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气气溶胶源解析方法浅析
大气中气溶胶的光学性质与源解析

大气中气溶胶的光学性质与源解析气溶胶是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是大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对大气的光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大气组成与污染源解析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从气溶胶的光学性质及其与源解析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气溶胶的光学性质是指气溶胶颗粒对光的吸收、散射和透射特性。
这些性质受到气溶胶颗粒的形状、大小、化学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大气环境而言,气溶胶的光学性质直接影响到大气的辐射平衡和能量分布。
例如,某些气溶胶颗粒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可以形成美丽的日落,而某些气溶胶颗粒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则会使大气变暖,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气溶胶光学性质对于了解大气的光学特性、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气溶胶源解析是指通过对气溶胶样本的分析,确定其成分和来源的过程。
气溶胶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植物挥发物和海洋喷射等,而人为源则包括燃烧排放、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等。
研究气溶胶的源解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源区气溶胶的特性,进而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政策。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确定某个城市的气溶胶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那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大气质量。
对于气溶胶的源解析研究,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手段。
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是使用质谱仪。
质谱仪可以分析气溶胶样本中的化学成分,从而确定其源区特征。
在进行源解析时,常常利用化学计量学的原理,通过对不同源区气溶胶样本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其来源。
此外,还可以利用同位素技术和模型模拟等手段来进行源解析研究。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大气中气溶胶的来源,推测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总之,气溶胶在大气中具有重要的光学性质,并且研究气溶胶的源解析对于了解大气环境和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气溶胶的光学性质和源解析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大气中气溶胶的特性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来源解析与气象影响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来源解析与气象影响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它们的直径一般在0.001至10微米之间。
气溶胶在大气中具有广泛的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活动的排放。
气溶胶对大气环境和气象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气溶胶的来源解析以及气象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气溶胶的来源解析气溶胶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活动的排放。
自然来源包括海洋、陆地及大气自身的过程,而人为活动的排放则涵盖了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等。
1. 自然来源(1)海洋来源:海洋是全球最大的气溶胶源之一。
海洋表面的波浪破裂形成泡沫,泡沫中所包含的海水微粒在破裂时释放到大气中,形成气溶胶。
此外,海洋中的海盐也可以进入大气中,成为气溶胶的组成部分。
(2)陆地来源:土壤风蚀、植物花粉、细菌孢子以及植被火灾等都是气溶胶的陆地来源。
这些微小颗粒会通过风力将它们带入大气中。
(3)大气自身来源:大气本身的过程如挥发、凝结、沉积等也是气溶胶的来源。
2. 人为活动的排放(1)工业排放:工业过程中的燃烧、石化、金属冶炼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颗粒。
排放源的类型和规模决定了其对气溶胶浓度的贡献。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是城市中主要的气溶胶来源之一。
尾气中的颗粒物主要包括炭黑和硫酸盐等。
(3)生活排放:燃煤、燃油以及家庭烹饪等过程都会释放大量的气溶胶颗粒。
二、气象影响气溶胶对气象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辐射平衡影响: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会改变大气的辐射平衡。
辐射平衡的改变会导致地表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气温分布和大气稳定度。
2. 云和降水影响:气溶胶充当着云滴和降水颗粒的凝结核,对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溶胶的浓度和分布会影响云的亮度、持续时间以及降水强度等。
3. 大气能见度改变:气溶胶的浓度会直接影响大气的能见度。
高浓度的气溶胶会导致能见度降低,影响人类的视觉感受和空气质量状况。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来源解析与迁移模拟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来源解析与迁移模拟气溶胶是大气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气溶胶的来源和迁移模拟对于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来源进行解析,并介绍气溶胶迁移模拟的方法与应用。
一、气溶胶的来源解析1. 自然源自然源是指大气中气溶胶的天然来源,包括火山喷发、植被和土壤颗粒物的悬浮物质、海洋表面的盐粒子、植物花粉等。
这些来源的气溶胶在大气中具有一定的浓度和分布规律。
2. 人为源人为源指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溶胶排放,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燃烧排放、交通运输尾气排放、农业活动中的农药和化肥颗粒物等。
人为源气溶胶的排放量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增加。
二、气溶胶的迁移模拟方法与应用1. 欧拉模型欧拉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气溶胶迁移模拟方法,该模型基于质点追踪法,通过计算质点的位置和速度来预测气溶胶的迁移轨迹和浓度分布。
欧拉模型广泛应用于大气环境模拟和污染物传输预测等领域。
2. 拉格朗日模型拉格朗日模型是另一种常见的气溶胶迁移模拟方法,该模型基于质点的物理运动方程,从微观角度上模拟气溶胶的运动和变化。
拉格朗日模型适用于描述气溶胶的细观特性和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型和大气动力学原理的气溶胶迁移模拟方法,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值算法来模拟大气中气溶胶的运动和分布。
数值模拟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广泛应用于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决策支持。
4. 应用案例气溶胶迁移模拟方法与应用涵盖了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空气质量预报、环境影响评估等多个方面。
例如,利用气溶胶迁移模拟方法可以准确预测某个地区的气溶胶浓度分布,为该地区空气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气溶胶迁移模拟方法也可以用于评估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而指导环境管理和调控措施的制定。
结论通过对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来源解析和迁移模拟方法与应用的介绍,可以看出气溶胶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
大气环境中有机气溶胶的来源解析和气象效应研究

大气环境中有机气溶胶的来源解析和气象效应研究引言:大气环境中的有机气溶胶是由多种有机物质构成的微小颗粒,对大气质量和气象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有机气溶胶的来源和气象效应有助于更好地改善大气质量和环境保护。
一、有机气溶胶的来源解析1. 自然源自然源是大气中有机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
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海洋的生物活动产生的气溶胶,以及土壤微生物代谢过程中释放的有机物都会进入大气中形成有机气溶胶。
2. 人为源工业活动、交通尾气、燃煤排放等人为活动是大气中有机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
例如,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会形成大量的有机气溶胶,而大气中的机动车尾气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气溶胶。
3. 大气化学反应在大气环境中,一系列气象条件和化学反应导致有机物质的氧化和组合,形成有机气溶胶。
例如,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与氮氧化合物反应会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
二、有机气溶胶的气象效应研究1. 光学效应有机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和散射作用,能够改变大气中的辐射传输特性。
有机气溶胶的存在会导致地球表面的短波辐射减少,造成地面的能量不平衡,从而影响大气和地表温度分布。
2. 云凝结核有机气溶胶可以作为云凝结核,对云微物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有机气溶胶吸湿性较高,能够吸附水汽并形成云滴或云晶,影响云的持久性和云粒子的生长。
3. 光化学反应大气中的有机气溶胶可以参与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系列活性物质,如臭氧和光化学烟雾。
这些活性物质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有机气溶胶在大气中的来源解析和气象效应研究对于改善大气质量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考虑自然源、人为源以及大气化学反应的贡献,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有机气溶胶的组成和分布规律,并找到相应的防治方法。
此外,深入研究有机气溶胶的气象效应,对于预测和调控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是迫切需要的。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成分分析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成分分析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叫做大气气溶胶。
这些气溶胶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主要由二氧化硅、二氧化铝、铁、钙、钠、镁等元素构成。
不同的元素和组合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气溶胶,它们来源广泛,从大气本身到人类活动都有贡献。
下面就来简要介绍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成分分析。
一、自然来源(1)大气本身。
一些大气气溶胶是地球上自然的粒子物质,如沙尘暴、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会带来大量气溶胶。
(2)海洋。
海洋中存在大量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质,也是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之一。
当海浪打破时,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会释放出来,其中就包含许多的气溶胶。
(3)林区。
林区存在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森林芬香等气体,这些气体在遇到太阳光线或大气氧气时会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形成大量气溶胶。
二、人类活动的贡献(1)能源生产和消费。
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电力生产、交通运输等,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排放物,如硫化物、氮化物、二氧化碳等,导致空气中的气溶胶数量增加。
(2)工业过程和废弃物处理。
由于工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揮發性有机化合物等,都会对空气中的气溶胶增加贡献。
三、成分分析大气气溶胶的成分种类繁多,这里列举其中几种:(1)硫酸盐。
随着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加剧,空气中的硫化物排放量大大增加,最终形成了硫酸盐的气溶胶。
硫酸盐是一种酸性气溶胶,会对人体及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2)氮酸盐。
氮酸盐是氮气与空气中氨或硝酸等化合物反应形成的气溶胶。
氮酸盐也可能同时含有碳,如纤维素、脂肪酸等。
(3)碳化物。
碳化物是大气中含碳颗粒连成的结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和油烟排放。
与硫酸盐气溶胶相比,碳化物对健康的危害更小。
(4)飞沫。
飞沫是液滴气溶胶,主要由水和生物颗粒物组成,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飞沫对身体的影响较大,是流感等疾病传播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大气气溶胶的来源除了大自然之外,人类的活动也给予了极大的影响。
了解气溶胶的成分分析和来源,不仅有助于环保,也能更好地保障人体健康。
大气气溶胶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大气气溶胶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引言: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包括尘埃、烟雾、颗粒物等。
它们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大气气溶胶的监测与分析方法对于环境保护和预测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现有的大气气溶胶监测与分析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大气气溶胶样品采集方法在进行大气气溶胶监测前,首先需要采集样品以供后续分析。
常用的大气气溶胶样品采集方法包括高空气球采样、飞机巡航层采样、地面监测站抽样等。
这些方法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大气气溶胶物理性质测试方法大气气溶胶的物理性质包括粒径分布、浓度、组成等。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激光粒度仪、颗粒计数器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大气气溶胶的物理性质,为后续的化学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三、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对其性质和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有质谱仪、离子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大气气溶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揭示大气污染源和化学转化过程。
四、大气气溶胶来源识别方法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物气溶胶等。
通过识别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减少空气污染。
现今常用的大气气溶胶来源识别方法有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测定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分析大气气溶胶中的元素组成和同位素比值来确定其来源。
五、大气气溶胶模拟与预测方法随着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大气气溶胶的模拟与预测方法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目前常用的大气气溶胶模拟与预测方法有数值模拟方法、统计回归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模型,预测未来的大气气溶胶浓度和组成,为环境管理和气候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结论:大气气溶胶监测与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用合适的样品采集方法、物理性质测试方法、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来源识别方法以及模拟与预测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大气气溶胶的性质和影响因素。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其存在对于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溶胶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活动的排放。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气中气溶胶的浓度和种类也发生了变化,所以研究气溶胶的来源解析和控制技术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然气溶胶的来源天然气溶胶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活动,包括海洋、林火、植物和地壳等。
海洋中的海水飞溅和海浪破裂会释放水滴和盐颗粒,形成海洋气溶胶。
林火释放出大量的烟雾和颗粒物,形成林火气溶胶。
植物通过挥发有机物和释放花粉等方式形成植物气溶胶。
地壳中的火山喷发、土壤风蚀和沙尘暴等现象也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
二、人为活动排放的气溶胶人为活动排放的气溶胶主要来自工业、交通和能源生产等领域。
工业排放是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工厂烟囱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化学物质。
交通运输中的机动车尾气中也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特别是柴油车辆排放的颗粒物较多。
能源生产和利用中,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
三、气溶胶来源解析技术为了准确了解气溶胶的来源和成分,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来源解析技术。
常用的技术包括气溶胶采样、质谱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
气溶胶采样是指通过采集大气中的气溶胶样品,在实验室中进行后续的分析和测量。
质谱分析则是通过质谱仪等设备对气溶胶中的粒子进行成分分析,以确定其来源。
同位素分析是利用同位素丰度的差异来判断气溶胶中不同成分的来源。
四、气溶胶控制技术研究为了减少气溶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人员也致力于开发和应用气溶胶控制技术。
其中常见的技术包括过滤、洗涤和化学处理等。
过滤技术可以通过过滤器将空气中的颗粒物截留下来,从而减少气溶胶的浓度。
洗涤技术则是通过水或溶液对气溶胶进行洗涤,将其中的颗粒物去除。
化学处理技术则是在气溶胶中添加化学物质,使其发生反应并聚集成大颗粒,方便后续的处理和去除。
大气层中的气溶胶成分与来源解析

大气层中的气溶胶成分与来源解析大气层中的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固体、液体或混合态的颗粒。
它们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气溶胶的成分和来源对于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改善至关重要。
一、气溶胶成分的分类根据气溶胶颗粒的组成和特性,可以将气溶胶分为几个主要类别。
1. 无机盐类气溶胶:包括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
它们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车辆尾气、燃煤和燃油等能源燃烧过程。
2. 有机物气溶胶:主要由碳组成,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颗粒有机物(POPs)等。
VOCs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挥发性溶剂使用等,而POPs则主要来自于森林火灾、生物质燃烧和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3. 黑碳气溶胶:也称为炭黑,是一种固体颗粒,主要来源于燃煤、木材燃烧、交通尾气和工业排放等。
黑碳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正向驱动作用,它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改变地球能量平衡。
4. 海盐气溶胶:主要由海洋风暴和波浪破碎产生,是大气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海盐气溶胶对气候变化和云微物理起着重要作用。
二、气溶胶来源的解析气溶胶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1. 自然来源:自然界中的一些过程能够产生气溶胶,如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火山喷发和森林火灾等。
这些自然来源的气溶胶对于地球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2. 人为来源:人类的活动是大气中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燃煤和燃油等能源利用过程会排放大量的气溶胶颗粒。
此外,农业燃烧、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也会对大气中的气溶胶产生影响。
三、气溶胶成分与来源的研究意义研究大气中气溶胶的成分和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溶胶的作用和影响。
1. 环境保护:了解气溶胶的成分和来源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并改善空气质量。
2. 气候变化:不同类型的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同。
研究气溶胶的成分和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估计气溶胶的辐射违规能力,进一步了解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大气气溶胶源解析方法浅析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气污染源解析工作中所常用两种模型:源模型与受体模型,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受体模型,介绍了其中的两种方法化学质量平衡法(CMB )与因子分析法,而且对CMB 方法中的二重解析技术作出简要论述。
最后给出两种方法在实际运用时的联合使用方案。
关键词:源解析,受体模型,化学质量平衡,因子分析,二重解析
0 引言
在研究城市大气气溶胶时,必须了解其化学分布特征的关系并利用相关的资料分析并推断气溶胶源的类型及相对贡献,以便于研究城市大气气溶胶的环境、气候和生态效应。
并为政府部分制定宏观监测方案提供依据。
城市大气气溶胶来源鉴别方法总体上分为两大类:源扩散模式和受休模式。
在早期大气污染物研究中,主要依据污染源排放率统计资料。
用扩散模式估算气溶胶的空间分布,进而判断各类源对目标区气溶胶的贡献。
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小尺度范围内化学稳定的原生质粒的扩散问题。
它不能考虑从源到目标区较长距离输运过程中的气相化学反应和气粒转化过程,而较大范围内排放源的资料,包报移动、变化源难以精确统计[1]。
1 源模型与受体模型
随着气溶胶采样仪器和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他我们能在观测点(相对于各源来说可视作接受器)同时获得不同粒度气溶胶中。
几十种元素的高精度资料。
从而为定量分析各种源对观测点不同粒度气溶胶的化学成分、质量浓度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接受点获得的气溶胶质粒的物理、化学特性的系统资料,包含有各类源相对贡献的信息。
根据对各类源的特性的了解,通过统计分析可提取这些信息.类似于遥感探测的反演问题。
必须指出逆问题的求解往往不收敛或不唯一,应借助于各种优化为方法求得最优解。
受体模式日前已取代扩散模式、作为城市大气气溶放研究的最主要方法,但传统的扩散模式依然有用武之地,因为受体模式只能分析现状,不能预测新建源或源变化的影响。
无论是源模式还是受体模式都可以用以下过程来描述,设某地区有多源j ,接受点采样分析后可得元素i 的浓度为X i ,此时各类源质粒的元素组成与接受点环境空气中质粒的元素组成间存在下列关系[1],[2]
i i j i j X a s
α=∑
其中ij a 表示源j 发射的质粒中个i 元素的份数,ij α是联系源大气和接受点间的一调节参数,
表征从源发射后在到达接受点途中发生的稀释、沉降、化学反应和转化使元素i 发生的变化,对大多数元素ij α=l ,对挥发性强的无机元素ij α< l ,对在大气中产生化学反应的物种ij α可大于l 或小于1。
若已知源状态ij α(通过对源发射物的分析)以s j 为媒介。
可求得接受点的质粒状况,此即源扩散模式。
从Xi 的测量分析值,通过统计分析求出sj ,此即受体模式。
ij a 在计算中同时确定。
2受体模型分析方法
2.1化学质量平衡法
此种方法的使用的一个关键与前提是有关TSP 发射源必须完全正确,而且各类物质的调节参数必须符合实际[3]。
现举在石家庄市运用CMB 方法进行源解析为例[4],将各源类的成分谱(各化学组分的百分含量平均值及其标准偏差)和受体的成分谱(各化学组分的浓度平均值及其标准偏差)代入CMB 模型,用CMB 模型软件进行计算。
得到各源类对环境空气中TSP 和PM 10的贡献值与分担率。
在进行消除源的共线性的筛选工作后,最终选择土壤风沙尘、扬尘、煤烟尘、建筑尘、机动车尾气尘、钢铁尘和Mg 、Ai 、Si 、Ca 、Fe 、TC 、SO 4,等化学组份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石家庄市区源贡献值。
据王静[4]的工作中表明,这种解析结果出现了负的贡献度值与拟合优度诊断指标变坏的情况,经分析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扬尘与共它的源类之间存在的共线性,使得它的分担率出现了错误的估算,由此需要对扬尘进行单独解析。
2.1.1扬尘的二重解析技术
扬尘具有以下特征[4],[6]:
(一)扬尘是一种混合源类,它由各单一尘源类的颗粒物混合组成。
实际上各单一尘源类所排放的颗粒物只是部分的“进入”了扬尘,各单一尘源类所排放的颗粒物在扬尘中所占的份额是不一样的。
(二)部分“进入”扬尘的各单一尘源类的颗粒物的形态和化学组成一般不会变化或是这种变化可以忽略;单一尘源类的颗粒物没有进入扬尘的部分,仍以原来的组成和形念存在。
(三)扬尘既可以视为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排放源类,又可以视为各单一尘源类所排放的颗粒物的接受体,所以扬尘既是排放源类又是接受体。
(四)扬尘与各单一尘源类是共线性源类,但共线程度各有不同。
而二重解析技术就是把扬尘视为接受体,采用CMB 模型,计算单一尘源类对扬尘的贡献率;然后用这个贡献率分解结果一中扬尘的分担率,得到单一尘源类进入到扬尘中的分担率,用之前所算得各单一尘源的分担率减去其进入到扬尘中的分担率就可以计算出没有 “进入”扬尘的单一尘源类对受体的分担率,从而得到新的结果。
这技术方法本研究称之为“二重解析”技术。
由结果表明经二重解析之后的TSP 解析结果,能够符合质量控制技术的指标要求,拟合质量较好[4]。
2.2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的原理是在承认与污染源有关的变量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的前提下,在不损失主信息的前提下,将一些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归结为数量较少的几个综合因子, 可用下式表达[1],[2]:
1122ji j i j i jp pi j ji X a F a F a F d U =++++ …
式中,X ji 是对所有变量都适用的一些因子Fji 和对每一变量适用的唯一因子U ji 的线性组合。
a ji 是对每个变量的因子负载系数,d j 是对唯一变量j 的标准回归系数。
因子分析主要目的是求出公因子数的因子负载系数a ji 等。
因子负载系数的大小反映因子与变量间的相关程度。
此法用颗粒物的实测元素浓度进行运算, 再结合被测地区的具体情况行分析,获得主要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
在实际运用时,往往是通过几种方式相互结合,来进行源解析的工作, 而上述所讲的源解析方法CMB 与因子分析法在实际运用中各有优缺点,CMB 方法除了要解决单一源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外,还要求源成分谱的全面性,以及对各类源分析的准确性。
对于源数目较多的样品,CMB 方法更具有优势。
因子分析法作为一种多元统计方法,通过减少变量数目,使问题到简化。
但是它得不到各类源的绝对贡献值,需要进行近一步的回归分析,所以有时也将其与CMB 法合使用,由因子分析法确定源, 由CMB 方法确定贡献率[5],[7]。
3 结语
本文所介绍的CMB 方法与因子分析方法是源解析工作中所比较成熟的方法,但在实际运用时由于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而把种方法结合使用。
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源解析工作还应根据源种类,污染物粒径等选择其它更为合适的方法,但仍需进行各种方法相互结合使用,这样才能达到优势互补,提高源解析工作的精度。
参考文献
[1]徐祥德,汤绪.城市化环境气象学引论[M].气象出版社.2001.1
[2]郝莉.典型城市区域环境污染源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3]张丹,张卫东,蒋吕潭.环境中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方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3(2).124-127
[4]王静.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解析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4
[5]王雪梅.太原市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6
[6]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南开大学.2006
[7]牛红云,赵欣等.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颗粒物和正构烷烃特征及来源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5).36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