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实验指导书(修改2)

合集下载

实验室废液及废弃物处理指导书

实验室废液及废弃物处理指导书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为了做好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废液及废弃物的管理,保证人员安全,防止再次污染环境。

2.0适用范围:本中心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弃物及废样等。

3.0职责3.1中心各业务科室负责收集本科室废液、废弃物及废样。

3.2中心办公室负责各业务科室废液及废弃物的统一管理。

4.0处理规程4.1实验室废液的处理4.1.1对于含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所列污染物的实验废水,若污染物浓度低于排放标准规定,可直接排入下水道。

高于10倍以内的要通过稀释后低于标准值,然后再排入下水道。

远远高于排放标准规定值时,应根据其化学性质进行适当处理,使其达到排放规定值后,才能排入下水道。

4.1.2高浓度含氢废液处理:用碱性氧化法,如加入碱液调节pH值为10以上,并加入次氯酸钠使氢化物分解。

4.1.3高浓度含汞废液处理:硫化钠,硫酸亚铁等沉淀法。

4.1.4高浓度含镉废液处理:硫化钠沉淀法。

4.1.5高浓度含砷废液处理:在碱性条件下,加氯化亚铁处理。

4.1.6高浓度六价铬废液处理:在酸性条件下,加硫酸亚铁使之还原为三价铬再加上氢氧化钠至沉淀出现。

4.1.7生物监测的废弃液处理:无污染的可直接排入下水道。

对医院及污水处理厂的废液连同容器经121℃高压灭菌30分钟后,将水样趁热倒入下水道。

4.1.8有机废液处理:四氯化碳用水封,其余分别装入玻璃瓶中,贴上标签,做好记录,由办公室统一处理。

4.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4.2.1苯并芘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如乳胶手套、滤纸、毛细管、展开后的乙酰化滤纸等统一存放在一固定的容器里由办公室统一处理。

4.2.2如实验中没有超标的固体样品可就地处理;超标准的样品,在送样及采样时和委托方签定协议,分析后的剩余部分,由委托方收回处理。

4.3经预处理后的有害废液、沉淀物、固废物、有机废弃溶剂等,由产生科室集中收集后交办公室,并填写实验室废弃处理登记表,办公室定期送已签约的废物单位处理。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作业指导书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作业指导书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作业指导书第1章固体废弃物概述 (4)1.1 固体废弃物的定义与分类 (4)1.2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特点 (4)1.3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5)第2章固体废弃物收集与运输 (5)2.1 收集方式与设备 (5)2.1.1 收集方式 (5)2.1.2 收集设备 (5)2.2 运输技术与要求 (5)2.2.1 运输技术 (6)2.2.2 运输要求 (6)2.3 储存与管理 (6)2.3.1 储存 (6)2.3.2 管理 (6)第3章固体废弃物预处理技术 (6)3.1 筛分与破碎 (6)3.1.1 筛分技术 (6)3.1.2 破碎技术 (7)3.2 粉碎与分选 (7)3.2.1 粉碎技术 (7)3.2.2 分选技术 (7)3.3 固液分离技术 (7)3.3.1 沉淀与浮选 (7)3.3.2 过滤与离心 (7)3.3.3 蒸发与干燥 (7)3.3.4 萃取与吸附 (7)第4章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8)4.1 填埋处理 (8)4.1.1 预处理 (8)4.1.2 填埋场选址与设计 (8)4.1.3 填埋操作 (8)4.1.4 填埋场管理与监测 (8)4.2 焚烧处理 (8)4.2.1 预处理 (8)4.2.2 焚烧设备 (8)4.2.3 焚烧操作 (8)4.2.4 废气处理 (9)4.3 生物处理 (9)4.3.1 堆肥化处理 (9)4.3.2 厌氧消化 (9)4.3.3 蚯蚓床处理 (9)4.4.1 水解处理 (9)4.4.2 热解处理 (9)4.4.3 化学稳定化处理 (9)4.4.4 化学还原处理 (9)第5章废旧物资回收与资源化利用 (9)5.1 金属回收利用 (9)5.1.1 回收原则 (9)5.1.2 回收方法 (10)5.1.3 利用途径 (10)5.2 塑料回收利用 (10)5.2.1 回收分类 (10)5.2.2 回收方法 (10)5.2.3 利用途径 (10)5.3 纸张回收利用 (10)5.3.1 回收分类 (10)5.3.2 回收方法 (10)5.3.3 利用途径 (10)5.4 玻璃回收利用 (11)5.4.1 回收分类 (11)5.4.2 回收方法 (11)5.4.3 利用途径 (11)第6章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11)6.1 垃圾焚烧发电 (11)6.1.1 概述 (11)6.1.2 工艺流程 (11)6.1.3 关键技术 (11)6.2 生物气发电 (11)6.2.1 概述 (11)6.2.2 工艺流程 (11)6.2.3 关键技术 (12)6.3 沼气利用 (12)6.3.1 概述 (12)6.3.2 工艺流程 (12)6.3.3 关键技术 (12)6.4 其他能源化利用技术 (12)6.4.1 热解与气化 (12)6.4.2 燃料电池 (12)6.4.3 热能利用 (12)6.4.4 纳米材料制备 (13)第7章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与设备 (13)7.1 填埋场设施与设备 (13)7.1.1 填埋场基础设施 (13)7.1.2 填埋场设备 (13)7.2.1 焚烧厂基础设施 (13)7.2.2 焚烧厂设备 (13)7.3 回收处理设施与设备 (13)7.3.1 回收基础设施 (13)7.3.2 回收处理设备 (13)7.4 污泥处理与处置设施 (14)7.4.1 污泥处理设施 (14)7.4.2 污泥处置设施 (14)第8章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 (14)8.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4)8.2 污染物排放与控制 (14)8.2.1 大气污染物排放 (14)8.2.2 水污染物排放 (14)8.2.3 土壤污染控制 (15)8.3 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15)8.3.1 环境风险评价 (15)8.3.2 环境风险管理 (15)第9章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与法规 (15)9.1 我国固体废弃物管理政策 (15)9.1.1 政策背景 (15)9.1.2 主要政策法规 (16)9.1.3 政策措施 (16)9.2 国际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法规 (16)9.2.1 国际法规概述 (16)9.2.2 主要国际法规 (16)9.2.3 国际法规对我国的启示 (16)9.3 政策与法规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影响 (17)第10章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发展趋势 (17)10.1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17)10.1.1 新型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7)10.1.2 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17)10.1.3 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 (17)10.1.4 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的完善 (17)10.2 市场分析与投资机会 (17)10.2.1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17)10.2.2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7)10.2.3 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17)10.2.4 政策环境对市场的影响 (17)10.3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17)10.3.1 环保理念的融入与实践 (17)10.3.2 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18)10.3.3 生态补偿机制的应用 (18)10.3.4 公众参与与环保意识的普及 (18)10.4.1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18)10.4.2 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18)10.4.3 跨界融合与创新 (18)10.4.4 绿色低碳发展的推进 (18)第1章固体废弃物概述1.1 固体废弃物的定义与分类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失去原有使用价值或经过处理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态物质和物品。

EHS固体废弃物作业指导书

EHS固体废弃物作业指导书

1.目的为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定置的资源化管理,以达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2.适用范围适用于组织所有固体废弃物的管理。

3.职责3.1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及管理。

3.2管理部负责固体废弃物的日常管理及处置。

4.定义4.1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置于容器中的液态废物也纳入废弃物管理范畴。

4.2固体废弃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果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当,有害物质将通过水体、大气、土壤、食物等途径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

5.工作程序5.1 管理原则:减少产生量、分类收集、回收利用、按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处置。

5.2固体废弃物分:可回收固体废弃物、不可回收固体废弃物、危险固体废弃物三类。

5.3可回收固体废弃物及不可回收固体废弃物由产生部门负责收集,按《固体废弃物作业指导书》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5.4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置5.4.1生产现场产生的报废品(废树脂、过滤袋等),生产部填写《危险废弃物移交单》,经生产部负责人签字后交管理部,并将上述废弃物送危险固体废弃物存放点存放。

5.4.2供销部收到顾客退回应报废的产品,填写《危险废弃物移交单》,经供销部负责人签字后交管理部,并将上述废弃物送危险固体废弃物存放点存放。

5.4.3技术部、品管部、生产部等部门产生的实验室废液,各部门填写《危险废弃物移交单》交管理部,并将上述废弃物送危险固体废弃物存放点存放。

5.4.4电池领用时以旧换新。

管理部负责废旧电池的收集保管。

5.4.5打印机墨盒领用时以旧换新。

供销部负责废旧墨盒的收集保管,并向管理部移交。

移交时填写《危险废弃物移交单》。

5.4.6设备科对各部门报废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收集保管,由供销部按固定资产报废程序办理手续后,设备科向管理部移交。

移交时填写《危险废弃物移交单》。

固废实验指导书(修改2)

固废实验指导书(修改2)

实验一 铬渣的破碎及筛分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铬渣预处理的方法——破碎及过筛;2、学会对固体废物进行制样。

二、实验原理筛分是固体废物分选回收利用及进行最终处置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筛分法对混合物料进行分选和粒度分析,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1、筛分原理筛分适用于粒度d>0.04mm 的混合物料的分离。

该分离过程可以看作是物料分层和细粒透筛两个阶段组成的,物料分层是完成分离的条件,细粒透筛是分离的目的。

筛分是在套筛上进行的,筛子按孔径从大到小由上而下的顺序排列。

为了使粗细物料通过筛面而分离,必须使物料和筛面之间具有适当的相对运动。

2、筛分效率从理论上讲,固体废物中凡是粒度小于筛孔尺寸的细粒都应该透过筛孔成为筛下产品,而大于筛孔尺寸的粗粒应全部留在筛上排出成为筛上产品。

但是,实际上由于筛分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有一些小于筛孔的细粒留在筛上随粗粒一起排出成为筛上产品,筛上产品中未透过筛孔的细粒越多,说明筛分效果越差。

为了评定筛分设备的分离效率,引入筛分效率这一指标。

筛分效率是指实际得到的筛下产品重量与入筛废物中所合小于筛孔尺寸的细微物科重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即筛分效率是指实际得到的筛下产品重量与入筛废物中所合小于筛孔尺寸的细粒物料重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即E=%1001⨯⨯αQ Q 式中: E :——筛分效率,%;Q :——入筛固体废物重量,g ; Q 1:——筛下产品重量,g ;α:——入筛固体废物中小于筛孔的细粒含量,%。

影响筛分效率的因素有:(1)固体废物性质的影响;(2)筛分设备的影响;(3)筛分操作条件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研钵1个,筛子(200目)1把,电子分析天平1台,烧杯2个,自然风干铬渣,小铲子、刷子各1套。

四、实验步骤1、样品配制。

取经自然风干的铬渣,置于研钵内研磨,取一个较合适的配比,堆成样堆。

2、取样。

2.1确定筛分取样量。

合适的筛分取样量对筛分分析的准确性起重要作用,合适的试样量,一方面应使筛面不出现过载现象,同时应保证经筛分后,筛面上的物料足够称重。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指导书————————————————————————————————作者:————————————————————————————————日期:《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指导书实验一植物残渣的综合利用(木质陶瓷化)(4个学时)一实验目的以麦秸、稻草、木屑、甘蔗渣等为原料, 采用破碎、混合、浸渍、热压成型、烧结等工艺制备出木质陶瓷,制备出了各温度点下的木质陶瓷,对其密度、气孔率、强度、电阻率等性能进行测试,对其性能特征、形成机理及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初步展示了原料配比、酚醛树脂浓度、温度等参数对整个制备过程及木质陶瓷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证明了通过该工艺用麦秸或甘蔗渣等制备木质陶瓷的可行性, 同时也表明粘结剂和烧结温度对木质陶瓷性能影响很大,实验为麦秸、甘蔗渣等植物残渣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木质陶瓷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和空间。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中的收集、干燥、破碎、筛分、压实、浸渍、热处理等处理与处置工艺,熟悉基本过程,制备出试验样品,了解密度、气孔率、强度、电阻率等性能的测试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原理木质陶瓷由日本青森工业试验场的冈部敏弘和斋藤幸司于1990年开发,是一种采用木材(或其它木质材料)在热固性树脂中浸渍后真空碳化而成的新型多孔质碳素材料,其中的木质材料烧结后生成软质无定形碳,树脂生成硬质玻璃。

木质陶瓷最初用天然木材制造,但由于原木及制品存在轴向、径向、切向上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烧结尺寸精度低等问题,后多采用中质纤维板(MDF,一般气干比重0.7g/cm3左右,含水8%左右),这样,原料基本上只有板面与板厚方向的性质区别。

甲醛树脂在木制品中广泛应用, 木质陶瓷制备中常选用其中的酚醛树脂,这多出于它价格低廉、合成方便, 而且游离甲醛较少, 燃烧后只生成CO2和H2O,具有环境协调性。

浸渍时常采用低压超声波技术以提高浸渍率及其均匀性。

碳化过程中伴随有复杂的脱水、油蒸发、纤维素碳链切断、脱氢、交联和(碳)晶型转变等反应变化机理及控制利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实训指导书(DOC)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实训指导书(DOC)

实训一、校园垃圾收集路线的设计一、实训目的1、利用本次大作业,使同学们加深对本课程的印象;2、使同学们更加了解本校的地形及垃圾桶摆放的位置和布局。

3、学会垃圾收集路线的初步设计。

二、实训步骤题目:在校园的平面图上,设计一条高效率的收集垃圾的路线要求:1、作出校园地形草图(1)用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或圆形等表示建筑物,标出名称。

(2)标出垃圾桶数目编号(1、2、……n),标明单位容器垃圾量(m3):,容器数:N,收集频率:次/周,容器号:〇(①②③……)等(3)用皮尺或步量法测出两两垃圾桶之间的距离(一般以三中步代表二米),并在地图上标出距离。

(4)老大门作为A点,新大门作为B点。

2、以固定容器系统进行路线设计(1)新食堂和老食堂等为5次/周,1#、2#、3#、4#等宿舍楼为3次/周,教学楼、办公楼等2次/周,其余收集点为1次/周。

(2)根据垃圾收集量,先均衡安排5次/周、3次/周和2次/周垃圾收集量,最后安排1次/周垃圾收集量,作出每日垃圾收集量安排表。

表1 每日垃圾收集量安排表收集次数/周总垃圾量/m3每日垃圾收集量/m3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5321共计(3)根据每日垃圾收集量,经反复试算,制定均衡的收集路线和从A点到B点的每日行驶距离,作出收集路线的集装次序表和从A点B点间每日的行驶距离表。

表2 固定容器收集操作收集路线的集装次序表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集装次序垃圾量/m3集装次序垃圾量/m3集装次序垃圾量/m3集装次序垃圾量/m3集装次序垃圾量/m3⑦⑨⑩5.92⑦⑨⑩5.92 ⑦⑨⑩5.92 ⑦⑨⑩5.92 ⑦⑨⑩5.92④⑤ 3.17 ④⑤ 3.17①②③0.52合计合计合计合计合计表3 A点到B点每驶距离星期一二三四五行驶距离/m 1215 1193 1234 1219 11763、区域划分第一组:老校区第二组:宿舍楼第三组:新校区教学楼第四组:其他区域实训二、固体废物的破碎(实验室锤式旋风磨)一、实验目的1、举握固体废物破碎的基本原理及其工艺运作。

实验室废物处理作业指导书

实验室废物处理作业指导书

实验室的废液处理在监测分析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如果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有害人身安全和健康,因此,在具体监测工作中执行《实验室废物处理程序》,各污染因子处理方法如:1、酚:高浓度的酚可用乙酸丁酯萃取、蒸馏回收。

低浓度的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氧化成为二氧化碳和水。

2、氰:氰化物的稀溶液可加入氢氧化钠调PH至10以上,再加入几克高锰酸钾(3%计),使CN氧化分解。

如含量高,可用碱性氯化法处理,先加碱调PH至10以上,再加入次氯酸钠,使CN氧化分解。

3、汞:如打碎压力计、温度计或分析操作不慎,将金属汞散失在实验室里,必须立即用滴管、毛笔或用在硝酸汞的酸性溶液中浸过的薄铜片收集起来用水覆盖,散落过汞的地面应撒上硫磺粉或喷上20%三氯化铁水溶液,干后再清扫干净,如果室内的汞蒸汽浓度超过0.01mg/m3,可用碘净化,即将碘加热或自然升华,碘蒸汽与空气中的汞吸附在墙上、地面上及器物上的汞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碘化汞,然后彻底清扫干净。

含汞的废液可调PH至8-10,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清液可排出,残渣可排出,残渣可用熔烧法回收汞,或再制成汞盐。

4、铬:铬酸溶液如失效变绿,可浓缩冷却后加入高锰酸钾粉末氧化,用砂蕊漏斗滤去二氧化锰沉淀再用,失效的废洗液可用废铁屑还原残留的Cr6+至Cr3+,再用废碱液或石灰中和使其生成低毒Cr(OH)3沉淀。

5、砷:在含砷废液中加入氧化钙,调节并控制PH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

有Fe3+存在可起沉淀作用,也可将含砷废液PH调至8-10以上,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应生成难溶、低毒的硫化物的沉淀。

、6、铅、镉:用消石灰将废液PH调至8-10,使废液中的Pb2+、Cd2+或Pb(OH)2 Cd(OH)沉淀,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

27、综合废水处理:实验的混合废液可用铁粉法处理,首先调节废水的PH为3-4,然后加入铁粉搅拌半小时,用碱调PH至9左右,继续搅拌10分钟,再加入混凝剂与助凝剂进行混凝沉降,清液可排放,沉淀以废渣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作业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作业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作业指导书第1章固体废物概述 (4)1.1 固体废物的分类与特性 (4)1.2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危害 (4)1.2.1 来源 (4)1.2.2 危害 (5)1.3 固体废物管理体系与政策 (5)第2章固体废物收集与运输 (5)2.1 固体废物收集技术 (5)2.1.1 分类收集 (5)2.1.2 集中收集 (6)2.1.3 自动化收集 (6)2.2 固体废物运输设备与方式 (6)2.2.1 运输设备 (6)2.2.2 运输方式 (6)2.3 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 (7)2.3.1 压缩与打包 (7)2.3.2 破碎与筛分 (7)2.3.3 混合与配料 (7)2.3.4 脱水与干燥 (7)第3章填埋处理技术 (7)3.1 填埋场设计与建设 (7)3.1.1 设计原则 (7)3.1.2 场地选择 (7)3.1.3 填埋场布局 (7)3.1.4 防渗系统 (7)3.1.5 排水系统 (8)3.1.6 填埋单元设计 (8)3.2 填埋场运行与管理 (8)3.2.1 运行要求 (8)3.2.2 填埋作业 (8)3.2.3 渗滤液处理 (8)3.2.4 填埋气体处理 (8)3.2.5 环境监测 (8)3.2.6 生态恢复 (8)3.3 填埋气处理与利用 (8)3.3.1 填埋气体收集 (8)3.3.2 填埋气体处理 (8)3.3.3 填埋气体利用 (9)3.3.4 污染物排放控制 (9)3.3.5 安全保障措施 (9)第4章焚烧处理技术 (9)4.1 焚烧设备与工艺 (9)4.1.1 焚烧设备选型 (9)4.1.2 焚烧工艺流程 (9)4.1.3 焚烧操作要点 (9)4.2 焚烧过程污染控制 (9)4.2.1 二噁英和重金属污染控制 (9)4.2.2 颗粒物和酸性气体污染控制 (9)4.2.3 恶臭和噪声污染控制 (9)4.3 焚烧灰渣处理与利用 (10)4.3.1 焚烧灰渣的分类与特性 (10)4.3.2 焚烧灰渣处理技术 (10)4.3.3 焚烧灰渣的资源化利用 (10)第5章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0)5.1 污泥的分类与性质 (10)5.1.1 污泥来源与分类 (10)5.1.2 污泥性质 (10)5.2 污泥浓缩与脱水技术 (10)5.2.1 污泥浓缩 (10)5.2.2 污泥脱水 (10)5.3 污泥焚烧与土地利用 (11)5.3.1 污泥焚烧 (11)5.3.2 污泥土地利用 (11)5.3.3 污泥资源化利用 (11)第6章农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11)6.1 农业固体废物的特点与危害 (11)6.1.1 特点 (11)6.1.2 危害 (11)6.2 农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 (12)6.2.1 物理处理技术 (12)6.2.2 化学处理技术 (12)6.2.3 生物处理技术 (12)6.3 农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12)6.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6.3.2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6.3.3 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12)第7章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13)7.1 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与特性 (13)7.1.1 来源 (13)7.1.2 特性 (13)7.2 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 (13)7.2.1 物理处理技术 (13)7.2.2 化学处理技术 (13)7.2.3 生物处理技术 (13)7.2.4 热处理技术 (13)7.3 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14)7.3.1 材料回收 (14)7.3.2 能量回收 (14)7.3.3 土壤改良剂 (14)7.3.4 建筑材料 (14)7.3.5 环保材料 (14)7.3.6 生态修复 (14)第8章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 (14)8.1 建筑垃圾的分类与特性 (14)8.1.1 分类 (14)8.1.2 特性 (15)8.2 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 (15)8.2.1 预处理技术 (15)8.2.2 处理技术 (15)8.3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15)8.3.1 再生骨料利用 (15)8.3.2 金属回收利用 (15)8.3.3 木材、塑料、玻璃等废弃物利用 (15)8.3.4 有机废弃物制备生物质能源 (16)8.3.5 建筑垃圾制备环保建材 (16)第9章危险废物处理与利用 (16)9.1 危险废物的特性与分类 (16)9.1.1 特性 (16)9.1.2 分类 (16)9.2 危险废物的处理技术 (16)9.2.1 物理处理技术 (16)9.2.2 化学处理技术 (17)9.2.3 生物处理技术 (17)9.2.4 焚烧处理技术 (17)9.2.5 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17)9.3 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与利用 (17)9.3.1 安全处置 (17)9.3.2 资源化利用 (17)第10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发展趋势 (17)10.1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18)10.1.1 环保与高效处理技术 (18)10.1.2 综合利用技术 (18)10.1.3 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 (18)10.2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前景 (18)10.2.1 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18)10.2.2 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 (18)10.2.3 有害废物资源化利用 (18)10.3 固体废物管理与政策建议 (18)10.3.1 完善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体系 (18)10.3.2 强化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研发与推广 (18)10.3.3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18)10.3.4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19)第1章固体废物概述1.1 固体废物的分类与特性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条件下丧失使用价值或者经过利用后仍需处理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铬渣的破碎及筛分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铬渣预处理的方法——破碎及过筛;2、学会对固体废物进行制样。

二、实验原理筛分是固体废物分选回收利用及进行最终处置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筛分法对混合物料进行分选和粒度分析,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1、筛分原理筛分适用于粒度d>0.04mm 的混合物料的分离。

该分离过程可以看作是物料分层和细粒透筛两个阶段组成的,物料分层是完成分离的条件,细粒透筛是分离的目的。

筛分是在套筛上进行的,筛子按孔径从大到小由上而下的顺序排列。

为了使粗细物料通过筛面而分离,必须使物料和筛面之间具有适当的相对运动。

2、筛分效率从理论上讲,固体废物中凡是粒度小于筛孔尺寸的细粒都应该透过筛孔成为筛下产品,而大于筛孔尺寸的粗粒应全部留在筛上排出成为筛上产品。

但是,实际上由于筛分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有一些小于筛孔的细粒留在筛上随粗粒一起排出成为筛上产品,筛上产品中未透过筛孔的细粒越多,说明筛分效果越差。

为了评定筛分设备的分离效率,引入筛分效率这一指标。

筛分效率是指实际得到的筛下产品重量与入筛废物中所合小于筛孔尺寸的细微物科重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即筛分效率是指实际得到的筛下产品重量与入筛废物中所合小于筛孔尺寸的细粒物料重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即E=%1001⨯⨯αQ Q 式中: E :——筛分效率,%;Q :——入筛固体废物重量,g ; Q 1:——筛下产品重量,g ;α:——入筛固体废物中小于筛孔的细粒含量,%。

影响筛分效率的因素有:(1)固体废物性质的影响;(2)筛分设备的影响;(3)筛分操作条件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研钵1个,筛子(200目)1把,电子分析天平1台,烧杯2个,自然风干铬渣,小铲子、刷子各1套。

四、实验步骤1、样品配制。

取经自然风干的铬渣,置于研钵内研磨,取一个较合适的配比,堆成样堆。

2、取样。

2.1确定筛分取样量。

合适的筛分取样量对筛分分析的准确性起重要作用,合适的试样量,一方面应使筛面不出现过载现象,同时应保证经筛分后,筛面上的物料足够称重。

2.2四分法缩分样品。

先将总样堆成锥形料堆,堆放时将物料铲往料堆顶部,使物料沿料堆顶部流下。

然后,用铲子摊平堆顶,使物料堆均匀扩散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圆饼状,然后再将该料饼均匀分成四等分,去掉对角的二份,余下的物料再重复上述过程。

应注意在堆料时,用铁铲由余下的两个四分之一料饼上交替铲料,并要使每铲物料量相等。

这样重复缩分至取样量为止。

3、入筛及筛分。

将选择好的铬渣倒入筛中,进行筛分操作。

4、称量。

收集过筛后的铬渣约60~70g。

五、实验要求1、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有关固体废物取样方法和筛分分选的资料;2、要求学生能适当了解一些科研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每一个实验步骤,了解和掌握其相关的原理,培养学生熟练的试验操作。

六、注意事项1、取样的代表性是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因素,要注意四分法缩分样品的操作细节和精确度。

2、较细的筛网容易堵塞和断裂而影响到筛分效率,因此清理筛面时要仔细认真,注意不要弄断筛网丝线。

七、思考题1、固体废物的取样有哪些方法?怎样保证取样的代表性?2、固体废物分选的方法有哪些?筛分适合分离什么样的固体混合物?3、影响筛分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参考文献:1. 杨国清,刘康怀编.固体废物处理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 张学旭.筛分中的若干技术问题(Ⅰ).粉体技术,1995,1(3):47~49.3. 张学旭.筛分中的若干技术问题(Ⅱ).粉体技术,1995,1(4):43~48.实验二铬渣中水分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铬渣中水分测定的原理及过程;二、实验原理风干的铬渣与烘干的铬渣质量之差即为铬渣中水分含量。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电子分析天平1台、电热鼓风干燥箱1台、蒸发皿1个。

四、实验步骤1、将蒸发皿于105~110℃的电热鼓风干燥箱中烘干1h,取出后放在干化器内冷却0.5h,备用。

2、取实验一所准备的适量风干铬渣Ag于蒸发皿中,之后,置于105~110℃的电热鼓风干燥箱中烘干1h,取出后放在干化器内冷却0.5h,再用电子分析天平称量,记录重量,记为Bg。

3、计算铬渣中水分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铬渣中水分含量为:(A-B)/A×100%六、注意事项1、将蒸发皿置于电热鼓风干燥箱中时应注意安全,以防灼伤;2、从电热鼓风干燥箱中取出的物品不可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应置于干化器内冷却0.5h,以防吸潮,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三工业废渣渗滤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工业废渣渗滤液的渗滤特性和研究方法;2、学会采用渗滤模型实验装置来近似测定有害物质。

二、实验原理实验采用模拟的手段,在玻璃管内填装经粉粹的固体废渣,以一定的流速滴加蒸馏水,从测定渗滤水中有害物质的流出时间和浓度变化规律,推断固体废物在堆放时的渗滤情况和危害程度。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1、色层柱(O25mm,L300mm)一支。

2、1000mL带活塞试剂瓶一只。

3、500mL锥形瓶一只。

按《环境监测》教材P253图4-16装配好渗沥模型试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

将含铬工业废渣去除草木、砖石等异物,置于阴凉通风处,使之风干。

压碎后,用四分法缩分,然后通过0.5mm孔径的筛,制备样品量重约60-70g。

2、装样。

将上述样品装入色层柱,约高200mm。

试剂瓶中装蒸馏水,以4.5mL/min的速度通过色层柱流入锥形瓶,待滤液收集至200mL时,关闭活塞,摇匀滤液。

五、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滤液体积,滴定速度,层析时间,实验现象六、思考题1、影响渗滤中铬含量的因素有哪些?七、注意事项1、注意取样的代表性。

参考资料1、奚旦立等编.环境监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实验四固体废物的浸出毒性(六价铬)鉴别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会采用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来测定有害物质。

二、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见资料思考题: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的实验结果,说明原因。

实验五渗滤液中六价铬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六价铬的原理和方法,熟练应用分光光度计;2、掌握数据处理技巧。

二、实验原理在酸性溶液中,六价铬离子与二苯碳酰二肼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符合比尔定律。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分光光度计1台,比色皿,50mL容量瓶1只,移液管,试管等四、实验步骤1、滤液体积:测定实验三中锥形瓶所收集的滤液体积。

2、滤液中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2.1标准曲线绘制:取9支50mL比色管,依次加入0、0.20、0.50、1.00、2,00、4.00、6.00、8.00、10.00mL铬标准使用液,用水稀释至刻度线,加入1+1硫酸0.5mL和1+1磷酸0.5mL,摇匀。

加入2mL显色剂溶液,摇匀。

5~10min后,于540nm波长处,用3c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并作空白校正。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相应六价铬浓度为横坐标绘出标准曲线。

2.2水样的测定:取适量水样置于50mL锥形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线,以下步骤同标准溶液测定。

进行空白校正后根据所测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中查得六价铬浓度。

(因滤液中六价铬浓度较高,应进行稀释,推荐采用梯级稀释法:取1mL锥形瓶中收集的滤液于10mL试管中,加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时稀释10倍;再在此试管中取1mL的滤液于另一个10mL试管中,加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时稀释100倍,依次类推……)。

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1、滤液浓度(mg/L)=稀释倍数(n)×标准曲线查得的铬浓度(mg/L)2、铬渣中铬含量(%)=六、思考题1、本实验能准确测定铬渣中铬的含量吗?若需准确测定,应采用何种方法?注意哪些事项?2、若在铬标准曲线上查得的是铬质量,应如何计算铬渣中铬含量?3、根据测定结果推算,如果这些废渣堆放在河边土地上,可能产生什么后果?这类废渣应如何处置? 参考资料1、奚旦立等编.环境监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滤液体积(mL )×滤液浓度(mg/L)×100% 铬渣量(g)实验六有机固体废物热值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固体废物热值的测定方法;2、熟悉氧弹热量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促使氧弹计本身及其周围的介质(本实验用水)温度升高,通过测量介质燃烧前后温度的变化,就可以求算出该样品的燃烧热值,其关系式:E△T2 = QG + Q2M2 + VQ3 (1)式中,Q——试样的热值,J/g;G——试样的重量,g;E——热量计的热容量,(J/℃);△T2——试样燃烧所引起的温升,℃;Q2——引燃丝(点火丝)的热值,J/g;M2——引燃丝(点火丝)的重量,g;V——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ml。

Q3——硝酸生成热滴定校正(0.1ml的硝酸生成热为5.9J),J/ml 一般,Q2M2 + VQ3为35~40J,本实验取40J,则式(1)变为:E△T2 = QG +40 (2)热量计的热容量E由标准苯甲酸进行测量,其公式为E△T1 =Q1M1 + Q2M2 + VQ3 (3)式中:E——热量计的热容量,(J/℃);△T1——修正后的量热体系温升,℃;Q1——苯甲酸的标准热值,一般为26460 J/g;M1——苯甲酸的重量,g;其它符号同上,同样Q2M2 + VQ3取40J,则式(3)变为:E△T1 =Q1M1 +40 (4)三、实验设备及器材XRY-1A氧弹热量计,氧气钢瓶,氧气表,温度计,点火丝(镍铬丝),电子天平,1000ml 容量瓶,10ml移液管、苯甲酸等。

四、实验步骤1、热量计热容量E的测定(1)、先将外筒装满水,试验前用外筒搅拌器将外筒水温搅拌均匀。

(2)、准确称取(称准至0.0002g)苯甲酸1g放入坩埚中(最好用压片机压片)。

(3)、把盛有苯甲酸的坩埚固定在坩埚架上,将1根点火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电极柱上,并让其与苯甲酸有良好的接触,然后,在氧弹中加入10ml蒸馏水(煤为2ml),拧紧氧弹盖,并用进气管缓慢地充入氧气直到弹内压力为2.8-3.0MPa大气压为止,氧弹不应漏气。

(4)、把上述氧弹放入内筒中的氧弹架上,再向内筒中加入约3000ml(量准至0.5ml)蒸馏水(温度已调至比外筒低0.2-0.5℃左右),水面应至氧弹进气阀螺帽高度的约2/3处,每次用水量应相同。

(5)、接上点火导线,并连好控制箱上的所有电路导线,盖上胶木盖,将测温传感器插入内筒,打开电源和搅拌开关,仪器开始显示内筒水温,每隔半分钟蜂鸣器报时一次。

(6)、当内筒水温均匀上升后,每次报时时,记下显示的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