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相约星期二》

合集下载

书籍《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领悟五篇

书籍《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领悟五篇

书籍《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领悟五篇书籍《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领悟1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我,还是幸福的。

奶奶健在,八十多岁;外婆健在,身份证上显示一百零二岁,身体硬朗,行动自如;虽然爷爷中风五次,无法自理,但能勉强站立,用肢体表达情绪。

小的时候虽然经历了外公去世,很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知道死亡离我们其实很近,但却未曾想过自然死亡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会如何去接受。

经历过死亡的人也无法述说,而濒临死亡的人,或恐惧,或孤独,或病痛缠身,或无法言语,没有多少人能够给我们讲述走向死亡的感觉。

《相约星期二》,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

本书以一位患了ALS(霍金教授也患此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大学教授莫里给记者学生米奇布置作业为开端,以老师的书房为教室,以老师的身体状况为时间轴,每周二约访,最终以葬礼为毕业典礼,开设了十三节哲学课,谈论的话题包括: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以及完美的一天。

“你总是要死的。

这不取决于你对自己怎么说。

”变老,是目前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

但从古代中国的炼丹修仙,到现在采取各种青春常驻的手段,人们都想违背或减缓这一过程,不愿接受它。

“我乐于接受老。

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会更加丰富。

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

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一旦你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

你想往前走。

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

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接受和坦然,使得我们的时间反而变得更有价值。

地球村使得我们已经没有了白天和黑夜,貌似只有“你死我活”。

在分秒必争的互联网“风口”时代,慢下来就好像等于死亡。

在这个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我们能否把握住自己内心的那点从容,自己控制住节奏?每每重新翻阅这本书,都会让我的心和时光瞬间慢下来。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相约星期二》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

该故事真实地讲述了作者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给米奇所讲授的最后一门人生哲理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在影视鉴赏课上,社团老师让我们去买一本叫《相约星期二》的书。

我买下了这本书,才看了一遍,就感觉很好。

这本书里的莫里教授因为患上了不治之症。

从双腿瘫痪到离世,经历了十四个星期,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与自己的学生米奇一起探讨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

对于莫里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会付出爱,你才会付出爱。

这句话在莫里的身上得以体现。

他的父亲是一个俄罗斯移民。

为了躲避服兵役而来到美国。

他的父亲是一个冷酷到不近人情的人。

在自己的儿子失去母亲时不管不顾,只是每天晚上在看报纸。

他还让莫里不要对自己的弟弟说起母亲去世这件事情。

再后来,他死的时候,莫里也只是呆若木鸡地望着其尸体。

不流泪也不说话。

对于这件事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不真心去爱一个人,那那个人也不会爱他。

在第十一个星期时,莫里开始和米奇谈论文化。

莫里说道:“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

”社会其实是代表着一种文化,但是文化不能够彻底改变别人。

有些来自中国的商人表面上说自己不爱财,实际上生活奢侈到不行。

就因为中国人要讲究谦虚,不能炫耀。

否则会成为众矢之的。

一个人遭到打击想痛哭一场,却必须忍着到回家才行。

因为公共场合不能这样。

全都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这样。

必须注意礼节。

但虚伪的礼节有什么用呢?到第十二个星期时。

他们谈论“原谅”这个话题。

“临死前先原谅自己,再原谅别人。

”这句话是对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临死前,先原谅自己一声的过错。

你才会安心地离开。

至于原谅别人,莫里引证了自己好友的事情。

莫里一直后悔自己到他死去的时候还未原谅他。

其实原谅别人不是很难,只要听他说声“对不起。

”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

免得酿成大错后悔终身。

尘归尘 土归土——《相约星期二》阅读笔记

尘归尘 土归土——《相约星期二》阅读笔记

尘归尘土归土——《相约星期二》读后《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自十余年前拿到手后,便因种种原因从未完整读过。

开始是“舍不得”读,后来是“忘记了”读,再后来是“没时间”读,中间每每拿出来想读时,种种打断,以至于不能读完,直到2017年底,总算是完整读了一遍。

出乎意料的是这本1998年翻译出版,1999年便印刷6次的畅销书的《序》,居然还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余秋雨写的。

作者通过与自己大学时代的老师——一位身患脊髓侧索硬化(ALS)快要离世的社会心理学科老教授——临终前的交流,以当事人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下老教授对世界超然的视角:包括对世界,对自己,对死亡,对家庭,对感情,对衰老,对金钱,对爱,对婚姻,对文化,对原谅……,老教授莫里的观点或者说视角,启迪着或者说警醒着我们这些“生者”。

值得一提的是,老教授莫里就在未死前举行了“活人葬礼”,比冯小刚2010年的《非诚勿扰2》还要早。

莫里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是达观的,他甚至把他那样特殊境态下产生的,对于生活的思考记录了下来,传播给大家,希望这段光阴不被虚度。

以下,就是他的思想和我的理解:死亡不应该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无需为此涂脂抹粉。

认识到无处不肮脏,接受周围的环境,对死亡和恐惧不逃避,藐视各种威胁,建立正确的三观。

早早思考和面对每个人都会死、都要死的事实,时刻做好准备,更加珍惜生活。

学会怎样去死,也即学会了怎样去活。

现实当中的我们有的还不如面对死亡的莫里幸福,因为没有爱。

当然这和浮躁的心态以及社会文化有关。

可身在这样的环境而不自知,那就更为不幸了。

绝大多数的人们为了自己并不认识的人和根本与自己无关的事浪费着时间,整日沉浸在别人的闹剧或追逐没意义的东西。

财富也不能带来幸福和满足,物质、权利最后都无法替代温情。

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仍然会让他们看不起,对社会的下层炫耀只会带来嫉妒,身份和地位只会带来不安,唯有坦诚的心能让自己悠然面对这个世界。

所以没必要关心别人的问题,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活出自己,珍惜所拥有,不把自己陷在生活琐事当中。

2022年《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0篇

2022年《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0篇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起先,课的内容是探讨 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验来教授的。老人遭遇着病痛的 熬煎,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 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 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 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间?”他的确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终的一 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探讨,可以成 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 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
观赏莫里老师特立独行的人生哲学,许多都使我受益匪浅。 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工作。不要让它左右极端,要么敷衍要么乏 累。每个人的平衡点都不同,关键如何正确地找到它。在忙于重 要的事情时,也不要使之单调乏味,要让它们变得更有意义,才 会恒久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忠诚、信任和热切,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定位切实可行的数个目标安排,每天仔细审核,努力修正, 并坚信明天。莫里老师说:“疾病始终在敲打我的灵魂,可夺不 走它。病魔可以夺去我的躯体,但无法夺去我的灵魂。”他望着 天花板停顿了下,接着说:“要有怜悯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 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妙许多。”读到这里的时候, 我的眼眶里也已经盈满了泪水……
和米奇一样,我也很喜爱莫里老师。他从不隐瞒自己的感情, 乐于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真实地感动人们的酷爱。他不修边幅,
第1页 共19页
爱说话、爱大笑,他不断地奔放自身的幽默细胞,使四周者体内 的被诱唤出,它们相互吸引彼此升温。尽管在后来,他身体日渐 虚弱,皮肤松垂无力,可他笑的时候仍是毫无遮拦,仿佛听到是 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 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 正因我们须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 授告知我们:这不是“须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 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宝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 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 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 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确定潜质。简洁来说,我们总落 入‘他人的圈套’”。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5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5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5篇相约星期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周六的下午三点,午睡醒来,坐在书桌前,泡上一壶小青柑,在升腾起的带着水果味的普洱香气中,打开了《相约星期二》的扉页,习惯性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购买的日期和地点,并盖上了自己的印章。

红红的印迹,顿时让整本书生动了起来。

有时,文化的魔力就在这些看似极不起眼的小事中体现出来,并放的很大。

莫里·施瓦茨,注定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散发着思想光芒的名字,因为他的聪明睿智,因为他的人生智慧,因为他的死亡课程,也因为他那个出色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

米奇娓娓道来地叙述了一个老人的死亡过程,记述了一老一少相约星期二的最后课程,分享了一个社会学博士、一个老教授的人生经验,讲述了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

从来没有一个教师能得到所有学生的喜欢,这话尽管极端,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不过,那些能得到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教师,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赏识教育。

读后感.莫里成为米奇最喜欢的教授,能从他在毕业典礼上,初识米奇的父母时说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

莫里对米奇的父母说:“你们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儿子。

”也能从他对米奇说的话中找到答案,那句话就是:“米奇,你是最优秀的。

”这两句话,恰恰正是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话语,让学生心房深处最柔软的那个地方为之颤动,并且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感动一生。

莫里教授的话语再一次地说明,欣赏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莫里对自己欣赏的学生,同样的喜欢。

毕业典礼上,他问米奇毕业后还会不会跟老师联系,米奇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会。

”此时,米奇看到教授往后退去时,哭了。

教授的眼泪,正是一个有情怀有情趣的老师,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师生情谊的高度宣泄。

莫里在毕业典礼上的眼泪,或许就成了15年后他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后,面临死亡时,作出人生重大决定的情感注释。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相约星期二》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相约星期二》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相约星期⼆》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相约星期⼆》1. 这个世界太和谐,太美丽,充满了诱惑,很难相信⼈⽣就是⼀场没有前因后果的意外。

暑假《相约星期⼆》读后感⼆“⼀个⽼⼈,⼀个年轻⼈,和⼀堂⼈⽣课”。

这句话简洁凝练地概括了《相约星期⼆》的内容。

此书的作者是⼀位年逾七旬、⾝患绝症的社会⼼理学教授莫⾥。

1994 年当他知道⾃⼰将不久于⼈世时,与⾃⼰的学⽣每个著名专栏作者⽶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给学⽣上最后⼀门课,课程的名字是⼈⽣,课程共上了⼗四周,最后⼀堂是⽼⼈的葬礼。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学”沉重包袱。

孩⼦们,他们哪还有⼼思去玩,哪⾥还有时间去乐呀!(当时看到这句话,坐在图书馆⾥感动了好久。

)2. 莫⾥:如果早知道⾯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最困难的事情了。

学⽣: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情?莫⾥:和⽣活讲和。

3. 死亡,让⼈⽣归于纯净。

(余秋⾬序)4. 什么是误导呢?我们的⽂化部⿎励⼈们思考真正的⼤问题,⽽是吸引⼈们关注⼀⼤推实利琐事。

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装修层层叠叠,⼀切都是为了活下去,⽽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些,⼤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步,审视⼀下⾃⼰,问:难道这就是我⼀⽣所需要的⼀切?(余)贫穷的油⿇地在新鲜的阳光下,⽣发着各种各样的⼼思。

其中最⼤的⼀个⼼思就是办学,让孩⼦们读书。

⽽在选择校址时,从上到下,⼏乎⽆⼀例外地都将⽬光投到了这个四⾯环⽔的宝地。

于是,⼈们⼀⾯派⼈到海滩上割茅草,⼀⾯派⼈去让秦⼤奶奶搬家。

然⽽,当⼗⼏船堆得⾼⾼的茅草已经令⼈欢欣⿎舞地停泊在油⿇地的⼤河边上时,秦⼤奶奶却就是不肯离开这⽚⼟地。

5. ”需要“变成了”想要“,⽽”想要“的内容则来⾃左顾右盼后于别⼈的盲⽬⽐赛(余)6. ⼤家都想马拉松⽐赛⼀样跑得⽓喘吁吁,劳累和压⼒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个人领悟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个人领悟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个人领悟《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个人领悟1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

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

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

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

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个人领悟2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题记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调换电视频道,看到一挡节目,他的生活可能会继续下去。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0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0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0篇)《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资料概括。

应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但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

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

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

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

为什么呢?正因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

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

他说:“拥有越多越好。

钱越多越好。

财富越多越好。

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

越多越好。

越多越好。

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

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决定潜质。

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

超出自己潜质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

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方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应对它们,我们该怎样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

最后一堂课,他期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相约星期二》
1. 这个世界太和谐,太美丽,充满了诱惑,很难相信人生就是一场没有前因后果的意外。

暑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二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这句话简洁凝练地概括了《相约星期二》的内容。

此书的作者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

1994 年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与自己的学生每个著名专栏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当时看到这句话,坐在图书馆里感动了好久。


2. 莫里: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学生: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
莫里:和生活讲和。

3.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余秋雨序)
4. 什么是误导呢?我们的文化部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推实利琐事。

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余)
贫穷的油麻地在新鲜的阳光下,生发着各种各样的心思。

其中最大的一个心思就是办学,让孩子们读书。

而在选择校址时,从上到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目光投到了这个四面环水的宝地。

于是,人们一面派人到海滩上割茅草,一面派人去让秦大奶奶搬家。

然而,当十几船堆得高高的茅草已经令人欢欣鼓舞地停泊在油麻地的大河边上时,秦大奶奶却就是不肯离开这片土地。

5. ”需要“变成了”想要“,而”想要“的内容则来自左顾右盼后于别人的盲目比赛
(余)
6. 大家都想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得气喘吁吁,劳累和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


里老人认为,这是文化和教育灌输的结果。

(余)
7. 他认为躲避这种文化灌输不是办法,实际上也躲不开。

躲不开还在躲,那就是虚伪(余)
8. 简言之,不要落入”他人的闹剧“。

9. 他思考了一个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发现两者首尾相衔。

10. 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

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妒忌你。

身份和地位往往是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请参考更多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范例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摘抄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摘抄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做最好的教师》
11. 有一天下午,我在抱怨我这一代人的困惑:我分不清什么是我自己想做的,什么是别人期望你做的。

12. 他们并不认识辛普森,他们也不认识和这件案子有关的其他人。

然而他们却甘愿为此浪费掉时间,整日、整个星期地沉溺在他人的闹剧里。

13.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

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

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

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14 可我吃惊地发现缺了我一切照样进行得十分顺利。

(米奇)
15.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我们一直认为我们不应该去接受它,如果我们接受了它,我们就不够坚强了。

16. 我们谈人生,谈爱,谈莫里最喜欢的一个话题——同情,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如此缺乏同情心。

17. 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所感觉得。

18. 但好像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 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米奇)
19. 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

这样做会更有帮助。

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20. 事实是,米奇,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么去活。

21. 这是因为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

22. 事实上, 如果没有家庭, 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

23. 相爱或者死亡。

24. 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

25. 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地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

26.
- 你知道佛教是怎么说的? 别庸人自扰,一切皆是空。

- 可是,你不是说要体验生活吗? 所有好的情感,还有坏的情感?
- 是的。

- 那么,如果超脱的话又该怎么做呢?
- 啊,你在思考了,米奇。

但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

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

然后你才走得出来。

- 接受所有的感情...... 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
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

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

可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

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

'”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

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是一个充满爱
( 我开始发意识到人生有很多种活法 ) 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 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实自我
的教师 ; 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不向挫折弯
腰的教师。

27.
七十八岁的他像成人那样给予,又像孩子那样接受。

28. 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所以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

那些来找我的孩子都 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有得甚至想自杀 ....................... 而且,年轻人 还不够明智。

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很有限。

如果你对生活一无所知的话,你还愿意一天天过 下去吗 ?当人们在影响你,对你说使用这种香水可以变得漂亮,或穿这条牛仔裤可以变得 性感时,你往往就相信了。

其实那都是胡扯。

29. 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

教师读书笔记 ( 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 里就边得越来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 过一二百本书。

” (苏霍姆林斯基语 ) ”
30. - 可如果变老是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们总说,“啊,但愿我变得年轻。

”你 从来没有听人这么说过,“但愿我已经六十五岁了。


- 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 ?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

因为你一旦找 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

你想往前走。

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你想 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

31. 命运屈从于
无数个种类:只有一个
会危及它自己。

--------W.H. 奥登
32. 我们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对生活产生了一种幻想破灭的失落感。

33. 无论我生活在哪里,我都会遇到一些对新的东西充满了占有欲的人,想拥有新的 去汽车 然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 ; 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
后沾沾自喜地想你炫耀。

你知道我对此是怎么解释的?这些人都渴望得到爱,但是又得不到,于是就接受了这些替代品。

他们乐于接受物质的东西,期望能得到类似于拥抱的感情回报,但这是行不通的。

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

请参考更多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范例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摘抄
童年,总充满多彩的梦,幻想有一双翅膀,像小鸟在天空中飞翔。

曾幻想有一件隐形衣,不仅能隐形,还能穿越时空,上天下海。

童年的梦如肥皂泡,虽然虚幻缥缈,可却承载你的童年。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摘抄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做最好的教师》
他今天穿着一件蓝色上衣,上面缀着金纽扣,仰起金发的头,微闭着双眼,像一尊石像昂然的站在那里,那种风采,真令人羡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