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文化建设与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

Sn d纛麓 cc ie T e e
mt 。h R啪
d i1.9 9 ji n 10 7 9 .0 2 .5 o:0 3 6 /.s . 00— 6 5 2 1 .4 0 7 s 1
文化建设 与上海 城市文化软实 力研究
陈德 金 ,李本乾
Ab ta t B s d o it g ih n h o c r e o c p s h a e ie h x c ei i o f i ut r o t o e , s r c : a e n dsi u s ig te c n e n d c n e t ,t e p p rgv s te e a td f t n o t c l e s f p w r n ni cy u t e x l i st e i o tn ea d sr tg c me nn fi fo srt gc p r p ci e i al us fr r h y tm d f h n e p an h mp r c n t e i a i g o m t e i e s e t ,f l p t owad te s se mo e o a a tr a v n y S a g a i ut r o o r a d g v ss me s g e t n o p o t t h n h ict c l e s f p we ie o u g si s t r moe i. y u t n o
1 城市 文化 软 实力 的 内涵
易经历 ,却难 以定义或度量 ,并将其视为达到 目的 或 目标 的一种 能 力 J a . l e认 同实 力 是 一 种 。R yS Ci n 能力 的基础上 ,认为这种控制 能力常常与拥有特定 的资源相联系 ,包括人 口、领土 、自然 资源 、经济 规模 、军事实力 、政治稳定性等 。与传 统实力相 J 比 , 目前 实力 所 包 含 的资 源 正 在 发 生 着改 变 ,慢 慢 远离 了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军 事 实 力 ,逐 渐从 地 理 、人 口 和原材料转向技术 、教育、经济增长等。 12 约 瑟 夫 ・ 的 “ 实力” . 奈 软 软实 力概 念 由 约瑟 夫 ・ 首 先 提 出 ,在 不 同时 奈 期, 他对软实力给出了不同的表述。19 90年,约瑟夫 奈首次将综合国力划分两种 ,即硬实力 ( a o— H r pw d e)和软实 力 (o o e) r Sfpw r ,硬 实 力 由资 源 实力 、经 t 济实力 、军事实力 和科技 实力 四大 因素构成 ,而 软实 力是让他 人 自愿按你 的意 图做事 的力量 ,是一 种 吸引 力 ,主要通 过无形 资源 ,如 国 际合作 、文化 、意识 形 态等获得 。在 《 J 变化 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一文 中,奈认为,软实力是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力而 不是强迫 力达 到理想 结果 的能力 ,它是 通过说 服别 人 遵循既定 的准则从而产生理想的结果 。在 《 on J B ud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规划战略探索

城 市 目标 谤
城市 文化 J 8 2
伦 皇家歌剧院 敦
新加坡滨海 艺 中, 术
境对 于 吸 日和 培 育创 意 阶层 , 『提 升 城 市 国 『 进l 1 f 际 竞争 有着 萤 妥而 深远 的 意 义。 总之 , 国际 大 都 市 建 |为 标 杆 的 上海 , 以 殳 需 多元 化 与包 容度 并 煎 的义 化软 实 力 盘撑 , 从 而 在 商 务、 技 、 化 创患 产业 发 展 中 形成 科 文 相 互促 进 的综 台 优势 , 普投 资 环境 和 生 恬质 改 破 。 不 仅将 有 力 推进 城 市加 快 转 型 , 将 为 这 也 长 三 角打 造 世 抖 级城 市 群提 供 强 大 的 文 化助 力 , 『为 中 嘟建 潍 同际 文 化强 国 做 出孵 大 的 从f l i 贡献。
2 7l 市文化 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e e o me t tt g e fS a g a l t l a i n l l r l er p l ln i g v l p n a e iso h n h n e n t a Cu t a M to o i P a n n S ’ o u s
石 崧 黄 普 声 柯 l 华 林
文章编号I7 - 95( 0 2 3 0 2" 6中圈分类号T g 4文献标识鹤B 6 38 8 2 1 )0- 0 7 0 - u8
摘 要 文化繁荣是促进城市加速转型的重要鞍实力 着重姒城市规划视角来探索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战赔. 重点聚焦在文化舶
空间性和规划的策略应对上 , 在借鉴世界城 市制订文化战路的基础上, 从文化产业 、 文化设旆和文化造存3 个层面来探索文化繁荣助 ,剖蓊转型的受屣战咯 】
从城市建筑缩影看上海城市发展的文化

从城市建筑缩影看上海发展的城市文化摘要:上海从一个海滨小渔村渐渐发展成为名列世界前位的国际大都市与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就老上海遗留下的城市建筑缩影和现代建筑的兴起看上海发展的城市文化。
主要分以下四部分阐述:老上海建筑中的平民文化、科学教育文化的推进、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城市建筑上海城市文化弄堂文化商业文化多元文化城市正文:狭窄悠长的老弄堂、朴实厚重的石库门、岁月悠久的老洋房,这些看似带着岁月痕迹的古老建筑与上海这座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中的摩天大楼、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格格不入,然而,他们却在经历了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仍然坚实地扎根于上海,成为老上海的特殊的文化遗迹。
上海在城市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痕迹,古老与现代的巧妙融合、金融与文化的强烈碰撞,恍若行走在时光隧道中,沉浸于历史的记忆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渐渐发展成为领先于世界的国际大城市,除了经济发展的成就不容小视,上海的城市文化也是上海全面发展的奠基石。
因此,本文我想就老上海遗留下的城市建筑以及现代化建筑的兴起去探寻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城市文化。
如今说到上海,大家可能都会和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高速发展的商业文化相联系,而提起老上海,直映入我脑海中的却是独具上海风情的古老建筑,狭长弄堂口各种小贩的叫卖声、石库门前老老小小聚在一起话家常的场面。
高中的时候学过一篇汪曾祺的文章《胡同文化》,如果说北京有胡同文化,那么上海的弄堂文化也肯定不容忽视。
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也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在上海人心目中,弄堂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也是反应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的产物。
几百年来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就是穿梭在这些狭窄而悠长的弄堂里,度过了他们漫长的人生,并且创造了形形色色、独具上海风味的弄堂文化。
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探索——以上海静安区为例

活、城 市经验和 城市人 的情绪和 理想。
城 市文化 的发 展 也 随城 市 的兴 衰经 历 了 萧 条 繁 荣 的 发 展 历 程 人 们 越 来 越 意
反 思城市建 设的本质和意 义 — 以人 —
为本 .“ 市 需要 让 生 活更 美 好 .而 城 城
识到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性 ,开始积极
品牌 ,以 国际静 安 的文 化形 象彰 显 大上 海的 文化 魅 力
关键词: 城市文化 , 建设与发展 : 策略与行动 高格调时尚文化
Absr c : s d o er c g iai nt a i ut r t a t Ba e nt o n z t t t c lu ei i o tn r a e eo me tb n l zn e h e o h cy s mp ra t ou b nd v lp n , ya ay i gt t h
宜性改 造,提升建 筑本 身价值 ,并 以
此 为 平 台 载 体 , 注 入 多元 功 能 商 业 办 公 公建 、居 住 和休 闲娱 乐 混合 布置 使 这 些工 厂仓库 不仅 仅 是 保 留城 市记 忆
聚力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认 同的
综合 影 响 ( ho b 2 0 ) T sy 0 2 。上 海的 发 r 展不 仅需 要 强 劲经 济 动 力的支 撑 ,更 需 要 特 色文 化魅 力 的彰显 ,以应 对 日益 激
化 满 足市 民的生 活 需求 ,同时 可 以开
② 上 海 现 代 戏 剧 谷 是 以 上 海 商 城 剧 院
美琪大戏院 百乐门等优质剧院资源为依托 以音 乐 剧 都 市话 剧 时 尚戏 曲等 现 代 戏剧
为重点产品形态 , 在东起成都北路.西至镇
上海文化核心价值的缺失批判与“新海派文化”的建构研究术——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战略纠谬与创新

作 者简 介
本 文是 教 育部 重 大攻 关课 题 《 国城 市化 理论 重构 与 中 城 市化 发展 战略 》 ( 题 项 目批 准号 :0J D0 3 )阶段 性 成 课 5Z 0 8 果之 一 。作者 是课 题 负责人 。
张 鸿雁 ,南 京 大 学教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南京 大 学城 市 科 学研
t e c t r lte f S ng iCulur h ulu a r nd o ha ha t e’ S fe z —f a e o e e e r m ,c r r
中 国本 土 化 的城 市 形 态 是 中 国城 市 文化 模 式 、城 市 地 域性 文 化及 中国人城 市 居住 生 活 方式 的一 种 元素 ,
体 性缺 乏个性 创 新 的原 因。面 对 中国 的城市 化和 城 市 现 代 化 的发 展 ,这 是一 个值 得 深入 研 究 的问题 ,城 市 文 化 主 体 性 的丧 失 ,也就 是城 市 可持 续 发展 力 、城 市特 色 竞
争 力 的丧 失。
核 心价值 与意义 ,以求促进上 海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 和软 实
城 市 文 化 出 现衰 落 的景 象 。 1 7 年 改革 开 放 后 ,中 国 8 9
上海城 市 文化— — 海派 文化缺 失 的主要 表 现 :
(1)海派 文 化核 心 文脉 的 断裂— — 海 派历 史 文 化 的 “ 格 化 ”。 无论 上海 人还 是 外地 人 ,一提 到 海派 文 定
元体 、地 方性 文化 与 主体 性文 化 互动统 一繁 荣 的结 晶。
a din v t g n n o ai n
“ w h n h i l r ” i e21 t e t r , Ne S a g a Cu t e u n t s c n u y h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例

[ 关键词 ]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 熵技术 ; 层次分析法 [ 中图分类号] G O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6 6 2 ( 2 0 1 4 ) 0 1 — 0 0 3 7— 0 5
S t u d y o n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E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o f Ci t y Cu l t u r e Cr e a t i v e I n d u s t r i e s a n d i t s Ap p l i c a t i o n
Vo 1 . 3 1O I 编码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4 6 6 2 . 2 0 1 4 . 0 1 . 0 0 8
城 市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竞 争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的构 建及 应 用 研 究 木
— —
蜘
S h a n g h a i , H a n g z h o u a n d N a n j i n g a s E x a m p l e s
K A N G B a o l i n g C H E N Y o u j u n
(Z h e j i a n g T o u i r s m C o l l e g e , Ha n g z h o u Z h e j i a n g 3 1 1 2 3 1 )
me n t o f c lt u u r e c r e a t i v e i n d u s t r i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el r e v a n t 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 c o n c e p t a n d t h e f e a t u r e s f o c o mp e t i t i v e - n e s s f o c i t y c lt u u r e c r e a t i v e i n d u s t ie r s a r e e x ou p n d e d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t h e c 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i s
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展望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
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和亮点,但在文化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上海大都市圈的文化发展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
各地市之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相对薄弱,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较为分散和单一化,未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协同效应。
其次,文化消费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很多地区的文化消费市场还比较单一,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文化消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最后,上海大都市圈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存在一定的难题。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创新性和创意性的开发和推广,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和市场。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在整体规划和协调、市场开发和监管、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加强配合和合作,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推动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模式,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发展逐步走向更加繁荣和兴旺的未来。
- 1 -。
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本指标体系分为五大部份,共 120 分为基本分。
其中:一、性质指标: 24 分二、能力指标: 21 分三、效率指标: 20 分四、效益指标: 45 分五、可持续发展指标:10 分此外设有加分项目,最多为 30 分,总分最高不超过 150 分.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公益性为主的服务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泛博群众的服务理念。
参照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
31有组织形式;有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有广泛的代表性.财政拨款占总支出 80%财政拨款占总支出 70%。
财政拨款占总支出 60%。
定期发布预算和决算的财务报告。
48642有书面的组织条例和工作制度 ;提供成员名录。
按期召开例会,到会率不低于2/3 ;要求提供会议记录。
组织成员中有一位以上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每人加 1 分,最多不能超过加 3 分.没有社区居民代表参预的减 2 分。
提供年度财务报表和决算表。
其中,高于85%者加 2 分,低于 60%者不得分.(包括来自区县上级拨款)要求将收入和支出数额公示。
其中收入部份要求公示政府拨款数额和事业收入数额,并指明拨款数额中有多少是属于事业收入上交返还部份。
支出部份要求分成三项,分别为业务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人员经费支出。
2小计公益性服务面积占总面积 90%。
公益性服务面积占总面积 85%。
公益性服务面积占总面积 80%。
753公益性服务面积指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场所及相配套的用房面积,不含行政办公用房,并用平面图和房产证或者测绘证明为依据 .有出租经营非文化类服务项目的酌情扣 1-3 分。
比例低于 80%者不得分。
行政办公用房指本中心用于行政内部管理的办公室、财务室、档案室、接待室和内部使用的会议室等.要求提供制度文本,主要设备的购置清单;抽查其中 10 件主要设备看完好率情况。
有资产管理制度,设备完好率为90%。
23有安全保卫制度,有专人负责保卫工作,全年无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一、研究背景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
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
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
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
①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
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
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
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
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
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各国政府和地区政府也制订了相关的文化发展战略。
美国纽约市文化事务部提出“促进和保持纽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
新加坡2000年制定了《文艺复兴城市》战略,提出新加坡的发展目标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即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中国香港政府文化委员会2002年文化咨询报告提出,香港的长远目标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将香港发展成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
2003年英国伦敦市政府公布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文化战略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
2005年韩国文化观光部提出了《文化强国2010培育战略》,决定将文化产业、观光产业和休闲体育产业培育成国家增长动力,力争到2010年使上述产业产值达到225万亿韩元,吸纳就业人员383万,由此主导开创人均国民收入3万美元时代。
②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不但对经济生产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社会经济评估领域也带来一系列新的课题。
相关国际组织曾致力于国家与地区间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状况的指标研究,进行社会、城市发展综合指数的核算,以期对社会发展状况、人文发展进度进行横向比较。
以下是国际通用的几种人文发展指数:1.社会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
它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从1990年起每年公布一次。
这项指数运用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折合成为一个复合指数,对各国国民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如2003年UNDP计算人文发展指数的“极限”值分别为:·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年):最大值85,最小值25。
·成人识字率(%)和综合总入学率(%):最大值100,最小值0。
·人均GDP(美元,购买力平价)/年:最大值40000,最小值100。
2.国家财富新标准。
世界银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产资本和社会资本四方面的要素综合计算出人均国家财富量。
《世界竞争力年鉴》指数要素。
IMD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如何创造并保持更多价值,使人民更加富足的能力。
IMD考察的因素包括四大类320个指标。
四大这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设定文化统计的国家或地区标准,特别是定义、分类、架构、计算方法的标准化。
联合国在考察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中,强调文化多元性与独特性。
由于城市的历史地理条件不同,即使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在发展中也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强调具有地区特征的社会指标因而显得必要。
本课题正是在上述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文化发展指标作为涉及经济指标体系和社会指标体系双重领域的指标,具有双重的特性。
在适当运用经济指标的基础下,如何对文化发展程度进行测量与评价是一项复杂且具有长期性的工作。
即对文化资源力(物质遗存、精神遗存、文化资本、人力资源等)、文化体制、文化管理、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输出力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指标进行测量与评价。
这项指标的形成,应该不但能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发展速度、文化结构、文化准则、文化政策的状况,而且能够估计社会变化对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从政府制定文化政策的角度而言,城市文化发展体系应该能反映本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发展状况和进程。
因为建立、执行、改进文化政策,政府不但需要城市文化发展现状的统计数据,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经过数据处理,形成具有高度精确性、客观性和评价性的各种指数,才能使各种政策行为建立在基本稳定的参考数据基础上。
从人文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文化指标应直接与本地区人民生活状态相关,能够直接反映文化发展中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变化。
如政府为其所定义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相关的文化生产单位通过何种渠道和哪些从业人员提供了多少财富;本地区的文化产品有什么;他们是如何生产和传播的;这些文化部门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他们对国家的财富的贡献是多少;他们与非文化部门有何种联系;社会中人与文化产品有何关系;各部门与发达的文化生活方式的获取途径之间存在何种财政、地理、社会、教育上的障碍;居民文化生活状态因此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些问题都是科学的、客观的指标体系通过统计数据和指数分析而力图体现出来的。
总之,上海城市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为地方政府了解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状况、制定本地区文化发展政策、指导本地区的文化工作发展、监测文化发展环境变单位数量约10万个,营业总收入为1047亿美元。
从业人数为159万人,约占就业2000年,英国从事文化服务以及相关行业活动就业人数为18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
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亿英镑,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重%,。
2000年英国居民用于报纸、书籍和文具三项文化消费支出为亿元,占总消费支出的%。
文化娱乐服务高达亿英镑,占总支出的%。
其他文化娱乐亿英镑,占总消费支出的%,音频、视频、摄像为,占总消费的%。
3、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统计局以实用的具体活动为基础确定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的定义。
2001年澳大利亚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8亿澳元,占GDP的比重为3%,比1996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其经济规模与道路交通业、住宅建设业、教育业规模相当,2001年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就业人数为26万人,占就业人数的%,居民文化娱乐活动的5、芬兰芬兰的文化产业是指艺术创作、传统的和现代的艺术品的生产,艺术展览和文化传播活动。
因此,其文化产业由艺术文化和大众媒体两部分组成。
2000年大众传播媒体行业生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印刷出版媒体在芬兰大众媒体中占主导地位,占整个大众媒体增加值的72%,其次是电子媒体,占19%,1998年2001年日本从事娱乐、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广告等文化行业的人数为391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999年各类博物馆数有1045个,从业人数为万人,各类图书馆2593个,从业人数为万人,2002年日本各大媒体广告费用支出57032亿日元,占2002年,韩国文化和旅游部经费支出达13985亿韩元,占政府部门总支出的比重从1980年的%升至%,各种剧院、电影院等表演场所共1332个,博物馆、艺术馆等展览馆场所共1032个,2002年影片出口量为133部,总收入为1495万美元。
通过对以上各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文化发展的统计口径在各个国家都是不尽相同的。
某些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界定较为宽泛,如英国与韩国。
某些国家则是通过对艺术品的生产特性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范围,如芬兰。
由于各国界定不同,其统计结果未经指数化处理,其横向的比较目前尚未实现。
虽然如此,从各国的文化政策上可以看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倾斜性和指导性逐步增强。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发展,在国际范围内的实现横向比较,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但需要国际组织通力的调查与统计,而且需要各国政府的大力参与和推动。
(二)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现状1.文化产业总体状况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国文化产业逐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1998年为亿元,2001年为亿元,2002年就发展到了250亿元,比2001年增长%,2003年又增加到亿元,增长速度高达%。
在全国文化产业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上海的发展状况更是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从近三年发展势头来看,2002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亿元,占全国%,居全国第二位;2003年总产出达到亿元,增加值为亿元;2004年上海市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前列。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产业资本的改革。
据2004年统计,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中,非公有资本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
在非共有资本行业就业人数占到文化产业就业人数2/3。
非公有资本逐步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近20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