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

合集下载

鄱阳湖工作方案

鄱阳湖工作方案

鄱阳湖工作方案1. 工作背景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家重要的水生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渔业基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面临着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湖泊面积缩小等。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鄱阳湖工作方案十分必要。

2. 工作目标本次鄱阳湖工作方案旨在通过收集相关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制定相应政策、落实具体措施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工作内容3.1 收集相关资源要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需要有充足、具有权威性的数据支持。

因此,我们需要对鄱阳湖相关的资料、研究报告、政策法规等进行收集整理。

同时,需要考虑与当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渔业协会等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共同推进鄱阳湖的治理和保护。

3.2 开展科学研究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渔业资源情况,我们需要开展大量科学研究,包括水质测定、鱼类生态学调查、湖泊面积变化监测等。

通过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可以为后续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3.3 制定相关政策制定科学有效的鄱阳湖工作方案,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作为支撑。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政策措施。

同时,要考虑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协同合作的局面。

3.4 落实具体措施制定一份好的工作方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落实。

例如,针对鄱阳湖水质污染问题,可以采取限排措施,定期进行排污罚款;对于湖泊面积缩小问题,可以开展湖泊补水工程,保证鄱阳湖的水量补给等。

4. 工作意义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湖泊之一,其治理与保护事关国家和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千万人民的根本利益。

鄱阳湖工作方案的制定,将有助于推动鄱阳湖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其他湖泊生态治理与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5. 工作计划本次鄱阳湖工作方案的实践时间暂定为3年,具体的工作计划如下:•第一年:收集相关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等;•第二年:落实具体措施、开展宣传教育、加强人员培训等;•第三年:总结经验教训、评估成效、完善工作机制等。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方案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方案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方案一、引言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鄱阳湖水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鄱阳湖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水质也受到了各种污染。

因此,为了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湖泊资源,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必须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本文旨在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工程选址、设计原则、建设目标、工程内容、建设方案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可行的方案。

二、选址与设计原则1. 选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选址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综合考虑湖泊地形地貌和水资源分布状况,选择对湖泊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点建设水利枢纽;二是考虑周边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情况,便于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三是考虑工程建设后的可持续发展性,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在选址时,还要充分考虑水利枢纽工程的地质条件、水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等因素,确保工程是合理且稳定的。

2. 设计原则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首要考虑,保证工程建设后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二是根据湖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合理安排水库的位置和容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是考虑工程的安全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工程的运行安全可靠。

三、建设目标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减少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二是合理利用湖泊资源,满足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三是提高鄱阳湖水域的水质,净化湖泊水体,改善生态环境。

在实现以上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工程建设后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工程内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水库和水利枢纽,实现对湖泊水资源的调节和控制;二是修建相关的水利设施,包括引水渠、泵站、灌溉设施等,满足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三是进行湖泊水质治理,通过生态修复和水体净化等手段改善鄱阳湖水域的生态环境。

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编制说明由省发改委地区处牵头编制的《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专项规划。

根据《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赣府厅字[2010]),本《规划》作为重大专项规划之一纳入我省“十二五”规划体系中。

《规划》编制工作自2011年4月启动以来,得到省发改委和省环保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省环保厅的领导和要求下,省环科院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及时成立了规划编制组,着手组织编制《规划》,以指导鄱阳湖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鄱阳湖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各设区市发改委的积极配合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反复进行讨论、多方征求意见,已形成《规划》送审稿。

现将《规划》编制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规划编制工作背景鄱阳湖流域是鄱阳湖水系集水范围的总称。

鄱阳湖水系是由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及各级支流,加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以及其他季节性的小河溪流和鄱阳湖组成,鄱阳湖流域占江西国土面积的94%。

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西人民的重大历史使命,对促进江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全省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安全和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确保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关于“积极开展鄱阳湖等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省环保厅也高度重视环保“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着手编制了《江西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包括11个专项规划)及其前期研究,其中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是专项规划之一。

二、规划思路简述通过介绍鄱阳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概况,了解目前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

规划指导思想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以维护并改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为目标,以调整社会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为主要手段,抓重点,攻难点,强化区域环境综合管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优先保护,限制开发,严格监管,促进鄱阳湖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及影响分析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及影响分析
收稿 日期 :20 0 0 0 8— 9— 1
根据 《 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 如 遇 15 年洪 水再 长 , 94
现 ,湖 口控制水位仍维持 2 . 0米 ,则湖 口地区需要安排 25 分洪量为 17—17亿 立方 米 。 目前湖 口地 区仅设 置 了 5 1 2 O 亿立方米 分洪容 积 ,若 遇 15 9 4年 特大 型洪 水 ,则 湖 I控 Z l
第九届全 国人 大五次会 议的江西 代表 团 4 O位代表 向大会
递交议案 ,呼吁在 中国第 一大淡水湖鄱 阳湖上兴建 水利工 程。然而 ,省外和水利部专家提 出质 疑 : “ 控工程 ” 主 湖 要是想将洪水拒于鄱阳湖之外 ,减轻 省内防汛压力 。但是
这必将增加湖北 、安徽等 省的长江 防汛压力。同时 ,为 了
历史最 高洪水 位 2 .8米 ) 25 。鄱 阳湖 水位 受 省 内赣 、抚 、
初 ,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 阳湖生态经 济区重 大战略 决策。省水利厅随 即提 出建设 “ 阳湖生 态 水 利枢 纽 工 鄱
程”设想 。“ 生态水利枢 纽 ”工程 在设计 理念上 有两个 明 显的变化 :一 是 “ 枯不 控洪 ” 控 ,即水 坝 闸门在洪 水来 时 全 面放开 ,联 通 “ 江湖 ”水 体 ,既 有利 于分 蓄长江 洪水 , 又有利于水生 动植 物洄游繁殖。二是将 水利枢纽 与湿地 保 护综合考虑 ,将 控制水 位 降到 1 6米 以下 ,以最 大 限度 地 保 留湿地 。显然 , “ 控枯 不控洪 ” 的设计理 念是将 水利工 程的主要作用 ,由防洪为 主要 目的转为水 资源 的配置保 护 与开发利用 。
影响 。
关 键词 :鄱 阳湖 ;生 态水 利 工程 ;影响 中图分 类号 :T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7 — 5O (08 6 08 一 (2 I233 J 63 48 20 )0 - 07 0 )

鄱阳湖工作方案

鄱阳湖工作方案

鄱阳湖工作方案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省的一颗明珠,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鄱阳湖湿地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

为了加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湖泊质量,制定一个全面的鄱阳湖工作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鄱阳湖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下建议:目录•1. 背景•2. 工作方案–2.1 停止污染源–2.2 水生态修复–2.3 湖区环保设施建设•3. 结论1. 背景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西省中部,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然而,由于长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质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为了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制定一个全面的鄱阳湖工作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2. 工作方案制定一个全面的鄱阳湖工作方案,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2.1 停止污染源要控制鄱阳湖的污染,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首先,应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排污标准监测和实施,做到严格管控。

其次,可采用植物欺霸和化学处理的方法,将鄱阳湖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加强污染物转化和处理,减少对湖水质量的影响。

2.2 水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是鄱阳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重要部分。

为了加强鄱阳湖的生态修复工作,应该推行一系列的资源整合和物种保护措施。

例如,增加湖泊的底质数量和质量,以及增加湖泊周围的乐活带。

而且,鄱阳湖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借助湖水培养鱼类,建立鱼繁殖基地,合理利用鱼类资源,促进湖区经济发展。

2.3 湖区环保设施建设湖区环保设施建设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湖区环保设施建设,应该优先建设环保工程设施,提高治理效率,加速污水处理的速度。

其次,鄱阳湖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工作,制定一系列的湖泊管理条例和系统,做到规范管理,解决生态重点标志物文化活动不足的问题,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3. 结论综上所述,鄱阳湖是一个十分珍贵的湖泊,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是湖区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鄱阳湖区水利建设规划

鄱阳湖区水利建设规划

1规划背景1.1规划的提出为保护鄱阳湖自然生态环境,落实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江西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这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为实现省委、省政府这一战略部署,科学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合理确定区域范围、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功能定位,统筹考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重大问题,是推进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重要步骤和迫切需要。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水利建设规划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18项专业规划之一。

按照江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统一安排,江西省水利厅组织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1.2规划编制的必要性1)编制本规划是保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部署的需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江西的代名词,是我省的名片”。

为保护鄱阳湖自然生态环境,“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与饮水安全,落实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江西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以五大水系为纽带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国土主体功能区。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战略定位是:立足鄱阳湖,面向全流域,保护“一湖清水”,建设和谐家园,治山治江治湖治贫统筹兼顾,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把区域建设成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区,成为江西的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城乡协调的先行区,新型产业的集聚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区。

力争到2020年,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大湖流域综合治理的示范区、长江下游水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全国科学发展的试验区。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做好水利先行、水利基础工作,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建设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为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45号)和省委、省政府动员大会精神,紧扣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的本质内涵,按照总体推进、分步实施,上下联动、密切配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原则要求,制订本方案。

一、实施步骤围绕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总体部署,并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有步骤、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实现一年开好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跨越。

一年开好局:确保2010年实施《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取得初步成效。

全省上下形成贯彻实施《规划》、推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共识与合力。

《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度要求和责任分解落实到位,规划实施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领导和组织协调机构建立,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制定出台,先行工程全面启动。

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0元;全省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

五年见成效:《规划》第一阶段目标顺利完成,先行先试取得重大进展,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社— 1 —会初步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初步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阶段性目标。

到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00元。

长江委主持讨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必要性专题研究工作大纲》

长江委主持讨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必要性专题研究工作大纲》
a ayss a d a s s me to h p r t n c n iin o u ia r h da i ni a mp u me tp ro n l i n s e s n n t e o e ai o d t fGo p tn ac m n i t li o nd n e d,i cu n m o y de o o i i n ldig da b d —
fr to o ma in,srs nd sr i fda te sa tan o m b d o y, d m fu a in s e a e nd da bo y e e a u e fe d, ee. Afe he i iil m— a o nd to e p g a m d tmp r t r l i t t r t n t i a p un me , te deo mai n o a b dy c nfr s t f r ain lw fa c nce e a c m , a h a u e e r a in i o d nt h f r to fd m o o o m o deo m t a o o r t r h da o nd te me s r d d fm to s o s l; t te s ditiut n c no s t h p r to o d t n o o b ecuvau e ac m ,t e s l g n rtngv l ma l he sr s srb i o fr o te o e ai n c n ii fa d u l r t r rh da o m o h ef— e e ai oume f so d m o c ee a e e p nsv y e mo ty, a tans ae s l; s e g fd m fu dain i o r le l,upi r s u e i a c n r t r x a ie t p sl nd sr i r ma l e pa e o a o n to sc ntold wel lf p e s r s t s le ha e in v l n h e e aur o r lme s r s efc ie ma lrt n d sg aue a d te t mp r t e c nto a u e i f tv . e Ke r y wo ds: h drul t cu e;a c m ; i ta m p u me t Go pia drp we tto y a i sr t r c u r h da ni li o nd n ; i u tn Hy o o rSai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
程规划方案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以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鄱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湖区人民健康安全等为主要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工程之一,是保障湖区粮食安全的关键性水源工程,是保障湖区人畜饮水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改进湖区枯季航运的重要手段,是防止血吸虫病流行的最有效措施,是生态立省、维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需要。

工程按“调枯不调洪”方式运行,按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控制相对稳定的鄱
阳湖水位,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供水(灌溉)、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1、调度运行方式
(1)主汛期:5 月1 日~8 月31 日,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

(2)蓄水期:9 月1 日~9 月30 日,当湖水位达到15.5m (黄海高程系,下同)时,控制闸门开度,使湖水位维持在15.5m 左右;若遇枯水年,9 月1 日湖水位低于14m,在满足航运、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控制闸门开度,尽快充蓄,并控制湖水位不超过15.5m 。

(3)补水期:10 月1 日~10 月31 日,加大枢纽泄量,将湖水位降至调控高水位14m,以补充下游因三峡水库蓄水造成的外江水量减少。

(4)供水期:
1)11 月1 日~次年2月底,为满足通航、生态基流需求,枢纽最小下泄流量按925m3/s 控制,并尽量使湖泊维持在调控高水位运行;
2)3 月1 日~4 月30 日,加大枢纽泄量,至4 月30 日将湖水位降至调控低水位12m 。

2、工程布置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上距星子县城约12km ,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km,地理位置为东径116°07,′北纬29° 32,′坝址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

坝址左岸为长岭山,山顶高
程为129m;右岸为屏峰山,山顶高程为149.2m;两山之间湖面宽约
2.8km。

坝址处地形较对称,两岸均为岩质边坡,地形、地质条件较好;水道主泓靠右岸屏峰山,基岩埋深相对较浅。

鄱阳湖水利枢纽由闸坝主体工程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两部分组成。

(1)闸坝主体工程
从左至右工程布置依次为:
土石连接坝段:长107m 。

船闸:通航标准为t 级,采用三线一级船闸,船闸规模按Ⅱ (1)级航道标准通航1 顶4 驳8000t 级船队配套,规划货运量6450 万t 。

闸室有效尺寸采用240m× 34m× 4.5(m长×宽×最小槛上水深),船闸段总长396m。

船闸隔流堤:长60.7m 。

泄水闸:轴线总长2191m,从左至右依次分为Ⅰ 、Ⅱ、Ⅲ、Ⅳ 四个区,共111 孔,单孔净宽16m,总净宽1776m。

其中Ⅰ、Ⅱ区67 孔,底板顶高程5m;Ⅲ 、Ⅳ 区44 孔,底板顶高程1m。

泄水闸最大过流量32760m3/s。

电站厂房:共布置8 台单机容量1.15 万kw 灯泡贯流式机组,总装机9.2 万kw ,厂房总长209.2m。

过鱼建筑物:设置在电站厂房右侧滩地上,采用阶梯式鱼道结合仿自然通道的综合形式,共设216 级,其中过鱼池196 级,休息室20 级,轴线
全长约910m。

鱼道上口长22.27m 。

闸坝轴线:总长2986m 。

(2)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为使自然保护区内水位满足正常消落的需要,在闸坝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设计安排对鄱阳湖(吴城)、南矶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进行防护,防护工程措施为:结合区内各小湖泊自然形成
的高地边滩等地形条件,修筑部分湿地生态低矮小土堤,使保护区形成相对独立的防护圈,在各独立防护圈内设节制闸、排涝站,控制防护圈内水位,以满足自然保护区湿地正常运行要求。

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防护总面积
445km2,防护堤总长38.11km,节制闸16 座,电排站9 座,电排站总装机11948kw ,排水沟整治5km。

3、工程效益:
(1)生态环境效益总体水质:据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专题研究成果,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枯水期(10 月~次年3 月),鄱阳湖水体面积和容积较天然状态下有较大增加,对鄱阳湖水体稀释与降解入湖污染物有利。

出湖水量与天然相比基本不变,即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仅对出湖水量进行年内调节,基本不影响鄱阳湖水体的交换。

因此本工程建成后有利于改进鄱阳湖枯水期水质,对平水期和丰水期的水质则基本没有影响。

湿地保护效益:工程的实施将使枯水季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进,改变因枯季湖泊干涸而导致的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鄱阳湖湿地面积
及环境得到充分的保护。

当工程实施后,鄱阳湖14~16m 之间有约600km2 的草沼湿地,加上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约445 km2,鄱阳湖有约1000 km2 稳定的草沼湿地。

同时由于自然保护区内的防护区的枯水期水位可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进行调度管理,对区内的动植物的繁衍和候鸟的栖息觅食提供了有利条件,对生物多样与湿地均能产生积极影响,使保护区内的水环境朝着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

血防效益:本工程建成后,为根治鄱阳湖区血吸虫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中国当前灭螺实践经验,针对鄱阳湖区采用蓄水灭螺方法是当前最经济又不污染水体的有效灭螺方法。

本工程减少湖区有螺洲滩面积72%以上,具有巨大的淹灭钉螺效益,辅以其它措施,可基本消灭鄱阳湖洲滩钉螺,基本消灭湖区血吸虫,改进湖区人民生活生产的环境,为保障湖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2)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A、水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灌溉:鄱阳湖区是我省降水低值区(多年平
均降水约
1450mm ),也是我省蒸发高值区(多年平均蒸发量约1100mm ,E601),流入鄱阳湖的过境水量是湖区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而巨大的水位变幅制约了湖区的农田灌溉。

近年来,由于8 月份鄱阳湖就出现历史上同期水位最低的现象,已直接影响到沿湖主要农作物晚稻的灌溉用水。

本工程建成
后,将大大改进沿湖圩区的灌溉水源条件。

沿湖圩区300 多万亩农田的分布高程约为11~14m,较高且稳定的内湖水位为沿湖农田灌溉创造了有利的水源条件。

城乡供水:鄱阳湖区过境水量丰富,但天然状况下鄱阳湖水位变幅大,水资源利用困难。

近年来,枯水位恶化和枯水期增长趋势明显,造成湖滨尾闾地区城乡取水不便,甚至出现供水困难。

如南昌市南昌站最低水位
12.17m,比最低水位(12.95m )低0.78m,比历年最低水位
(12.69m )低0.52m。

南昌市各水厂均出现取水困难,严重影响了南昌市的生产生活用水,造成南昌市区域性停水现象;1 月26 日,春节期间都昌站水位6.10m,再创历史新低,都昌县城自来水厂取水困难,影响县城10 多万人生活用水。

本工程建成后,枯水期湖水位将有一定的抬高,使沿湖城市、乡镇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更加方便,也为我省规划的鄱阳湖城镇群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长江干流补水作用: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按补偿三峡水库蓄水的调度原则,在10 月份三峡水库蓄水期间,为长江下游补充枯水流量1000—1600m3/s。

在满足自身供水、灌溉、通航等要求基础上,在枯水季节的特枯时段,可为长江下游增加约54 亿m3 的优质淡水资源,有利于增加长江下游遭遇突发水环境事件的水资源调度的灵活性。

B、水面资源利用方面:本工程建成后,鄱阳湖及五河尾闾区将拥有较大面积的水面资源,为湖区航运、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航运效益:改进湖区航道条件,新增湖区Ⅲ 级航道200km 以上,使滨湖地区的各个县(市)都有Ⅲ 航道贯通。

由于本工程建成后湖水位变幅较小,为湖区和五河尾闾区的港口码头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由于水深大,落差小,便于货物装卸,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将为我省规划的环湖城市群的水运交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水产养殖效益:本工程建成后,可使鄱阳湖多年平均新增浅层水面290 万亩。

由于内湖水位较为稳定,上百万亩被水淹没的堤外洲滩是发展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

C、其它资源利用效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还为利用沿湖岸线、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发展湖区旅游事业、开发利用沿湖地区矿产资源(如星子县的花岗岩、板岩,都昌、永修县的型砂、建筑砂石材料等)等创造了条件,为湖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枯水季较为稳定的湖泊水面为沿湖城镇提供了优美的水环境与景观水面,为城镇景观环境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D、水能利用效益本工程建成后,能够利用鄱阳湖水系丰富的径流资源和本工程内湖、外江的水位差发电,达到水能利用的目的。

根据上述初步拟定的特征水位和调度方式,经径流调节分析计算,鄱阳湖水利枢纽水电站装机9.2 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2.85 亿kwh ,可缓解我省枯水季节电力供应不足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