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类药经典论述及方药

合集下载

老中医总结的虫类药应用临床经验,治风为主,有很好的窜透力

老中医总结的虫类药应用临床经验,治风为主,有很好的窜透力

老中医总结的虫类药应用临床经验,治风为主,有很好的窜透力虫类药窜透性强,具深搜细剔之特性。

其治病既可挽危急之惊风,又可起痹证、中风偏瘫癌肿等沉菏病疾。

尤适用于久治不愈之疑难杂病,诚如叶天士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

本文拟就当代名老中医虫类药之临床应用经验,以药物功效为纲作以整理分析。

1搜剔风邪虫类药的最大特点是窜透而搜剔风邪。

故对风邪致病经久不愈者每每用之。

朱仁康对于风热久羁之尊麻疹,即用乌蛇、蝉衣等虫类药搜剔风邪,益以荆芥、白芷、羌活驱风,黄连、黄答苦寒清热,侧它、连翘、甘草解毒,大黄清泄于下“`。

奚风霖治尊麻疹因药、食、气、味过敏所致者加紫苏、僵蚕、蛇蜕、地龙、全蝎、乌梢蛇、苦参`”。

盖用作搜风之功。

因尊麻疹中医亦称“风疹块”,以风邪为主。

过敏所致,久治不愈者,乃风邪入络,唯虫类药可搜驱。

李寿山治疗尊麻疹之首乌饮(何首乌20一25`,黄茂15一309,当归、白芍、生地、苦参、仙灵脾、僵蚕、乌蛇、地肤子各15g,白鲜皮15一20g,紫草盆10g,即用了僵蚕与乌蛇。

李氏以为慢性茸麻疹,多为久病,伤其气阴,阴虚燥而生风,气虚卫表不固易招外邪而反复发作。

故治当养血祛风、益气固表。

李氏祛风,药用虫类,乃因病为慢性,虫可深搜细别而除病根。

不过虫类药之在方中只是一方面。

病之治疗还须辨证论治。

2息风止痉虫类之搜剔风邪,既可驱除外风,又可平肝息内风。

其息风止痉作用可用于外感热病,耗伤阴液,肝失滋养所生之风。

陕西张鹏祥老中医对高热神昏、澹语痉厥者,用加味升降散配合止痉散。

加味升降散药用住蚕、蝉衣、大黄、芥穗、连翘、牛子各10g,姜黄5g,银花15g,生石膏30g,甘草3g。

止痉散:全揭、蜈蚣各等分,研末冲服,每次2g。

张氏在此将虫类药之止痉散作为治疗痉厥之主要手段,“急则治其标”也。

小儿高热,更易致惊风。

盖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旺盛,起病急,传变速。

又“肝常有余”。

感受外邪,正邪相争,热势嚣张化火可引动肝风而发惊厥。

十大虫类药临床运用

十大虫类药临床运用

十大虫类药临床运用桂枝中医堂(一)全蝎又名全虫,甘、辛、平,有毒,归肝经。

全蝎走而不守。

《本草纲目》:治风——诸风掉眩、搐掣。

《药鉴》:解毒——全蝎疗风疳,最能解毒。

《本经逢原》:通郁结——胡桃肉同贝母、全蝎为蜜丸治鼠瘘痰核,总取以通郁结也。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蝎毒有明显毒性。

全蝎是一个有毒的,同样它还是归肝经的,它主要在治风、解毒、通郁结这方面的作用是比较好的。

1、全蝎的适应症朱老指出:全蝎乃治风要药,惊风、搐搦,必不可少;善窜筋透骨,对风湿痹痛,久治不愈者佳效;开气血之凝滞,解毒医疮,治肿瘤、结核、闭塞性脉管炎等。

朱老一般认为:全蝎是祛风要药,所以惊风、抽搐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它在治疗一些风湿病里面,他有时经常使用;在皮肤科里面主要应用于全身一个解毒和对于气血凝滞这种解郁方面使用的比较多。

2、全蝎的毒性释疑朱老指出:炮制的全蝎毒素已破坏,仅有小毒,少数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皮肤过敏。

蝎毒直接注射属于高毒范围。

蝎毒最小致死量0.07㎎/㎏(兔,静注)。

体重为50公斤的成人,蝎毒最小致死量为3.5㎎。

蝎毒半数致死量1.4㎎/㎏(小鼠,静注)。

体重为50公斤的成人,半数致死量70㎎/㎏,相当于14只活蝎子产生的蝎毒。

如何减毒?蝎毒加热后可减低毒性,但是蝎毒汁比较耐热,常压下煮沸毒性不易完全破坏,煮沸2~3小时后仍有一定的毒性。

蝎口服的毒性较小。

新鲜蝎毒汁100㎎/㎏经口摄入,对小鼠无任何毒性,其剂量相当于成人一次摄入5~6g新鲜蝎毒汁而不至于中毒(相当于1000只蝎子的毒液)。

新鲜蝎毒汁经口摄入的毒性较小,一般不致于引起中毒。

可能是毒素在胃肠道遭到破坏。

因为全蝎是有毒性的,但这个毒性我们处理的比较恰当,它引起的毒性或过敏反应还是比较少的。

3、全蝎的用量《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全蝎的用药剂量范围3~6g;《中国药典》未注明以上计量是研末吞服或者是入药煎剂。

全蝎的传统用法以研磨吞服为主。

朱老认为:全蝎粉剂内服较煎煮为佳。

虫类药运用经验

虫类药运用经验

虫类药运用经验标签:虫类药;临床应用1、祛风止痒通络白花蛇1、乌梢蛇、蜈蚣2、全蝎、僵蚕3、蝉蜕药性善走窜,具有较好的祛风止痒通络。

1.1白花蛇与乌梢蛇均人肝经,可随血走窜,善通四肢筋络,乌梢蛇可增强白花蛇祛风通络、解毒除湿之功效。

临床上用此药对治疗风湿顽痹,一则由经人络,祛除湿毒,致病之邪以治标,二则可辅助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以治本。

1.2蜈蚣和全蝎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熄风止痒,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善于走窜,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全蝎辛平有毒,善入肝经,具有搜风发汗之功,熄风止痒力强,两药相伍效更佳,对伤经性疼痛效果最佳而为首选。

1.3僵蚕和蝉蜕僵蚕咸辛平,归肝肺两经,具有熄风止痉,疏风泄热,散风止痒,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功,蝉蜕甘寒,人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解痉,退翳明目,两药均入肝经,且具疏风泻热,解痉平喘,化痰散结之功,在治疗肺系痰热方面协同增强,尤善治疗支气管哮喘及支气管炎,对于咽喉肿痛及感冒发热也效佳。

治疗荨麻疹,症见瘙痒剧烈,风吹即犯,属伏热夹湿,外感风邪之属于腠理者以白花蛇12g,蝉蜕6g,为主加入茵陈12g,土茯苓12g,白术10g以清热利湿,防风8g,薄荷3g,荆芥6以疏风,常得显效,对经期发疹、奇痒难忍、而色无华,气短乏力,属冲任失调,血虚生风者,以四物汤养血补血,及以乌梢蛇16g,防风10g,僵蚕10g,祛风止痒,常得显效,对皮肤瘙痒,抓甚时皮肤破损糜烂流水者,为风邪兼加湿热滞于肌肤。

治以乌梢蛇lOg,僵蚕lOg,蝉蜕6g,防风12g,以祛风止痒;土茯苓20g,苦参20g,白鲜皮20g,以利湿解毒。

2、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土鳖虫、地龙、穿山甲、僵蚕等药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对淤血为患的一类疾病。

如治疗吞咽梗阻,胸骨后疼痛,诊断为“食道良性肿瘤、反流性食道炎导致的食道狭窄”,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痛,只能喝流质饮食,手足心发热,舌质红的患者,用穿山甲15g,土鳖虫15g,僵蚕10g,牡蛎30g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生地黄16g,沙参12g,玄参12g,赤芍12g,以养阴清热,瓜篓12g,郁金12g开郁化痰,经治疗胸骨后痛症状均消失可进普食。

名家临床经验、方剂系列:朱良春教授虫类药应用一

名家临床经验、方剂系列:朱良春教授虫类药应用一

名家临床经验、方剂系列:朱良春教授虫类药应用一
龙虎十将丹:治疗骨痨,能促进病灶吸收和受损骨质修复。

壁虎、蕲蛇各120g,海马或海龙或海蛆、蜈蚣、全蝎、炮山甲、地鳖虫、露蜂房、鹿角胶各60g,斑蝥15g(用一两糯米炒至焦黄)。

制法:先将壁虎、蕲蛇、蜂房三味分别放置于密闭瓦罐内,盐泥封固,文火焙烧(置于糠火中烧半小时许),至药物焦黄为度,不可成炭,然后与他药共研细末,充分和匀后以鹿角胶黄酒烊化拌药,最后炼蜜为丸。

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服9-12g。

壁虎:民间用两枚熟鸡蛋黄熬油,再入壁虎一条熬之,以此油敷患处,每日一到两次,收口较快;或者壁虎焙干研粉撒于创面上,3-4天换药一次。

推车散:蜣螂虫炙研细末,每30g加入干姜1.5g,再共研细末,掺患处,数日可促使多骨、死骨排出,然后再上生肌散收口。

治多骨疽用炙蜣螂末3g与干姜末0.5g和匀,入疮口内,次日自有骨出,骨尽自愈。

骨痨汤:大熟地、葎草各30g,党参、黄芪各12g,狗脊、川断各15g,当归、牛膝各9g,红枣五枚。

有阳虚者加鹿角胶9g,白芥子4.5g;胃口不佳者去熟地,加制首乌15g,砂仁3g;腰酸背痛者加羌活、独活各9g;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6g;并发截瘫者加蚕砂、络石藤各30g,宣木瓜9g,名骨痨起瘫汤,腿抽搐者加干地龙9g或蜈蚣一条研末。

斑蝥蛋治疗骨结核:斑蝥七只,放入一枚鸡蛋内,隔水炖熟,去斑蝥吃蛋,每天一枚,可连服30-40枚,有肾脏及尿路疾患者忌服,如吃蛋过程中,出现血尿或有尿道痛,小便频数或涩滞者,应立即停服。

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

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

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虫类药由于其药力峻猛走窜止痛效果卓著,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它具有搜剔风邪、祛瘀通络、宣痹止痛、消肿散结等功效,对治疗疑难杂症有显著疗效,现将病案列举如下。

病案一:陈某,女,40岁,头痛3年余,偏左侧,烦躁眠差,便秘、舌黯、苔薄白、脉弦,CT检查正常,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中医诊断为头风。

辨证属肝风夹火上扰清窍,兼气滞血瘀。

治以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处方:地龙、僵蚕、藁本、枳壳、白芍各15克,桑叶、菊花、蔓荆子各12克,蝉蜕、桃仁、红花、柴胡各10克,麦冬、白芍各2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6剂后头痛除,余症消。

病案二:张某,男,55岁,腰痛1年,并向双下肢牵引痛。

下蹲等活动受限,行走困难,舌黯苔薄白,脉细。

查:弯腰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抗“O”血沉正常,X片提示:腰椎骨增生。

西医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并坐骨神经痛。

中医诊断为腰腿痛。

多以肾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

治当通补兼施,补肾填精,壮腰强筋,行气活血,佐以虫类药祛邪通络。

方用:桑寄生、杜仲、川断各30克,独活、秦艽、威灵仙、地龙、牛膝、乌梢蛇、海风藤各15克,全蝎10克,蜈蚣1条。

服6剂后病愈,继以六味地黄汤善后。

病案三:牛某,女,50岁,四肢关节痛8年,指、腕、肩、踝关节痛,指关节变形肿胀,活动受限,行走困难,舌黯红,苔腻微黄,脉弱。

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沉增高,类风湿因子阳性。

中医认为风寒湿热之邪致气血痹阻,关节疼痛,日久人络、湿聚为痰、寒凝热郁为瘀、痰瘀互结,致关节变形,病久累及肝肾,精血匮乏,筋失所养,为本虚标实,治当祛瘀化痰,活血通痹,配以虫类药以通络宣痹,气行血活,经络通畅,风寒湿热之邪得以外解。

处方: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当归、赤芍各15克,全蝎10克,蜈蚣2条,地龙20克,乌梢蛇30克,熟地、黄芪、党参、桑枝、薏苡仁、川芎各25克。

服10剂后,关节痛缓解,可行走,嘱其继续治疗。

病案四:代某,女,60岁,右侧肩背疼,按颈椎病针灸火罐等治疗1月无效。

名老中医运用虫类药经验总结(二)痹证,附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虫类药经验总结(二)痹证,附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虫类药经验总结(二)痹证,附医案张炳厚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有“医林怪杰”、“治痛名家”之称。

张老认为虫类药补之则谓其为“血肉有情之物”,攻之则谓其为“虫蚁搜剔之能”,益气血疗虚疾无不常用之,愈顽疾起沉疴无不仰赖之。

诚如叶天士所言:“久则邪正浑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药疏通诸邪”,强调对于久病入络,痰瘀互结,深入骨髓者,必以虫类药搜剔络中之邪。

将张老应用虫类药的临证经验总结,分期分享给大家。

痹证张老师认为,痹证多由机体正气先虚,营卫不调,经络空虚,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邪乘虚而入所致。

治痹证要辨寒热,调气血,分上下。

痹证的病机关键在于气血凝滞,故调理气血是痹证的治本大法。

痹证大体分为热痹和寒痹。

热痹可由直接感受热邪所致,也可因寒痹迁延日久化热而成,前者治以白虎加桂枝汤,后者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

治疗寒痹,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疼痛三两三”方,疗效卓著。

“疼痛三两三”组成:当归、川芎、忍冬藤各一两,穿山甲三钱,三七三分。

因其方总药量为三两三钱三分,故名三两三,主要功用和血祛风,通络蠲痹。

老师治疗痹证还有以下特点:治痹重用黄芪,善用引经药,重视理气行气,尤善用虫类药物。

在痹证的治疗中,虫类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搜剔诸邪,力专效宏,如白花蛇能搜风通络化瘀,尤其以追骨搜风力最强,能和缓因神经病变而引起的拘急、抽搐、麻木等症。

老师根据不同病情还经常选用蜈蚣、全蝎、水蛭、地龙、僵蚕、山甲之类,特别强调用全蝎,因为全蝎足尾头翅俱全,更能活血通络,用这些药治疗诸般疼痛,尤其是久痛,能取得显著效果。

病例患者:女,37岁。

患者5年前产后出现双手指间关节、双肘、双膝及双髋关节疼痛,畏风畏寒,劳累及受凉后尤甚,阴雨天加重,伴关节僵硬、活动不利、周身肌肉酸痛,倦怠乏力,月经量少,色暗红,血块多,舌淡暗,苔白满布,脉沉无力。

在外院查: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系列等免疫学检查及关节片均无异常。

中医诊断:痹证。

蜈蚣、全蝎、僵蚕、水蛭、地龙各种虫药

蜈蚣、全蝎、僵蚕、水蛭、地龙各种虫药

蜈蚣、全蝎、僵蚕、水蛭、地龙各种虫药1蜈蚣为蜈蚣科蜈蚣的全虫。

辛温有毒,入肝经。

性善走窜,辛能发散,温能疗结,故功善搜风解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其性最猛,止痛作用强于其他虫类药。

《中药大辞典》谓:“蜈蚣,辛、温、有毒,有祛风、定惊、攻毒、散结之功,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癥积瘤块,疮疡肿毒等。

能治下肢慢性溃疡。

”《儒门事亲》:“蜈蚣散,以蜈蚣配全蝎、乌头、附子,攻毒拔毒,息风止痉。

用治感染破伤风所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抽搐痉挛重症。

”张锡纯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逐风汤,方药以蜈蚣、全蝎配伍黄芪、当归、羌活、独活,用治中风抽搐重症患者,蜈蚣、全蝎合用,息风止痉、通痹活络效果更著。

陈宝贵教授用蜈蚣治疗脑梗死后遗症、颈椎腰椎病、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等伴有肢体麻木、舌尖麻木、关节痛、偏头痛等有风痰瘀阻经络者,收效颇丰。

取“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

常用剂量:1~3条,入煎剂。

2全蝎又名全虫,为节肢动物门蛛形纲钳蝎科动物东亚全蝎的全体。

《神农本草经》曰:“味甘辛,有毒,然察其用,应是辛多甘少,气温,入足厥阴经。

”《本草求真》云:“全蝎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口角斜,语言謇涩,手足搐掣……皆为外风内客,无不用之。

”《玉楸药解》云:“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蝎子……善入肝经……其性虽毒,专善解毒。

”因其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故临床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中风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疮肿等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全蝎具有抗肿瘤、抗癫痫、镇痛、抗凝、抗血栓、促纤溶等多种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盐全蝎和淡全蝎两种。

据不完全统计,含全蝎的中药成方超过300多个。

中成药不少于70种,如“再造丸”“大活络丸”“七珍丹”“牵正散”“跌打丸”“救心丸”“止疼散”“中风回春丸”等均以全蝎为主要成分。

方剂-19驱虫剂

方剂-19驱虫剂

方剂学——第十九单元驱虫剂
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为驱虫剂。

使用驱虫剂应注意:
1.空腹服,忌油腻。

2.注意掌握剂量。

3.年老体弱及孕妇慎用。

4.服驱虫剂后,注意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乌梅丸
【组成药物】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蜜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

腹痛时作,手足厥冷,时静时烦,时发时止,得食而呕,常自吐蛔。

兼治久利。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蛔厥,是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

方中重用乌梅,为君药。

蜀椒、细辛共为臣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
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久泻久痢,多为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故可奏效。

典型例题
蛔厥证,宜选用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乌梅丸
E.大承气汤
『正确答案』D
典型例题
乌梅丸的君药是
A.乌梅
B.黄连
C.黄柏
D.蜀椒
E.人参
『正确答案』A
典型例题
寒热虚实错杂的久泻久痢,宜选用
A.真人养脏汤
B.四神丸
C.芍药汤
D.白头翁汤
E.乌梅丸
『正确答案』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虫类药的经典论述吴鞠通有言“: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血,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风湿客于经络,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借虫蚁搜剔以攻通邪结”。

同时提出了“宿邪宜缓攻”的指导思想,对用虫类药治疗久病入络的患者,采取的是“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意”。

其言“攻法必用丸以缓之,非比骤攻暴邪之治,当用稳法”,于攻法中求稳求缓,以丸剂制约虫类药的峻利之性。

叶天士谓:“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

”清代叶天士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 汪履秋先生常谓:“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

并认为搜剔经络之风、湿、痰、瘀,莫如虫类,取“虫蚁迅变,飞走之灵性”。

络道疏通,气血畅流,顽痹方能缓解清代叶天士明确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是“久病入络”的科学命题。

《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血,调之络。

”叶天士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须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

故而他取“虫蚁迅速飞走之灵”的特性,借其“俾飞者生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搜剔络遂之瘀类”的特点治疗痹证清代吴鞠通说:“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清代叶天士对仲景治络病用虫药进行了高度评价:“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升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指出虫类药搜剔疏拔,有“追拔沉混气血之邪”。

《大同药学》也提出:“疗死血,虫类为要药”,并在论述虫功效时指出:“死血宜啮血虫类,藉其吸吮钻透之力,以资散通,气血有情之品,自较无情草木灵异,此虻虫、水蛭,所以与本条虫,同以去死血见称于世……查虫既生阴湿,性复咸寒,少见天日,善攻隙穴,其为阴中之阴,血分之里药可知”。

“死血痹着,新血不能灌溉,死血闭塞,新血不能营周”,利用虫类药物大多具有的攻冲走窜之性,通畅经遂,调和脑脉,以达到纠正脑循环障碍,改善脑供血状态,增加脑血流量,恢复和提高脑功能的目的。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虫类药物如虫、地龙等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溶解血栓、降低血液粘度、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等作用,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地龙、僵蚕等具有明显地抗惊厥、镇静、催眠作用。

床实践表明,虫类药物能够提高痴呆症的治疗效果,如张觉人在涤痰开窍、化瘀通络的基础上,从病久入络的观点出发,重用虫类搜逐通络之品,如僵蚕、全蝎、蜈蚣、水蛭等,并分别加入温胆汤、补阳还五汤合菖蒲郁金汤中能显著提高老年脑血管性痴呆病的治疗效果。

此外,滋肾通窍法中运用虫类药物还可利用其辛散之性,抑制滋阴药物特别是重浊滋腻之品的粘滞之性,促进养阴药之药力的运行,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咸寒重浊滋阴药物滋肾养脑的作用。

《本草经疏》指出:“龟鳖二甲,《本经》所主大略相似,……二者咸至阴之物,鳖甲走肝益肾以除热,龟甲通心入肾以滋阴”。

《药品化义》在论述龟甲的功能时认为龟甲“纯阴,气味厚浊,为浊中之浊品,专入肾脏……病由阴脏衰,致元阴不生,非此味浊纯阴者,不能补其不足之阴”。

吴鞠通在分析介类药物牡蛎的作用时认为,牡蛎既具有较强的滋养下焦肝肾真阴的功效,又因其具有收敛之性,能预防某些养阴之品滑腻泄阴之弊,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论述以单味牡蛎组成的“一甲煎”的作用时指出:“下后法得数日不大便,今反溏而频数,非其人真阳素虚,即下之不得其道,有亡阴之虑。

若以复脉滑润,足以存阴之品,反为泻阴之用,故以牡蛎一味,单用则力大,即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三用之”,接着在分析以牡蛎为主药组成“一甲复脉汤”的作用时又指出:“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

然救阴之药多滑润,但见大便溏,不必待日三四行,即以一甲复脉法,复阴之中,以防泄阴之弊”。

上述认识均突出强调了鳖甲、龟甲、牡蛎等介类药物有着较强的滋阴作用,同时又因其收敛之性、而有敛阴防止阴液滑泄之功。

《本草思辨录》说:“牡蛎治惊恚而又止遗泄者,以阳既戢而阴即固也”。

《养生要括》也指出:“水龟甲,久服,益气资智,使人能食”。

说明此类药物可通过其重镇宁神之功,而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改善人的智能状态。

《本草新篇》说:“鳖甲善能攻坚,又不损气,阴阳上下有痞滞不除者,皆宜用之”。

《温病条辨》在分析“鳖甲煎丸”的方义时指出:“方以鳖甲为君者,以鳖甲守神入里,专入肝经血分,能消瘕”。

《汤液本草》说:“牡蛎,入足少阴,咸为软坚之剂”。

张锡纯在分析虫类药物蜈蚣之作用特点时的论述,颇能代表虫类药物的功能特点,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纵,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将介类重镇滋阴药和虫类活血化痰药联合运用,是融消通与补益于一体,既具有较强的填精益髓作用,又有明显的通经搜络,逐瘀涤痰的功效,其作用完全符合老年痴呆症的病理特点。

张老师临证时一般喜用水蛭、土虫,其中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转入血分而不伤气分”。

水蛭,俗称蚂蟥,味咸微腥,性平,有小毒,入肝、膀胱经。

《本经》曰:“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积聚,无子,利水道”。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水蛭,味咸,色黑,气腐性平。

为其味咸,故善入血分;为其原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为其气腐,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且其色黑下趋,又善破冲任中之瘀,盖其破瘀血者乃此物之良能,非其性之猛烈也……凡破血之药,多伤气分,惟水蛭味咸专入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

且服后腹不觉疼,并不觉开破,而瘀血默消于无形,真良药也。

”一般人畏其破血逐瘀之力猛悍,并有小毒而少用之。

妇女以血为本,肝藏血,肝气疏泄不及则气滞血瘀,结聚不散,日久则生癥瘕积聚,因瘀块盘踞坚牢,阻碍气血运行而成顽疾。

针对癥瘕形成机理,在辨证处方中选水蛭入药,取其入肝经血分、善穿透入络而持续消磨,临床收效彼佳。

用法以水蛭焙干后打粉,每剂汤药配水蛭6克,不入煎剂,分四次配汤药吞服,每天服药两次。

临床使用无一例出现药后月经量增多或毒性反应。

蜈蚣抗早孕、止顽痛、散结聚,用于终止妊娠及妇科癥瘕痛证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入肝经。

因其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风动抽掣、口眼喎斜、手足麻木等内科病症及疮疡痹毒等皮肤科疾病。

古代医家对该药在妇科的运用有所论述,《名医别录》言蜈蚣“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现代研究则发现蜈蚣有杀灭胚胎的作用,故针对其杀胚散结的功效,运用蜈蚣于宫外孕保守治疗及早早孕欲终止妊娠者。

除此而外,运用蜈蚣通络止痛、散结、去恶血的作用,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疼痛甚、癥块大等顽症患者的辨证处方中加入蜈蚣以散结聚、破瘀血,止顽痛。

实验研究亦表明,蜈蚣可使小白鼠怀孕率降低,镇痛、抗炎作用明显。

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处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临床用药时即在辨证处方中加蜈蚣2条入汤药煎服,每天服药二次。

海马为甘温之品,能补肾壮阳、调气活血。

在妇科临床运用海马治疗生育期女性月经稀少、闭经,疗效甚佳。

地龙又名蚯蚓,为平肝搜风药,味咸性寒,入肝、脾、肺经,具有清扫平肝通络的作用,并能通小便、利水湿。

《本草纲目》云: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下行故能利小便,……通经络也”。

治疗附件炎及不孕症的辩证处方中加地龙10克入煎剂服用,即取地龙善行入络、清热利湿,并能通过其主入肝经的药性引诸药归经入络、行肝经之瘀滞湿热,同时辅佐其它药物共凑通络止痛、清热除湿的作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穿山甲“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并能治癥瘕积聚。

……至癥瘕积聚、疼痛麻痹、二便闭塞诸证,用药治不效者,皆可加山甲作向导”。

乳房属胃,乳头属肝。

穿山甲味咸性凉,入肝、胃经,能软坚散结、行滞止痛,故可以为治疗乳房疾病的要药,正如《本草纲目》言之有“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功效。

在治疗乳癖乳房疼痛较甚或乳房结节久不消散者时配穿山甲入辨证方剂进行治疗,常可收到药后乳痛得消、结节软化消散的疗效。

临床使用炮甲珠研末配汤药兑服,每剂汤药配炮甲珠粉6-10克。

壮阳暖肾的蜻蜓蜻蜓为蜓科昆虫蜻蜓的原虫,夏季捕捉,入药去翅炒用。

功能强阴、止精,壮阳暖水脏,治肾虚阳痿。

王老认为本品可入肾经、督脉,能补肾兴阳,强养阴器,且活而不腻,补中有行,实为治疗肾虚阳痿之妙物。

入药以青大者为佳,红者次之,黄黑者更次之,去翅足,微火米炒之后用。

助阳补肾的蛤蚧蛤蚧咸平,归肺肾二经。

功能补肾益肺,纳气定喘。

《本草纲目》云其可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助阳道,此物常一雄一雌成对相随,补力主要在尾。

鉴别雄者皮粗、口大、身小、尾粗,而雌者皮细、口尖、身大、尾小。

现代研究蛤蚧提取有雄性激素样作用,以及延缓衰老之功效。

王老认为以雄性尾入药为佳,尤重补肾助阳。

治疗阳痿方为:蛤蚧10 g,鹿茸10g,海马10 g,蜻蜓50 g,以酒500 ml浸泡1周,每次饮25 ml,3个月为一疗程。

通阳化瘀的水蛭《本草经百种录》载:“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喜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

”《本草经疏》亦言水蛭可治“恶血、瘀血……因而无子者。

”王老认为水蛭味咸腥,有小毒,入肝、肾、膀胱经,善趋下焦,以其食血这天性,最善走血分而攻瘀。

因其本为水之所在,乃水精所凝,物随水性,虽为食血之虫,但其药力缓而持久,绝少酷烈之性,然精道尿道之瘀血败精,惟本品可剔除之,用少而功多,剂微而效著。

临床内服外敷均有良效,入药以水中黑小者佳,忌火,最宜生用。

水蛭入煎剂其味腥秽,服之欲呕,故多碾末装胶囊吞服,每服1~2 g,每日3次。

王老治疗血滞精瘀所用验方“化瘀起阳汤”,用水蛭2 g(研末服)、当归20 g、蛇床子15 g、淫羊藿10 g、川断15 g,牛膝15 g、熟地30 g、凌霄花5 g(研末服),桃仁10 g、红花10 g,水煎服,以和络破滞,祛瘀生新,使瘀滞去而精血得以畅荣宗筋,始可痿消阳起。

露蜂房为蜂科昆虫大黄峰或同属近缘昆虫的巢。

甘平有小毒,入阳明经,“灰之,酒服,主阳痿”。

王老认为露峰房为调补阳明妙药,以其飞升走散活泼之性,而行温运脾胃阳气之能,阳明虚而致阳痿者用之最宜。

王老调补阳明之经验方,用九香虫10 g、露蜂房10 g、黄芪15 g、人参5 g、补骨脂15 g、当归15 g、薤白15 g、菟丝子15 g、沙苑子10 g,方中九香虫宜研末服,余药水煎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