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课堂学案 02生命活动的调节 免疫调节(二)特异性免疫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2节特异性免疫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特异性免疫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从系统、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建立生物学的调节稳态观。
2.科学思维——构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应关系的模型,深度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
知识点(一)| 体液免疫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1)身份标签:①成分:一般为蛋白质。
②特点:病毒、细菌、机体细胞等病原体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
(2)识别方式: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它们的。
2.体液免疫(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3.过程分析(1)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2)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特定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1)人体细胞、病毒、细菌等表面的分子标签一般是不同的(√)(2)抗原呈递细胞是指辅助性T细胞(×)(3)B细胞受到抗原直接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4)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5)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6)辅助性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浆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7)记忆细胞可以存活几年到几十年(√)1. (科学思维)下图是B细胞活化示意图。
结合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B细胞的活化需要哪些条件?提示: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2. (生命观念)体液免疫过程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提示: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特异性免疫——体液调节教学设计
排出体外。
3.1结合实际,分析课堂导入的问题,进行收尾:
教师:类如新型冠状病毒攻击人体呼吸系统的病毒,由于肺部很难排出免疫后产生的废液,因此,部分重症患者,肺部等部位还出现积液。
学生活动:对重点内容进行笔记记录,结合自己对课堂引导问题的思考,对比自己的猜测和教师给出的结论之间的差异性,体会这种差异性产生的
原因。
4.归纳与总结
结合免疫系统和免疫调节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体液调节在免疫调节中的
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生活动:记录并绘制思维导图,同时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
高中生物高中 稳态与环境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调节教案

免疫调节教案教学课题:免疫调节高考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教学内容:特异性免疫教学重点:特异性免疫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教学过程:一、知识点目录:特异性免疫(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2)类别:体液免疫二、知识点讲解:a、抗体:(a)、概念: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注意:来源:浆细胞作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本质:球蛋白特性:专一性(b)、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抗体的功能主要是与抗原(包括某些蛋白质和抗原性细胞等)特异性结合,使抗原失活或不能扩散。
(但抗体也具有抗原性和可能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害的作用)注意:抗原:(比较抗原、病原体、异物)I、抗原的概念:凡是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原性能: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10000的活性物质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特定的化学基团如糖蛋白、病毒外壳),某些非生物无抗原决定簇,所以不能成其为抗原。
(抗原与抗体两个词同时存在)b、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起一定的作用,能整体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能促进T、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临床上常作为抗病毒的药物,本身没有杀灭病毒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抗病毒。
c、溶菌酶:是一种专门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水解酶,能溶解细菌细胞壁中的粘多糖,具有杀菌、消炎作用等。
例6、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 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C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①防卫功能②监控和清除功能(必修3P38)知识点2:特异性免疫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特异性免疫的过程:(1)体液免疫:(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必修3P37→图2-15)少数直接刺激产生浆细胞抗体侵入(认识)呈递(识别)呈递(识别)增殖分化+抗原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淋巴因子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记忆细胞再次入侵▲: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最后经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Ⅱ)教案高二生物教案

〖第4节 免疫调节(Ⅱ)〗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免疫过程。
2.描述免疫异常的实例。
3.列举免疫在实践中的应用。
知识点一 细胞免疫知识梳理1.细胞免疫(1)过程(2)参与的细胞:吞噬细胞、□03T 细胞、记忆细胞、□04效应T 细胞。
(3)能识别抗原的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05记忆细胞、□06吞噬细胞。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问题思考] 1.既在非特异性免疫又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免疫细胞是什么细胞?既在体液免疫又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淋巴细胞是什么细胞?提示:吞噬细胞既在非特异性免疫又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T 细胞既在体液免疫又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
2.细胞免疫能将抗原彻底消灭吗?提示:不能。
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到体液中的抗原最终需要由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等来清除。
典题分析题型一细胞免疫过程的考查[例1] 下图所示为某抗原侵入机体后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过程被称作体液免疫B.图中a为靶细胞,b为记忆T细胞,c为效应T细胞C.细胞免疫中,进攻靶细胞的是记忆细胞或效应T细胞D.图中显示,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抗原[解题分析]图示过程为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并最终被吞噬、消灭,A、C、D错误。
[答案]B题型二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例2] 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C.受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D.物质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与抗原结合[解题分析]据图可知,⑥的免疫效应是产生相关物质(抗体)消灭抗原,故⑥是体液免疫,⑤表示细胞免疫,A错误;图中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效应T细胞,e为记忆(T)细胞,f为浆细胞,g为记忆(B)细胞,由于f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错误;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都要增殖、分化,因此和未受刺激时相比,分裂加快,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物质④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最终将抗原清除,D正确。
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调节教案新人教必修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
课前3分钟
回忆人体的三道防线
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巡视
1.明确目标
2.读、记忆人体的三道防线
巩固自学内容
3分钟
2.
承接结果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引导学生总结出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思考总结
记忆基础知识
8分钟
3.
做
议
讲 评
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淋巴细胞的产生和成熟场所
思考,记忆,总结出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20分钟
4.
总
结
提 升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鼓励引导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4分钟
5.
目 标
检 测
完成当堂检测练习
教师分发当堂检测题
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
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5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阅读教材P37,完成练习册自主预习测评
2、A层次同学能说出体液调节过程
7.
板
书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人体三道防线
二、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8.课后反思Fra bibliotek免疫调节
课题
免疫调节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重点
免疫系统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
教学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2节特异性免疫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0210

第2节特异性免疫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通过构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模型,说明特异性免疫的防卫功能(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2.归纳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导图新知预习·双基夯实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1.病毒进入机体后,具有__吞噬__作用的细胞会主动吞噬它们,免疫细胞是靠细胞外表的__受体__来识别它们的。
2.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__淋巴细胞__,“作战〞方式分为__体液__免疫和__细胞__免疫两种。
二、体液免疫1.B细胞激活后可产生__抗体__,其存在于__体液__中。
2.根本过程3.结果: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__增殖__或对人体细胞的__黏附__。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__沉淀__等,进而被其他__免疫__细胞吞噬消化。
三、细胞免疫1.2.结果:细胞毒性T细胞__活化__后,__识别__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病原体可被__抗体__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1.B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__辅助性T__细胞的辅助。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抗体能消灭__细胞外液__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__细胞__免疫将靶细胞裂解。
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__信息分子__构成一个复杂网络。
┃┃活学巧练____■1.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 ×)2.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 √)3.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 ×)4.辅助性T细胞可承受抗原呈递细胞传递的抗原。
( √)5.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 ×)6.所有的抗原呈递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第2节《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从系统、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
二、素养达标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建立生物学的调节稳态观。
2.科学思维——构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应关系的模型,深度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思路设计由于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新冠病毒入侵的情境贯穿始终,逐渐展开特异性免疫的各个环节,同时将模型构建贯穿始终,直观呈现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以问题探讨为导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并渗透结构与功能观、信息观和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
本节课容量较大,分2个课时完成。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找资料,优化完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六.教学手段多媒体七.教学过程新课教学⑥.B细胞活化后有何反应?⑦.抗体如何起作用?⑧.记忆细胞有什么功能?1.体液免疫的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细胞外的病原体3.体液免疫的过程任务2:【模型构建】请结合P72-73,绘制体液免疫过程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完善。
播放体液免疫过程视频③.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哪些?B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浆细胞无识别能力;无分裂能力源于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分裂分化④.B细胞被激活需要哪几个信号的刺激?两个信号信号一: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信号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一个促进: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⑤.抗原呈递细胞会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谁?辅助性T细胞⑥.B细胞活化后有何反应?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学生先回答前两个问题学生阅读构建体液免疫过程图并简述体液免疫过程。
高中生物_【课堂实录】免疫调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免疫调节(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的内容。
免疫调节是一种调节方式,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构成了机体的调节网络,这是“人体稳态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而实现”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本节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本学时是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免疫学的应用,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图片和视频素材能使教学更生动、更形象,避免简单说教,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情感教育。
二、学情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免疫与计划免疫,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了解免疫的功能,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疾病的原理、免疫学原理的应用方面还了解太少,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普遍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和洁身自爱的生活方式”。
三、知识与能力目标1、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对稳态的维持。
2、免疫学的应用原理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四、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本节运用信息技术,在创建学习情境同时,搭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从深层次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创新及信息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