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类药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驱虫药复习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驱虫药复习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驱虫药复习
来源:文都图书
关于中医药学知识(二)驱虫药的内容,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呢?
1、最适用于小儿蛔虫病的药物是:使君子。

2、常用治绦虫的药物有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但常配伍使用的药则是槟榔、南瓜子。

3、榧子为植物的成熟种子,富含脂肪油,兼能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的功效。

4、槟榔为广谱驱虫药,对绦虫,蛔虫,蛲虫,钩虫,姜片虫均有驱杀作用。

5、驱虫药中,含有毒性的药物有:苦楝皮,雷丸,鹤虱。

苦楝皮有毒,雷丸、鹤虱有小毒。

6、南瓜子性味甘平无毒,用量较大,一般不入煎剂而研粉吞服。

鹤草芽所含有效成分鹤草酚几乎不溶于水,遇热易破坏,故不入煎剂。

雷丸含蛋白酶,加热60℃左右即被破坏,故不入煎剂。

7、具有杀虫消积功效的药物有使君子、槟榔、雷丸、鹤虱、榧子。

8、驱虫药中可驱杀蛔虫的是:使君子,苦楝皮,雷丸,鹤虱,榧子。

9、驱虫药中可驱杀绦虫的是: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

10、驱虫药中,能用治疥癣的药物是苦楝皮,能用治疟疾的药物是槟榔,能用治肠燥便秘的药物是榧子。

再做做朱鹏飞老师的2016《全国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高分宝典:药学专业知识(二)》,有助于我们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抗寄生虫病药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抗寄生虫病药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抗寄生虫病药导语:寄生虫病可分为原虫病和蠕虫病,原虫病包括疟疾、阿米巴病、利什曼病等,蠕虫病包括吸虫病、丝虫病和线虫病等,因此抗寄生虫病药可分为抗原虫药(antiprotozoal drugs)和抗蠕虫药。

第一节抗疟药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顺序调整。

1.氯喹——控制症状首选药。

能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对恶性疟有根治作用。

不足:对红细胞外期的疟原虫无效——不能作病因性预防和良性疟的根治。

机制——①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并使DNA断裂,抑制疟原虫繁殖;②干扰虫体内环境,抑制疟原虫的生长繁殖。

临床用于:①控制疟疾的急性发作和根治恶性疟;②阿米巴肝炎或肝脓肿——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禁忌者;③免疫抑制作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病综合征。

2.青蒿素——控制症状——我国研制的首选抗疟药。

机制——通过产生自由基,破坏疟原虫的生物膜、蛋白质等最终导致虫体死亡。

对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不足——对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无效。

临床用于:控制间日疟和恶性疟的症状,以及耐氯喹虫株;也用于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疟(易透过血-脑屏障)和黄疸型疟疾。

不足——①复发率较高。

②疟原虫可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合用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可延缓耐药性发生。

3.奎宁——和氯喹相似,但不良反应较多,主要用于耐氯喹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

4.伯氨喹——控制复发和阻止疟疾传播的'首选药。

对红细胞外期及配子体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不足——对红细胞内期作用较弱,对恶性疟红细胞内期无效——不能控制症状发作。

5.乙胺嘧啶——病因性预防。

对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有抑制作用。

含药的血液被蚊虫吸入后,能阻止疟原虫在蚊虫体内增殖——病因性预防。

机制——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疟原虫叶酸代谢过程,阻碍核酸合成——你想起了谁?与磺胺类或砜类合用,可阻断叶酸代谢的两个环节,增强疗效,减少耐药性。

昆虫入药知识点归纳总结

昆虫入药知识点归纳总结

昆虫入药知识点归纳总结1. 昆虫入药的历史昆虫入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昆虫的记载。

传统上,昆虫入药主要应用于中医药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昆虫入药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昆虫物质被发现具有治疗作用,逐渐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热点。

2. 昆虫入药的种类昆虫入药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蜂胶、蜂蜜、蚕蛹、蝉蜕、蜂毒、蜈蚣、蚂蚁、蚂蟥、蜂虫药、白茅根虫、地龙、黄精虫等。

这些昆虫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医学和中药材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3. 昆虫入药的药效昆虫入药具有多种药效,常见的包括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血止痛、养血生津、调经止带、安神助眠等。

例如,蜂胶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蚂蚁具有温肾壮阳、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蚂蚁被誉为“药中之黄金”,广泛应用于风湿关节炎、腰腿痛等疾病的治疗;蚂蟥具有活血化瘀、排毒解毒、软坚散结等功效。

昆虫入药具有独特的药理效应,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4. 昆虫入药的现代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昆虫药材的药理作用被发现,并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热点。

例如,科学家们对蜂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蜂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同时具有抗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蜈蚣素是从蜈蚣身上提取的一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广泛应用于肿瘤、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蚁酸是从蚂蚁身上提取的一种抗肿瘤活性成分,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这些研究结果为昆虫入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5. 昆虫入药的应用昆虫入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医学和中药材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例如,蜂胶被用于治疗感冒、喉痛、肠胃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蚂蚁被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腰腿痛、跌打损伤等疾病;蚂蚁被用于治疗高热、痔疮、白带异常等疾病。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抗肠蠕虫药之吡喹酮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抗肠蠕虫药之吡喹酮

吡喹酮为一广谱抗蠕虫药。

对线虫和原虫感染无效。

抗蠕虫作用
吡喹酮对牛肉绦虫、猪肉绦虫、阔节裂头绦虫和短膜壳绦虫都有良好的疗效。

10或25mg/kg顿服的治愈率高于氯硝柳胺。

对于囊虫症,皮下-肌肉型用总量120mg/kg,4天疗法;脑型用总量180mg/kg的9天疗法;间隔3~4个月再进行第2疗程,共3个疗程。

疗效不低于阿苯达唑,而杀虫作用迅速,但引起的颅内压升高的反应较重。

如囊泡在重要中枢附近,则更宜谨慎从事。

对华支睾吸虫病和其他肝吸虫病,总量100mg/kg,一天疗法,或总量120mg/kg,2天疗法均有良好疗效。

对肺吸虫病也有效。

姜片虫对吡喹酮甚为敏感,5~15mg/kg一剂疗法即效。

用本品治包虫病不能获得寄生虫学治愈,但可杀灭已生成的原头蚴或使其感染能力明显降低。

用于术前准备以防术中棘球蚴扩散。

一般每日25~30mg/kg,给药6~10天。

这点与阿苯达唑直接杀死棘球蚴不同。

不宜于手术者应采用阿苯达唑。

药物化学笔记辅导:第十章寄生虫病防治药物

药物化学笔记辅导:第十章寄生虫病防治药物

第⼀节驱肠⾍药⼀、哌嗪类枸橼酸哌嗪(驱蛔灵):抗胆碱作⽤,⼀、⿇痹⾍体排出体外。

光敏感,⼀、适于驱蛔⾍和蛲⾍。

性质:1.酸性中与硫氰酸铬铵成红⾊沉淀。

2.碳酸氢钠碱性下与铁氰化钾和汞显红⾊。

枸橼酸被⾼锰酸钾氧化3.稀盐酸中与亚硝酸钠,有哌嗪⼩叶状析出。

⼆、咪唑类:盐酸左旋咪唑:抑制肠⾍对葡萄糖的摄取。

⼴谱驱⾍药,主要驱蛔⾍、免疫调节剂。

性质:1.微黄⾊晶状结晶性粉末2.⽔液与氢氧化钠共沸,噻唑环开环成红⾊-变浅。

3.含叔胺,与⽣物碱沉淀试剂沉淀反应。

三、嘧啶类:噻嘧啶:抑制胆碱酯酶,使寄⽣⾍的精神传导阻滞,⿇痹⾍体排出。

四、苯咪类:阿苯达唑: [(5-丙硫基)-1H-苯并咪唑-2-基]氨基甲酸甲酯甲苯达唑:[(5-苯甲酰基)-1H-苯并咪唑-2-基]氨基甲酸甲酯五、三萜类及酚类第⼆节抗⾎吸⾍病及抗丝⾍病药⼀、抗⽇本⾎吸⾍病药物的类型:锑剂和⾮锑剂吡喹酮:新型⼴谱抗寄⽣⾍病药。

防治⽇本⾎吸⾍病,有较⾼的近期疗效。

⼆、抗丝⾍病药物:枸橼酸⼄胺嗪:为抗丝⾍病⾸选药,疗效较差,副作⽤⼤。

第三节抗疟药磷酸氯喹:N-(7-氯-4-喹啉基)N,N-⼆⼄基-1,4-戊⼆胺⼆磷酸盐红内期,控制疟疾症状磷酸伯氨喹:N-(6-甲氧基-8-喹啉基)-1,4-戊⼆胺⼆磷酸盐控制复发和传播⼄胺嘧啶:5-(4-氯苯基)-6-⼄基-2,4-嘧啶⼆胺⼆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预防疟疾青蒿素:性质:1.遇碘化钾析出碘,加淀粉指⽰剂显紫⾊。

抢救型脑疟,复发率⾼2.内酯结构,遇盐酸羟胺与三氯化铁⽣成异羟肟酸铁。

蒿甲醚:青蒿素10位C=O甲酰化-CH O 。

作⽤为青的10-20倍,恶性疟效较佳。

复发率⽐青低本芴醇:杀灭细内期⽆性体,治愈率⾼。

耐氯喹的恶性疟第四节抗滴⾍病药甲硝唑:2-甲基-5-硝基咪唑-1-⼄醇⽩⾊或微黄⾊结晶性粉末性质:1.芳⾹性硝基化合物的反应:加NaOH微热显紫⾊,加HCl成黄⾊,加过量NaOH橙⾊2.含氮杂环:加三硝基苯酚成盐类黄⾊沉淀。

药综备考药物化学知识点 抗寄生虫药

药综备考药物化学知识点 抗寄生虫药

第一节驱肠虫药物1、基本作用方式麻痹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而被排出体外2、分类哌嗪类:哌嗪咪唑类:左旋咪唑、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嘧啶类:噻嘧啶、奥克太尔三帖类:川楝素酚类:鹤草酚3、哌嗪类驱蛔虫、蛲虫机制:具有抗胆碱作用,能够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虫体肌肉松弛而失去在肠道的附着力4、咪唑类机制(左旋咪唑)广谱驱虫药物, 选择性抑制虫体肌肉中的琥珀酸脱氢酶, 干扰虫体肌肉的无氧代谢,使虫体肌肉麻痹随粪便排出体外机制(阿苯达唑、肠虫清)苯并咪唑类广谱驱虫药物,选择性抑制虫体肌肉中的琥珀酸脱氢酶, 以及抑制寄生虫肠壁细胞胞浆微管系统的聚合,阻断虫体对营养和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的耗竭代谢:阿苯达唑氧化为阿苯达唑亚砜(活性),进一步氧化为阿苯达唑砜(失活)应用:光谱驱肠虫作用,对钩虫、蛔虫、蟯虫等虫卵、成虫均有抑制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使虫体神经肌肉强烈收缩而导致痉挛性麻痹,虫体丧失活动能力而被排出体外药物:噻嘧啶、奥克太尔应用:蟯虫、蛔虫、钩虫6、三帖类川楝素7、酚类机制:迅速穿透滴虫体壁,使虫体痉挛而死药物:鹤草酚临床:滴虫感染第二节抗血吸虫药物1、血吸虫种类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2、血吸虫治疗药分类锑剂非锑剂:硝硫氰胺、硝硫氰酯、吡喹酮3、硝硫氰胺机制硝硫氰胺能够干扰虫体的三羧酸循环,使虫体缺乏能量供应而死亡应用:各类型的血吸虫病不良反应:排泄缓慢, 可以引起蓄积中毒4、吡喹酮作用机制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导致虫体体内糖原下降临床应用对三种血吸虫病均有效,对日本血吸虫作用更突出第三节抗疟药物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2、疟原虫生命周期和抗疟药作用环节(一)雌性按蚊体内的有性繁殖:乙胺嘧啶(二)人体内的无性繁殖1、原发性红细胞外期:乙胺嘧啶2、红细胞内期:氯喹、奎宁、青蒿素3、继发性红细胞外期:伯氨喹3、疟疾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一)分类:喹啉类:奎宁(四喹啉甲醇类)、磷酸氯喹(4-氨基喹啉类)、伯氨喹(8-氨基喹啉类)青蒿素类: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嘧啶类:乙胺嘧啶(二)喹啉类奎宁(quinine)结构二元碱,奎宁环碱性强于喹啉环硫酸盐难溶于水-制成片剂二盐酸水溶性大-注射剂代谢喹啉环2位羟基化,其次发生在奎宁环的6位前药-奎宁碳酸乙酯(优奎宁)不良反应金鸡纳反应、低血糖磷酸氯喹:1分子氯喹与2分子磷酸成的盐;含1个手性碳原子,临床用外消旋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代谢:生成去乙基氯喹结构类型:4-氨基喹啉衍生物(三)青蒿素类构效关系1、内过氧化结构的存在对活性是必需的2、抗疟活性存在于内过氧化桥-缩酮-乙缩醛-内酯的结构,以及在1,2,4-三氧杂环己环的5位O的存在3、疏水基存在和对过氧化结构的位置对活性至关重要引入亲水基→极性↑→抗疟活性↓4、10位羰基非活性所必需,可被还原为羟基及进一步烃化5、9位取代基及其立体构型对活性有较大影响由于对过氧化结构存在立体障碍,当甲基由R→S型,活性下降;6元环→7元环,活性下降代谢:青蒿素在体内代谢为双氢青蒿素、脱氧双氢蒿素、3α-羟基脱氧脱氢青蒿素、9,10-二羟基双氢青蒿素(四)嘧啶类药物:乙胺嘧啶、硝喹作用机制:。

抗阿米巴病药和抗滴虫病药知识点归纳

 抗阿米巴病药和抗滴虫病药知识点归纳

抗阿米巴病药和抗滴虫病药知识点归纳
考情分析
一、抗阿米巴病药
·包囊:传染的根源;
·滋养体:侵入肠壁及肠外组织致病;
·肠道内阿米巴病:阿米巴肠炎和阿米巴痢疾;
·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脑脓肿和肺脓肿。

1.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甲硝唑(灭滴灵)
【作用及应用】
(1)抗阿米巴作用:首选。

不足之处:对包囊无作用。

(2)抗滴虫作用:首选。

(3)抗贾第鞭毛虫作用:首选。

(4)抗厌氧菌作用:对所有厌氧菌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对脆弱杆菌感染特别有效。

【不良反应】
▲常见的反应:头痛、恶心、口中金属味、腹泻、腹痛以及白细胞暂时性减少等。

▲极少数病人: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如: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共济失调和惊厥等,如发生应立即停药。

▲双硫仑样反应:甲硝唑干扰乙醇代谢,因此服药期间应禁酒,以免出现急性乙醛中毒反应。

▲孕妇禁用。

2.替硝唑
其特点为:血浆半衰期较长,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72h,毒性低。

对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的疗效与甲硝唑相当,是治疗阿米巴肝脓肿的首选药。

3.氯喹
①杀灭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②用于甲硝唑无效的阿米巴肝脓肿、肺脓肿;
③与甲硝唑交替使用,可防止耐药菌株出现。

4.四环素类:间接抑制阿米巴原虫。

二、抗滴虫药
1.首选: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

2.抗甲硝唑滴虫感染:乙酰胂胺(滴维净)曲古霉素。

人体寄生虫笔记整理

人体寄生虫笔记整理
与不孕症、子宫颈癌有关
诊断
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
生理盐水涂片或染色:腹泻的稀便查滋养体
碘液染色:成形的粪查包囊
(2)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或者是肠检胶囊法检查。
(3)小肠活体组织检查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2、涂片染色法
3、培养法
免疫学检查
常用方法——ELISA、IFA、IHA等方法检测抗体
分子生物学检查
从红细胞释出裂殖子的全过程约需1分钟。
在血液中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健康的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配子体期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
附注2:
疟疾的再燃与复发
绦虫
比较项目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形态
成虫
共同特征:虫体背腹扁平,带状,乳白色,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虫体分为头节、颈部及链体。
(1)头节:
链状带绦虫:球形,具有顶突和2圈小钩,4个吸盘,直径约1 mm
肥胖带绦虫: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有4个吸盘,1.5-2 mm
(2)颈部:纤细,直径约头节的一半,有生发作用
免疫学检验很少应用。可用成虫纯化抗原或分泌物抗原等作皮内试验,或进行ELISA试验。
皮试
影像学诊断
B超与CT检查有助于肝吸虫病的诊断,其中CT检查对华支睾病诊断也有较大价值。
流行因素
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外和保虫宿主(猫、狗等家畜及野生的哺乳动物)
带虫者、病人、猪,中间宿主和媒介水生植物的广泛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医早有五药之说,指草、木、谷、虫、石这五类药物。

在古代,中医就使用虫类药来治病。

清代医学家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

”虫类药是动物药组成的一部分,其形体较小,多数属昆虫类。

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命活性,所以历代医家都较重视。

2.近代善用虫类药的医家主要有张锡纯、恽铁樵、章次公诸先辈。

3. 虫类药因其含有较多的动物异体蛋白质,少数过敏体质者,服后会有过敏现象,如有皮肤瘙痒、红疹,甚则头痛、呕吐时,应立即停服,并用徐长卿15g,地肤子30g,白藓皮30g,煎汤内服,多数均可缓解,极个别严重者,则需中西药结合以缓解之。

4. 虫类药其性多燥辛平或甘温,但熄风搜风之药,其性多燥,宜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与地黄或石斛同用,攻坚破积之药多燥咸寒,应伍以辛温养血之品,如当归、桂枝等,这样才能既制其偏又增强疗效。

虫类药应尽可能制成丸、散、片及针剂使用,如此既节省药材,提高疗效,便于服用,又可减少病人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5.朱良春针对肿瘤,主要用了四种虫类药:蜈蚣、全蝎、蜂房和壁虎。

蜂房、全蝎、蜈蚣等可以攻坚破积、消除肿块,壁虎主治淋巴结结核和肿瘤。


6. 海马:海马和海龙同属海龙科鱼类。

性味为甘温。

具有补肾壮阳、消症瘕的作用。

可用于肾虚阳痿、难产、症瘕、疔疮肿毒。

海龙:属硬骨鱼纲,海龙目,海龙科。

是本科多种动物的统称。

市售的原动物有刁海龙、拟海龙、及尖海龙等三种。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列于介部。

性味功用与海马相同,惟力量较强。

7. 痹证治宜祛风, 散寒, 利湿, 参以治血。

章次公用药, 常取蜈蚣、全蝎、地鳖虫、蕲蛇
等虫类药以助疗效据章先生临床经验, 蕲蛇治风湿痛在腰部者最佳。

蜈蚣、全蝎走窜以祛风通络, 其中全蝎有良好的止痛功能, 治风湿病疗效卓著。

露蜂房具有祛风攻毒, 散肿
止痛之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