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环境问题的分布与表现)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目录

高中地理课目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1 人类认识的宇宙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自学园地阅读篇人类天地观的演变自学园地技能篇制作地理资料卡片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二单元大气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2.2 大气的热力状况2.3 大气的运动2.4 全球性大气环流2.5 常见的天气系统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2.7 大气环境保护自学园地阅读篇天下第一气象站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3.3 海水温度和盐度3.4 海水运动3.5 陆地水与水循环3.6 生物3.7 土壤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学园地阅读篇地球的演化发展自学园地技能篇怎样进行野外观察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4.1 气候资源4.2 海洋资源(一)4.3 海洋资源(二)4.4 陆地资源4.5 气象灾害4.6 地质灾害自学园地阅读篇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自学园地技能篇地理数据的表示和应用自学园地练习篇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下册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5.1 农业生产活动5.2 农业的区位选择5.3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5.4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二)5.5 工业生产活动5.6 工业的区位选择5.7 工业地域的形成5.8 传统工业区5.9 新兴工业区自学园地阅读篇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自学园地技能篇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自学园地练习篇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6.1 聚落的形成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6.3 城市的区位因素(二)6.4 城市化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自学园地阅读篇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自学园地技能篇怎样了解一条街的变化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7.4 城市交通运输7.5 电子通信7.6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7.7 国际贸易和金融自学园地阅读篇自学园地技能篇自学园地练习篇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8.1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8.3 可持续发展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再生产1.2 人口数量与环境1.3 环境人口容量1.4 人口素质与环境1.5 人口迁移与环境1.6 中国人口迁移综合练习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2.1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2.2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2.3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2.4 城市的合理规划综合练习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 文化景观的构成3.2 文化景观主要特征3.3 文化景观与环境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3.5 文化的空间扩散综合练习第四单元旅游活动4.1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4.2 旅游资源4.3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4.4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练习第五单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2 世界经济全球化5.3 区域经济一体化5.4 综合国力竞争综合练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1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2.2 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2 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3.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3.2 水土流失的治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4.1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4.2 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5.2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7.2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8.2 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1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9.2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10.1 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10.2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第十一单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11.1 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11.2 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12.1 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12.2 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开发第十三单元地理区域研究(选学)13.1 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13.2 地理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13.3 乡土地理调查研究。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澳洲:化学肥 料、欧洲的耕 作方式以及硬 蹄类动物引起 土地退化
南美洲:热带 森林破坏,野 生动物受到威 胁
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及全球 增温导致海面上升,威胁低 地和岛屿
请同学们总结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见学案)
1.区域的差异性 (1)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从全球看,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原因: ①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限于经济、技术条件对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 分解决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臭氧的消耗 6%
其他 9%
国际水域 样性 气候变化 国际水域 臭氧的消耗 其他
气候变化 35%
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哪些? 全球环境基金(GEF)融资的项目分布 为什么这些领域得到了特别关注?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但现在怎样呢?
拯救地球是我们地球村 每一个村民的责任
我们把绿色奉为梦想, 把梦想视为行动,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一起共创美丽校园。 我承诺将废旧电池回收; 我承诺积极参加绿化,爱护花草树木; 我承诺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我承诺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尖叫; 我承诺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我承诺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特此宣誓
本节知识结构
① 人类社会
① ④ ②




环境反作用于人 类


通过生产和消费 排放废物和废能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讨论: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
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 平整土地

8.1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8.1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可持续发展—
我们面临的重 要课题
这三幅图片 反映了哪些 问题?
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 严重问题:
人口丑啊”
“哭泣的河流”
从以上的图片和资料
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 口、资源、环境问 题,严重制约着我 国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人口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 对短缺。
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 是资源小国
我国资源形势严峻表现在哪些方面?
(资源国情)
(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
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 加,(2)再加上开发不合理, 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河流的污染
我国目前82%河 流受到不同程度 的污染,其中 20%已完全丧失 使用功能。
我国面临严峻的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当地牧民说:“羊绒衫厂,你要牺 牲多少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利益;而 你又将用多少经济利益才能恢复和 保持自然平衡? 牧民的呼声给我们什么启示?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 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 消耗增大,造成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 的破坏,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 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堂小结:阅读p94材料回答问题
建议:(1)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
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2)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3)加大环境管理的执法 力度,对违法者严厉处罚。

耙吸挖泥疏浚工程疏浚与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耙吸挖泥疏浚工程疏浚与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耙吸挖泥疏浚工程疏浚与环境保护管理办法8.1疏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耙吸挖泥船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挖掘过程和输移过程,下列疏浚操作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挖掘过程:耙头破土,高压冲水的扰动,浅水区的螺旋桨扰动输移过程:溢流,低浓度排出,泥舱泄漏,旁通,边抛一、非污染物疏浚对环境影响(一)影响方式传统的疏浚大多是针对非污染物进行的。

由于疏浚物本身是“干净”,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物理方面的。

疏浚这种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反映在这几个方面。

1.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疏浚挖走了河床泥沙,增加了水域的水深,改变了水下地形,也相应引起周围流速场,扩散场的形态,改变了生物赖以生存的栖生地,特别是河床表层的底栖生物失去了生存空间,疏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这些栖生物,或者迫使它们迁徒到别的地方去了。

疏浚甚至会堵塞和改变浮游生物的回游路线,影响它们的产卵、孵化幼苗的生活活动。

疏浚泥土的倾倒更会覆盖抛泥区表层的底栖生物,厚的泥层会令其窒息死亡。

疏浚对生境的改变有时是永久的,有时则是短暂的。

一旦疏浚活动停止,改变后的生境中会引来新的底栖生物,或形成优势物种类的变化。

有的时候,泥土处理会给原来贫瘠的水域带来营养成份,反而使生境变得更有生机。

例如在其抛泥区附近就出现过虾的捕捞产量上升的现象。

所以疏浚对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并非都是坏事。

2.水体深浊度的增加非污染土疏浚的环境影响主要还体现在挖掘、输移、处理泥沙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悬浮泥沙,造成了水体浑浊度的增加。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情况下,各种挖泥船的施工区域及下游会形成大面积的浑浊水域,在碧绿的浅海区内直接向水表面溢流的耙吸挖泥船后会拖上一条又宽又黄的浑浊“尾巴”。

这些影响至少在景观上是令人烦恼的事。

(二)疏浚引起水体悬浮物的增加疏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引起泥沙悬浮。

1.挖掘挖泥船的挖掘机具(例如耙头等)对河床的直接切削、破碎,挤压引起的扰动,挖掘容器中气体的逸出,都会使泥沙中的细颗粒成分悬浮起来,在挖掘破碎的泥土时因挖掘头移动太快或泥泵吸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悬浮的泥沙会更多;在泥土中本身含气量较大的情况下,挖掘带动的气体逸出更能引起泥沙的悬浮;使用高压冲水的耙头也能引起泥沙的悬浮。

高中地理目录整理

高中地理目录整理

高中地理目录整理,教材为人教必修版高中地理课本目录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必修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1 人类认识的宇宙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自学园地阅读篇人类天地观的演变自学园地技能篇制作地理资料卡片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二单元大气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2.2 大气的热力状况2.3 大气的运动2.4 全球性大气环流2.5 常见的天气系统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2.7 大气环境保护自学园地阅读篇天下第一气象站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3.3 海水温度和盐度3.4 海水运动3.5 陆地水与水循环3.6 生物3.7 土壤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学园地阅读篇地球的演化发展自学园地技能篇怎样进行野外观察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4.1 气候资源4.2 海洋资源(一)4.3 海洋资源(二)4.4 陆地资源4.5 气象灾害4.6 地质灾害自学园地阅读篇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自学园地技能篇地理数据的表示和应用自学园地练习篇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下册目录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5.1 农业生产活动5.2 农业的区位选择5.3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5.4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二)5.5 工业生产活动5.6 工业的区位选择5.7 工业地域的形成5.8 传统工业区5.9 新兴工业区自学园地阅读篇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自学园地技能篇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自学园地练习篇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6.1 聚落的形成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6.3 城市的区位因素(二)6.4 城市化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自学园地阅读篇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自学园地技能篇怎样了解一条街的变化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7.4 城市交通运输7.5 电子通信7.6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7.7 国际贸易和金融自学园地阅读篇自学园地技能篇自学园地练习篇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8.1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8.3 可持续发展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阅读篇可持续发展意识技能篇怎样办一张地理墙报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再生产1.2 人口数量与环境1.3 环境人口容量1.4 人口素质与环境1.5 人口迁移与环境1.6 中国人口迁移综合练习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2.1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2.2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2.3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2.4 城市的合理规划综合练习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 文化景观的构成3.2 文化景观主要特征3.3 文化景观与环境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3.5 文化的空间扩散综合练习第四单元旅游活动4.1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4.2 旅游资源4.3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4.4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练习第五单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2 世界经济全球化5.3 区域经济一体化5.4 综合国力竞争综合练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1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2 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2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3.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3.2 水土流失的治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4.1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4.2 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5.2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7.2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8.2 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1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9.2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10.1 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10.2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第十一单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11.1 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11.2 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12.1 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12.2 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开发第十三单元地理区域研究(选学)13.1 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13.2 地理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13.3 乡土地理调查研究。

高中地理必备拓展知识

高中地理必备拓展知识

高中地理必备拓展知识一、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1 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与活动规律的学科。

1.2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地理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方向。

1.2.1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理气候、地貌、水文、植被以及动物等。

1.2.2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1 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工业化、能源消耗、森林砍伐和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2.2 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有诸多影响,比如全球均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海岸线和岛屿等地理要素。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3.1 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底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一般为20-70公里,在海底则为5-10公里。

3.2 地幔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由岩石和熔融的矿物组成。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很高,达到数千摄氏度。

3.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四、地球板块运动与地震地带分布4.1 地球板块运动地球板块运动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相对运动,包括板块的推动、碰撞、互相挤压等现象。

4.2 地震地带分布地震地带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处,包括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五、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5.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成和管理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进行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工作。

5.2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等领域,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分析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人口与城市化6.1 人口增长与分布全球人口增长快速,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推荐)

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推荐)

60
50
人口 40
30
20 10
从此图表上能看出什么问题? 1950 年份 1650 1750 1850 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 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
濒临灭绝的珍贵物种
下列人类生产活动中,可引起生态破坏的活动
是( ) A、围湖造田 B、黄土高原上种草种树 C、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 D、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排入海洋
3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除经济和技 术水平低的原因外,还有(BD ) A 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发达国家多 B 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C 对环境问题的无知 D 从发达国家移过来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
4 已超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国 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AB ) A 酸雨 B 臭氧层破坏 C 噪声污染 D 城市垃圾
37%
பைடு நூலகம்
沿海国家废 水直接排入 大海,海洋 运输中的石 油泄漏
ø ò ä ¯ Æ º ±» 35%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 度升高,臭氧层被 破坏
问题: 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 家更严重?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
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 人口的双重压力 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 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 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 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 国家
非洲:森林的 砍伐和草原的 过度放牧造成 了严重的环境 和社会问题; 撒哈拉沙漠每 年都在南侵
日本的福岛电站核泄漏,相关粒子附着在大气
中进行传播,因此危机不仅仅会影响日本,如 果放射源控制不好,很可能会影响日本近邻, 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随海流5年后可到达北 美,10年后到达亚洲东部,30年后几乎扩散至 整个太平洋,它将成为世界性和全球性环境危 机。换句话说,国内环境危机与全球环境危机 关系是双向的,俱荣俱损,休戚相关。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与成因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与成因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区域 东北地区 生态环境问题 1.森林锐减,黑土流失(水土流失) 2.湿地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1.土壤次生盐碱化 1.水土流失,引发荒漠化 1.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引发荒 (红)漠化 1.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引发荒 (石)漠化 1.草原退化,荒漠化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横断山区
我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是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典例3: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应注意 的主要问题。(6分,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
解决淡水资源短缺; 治理盐碱地; 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 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产生机制】 脆弱的自然环境是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前提: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①气候(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 能力降低;
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与成因
【考点点击】
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规律,形成机制与原理。 1.水土流失
2. 荒漠化
3.土壤次生盐碱化 4.湿地资源破坏
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与成因
【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规律】 【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各类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产生机制】 【特殊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
②地形:从山地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
低。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产生机制】 脆弱的自然环境是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痛病表现那些环境问题?
水污染和土地污染
案例 人类受到最大一次放射性辐射来自1986年切 尔诺贝利事故,31 人当场死亡,203人受严重损 伤,放射性物质几乎飘满了整个欧洲上空。由于 放射性粉尘的扩散,英国政府下令禁止将300万 头羔羊送往肉店。欧共体禁止从7个受污染最严 重的东欧国家进口新鲜蔬菜。白俄罗斯至今仍有 一半以上的人住在受核辐射污染的区域。专家们 估计,切尔诺贝的长期后果,使全世界增加了几 十万名癌症患者。 核污染
天会一直这样蓝吗?
沙能一直这么白吗?
一、人类与环境
1.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 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一、人类与环境
2.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问题: (1)内圆、外圆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2)图中各组箭头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3)两组相同的箭头③④为表示的 含义一样吗? (4)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人类与环境
2.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4)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索取速度超过资源再生速度
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问题: 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两大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问题:2环境污染的原因、表现和危害? 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 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 危害: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大气污染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 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 反应,生成臭氧、醛、酮、酸等 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 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 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 做光化学烟雾。

你知道“痛痛病”吗?
案例 “痛痛病”和“水俣病”都是在日本发生 的工业公害病。这是由于含有镉或汞的工业废水污 染了土壤和水源。“水俣病”是汞中毒,患者由于 体内大量积蓄甲基汞而发生脑中枢神经和末捎神经 损害,轻者手足麻痹,重者死亡。“痛痛病”是镉 中毒,患者手足疼痛,全身各处都很易发生骨折。 得这种病的人都一直喊着“痛啊!痛啊!”,直到 死去,所以被叫做“痛痛病”。由于普通干电池里 都含有这两种有毒元素,所以说电池从生产到废弃, 时刻都潜伏着污染。电池的回收势在必行!
问题:哪些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其 他地区,甚至全球?
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破坏、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臭氧层破坏。
问题:读下图,说出全球环境基金主要关注 哪些领域?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些领域? 因为这些环境问题影响到全球,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ä û Æ Ë 9% ú ï à ù É Î ¶ Ñ 37%
该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 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3.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 国家严重的原因?
①发展中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 口 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经济技术水平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巩固练习
A
② ① B
人类社会 1、图中圈层①代表_______ 环境 圈层②代表_______ 人类社会 2、A表示_______作用于环境。 反 B表示环境____作用于人类。 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__ 生态破坏 城市 和________两大类,在_______ 乡村 表现为前者,在__________主 要表现为后者。 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 索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向环境___________的速度 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更新 排放废弃物 ____速度,或者向环境_______ 自净 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能力 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3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除经济和技 术水平低的原因外,还有(BD ) A 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发达国家多 B 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C 对环境问题的无知 D 从发达国家移过来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
4 已超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国 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AB ) A 酸雨 B 臭氧层破坏 C 噪声污染 D 城市垃圾
们只有一个地球,
请爱护我们的家园!
人口/10亿 哺乳类 3.0 2.5 2.0 1.5 1.0 0.5 人口 鸟类
物种灭绝数/种
60
50
40
30
20 10
由于人类 活动的强烈 干扰,近代 物种的丧失 速度比自然 灭绝速度快 1000倍,比 形成速度快 100万倍,物 种的丧失速 度由大致每 天一个种加 快到每小时 一个种。
从此图表上能看出什么问题? 1950 年份 1650 1750 1850 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 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
1.环境问题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
2.城市和乡村面临的环境有什么差异? 3.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的不同, 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特点:1、地区性 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 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 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 发达国家严重。 2、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 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 家甚至全球。
2.城市和乡村面临的环境有什么差异?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城市地区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 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产生的原因
交通、工业活动 和人类聚居地过 分集中
乡村地区
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 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 不当或强度过大
案例
据国家环保局估计,中国环境问题所造成的 总损失将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远远 高于发达国家。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 碳超过60亿吨,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中国政府在 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
表现
环 境 问 题
分布
环境污染
城市以环境 污染为主。
区域性
乡村以生态 破坏为主。
发展中国家比 发达国家严重。
全 球 性
练习:
1 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指( A ) A 环境具有容纳和清除废弃物的能力 B 环境净化自身的能力 C 环境对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的能力 D 环境对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2 对下列环境问题分类正确的是(C ) ①滥伐森林 ②大量使用剧毒农药 ③直接排放工业三废 ④燃烧矿物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⑤核电站放射性物质 泄漏 ⑥捕杀濒临灭绝的动物 A ①②⑥ ③④⑤ B ①②③ ④⑤⑥ C ②③⑤ ①④⑥ D ①③⑤ ②④⑥
3.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问题: (1)内圆、外圆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2)图中各组箭头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3)箭头③④两组相同的箭头表示的 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
如果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则环境对人类社 会是良性循环作用。(人地协调)
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则环境对人类报 以恶性循环。(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你知道什么是海洋沙漠吗?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 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 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 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 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 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 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 “海洋沙漠化效应”。 海上沙漠表现了什么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
一、人类与环境
2.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问题: (1)内圆、外圆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内圆表示人类社会,外圆表示环境 (2)图中各组箭头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①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③表人类作用于环境。 ④表示环境反作用于人类,即环境的反馈作用。
一、人类与环境

问题:3 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过度捕捞等
案例
1952年12月5日~9日,伦敦出现了历史 上最严重的烟雾事件,在雾的初期,伦敦市 民感到胸闷、咳嗽、喉痛以至呼吸困难,进 而发烧。在浓雾后期,死亡率急剧上升,几 天时间内因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死亡者达数 千人。
ô õ Ä û Ä ³ Ñ µ Ï º 6%
沿海国家废 Ë Ó ú Ê ¹ ¼ ® ò 水直接排入13% 大海,海洋 运输中的石 油泄漏
森林破坏严 Ô Ð 重,物种灭 绝速度加快
ø ò ä ¯ Æ º ±» 35%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 度升高,臭氧层被 破坏
课堂总结
生态破坏
环 物质 能量 环 人类 社会 境 境 废弃 不协调 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