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热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物化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KCl、KNO

物化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KCl、KNO

物化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_KCl、KNO3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KCl、KNO3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溶解热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实验测定KCl和KNO3在水中溶解的热效应。

3.比较相同浓度下KCl和KNO3的溶解热效应差异。

二、实验原理溶解热是指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所伴随的热量变化。

当物质溶解时,其分子或离子会从固态或晶体状态分散到溶剂中,这一过程通常会吸收或释放热量。

溶解热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

溶解热的测定通常采用量热计进行。

量热计可以准确地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并以此来计算溶解热。

根据Arrhenius公式,溶解热与温度有关,因此,通过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溶解热,可以评估温度对物质溶解热效应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500ml烧杯、电子天平、量筒、水浴锅、保温杯、恒温水浴、热量计等。

2.配制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分别称取适量KCl和KNO3固体,加入烧杯中,再加入适量去离子水,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得到饱和溶液。

3.测量溶解热:将保温杯中的去离子水倒入量热计中,插入电子天平,记录初始温度T1。

分别将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倒入量热计中,记录溶解后的温度T2。

根据温度差和水的质量,计算溶解热。

4.重复测量: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重复以上步骤几次,每次测量不同的浓度。

5.数据处理和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根据溶解热的计算公式,比较相同浓度下KCl和KNO3的溶解热效应差异。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数据:以下是实验测定的KCl和KNO3在水中溶解的热效应数据。

2.结果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相同浓度下,KCl的溶解热效应比KNO3高。

随着浓度的增加,两种物质的溶解热效应都逐渐增大。

这表明在溶解过程中,KCl分子或离子从固体分散到水中的吸热过程比KNO3更为显著。

此外,KCl和KNO3的溶解热效应与Arrhenius公式中的常数相关联,这意味着溶解热的温度依赖性较强。

物化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

物化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

物化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科学的测定方法,准确地得到溶解热数据,进一步理解溶解热现象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溶解热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溶解时所需的热量。

通过测量溶解热,可以了解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解过程的动力学性质等。

溶解热的测定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溶解现象和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本实验采用综合量热法测定溶解热。

综合量热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热量和温度变化来确定溶解热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变化和溶液浓度等因素,以减小误差。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恒温水浴、量热计、搅拌器、称量纸、电子天平、保温杯、热水浴、计时器等。

2.配制一定浓度的溶质溶液:用称量纸称取一定质量的溶质,加入热水浴中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

3.将量热计和保温杯放入恒温水浴中,确保其处于稳定状态。

4.将配制好的溶质溶液倒入保温杯中,记录初始温度T1。

5.开启搅拌器,将保温杯置于恒温水浴中,记录最终温度T2。

6.测量此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ΔV,计算溶液的密度ρ=m/ΔV(m为溶质的质量)。

7.根据综合量热法公式计算溶解热ΔH:ΔH = cm(T2-T1) +mΔTc·ΔV/ΔV·m·c·ΔT (c为水的比热容,m为溶质的质量,ΔTc为溶液的密度变化)。

四、实验数据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溶质的溶解热数据。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溶质具有不同的溶解热。

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溶解现象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

溶解热在化学、物理、生物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例如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溶液性质研究等。

本实验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物理化学实验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溶解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2.通过用电热补偿法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用作图法求硝酸钾在水中的微分冲淡热、积分冲淡热和微分溶解热。

3.掌握电热补偿法的仪器使用要点。

二.实验原理1.物质溶解于溶剂过程的热效应称为溶解热。

它有积分(或变浓)溶解热和微分(或定浓)溶解热两种。

前者是1mol溶质溶解在nomol溶剂中时所产生的热效应,以Qs表示。

后者是1mol溶质溶解在无限量某一定浓度溶液中时所产生的热效应。

即溶剂加到溶液中使之稀释时所产生的热效应称为稀释热。

它也有积分(或变浓)稀释热和微分(或定浓)稀释热两种。

前者是把原含1mol溶质和nomol溶剂的溶液稀释到含溶剂nogmol时所产生的热效应,以Q。

表示,显然。

后者是1mol溶剂加到无限量某一定浓度溶液中时所产生的热效应2.积分溶解热由实验直接测定,其它三种热效应则需要通过作图来求:设纯溶剂,纯溶质的摩尔焓分别为H*m,A和H*m,B,一定浓度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偏摩尔焓分别为Hm,A和Hm,B,若由nA摩尔溶剂和nB摩尔溶质混合形成溶液,则混合前总焓为混合后总焓为此混合(即溶解)过程的焓变为根据定义,△Hm,A即为该浓度溶液的微分稀释热,△Hm,B 即为该浓度溶液的微分溶解热,积分溶解热则为:故在Qs~n0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即为该浓度溶液的微分溶解热,截距即为该浓度溶液的微分溶解热,如图所示:3.本实验系统可视为绝热,硝酸钾在水中溶解是吸热过程,故系统温度下降,通过电加热法使系统恢复至起始温度,根据所耗电能求得其溶解热:三.实验仪器及药品1.仪器:NDRH-2S型溶解热测定数据采集接口装置(含磁力搅拌器、加热器、温度传感器)1套;计算机1台;杜瓦瓶1个;漏斗1个;毛笔1支;称量瓶8只;电子天平1台;研钵1个。

2.药品:硝酸钾(分析纯)。

四.实验注意事项1.杜瓦瓶必须洗净擦干,硝酸钾必须在研钵中研细。

溶解热实验报告

溶解热实验报告

溶解热实验报告引言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它是描述物质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程度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溶解热的方法,探究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材料•烧杯•热量计•恒温槽•砂浴•稳定器•试管•温度计•称量器方法1.在恒温槽内加入适量的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2.将烧杯放入热量计中,并通过计算器将稳定器放在烧杯内。

3.在试管中称量一定质量的试样物质,并记录其质量。

4.打开热量计的电源,将试管中的试样物质放入烧杯中。

5.稳定后,用温度计测量溶解液的最终温度。

6.记录溶解过程中热量计显示的数值。

结果与分析实验数据•水的初始温度:25℃•试样物质的质量:10g•溶解液的最终温度:30℃•热量计显示的数值:1000J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热量计的显示数值,可以计算溶解热的数值。

首先,计算溶解液的温度变化:ΔT = 最终温度 - 初始温度 = 30℃ - 25℃ = 5℃然后,计算溶解热的数值:溶解热 = 热量计显示的数值 / 试样物质的质量 = 1000J / 10g = 100J/g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此实验中使用的试样物质的溶解热为100J/g。

2. 溶解过程中,试样物质吸收了100J的热量。

3. 在实验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了5℃,说明溶解热是一个吸热过程。

实验误差与改进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的因素,如温度测量的不准确、试样物质的量未完全溶解等。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使用更精确的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2. 搅拌试样物质和溶液,以促进试样物质的溶解。

3. 执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结语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溶解热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测量了溶解热的数值。

溶解热在化学和物理实验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深入理解和掌握溶解热的性质对于研究物质的溶解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用简单量热计测定硝酸钾的溶解热2·学习量热计热容的标定方法3·非绝热因素对实验影响的校正4·学会使用《计算机全程管理系统》二·实验原理无机盐类的溶解,同时进行晶格的破坏(吸热)和离子的溶剂化(放热)过程。

将杜瓦瓶看作绝热体系,当盐溶于水中时,有如下热平衡:ΔH(W/M)=KΔT1式中,K为量热计热容上述过程完成后,进行电标定,用点加热器加热,又有平衡:IVt=K ΔT2左边是加热电功的计算由此可得:ΔH=(M/W)IVt(ΔT1/ΔT2)由于在此两过程中,体系温度变化小,一般在1度左右,必须使用贝克曼温度计或精密电子温差仪,才能读到千分位,达到实验的要求。

也可以使用热敏电阻作为测温元件,它作为直流电桥的一个臂。

热敏电阻因温度变化而电阻发生变化,电桥即有电阻输出。

用自动平衡记录仪记录,或经放大后由计算机采集,用无纸记录仪记录。

由于温度变化小,可认为电桥输出与温度变化成正比。

如果以上两过程为l1和l2,可用下式计算溶解热:ΔH=(W/M)IVt(l1/ l2)由于杜瓦瓶并非真正的绝热体系,实验过程中实际有微小的热交换。

必须对温度进行校正。

采用外推法,从时间-温度曲线上反映前后平均温度的点引时间坐标的垂线,与反应前后温度变化的延长线香蕉,交点的距离为l1和l2三·仪器与试剂500mL杜瓦瓶,装配有加热电炉丝和固体试样加料漏斗克曼温度计或精密温差仪或测温热电阻(配有电桥)电磁(或电动)搅拌仪直流稳压电源(0~30V,0~2A)直流电流表(0.5级,0~1.5A)500mL量筒停表记录仪分析纯硝酸钾四·试验步骤1·杜瓦瓶中用量筒加450mL水,装置好量热计,开始搅拌。

调节输出为0,开启记录仪,记录体系温度稳定过程。

2·分析天平称取硝酸钾(前先碾成细粉,约3.3g),在量热计温度稳定3~5分钟后,从加料漏斗加入,记录仪记录过程温度变化。

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溶解热是描述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能力,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热力学参数。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变化,来确定溶解热的大小。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量热器、电子天平、试管、溶液A和溶液B。

2. 量取溶液A:使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溶液A,并记录下质量。

3. 量取溶液B:同样使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溶液B,并记录下质量。

4. 混合溶液A和溶液B:将溶液A和溶液B倒入量热器中,并迅速搅拌均匀。

5. 记录温度变化:使用温度计记录混合溶液的初始温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录下一系列温度变化。

6. 分析数据:根据温度变化曲线,计算出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大小。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溶解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曲线。

在溶解过程开始时,温度会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溶解过程吸热作用的结果。

随着溶解的进行,温度逐渐上升,直至达到最高点。

这是因为溶解过程中吸热作用逐渐被平衡,导致温度升高。

最终,温度趋于稳定,说明溶解过程已经完成。

根据实验数据和温度变化曲线,我们可以计算出溶解热的大小。

溶解热的计算公式为:溶解热 = (溶液A的质量 + 溶液B的质量) × (最终温度 - 初始温度)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得出溶解热的数值。

这个数值反映了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大小,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热性质。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实验时温度计的读数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称取溶液的质量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些误差会对最终计算出的溶解热数值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使用更精确的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变化;在称取溶液质量时,使用更准确的电子天平,并进行多次称量取平均值。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减小误差的影响。

物化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

物化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

溶解热测定(物化试验得好好做)一、实验目的1、设计简单量热计测定某物质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焓。

2、复习和掌握常用的量热技术与测温方法。

3、由作图法求出该物质在水中的摩尔稀释焓、微分溶解焓、微分稀释焓。

二、实验原理溶解热,即为一定量的物质溶于一定量的溶剂中所产生的热效应。

溶解热除了与溶剂量及溶质量有关外,还与体系所处的温度及压力有关。

溶解热分为积分溶解热和微分溶解热。

积分溶解热即在等温等压条件下,1mol溶质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形成某指定浓度的溶液时的焓变。

也即为此溶解过程的热效应。

它是溶液组成的函数,若形成溶液的浓度趋近于零,积分溶解热也趋近于一定值,称为无限稀释积分溶解热。

积分溶解热是溶解时所产生的热量的总和,可由实验直接测定。

微分溶解热即在等温等压下,在大量给定浓度的溶液里加入一摩尔溶质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它可表示为(ЭΔsolH/ЭnB)T、P、nA ,因溶液的量很大,所以尽管加入一摩尔溶质,浓度仍可视为不变。

微分热难以直接测量,但可通过实验,用间接的方法求得。

溶解热的测量可通过绝热测温式量热计进行,它是在绝热恒压不作非体积功的条件下,通过测定量热系统的温度变化,而推算出该系统在等温等压下的热效应。

本实验采用标准物质法进行量热计能当量的标定。

利用1molKCl溶于200mol水中的积分溶解热数据进行量热计的标定。

当上述溶解过程在恒压绝热式量热计中进行时,可设计以下途径完成:上述途径中:△H = △H1+△H2 = 0 →△H2 = -△H1△H1 = [n1Cp,m (KCL,S)+ n2Cp,m(H2O,l)+ K ]×(T2- T1)△H2 = n1ΔsolHmK = -[n1Cp,m(KCL,S)+ n2Cp,m(H2O,l)+(n1ΔsolHm )/(T2- T1)]= -[m1Cp(KCL,S)+ m2Cp(H2O,l)+(m1ΔsolHm )/(M1 △T)]式中m1 、m2 分别为溶解过程加入的KCl(S)和H2O(l)的质量;Cp,m为物质的恒压比热容,既单位质量的物质的等压热容,Cp(KCl,S)=0.699 kJ/(kg·K),Cp(H2O,l)= 4.184 kJ/(kg·K);M1为KCl的摩尔质量,△T =(T2- T1)即为溶解前后系统温度的差值;ΔsolHm 为1molKCl溶解于200 molH2O的积分溶解热,其不同温度下的积分溶解热数值见附录。

实验报告电解质的溶解热实验

实验报告电解质的溶解热实验

实验报告电解质的溶解热实验实验报告:电解质的溶解热实验引言:电解质的溶解热是描述在溶液中电解质分子或离子溶解所释放的热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盐酸的溶解热,探究电解质的溶解过程中是否会产生热量,并对溶解热进行计算和分析。

实验步骤:1. 实验仪器:- 量热仪- 电磁搅拌器- 温度计- 热水槽2. 实验药品:- 盐酸溶液- 纯净水3. 实验操作:1) 首先,将正确比例的盐酸溶液与一定体积的纯净水混合,得到待测电解质溶液。

2) 将量热仪放入热水槽中并调至恒温状态(温度为T1)。

3) 用电磁搅拌器搅拌电解质溶液,使其达到均匀混合状态。

4) 将已搅拌的电解质溶液快速注入量热仪的量热杯中,记录下溶液的初始温度(T2)。

5) 在装有纯净水的量热杯中,同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T3)。

6) 等待电解质溶液的温度稳定后,记录下最终温度(T4)。

数据记录与计算:1. 记录数据:- 电解质溶液的初始温度:T2- 纯净水的温度:T3- 电解质溶液的最终温度:T42. 计算步骤:1) 计算电解质的溶解热(ΔH):ΔH = mcΔT其中,m为电解质溶液的质量,c为溶液的比热容,ΔT为溶解热。

由于电解质溶液与纯净水的质量相同,所以m1 = m2。

2) 纯净水的质量:m2 = mw × Vw其中,mw为纯净水的密度,Vw为纯净水的体积。

3) 电解质溶液的质量:m1 = ρ × V其中,ρ为电解质溶液的密度,V为电解质溶液的体积。

4) 溶液的比热容:c = ΔH / (m1 × ΔT)5) 电解质的溶解热:ΔH = m1 × c × ΔT结果分析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得电解质溶液的初始温度、纯净水的温度和最终温度后,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可以求得溶解热。

实验中使用量热仪精确测量了温度的变化,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根据电解质溶解热的定义,如果溶解过程中会释放热量,则溶解热ΔH为负值;反之,如果消耗热量,则ΔH值为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热的测定
名字:程伊伊学号:06 班级:药学日期:2016.3.15
(一)实验原理
1.溶解热概念溶质溶解于溶剂的过程由溶质晶格破坏、电离的吸热过程和溶质溶剂化的放热过程组成,总的热效应取决于两者之和,可能是吸热的,也可能是放热的。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热效应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相对量有关,例如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热效应(吸热)随溶剂水的量增加而增加。

2.电热补偿法原理硝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是吸热过程,反应热可以用电热补偿法来进行测定。

其基本做法是,在反应前确定系统的温度,在反应中,给予系统电加热,直到反应结束后,系统的温度恢复到起始状态,计算电热量即为反应热。

△Hm=Cp*△T1*M/m Cp=Q/△T2 Q=IVt
(二)实验步骤
(1)在分析天平上称取1份重量为8.2345g的硝酸钾样品,放在干燥器中待用。

(2)将蒸馏水加入干燥的保温杯中,同时记录水温,作为实验温度。

(3)插上电源,搭好装置,开启磁力搅拌器,调整转速。

观察数字贝克曼温度计,记录初始温度T1,每1min观察1次,记录3次,直至恒温。

(4)将预先称好的硝酸钾8.2345g迅速、全部倒入保温杯中,盖好瓶盖,磁力搅拌器均匀地搅拌,由于硝酸钾溶解为吸热过程,溶解时温度下降,每30s读取温度一次,直至温度不变,即为T2。

T2每1min观察1次,记录3次。

(5)开启电源,接上加热器,调整功率(电压约10V,电流约1A),准确记录电流电压值。

当贝克曼温度计度数上升0.5℃时,记作标记温度,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6)计时的同时,观察温度上升,直至接近T1,取下加热器,记录温度T3,每1min 观察1次,记录3次。

(三)数据记录和处理
实验温度的测定
通电时间:3min14s 电流:1.435A 电压:10.46V 实验温度:13.92℃
每1min记录1次第1次第2次第3次
T1 13.93 13.93 13.93
T2 11.16 11.14 11.13
T3 14.18 14.22 14.26
_ _ _
T1=13.93 T2=11.14 T3=14.22 △T1=2.79
△T2=T3-T2-0.5=2.59
Q=48.48J
Cp=18.72
△Hm=625.95J/m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