汽车驾驶执照(大货)。
无党派。
1977年选择母语写作作为谋生手段。
1985年创刊至今的《童话大王》半月刊是全部刊载郑渊洁一个人作品的杂志,创刊24年总印数逾亿册。
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是他笔下的人物。
不轻视名利。
性格自闭。
心胸不开阔。
易怒。
爱听鼓励话。
闻过不喜。
宠辱都惊。
喜走独木桥。
患有强迫症,临床表现为像对待父母和领导那样对待孩子。
成功秘诀:只听鼓励话,远离其他话。
近期做法:删除博客上一切不喜欢听的话,只保留鼓励话。
顽固地认为鼓励能将傻瓜变成天才。
生活禁忌:吸二手烟时过敏。
(有改动)名文赏鉴:
选文中,作者不矫情,不虛伪,坦言自己“不轻视名利”“心胸不开阔”“闻过不喜”“宠辱都惊”,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种实事求是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借鉴点: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易懂(如“读过小学四年级,曾被学校开除”);直率地展现自己(如“易怒”“爱听鼓励话”“患有强迫症”等)。
4.耐人寻味式
方成自传
方成,不知何许人也。
原籍广东中山,但生在北京,说一口北京话。
自谓姓方,但其父其子都是姓孙的。
非学画者,而以画为业。
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但宣读论文是在中国化学会。
终身从事政治讽刺画,因不关心政治屡受批评。
(有改动)名文赏鉴:
选文通过幽默诙谐的自我介绍,处处“自相矛盾”,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借鉴点:文白错杂(如“不知何许人也”“非学画者”);谦虚,善于自省(如“非学画者,而以画为业”“因不关心政治屡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