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实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页PPT文档

脂质体(liposome)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
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药物载体制剂。
亲水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亲水相,疏水性药物 可以被包裹在其脂质层中。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 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延缓释放、降低体内消除速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并能靶向性释药等优点而得到广泛注意。
小分子肽等物质,其吸收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
过内容物在结肠长时间的滞留来完成,也有一 些药物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
结肠的主要功能特点有:
①吸收水分、电解质,使肠内容物固化为粪便;
②结肠含有400 种以上的有益菌群, 某些细菌可产 生β-葡萄苷酸酶、β-葡萄苷酶、纤维素酶、硝基 还原酶、偶氮还原酶、α-脱羟酶、胆固醇脱氢酶 等,结肠菌丛产生的酶可催化多种药物代谢反应;
该系统是利用在结肠较高PH环境下,溶解的PH依赖性 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酸树脂、醋酸纤维素酞酸酯等, 使药物在结肠部位释放发挥疗效。
根据胃( pH 0.9 ~ 1.5) 、小肠( pH 6.0 ~ 6.8) 及结肠 ( pH 6.5 ~ 7.5) pH 的差异而设计, 因此选择合适的、pH 敏 感的、在结肠可溶解的包衣材料是其关键所在。
③结肠处药物转运速度缓慢, 药物的停留时间较长, 因而一定时间内可排除代谢产物;
④药物通过结肠的时间与药物制剂的体积成反比, 可通过减小药物制剂体积来增加其在结肠的滞留 时间, 从而延长其疗效。
此类结肠给药系统是利用结肠中的偶氮还原 酶、多糖酶以及糖苷酶等达到结肠释药的目的。
免疫脂质体在结肠定位中的应用
脂质体和靶细胞之间是通过内吞、融合、接触释放、吸 附、脂质交换等方式起作用的,未经修饰的脂质体微粒大 部分运转至肝脏和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部位,小量 被肺、骨髓及肾摄取,经过改造的脂质体可以被结肠中的 癌细胞摄取。
口服药物的吸收 (5)PPT课件

胞饮作用(pinocytosis): 摄取的药物为溶解
物或液体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1/9/25
14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四十六分。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胃肠道是口服药物的必经通道,由胃、 小肠、大肠三部分组成。
2021/9/25
15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四十六分。
一、消化系统因素
(一)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pH环境:1~7.6不等,不同的pH环境决定弱酸性弱碱性物质的解离状态 -含有酶类:胃蛋白酶、胰酶能分解多肽及蛋白质物质 -胆酸盐:表面活性剂,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
用度。 -粘性多糖-蛋白复合物:某些药物可与其结合而使药物不能或不完全
吸收。
口服药物的吸收 (5)
2021/9/25
1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四十六分。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 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物质通 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膜转运是重 要的生命现象之一 。
•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从 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021/9/25
人体胃肠道解剖图
16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四十六分。
胃肠道生理和药物吸收
部位 胃 十二指肠 空肠
pH 1~4 4~6 6~7
长度(cm) - 20~30 150~250
表面积 小 较大 很大
回肠
6.5~7.5 200~350
盲肠/右结肠 5.5~7.5 90~150
左结肠/直肠 6.1~7.5
• ⑤其他因素:如右侧卧比左侧卧胃排空快,精神因素等也会对胃排空 产生影响。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所有负荷剂量药物释放完为止,同时亲水胶体在逐
渐蚀解至完全溶蚀。
胃内膨胀给药系统
胃中的内容物通过幽门排入小肠,如果改变 药物剂型的大小,使之无法通过幽门,则可 延长制剂在胃中的滞留时间。
胃内膨胀-控释组合给药
该给药系统是由膨胀室和控释体系组成,膨胀 室中含一种液体在体温下产气使室在胃内膨胀 漂浮。 组合系统的制法是将膨胀室与控释体系连在一 起装入胶囊内,控释体系为 ①含饱和药物的聚 合物基质即控制蚀解(骨架)体系和 ②渗透压 控释体系。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可分为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临床上极为
重视,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部位。
结肠不能主动吸收糖、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等物质。
但其内容物在结肠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可发挥其
吸收功能,一些药物也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在结肠大量的消化酶均已失活,结肠丰富的淋巴 组织为口服大分子药物特别是多肽蛋白类药物的 吸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药
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胃内滞留制剂
胃肠道是多数药物的有效吸收部位,故而延长 制剂的胃肠内滞留时间,可以达到增加药物的 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种可以延长药物在胃内 滞留时间的给药系统,包括胃漂浮系统、胃内
合物在结肠内降解较慢,一般 6h 以上,所以药物
能否全部释放还有待研究。
渐蚀解至完全溶蚀。
胃内膨胀给药系统
胃中的内容物通过幽门排入小肠,如果改变 药物剂型的大小,使之无法通过幽门,则可 延长制剂在胃中的滞留时间。
胃内膨胀-控释组合给药
该给药系统是由膨胀室和控释体系组成,膨胀 室中含一种液体在体温下产气使室在胃内膨胀 漂浮。 组合系统的制法是将膨胀室与控释体系连在一 起装入胶囊内,控释体系为 ①含饱和药物的聚 合物基质即控制蚀解(骨架)体系和 ②渗透压 控释体系。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可分为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临床上极为
重视,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部位。
结肠不能主动吸收糖、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等物质。
但其内容物在结肠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可发挥其
吸收功能,一些药物也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在结肠大量的消化酶均已失活,结肠丰富的淋巴 组织为口服大分子药物特别是多肽蛋白类药物的 吸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药
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胃内滞留制剂
胃肠道是多数药物的有效吸收部位,故而延长 制剂的胃肠内滞留时间,可以达到增加药物的 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种可以延长药物在胃内 滞留时间的给药系统,包括胃漂浮系统、胃内
合物在结肠内降解较慢,一般 6h 以上,所以药物
能否全部释放还有待研究。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
21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
22
结肠靶向给药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 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 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开发出多 种靶向性材料。
.
23
传统的口服或直肠给药不仅毒副作用较大,还 存在专一性差、患者不易接受等问题。 而结肠靶向给药直接将药物输送至患处,可提 高药效或降低剂量,同时也可减小不良反应, 方便患者使用。
.
27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
① 有些药物容易被胃酸破坏或者被胰酶代谢而 失去治疗作用,而药物在结肠就不受这些影响, 把这些药物制成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可以增加其 生物利用度。
.
28
② 蛋白多肽类药物往往在上消化道中被酶降解, 使口服给药遇到很大困难,而大肠中蛋白水解酶 含量很低,把药物运送到大肠部释放,可以解决 酶屏障问题,而且发现多肽类药物在小肠末端的 吸收性很好,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有望解决多肽类 药物的生理屏障问题。
.
18
如吡罗昔康聚碳酸酯空心微球,表面有大量的孔 道和空腔,使其能漂浮在胃肠液中,实验结果表 明该微球在人工胃液中无突释,约 8h 释完,释
药速率与含药量成正比。
.
19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
该类给药系统希望把药物结合在胃黏膜或上皮细 胞表面,达到延长胃内滞留时间的目的,其基本 机制是该给药系统中的聚合物同黏膜通过静电吸 引或由于水化形成氢键而相互结合。
.
32
利用胃肠道pH差异设计 一般在消化道内胃的pH为0.9~1.5,小肠pH为 6.0~6.8,在结肠pH为6.5~7.5。 所以口服结肠定位的体外研究方法一般以 0.1mol·L-1 HCl模拟SCDDS在胃中的情况,pH6.8 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SCDDS在小肠的情况, pH7.2PBS模拟SCDDS在结肠的情况。
药剂学课件 -第19章-2-口服定时与定位缓控释制剂

型制剂。
影响漂浮性能的因素
材料的选用 制备工艺的影响 干制剂的密度和持浮力 生理因素的影响
2.胃内膨胀型滞留系统
胃内膨胀型制剂是一种可在胃内迅速膨胀至无 法通过幽门进入肠道的程度,从而滞留在胃中 释药的给药系统。
膨胀剂的选择是此给药系统设计的关键。
为安全起见,膨胀型胃内滞留制剂在 临床使用前应具备如下条件:
以片剂的漂浮性、漂浮过程中的完整性及体外 释放百分率对时间的关系(F2t)为指标,依次对 片剂制备的处方和工艺因素进行考察,确定影响 片剂释放和漂浮的主要因素及其水平。
漂浮性能的测定:在恒温(37.0±0.5)℃,转速 100r/min搅拌的释放介质中,胃内漂浮型缓释片 均在3min内起漂且表面很快形成一层凝胶屏障, 体积迅速膨胀并可保持片剂形状,持续漂浮一定 时间。
缓 释
脉 冲
脉冲片释放与体积变化曲线
控释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柱塞型定时释药胶囊
组成:水溶性囊帽,水不溶性囊体,药物贮库, 定时塞(膨胀型、溶蚀型、酶降解型)。
膨胀型定时塞:亲水性凝胶材料如HPMC与PEO, 用柔性膜包衣,水可渗入。
溶蚀型定时塞:L-HPMC,PVP,PEO 酶降解型定时塞:果胶与果胶酶 释放:当定时脉冲胶囊与水性液体接触时,水溶
2. 片芯的包衣
(1)时滞衣:取适量羟乙纤维素(易溶于水)溶于50 %乙醇中,搅拌12h,制成固含量为5%的包衣液。将 片芯置包衣锅内,转速20r/min,包衣液喷速810ml/min,片床温度45℃,时滞衣膜每片增重120mg。
(2)控释衣:取乙酸纤维素-致孔剂羟丙纤维素HPC-L (在水中溶胀成胶体溶液)(7∶3,w/w)溶于丙酮-乙 醇(10∶1,v/v)中,搅拌12h,制成固含量为4%的包 衣液。
影响漂浮性能的因素
材料的选用 制备工艺的影响 干制剂的密度和持浮力 生理因素的影响
2.胃内膨胀型滞留系统
胃内膨胀型制剂是一种可在胃内迅速膨胀至无 法通过幽门进入肠道的程度,从而滞留在胃中 释药的给药系统。
膨胀剂的选择是此给药系统设计的关键。
为安全起见,膨胀型胃内滞留制剂在 临床使用前应具备如下条件:
以片剂的漂浮性、漂浮过程中的完整性及体外 释放百分率对时间的关系(F2t)为指标,依次对 片剂制备的处方和工艺因素进行考察,确定影响 片剂释放和漂浮的主要因素及其水平。
漂浮性能的测定:在恒温(37.0±0.5)℃,转速 100r/min搅拌的释放介质中,胃内漂浮型缓释片 均在3min内起漂且表面很快形成一层凝胶屏障, 体积迅速膨胀并可保持片剂形状,持续漂浮一定 时间。
缓 释
脉 冲
脉冲片释放与体积变化曲线
控释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柱塞型定时释药胶囊
组成:水溶性囊帽,水不溶性囊体,药物贮库, 定时塞(膨胀型、溶蚀型、酶降解型)。
膨胀型定时塞:亲水性凝胶材料如HPMC与PEO, 用柔性膜包衣,水可渗入。
溶蚀型定时塞:L-HPMC,PVP,PEO 酶降解型定时塞:果胶与果胶酶 释放:当定时脉冲胶囊与水性液体接触时,水溶
2. 片芯的包衣
(1)时滞衣:取适量羟乙纤维素(易溶于水)溶于50 %乙醇中,搅拌12h,制成固含量为5%的包衣液。将 片芯置包衣锅内,转速20r/min,包衣液喷速810ml/min,片床温度45℃,时滞衣膜每片增重120mg。
(2)控释衣:取乙酸纤维素-致孔剂羟丙纤维素HPC-L (在水中溶胀成胶体溶液)(7∶3,w/w)溶于丙酮-乙 醇(10∶1,v/v)中,搅拌12h,制成固含量为4%的包 衣液。
中药微生态调节剂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制与质量评价课件

13
统的研制与质量评价
(2)实验方法及分组 正常对照组, 模型组 0510组 中药组 丽珠肠乐 自然恢复组
中药微生态调节剂结肠定位给药系
14
统的研制与质量评价
(3)治疗后肠道菌群恢复情况
表2 治疗10天后各组肠道菌群数 量检测结果比较 (㏒N/g, ±s,N=6)
肠道菌群
双歧杆菌 乳杆菌 肠杆菌 肠球菌 类杆菌
模型组小肠绒毛脱落、断裂、倒伏情况 严重,长短不一,排列紊乱。
中药微生态调节剂结肠定位给药系
20
统的研制与质量评价
5、结论
5.1 首次将双歧杆菌(益生菌)和促进益生菌生长的中药合用,并 以卡波姆为辅料,将中药微生态调节剂0510的剂型设计为口服结肠 定位粘附系统。 5.2通过X线实验证实中药微生态调节剂0510在结肠定位释放,对肠 道粘附效果明显,达到了结肠靶向给药的目的。 5.3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中药微生态调节剂0510是安全、有效的微生 态调节剂,其扶植肠道正常菌群、调整微生态失调的作用优于单纯 自选中药及丽珠肠乐。 5.4中药微生态调节剂0510之所以作用最佳,是因为将其剂型设计 为符合微生态调节剂作用特点的口服结肠定位粘附系统,避免了双 歧杆菌在胃及小肠的损失,双歧杆菌与扶植双歧杆菌生长的中药同 时并用,有利于双歧杆菌生长的生长及在结肠的定植。为微生态调 节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中药微生态调节剂结肠定位 给药系统的研制与质量评价
中药微生态调节剂结肠定位给药系
1
统的研制与质量评价
一、仪器与药品
二、中药微生态调节剂0510结肠粘 附给药胶囊的制备
中药微生态调节剂结肠定位给药系
2
统的研制与质量评价
图1 中药微生态调节剂0510胶囊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精品课件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胃内滞留制剂及结肠 定位给药系统,是近几年来比较引人注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精品课件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 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精品课件
传统的口服或直肠给药不仅毒副作用较大,还 存在专一性差、患者不易接受等问题。 而结肠靶向给药直接将药 方便患者使用。
精品课件
口服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往往在被吸收之前就被胃 肠道内众多的蛋白酶类水解而失去活性。 结肠部位的蛋白水解酶浓度远小于消化道其他区 段,而且药物在该部位停留时间较长(可达48h 以上),结肠壁对大分子穿透的阻力也比小肠壁 小,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因此结肠靶向给药无 疑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提供了一个最佳 的吸收场所。
精品课件
根据胃壁因附有黏蛋白而能自卫的机制而设计 含药的生物黏附聚合物与黏蛋白分子结合并保 持在上皮表面,延长药物胃滞留时间。 根据狗的胃排空试验,生物黏附聚合物在胃中 的停留时间,比非生物黏附聚合物长4~8倍, 药物分子恒定地加生物黏附聚合物释放。
精品课件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精品课件
结肠靶向给药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 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 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开发出多 种靶向性材料。
精品课件
胃内滞留控释剂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有效 给药系统,但还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人直立时,胃于左腹上部如一钩状囊斜 着悬挂,即胃呈立位,但如人倒卧,胃成横位, 胃排空时,浮起该制剂有可能先于食物而被排 出,故此类制剂不宜睡前服。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胃内滞留制剂及结肠 定位给药系统,是近几年来比较引人注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精品课件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 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精品课件
传统的口服或直肠给药不仅毒副作用较大,还 存在专一性差、患者不易接受等问题。 而结肠靶向给药直接将药 方便患者使用。
精品课件
口服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往往在被吸收之前就被胃 肠道内众多的蛋白酶类水解而失去活性。 结肠部位的蛋白水解酶浓度远小于消化道其他区 段,而且药物在该部位停留时间较长(可达48h 以上),结肠壁对大分子穿透的阻力也比小肠壁 小,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因此结肠靶向给药无 疑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提供了一个最佳 的吸收场所。
精品课件
根据胃壁因附有黏蛋白而能自卫的机制而设计 含药的生物黏附聚合物与黏蛋白分子结合并保 持在上皮表面,延长药物胃滞留时间。 根据狗的胃排空试验,生物黏附聚合物在胃中 的停留时间,比非生物黏附聚合物长4~8倍, 药物分子恒定地加生物黏附聚合物释放。
精品课件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精品课件
结肠靶向给药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 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 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开发出多 种靶向性材料。
精品课件
胃内滞留控释剂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有效 给药系统,但还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人直立时,胃于左腹上部如一钩状囊斜 着悬挂,即胃呈立位,但如人倒卧,胃成横位, 胃排空时,浮起该制剂有可能先于食物而被排 出,故此类制剂不宜睡前服。
口服药物的吸收演示ppt(ppt)

—— + +
——
—— ——
+ +
顺 有机弱酸或弱碱
顺
营养物质
逆
营养物质
逆
大分子物质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一)胃
柱状上皮细胞
1.特点:有褶壁,但无绒毛;含有胃蛋白酶为主的酶 类,盐酸; pH为1.0
2.药物吸收:药物多被崩解、分散、溶解;吸收有限; 弱酸性药物易吸收,
(二)小肠 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 1.特点:含环状褶壁,绒毛,微绒毛,表面积很大。 2.药物吸收: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pH为5.0-7.0,弱
药物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透过生物膜被吸收的过程。 带电离子和分子量稍大的水溶性分子,采用该方式转运。
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
1.促进扩散(易化扩散)
(1)概念:指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蛋白的帮助 下,以物质的浓度梯度为动力,而不需要代谢能量 穿膜运输方式。
(2)特点:高浓度到低浓度;不耗能 ;转运快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膜两侧的物质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到
低浓度一侧的转运方式。 特点:①高浓度到低浓度 ②不消耗能量 ③非解离型脂溶性药物易通过此方式转运 ④大多数药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方式
Hale Waihona Puke 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
1.单纯扩散 •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和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
胃 pH为1.0左右,弱酸性药物 小肠 pH为5.0-7.0左右,弱碱性药物
大肠 pH为8.3-8.4 主动转运的药物的吸收不受消化道pH变化的影响。
2.胃肠液中含有的其它成分影响药物的吸收
(1)酶类: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能分解多肽及蛋白质物质。 (2)胆盐: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3)粘多糖-蛋白质复合物:与药物结合而干扰药物的吸收。 (4)不流动水层:是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
2
与胃和小肠的生理环境比较: 结肠的转运时间较长
酶的活性较低
结肠定位释药可延迟药物吸收时间
这种给药系统普遍受到关注,人们逐渐认 识到结肠在药物吸收及局部治疗方面所体现 的优势。
2021
3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提高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多肽口服给药后 的生物利用度;
提高结肠局部药物浓度,提高药效,有利于 治疗结肠局部病变和一些特殊疾病,如结肠 溃疡、克罗氏病(节段性结肠病) 、结肠癌、 一些传染性疾病和便秘等;
有机酸诱导型结肠释药系统 压力控制结肠释药系统 生物黏附系统
其它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
体外评价方法
系统的体内外评价 2021
体内评价方法
5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 按其 行程和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 状结肠四部分。从临床上看, 乙状结肠是多种 疾病的易发区, 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 靶部位。但是结肠不能主动吸收糖、氨基酸、
成了结肠定位的前药。经小鼠试验表明效果良
好。
2021
13
该释药系统是利用包衣材料能特异的被结肠中 的微生物降解和还原的特点制成。
这些材料包括偶氮聚合物 、二硫化物聚合物、 壳聚糖、果胶、瓜耳胶、交联葡聚糖、软骨素、直 链淀粉和乙基纤维素混合物等 。
2021
14
将药物与可被结肠中细菌或酶降解的药 物载体制成骨架片,从而达到药物在结肠中释 放的目的。其材料与上述包衣材料基本相 同。由于药物在结肠中释放较缓慢,因此如果 需要药物迅速释放,细菌激活释药系统就不是 很合适了 。
小分子肽等物质,其吸收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
过内容物在结肠长时间的滞留来完成,也有一 些药物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
2021
6
2021
7
2021
8
结肠的主要功能特点有:
①吸收水分、电解质,使肠内容物固化为粪便;
②结肠含有400 种以上的有益菌群, 某些细菌可产 生β-葡萄苷酸酶、β-葡萄苷酶、纤维素酶、硝基 还原酶、偶氮还原酶、α-脱羟酶、胆固醇脱氢酶 等,结肠菌丛产生的酶可催化多种药物代谢反应;
脂质体和靶细胞之间是通过内吞、融合、接触释放、吸 附、脂质交换等方式起作用的,未经修饰的脂质体微粒大 部分运转至肝脏和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部位,小量 被肺、骨髓及肾摄取,经过改造的脂质体可以被结肠中的 癌细胞摄取。
2021
12
结肠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有不少是结
肠所特有的。将一些药物与特殊的多聚物以Azo 链
③结肠处药物转运速度缓慢, 药物的停留时间较长, 因而一定时间内可排除代谢产物;
④药物通过结肠的时间与药物制剂的体积成反比, 可通过减小药物制剂体积来增加其在结肠的滞留 时间, 从而延长其疗效。
2021
9
此类结肠给药系统是利用结肠中的偶氮还原 酶、多糖酶以及糖苷酶等达到结肠释药的目的。
免疫脂质体在结肠定位中的应用
2021
11
脂质体(liposome)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
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药物载体制剂。
亲水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亲水相,疏水性药物 可以被包裹在其脂质层中。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 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延缓释放、降低体内消除速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并能靶向性释药等优点而得到广泛注意。
2021
15
该系统是利用在结肠较高PH环境下,溶解的PH依赖性 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酸树脂、醋酸纤维素酞酸酯等, 使药物在结肠部位释放发挥疗效。
根据胃( pH 0.9 ~ 1.5) 、小肠( pH 6.0 ~ 6.8) 及结肠 ( pH 6.5 ~ 7.5) pH 的差异而设计, 因此选择合适的、pH 敏 感的、在结肠可溶解的包衣材料是其关键所在。
目前较为常用的包衣材料是肠溶型Ⅲ号丙烯酸树脂 ( Eudragit S100) , 但是体内pH 的变异及食物种类等可能影 响包衣材料的溶解度 , 因此单纯利用此系统也有一定的弊 端。可以将此类系统和时控型系统结合,以提高结肠定位 释药的效果。
2021
16
脉冲塞囊
时
薄膜包衣片
间
依
赖
干法压制包衣择时片芯崩解释药系统
口服结肠靶向药物后,需一定的运动时间才 能到达结肠,因而结肠释药研究与时间有密 切相关性;
结肠给药可避免首过效应。
2021
4
结肠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可被结肠酶或细菌降解的结肠释药系统
口
服 结
肠
定
口服结肠定位
位
给药系统的作 用机制及分类
释
药
系
统
PH敏感型的结肠释药系统 时间依赖性结肠释药系统 时控和pH 依赖联合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
可
被 结
前体药物
肠
酶 或
Azo 凝胶
细
菌 降
包衣片剂、胶囊及微丸
解
的
结
肠
释
药
骨架片的结肠释放
系
统
2021
10
前体药物主要有苷的前体药物、偶氮前体药物、偶氮
双键靶向粘附前体药物等。
药物与苷结合形成的前体药物分子质量高,亲水性强,生 物膜的通透性低,又不会被小肠、胃酶水解,而对结肠酶 却很敏感。
偶氮前体药物分两类:一类是药物或释药系统本身含有 偶氮键,当释药系统口服以后,经胃和小肠进入结肠时,因 受到结肠内细菌所产生的偶氮还原酶的作用,偶氮键断裂, 释放活性成分;另一类是经化学改造成的,含偶氮键的包 衣材料二乙烯偶氮苯聚合物。该材料主要用于肽类和蛋 白质类药物的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这类聚合物缺点是聚合 物重现性差,安全性未确定。
结合,形成前体药物。Azo 链在结肠中被微生物降
解,药物被释放出来,发挥疗效。
9-氨基喜树碱是喜树碱的半合成衍生物,临床
前研究结果显示它对结肠癌、胸腺癌、肺癌有很好
的疗效,但是此药物在胃肠道中不稳定,不能作为口
服给药,所以目前只有注射制剂。但是每次长达72
小时的静注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和痛苦。
Shinji Sakuma 等人将其与嵌段共聚物HPMA 结合,制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OCDDS)
2021
1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system,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 使药物口服后, 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 只有到达
回盲部或结肠部位才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 药物控释系统,是一种定位在结肠释药的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