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研究

合集下载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电力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是电力工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各种外界扰动下,能够维持稳定的运行状态。

可靠性则是指电力系统的设备和组件能够在设计寿命范围内保持正常工作,不发生故障。

了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

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发生扰动后,能够恢复到稳态工作状态的能力。

稳定性问题主要分为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两个方面。

1.静态稳定性静态稳定性指电力系统在平衡态时,对外界扰动的抵抗能力。

主要包括电压稳定性和转子稳定性。

(1)电压稳定性:电压稳定性是指系统运行时各节点电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能力。

当电压波动超过一定范围时,电力系统中的设备可能会受到损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因此,对于电力系统来说,维持合理的电压水平至关重要。

(2)转子稳定性:转子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发生扰动时,转子角速度能够恢复到稳定的状态。

转子稳定性问题是由于大功率负荷变化或大幅方波的投入引起的。

转子稳定性直接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动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外界扰动下,能够恢复到平衡态的时间和稳定性。

主要包括小扰动动态稳定和大扰动动态稳定两个方面。

(1)小扰动动态稳定性:小扰动动态稳定性主要以系统阻尼为基础,衡量系统对小幅度扰动的抑制能力。

一般利用系统的传递函数或者状态空间模型来分析和评估。

(2)大扰动动态稳定性:大扰动动态稳定性主要指系统在大幅度外界扰动(如故障、短路等)下的稳定性。

主要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研究来评估。

二、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设计寿命范围内保持正常工作的能力。

可靠性问题主要包括设备可靠性和电网可靠性两个方面。

1. 设备可靠性设备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中设备的寿命、故障率和可修复性等方面的评估。

主要包括静态设备可靠性和动态设备可靠性。

(1)静态设备可靠性:静态设备可靠性主要指静止设备(如变压器、发电机等)在工作期间内不发生故障的概率。

电力系统中的供电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策略

电力系统中的供电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策略

电力系统中的供电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电力是各个行业正常运转的基础,而供电可靠性的分析和优化策略将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供电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供电可靠性的定义与指标、分析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定义与指标的分析是供电可靠性研究的起点。

供电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以可接受的方式、按照要求提供电力服务的能力。

主要的供电可靠性指标包括故障停电次数、故障停电时间、平均服务不可用时间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计算和评估,可以了解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水平,并为后续的分析和优化提供依据。

其次,供电可靠性的分析方法是真正解决问题并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故障分析是供电可靠性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电力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各类故障进行分析,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为故障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支持。

此外,还可以借助概率统计方法,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来对供电可靠性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和故障特性,为后续的优化提供依据。

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天气条件、设备老化、设备维护保养、设备运行状态等。

天气条件是电力系统运行中最为重要的外界因素之一,例如风力、温度、湿度等均会对输电线路和变电设备的运行产生影响。

设备老化和维护保养是供电可靠性的内部因素,通过合理的设备管理和定期的维护保养,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

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另一个因素,及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可以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最后,针对供电可靠性问题,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对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设备更新、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改进,可以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水平。

其中,优化调度是一种经济且有效的方法,通过对电力系统进行负荷预测和合理的运行调度,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供应能力和响应能力。

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探讨

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探讨

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探讨摘要:随着国家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电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电力系统不仅需要提供充足、持续的电力,还需要满足安全和可靠性标准,这就带来了供电可靠性问题。

但由于电力系统电网建设滞后、配电网结构薄弱、停电检修等原因,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时常受到影响。

本文针对电力系统管理和建设中存在的记忆问题,分析了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并为电力系统管理和运行人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研究供电可靠性直接影响电力用户的生产和生活,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自2009年我国提出“坚强智能电网”以来,我们加快了电网建设和完善步伐。

但是,由于电力系统包括众多的保护、控制装置和设备,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一旦发生事故或故障导致用户停电,将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生活质量和生产。

,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往往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数量减少,严重时甚至造成设备损坏。

电力系统持续供电的能力和可靠性就是供电的可靠性。

它是评价供电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综合反映电力系统设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调试和工作的控制水平和质量。

一、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相关理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主要包括安全性和充足性两个方面,主要是指电力系统按照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数量,持续向电力用户提供电力和能源的能力的度量。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可分为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发电和输电系统的可靠性、输电系统的可靠性、配电系统的可靠性、电气线路的可靠性。

的发电厂变电站。

一般来说,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主要通过一系列概率指标来体现。

概率指标、频率指标、期望值指标和持续时间指标是几种电力系统常用的可靠性指标。

在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价分析中,“故障”是最重要的分析中心,而这些概率指标也是基于故障对电力用户造成的频率、概率、持续时间和预期功率等指标。

不同的子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可靠性指标。

二、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影响因素1、设备故障电气设备是电力系统的基本单元。

电力系统中的供电可靠性分析

电力系统中的供电可靠性分析

电力系统中的供电可靠性分析引言:在现代化社会中,电力供应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基础。

然而,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问题一直是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

供电可靠性分析是评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供电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其中的关键挑战和应对措施,以期加深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理解。

1. 供电可靠性分析的原理供电可靠性分析是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来确定系统的可靠性水平。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 故障分析:故障是导致电力系统供电中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供电可靠性分析需要通过收集并分析历史故障数据,识别出系统中存在的潜在故障点,并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故障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

1.2 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标是评估供电系统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常用的可靠性指标包括故障频率、故障持续时间、中断次数、电源可用性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评估供电系统的整体可靠性水平。

1.3 强度分析:供电系统中的各类设备都具有一定的故障率和平均故障时间,这些数据对于供电可靠性分析至关重要。

通过对设备强度的测算和分析,可以确定设备在供电系统中的可靠性贡献,并为系统运行和维护提供依据。

1.4 可靠性评估模型:供电可靠性分析需要建立合适的评估模型,来描述和模拟电力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包括传统的Markov模型和Monte Carlo模拟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分析师预测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水平,并评估不同参数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

2. 供电可靠性分析的关键挑战供电可靠性分析涉及的问题和因素极其复杂,一些关键挑战需要克服,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供电可靠性分析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挑战:2.1 数据质量:供电可靠性分析的结果依赖于准确、完整和可靠的数据。

然而,由于各个电力公司和地区之间的数据收集方式和标准不同,数据的质量和可比性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与优化研究

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与优化研究

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与优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设备和电网运行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给电网的可靠性带来了挑战。

因此,如何科学评估和优化电网供电可靠性,成为电力系统运行和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

一、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概念及相关指标电网供电可靠性指的是电网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地向用户提供电力服务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

为了评估电网供电可靠性,引入了一些指标,如平均中断时间(MTBF)、平均恢复时间(MTTR)、故障时长FITS、负荷损失电量LOLP等等。

其中,MTBF和MTTR是评估电力设备可靠性的常用指标,MTBF指从一次故障修复到下一次故障出现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MTTR指修复设备所需的平均时间。

FITS指设备发生故障时运行的时间,在发生故障的时间内设备不能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停电时间。

LOLP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供电的部分或全部中断所导致的负荷损失电量。

二、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为了全面评估电网供电可靠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设备可靠性评估设备可靠性评估是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的基础,是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核心。

可靠性评估采用故障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可以评估设备的可靠性和故障概率,了解故障发生的原因,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

2. 故障模拟分析故障模拟分析是建立电力系统可靠性模型以预测系统的运行状态、故障发生程度和故障处理效果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电力系统的状态进行模拟分析,得到系统运行的结果,并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整。

3. 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是对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的数学模型。

评估模型包括负荷模型、故障模型和处理模型等。

各种模型的构建是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的重要途径,可对不同型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确定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三、电网供电可靠性优化方法在评估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基础上,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电网进行优化,保证电网稳定运行。

供电可靠性研究报告

供电可靠性研究报告

供电可靠性研究报告供电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能够在输电、变电和配电过程中持续稳定地向用户提供电能的能力。

供电可靠性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用电质量和经济效益。

针对供电可靠性的研究有助于电力系统运行管理者识别并解决系统中潜在的问题,提高供电能力和服务质量。

供电可靠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故障率、故障持续时间、故障恢复时间等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分析和评估。

故障率是指电力设备在特定时间段内发生故障的频率。

故障持续时间是指电力设备在发生故障后恢复正常运行之前的时间。

故障恢复时间是指电力设备在发生故障后恢复正常运行所需的时间。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得出供电可靠性的情况,从而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供电可靠性。

供电可靠性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研、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和评估分析。

实地调研可以了解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包括电网结构、电力设备情况、用电负荷特点等。

数据采集可以获取电力系统运行数据,包括故障发生频率、故障持续时间、故障恢复时间等。

模型建立是基于实际数据建立供电可靠性模型,通过模型可以对供电可靠性进行定量评估。

评估分析是根据模型建立的供电可靠性指标,对供电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供电可靠性的研究对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和评估供电可靠性,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电力系统中的潜在故障点,提高电力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次,通过研究供电可靠性,可以为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营提供参考,合理安排电网结构和设备配置,提高供电能力和服务质量。

最后,通过研究供电可靠性,可以指导电力系统的维护和故障处理工作,提高故障恢复速度,减少用户的停电时间。

总之,供电可靠性的研究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优质服务至关重要,通过对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帮助电力系统运行管理者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供电能力和服务质量,保障用户的正常用电需求。

电力系统中的高可靠性供电技术研究与应用

电力系统中的高可靠性供电技术研究与应用

电力系统中的高可靠性供电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如医疗机构、金融机构和数据中心等,对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高可靠性供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高可靠性供电技术旨在通过减少电力系统的故障和中断时间,使电力供应更加稳定和可靠。

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高可靠性供电技术需要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电力系统的结构、负载特性以及电力设备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潜在的故障来源,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可靠性块图和模型检验等,这些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水平。

其次,高可靠性供电技术需要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中考虑可靠性因素。

在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选择电力设备和系统结构,并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例如,可以使用冗余设计和备份系统来减少单点故障的发生和影响,同时应用现代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来实现对电力设备和系统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

此外,高可靠性供电技术还需要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中得到有效应用。

通过建立健全的运维管理体系,加强对电力设备和系统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故障隐患,保障供电的可靠性。

同时,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和灾害恢复机制,可以在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地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尽快恢复供电。

最后,高可靠性供电技术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支持和应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运行和管理。

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和分析电力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数据,可以提前预警潜在的故障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

总之,高可靠性供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可靠至关重要。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然而,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一直是电力工业和用户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按照用户的需求可持续地、连续地供应电力的能力。

要评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 设备可靠性:电力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可靠性是系统可靠性的基础。

需要评估设备的寿命、故障率以及修复时间等指标。

2. 系统可靠性:系统可靠性是指在各种外界条件下,电力系统能够保持正常运行的能力。

这涉及到电力系统的鲁棒性、备用和切换能力等方面。

3. 供电可靠性:供电可靠性是指系统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这需要评估电力系统的负荷管理能力、调度能力以及故障响应能力等指标。

第三章: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系统在正常运行和异常情况下,能够保障电力设备、用户和环境的安全。

要考虑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防火安全:电力系统中的设备可能因为短路等原因引发火灾。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火灾的发生,并配备灭火装置以应对火灾。

2. 绝缘安全:电力系统中的绝缘问题可能导致电气事故的发生。

因此,需要对系统进行绝缘监测和维护,并配备绝缘保护设备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 过载安全:电力系统中的过载问题可能导致设备烧坏或引发火灾。

因此,需要对系统进行负荷管理和过载保护,并定期检查设备的负荷情况。

第四章:电力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评估方法为了评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故障树分析:故障树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故障树来评估系统的可靠性。

可以从设备层面或系统层面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系统故障的主要因素。

2. 事件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事件树来评估系统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7-04-25T17:16:46.93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期作者:李孟朱晓林
[导读] 摘要: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供电系统的供电能力成了重要问题,经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巨大考验。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摘要: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供电系统的供电能力成了重要问题,经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巨大考验。

供电指标是用来判断供电能力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参数,要想使得供电指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供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是一项重要因素,因此供电企业必须要加强管理,优化每一生产环节,规范相关操作,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提高供电质量的同时满足社会用电需求。

本文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供电能力的各种因素,随后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系统;供电能力;可靠性
引言
眼下社会的用电需求日益加大,这样提高供电能力是供电企业眼下最重要的问题。

配电线路是供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覆盖范围较大,线路多且长,因此在输送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跳闸现象,给周围群众的和企业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供电企业对此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完全按照国家相关制度规范企业生产,合理分配用电额度,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提高供电可靠性。

一、影响供电可靠性的相关因素
经过一系列的时间分析可知,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因素有三点,分别是用户分布密度、除了设备原因之外导致的停电、配电线路出现故障。

具体如下:
1.用户的分布密度
用户的分布密度指的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用户的数量。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用电用户主要呈现“东多西少”的局势分布,而内陆和沿海相比较沿海地区分布较多,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的是因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使得密度不均衡。

在这种情况下,供电企业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通常都是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接线方式,密度高的地区和密度低的地区分开供电。

以便保证在出现故障时候,不至于影响到其他地区的正常供电。

2.除设备故障外导致的停电
除了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停电外,自然灾害、雷电、线路检修、电网改造等也会导致不同时间的停电。

眼下全国各地区的电网都在进行全面的改造,使得电网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反而正常原因的停电也有所减少。

但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临时检修和设备维护等导致的临时停电还是时常发生的。

除此之外,因自然灾害原因导致的停电也是不能避免的,但是随着电网的不断改造,抗灾害能力越来越强,停电现象也会越来越少。

3.配电线路的故障
基本上所有的配电线路都是在户外运行的,由于露天运作,因此天气、自然灾害等的变化都会导致配电线路出现故障,主要是集中线路老化、绝缘、天气变化导致线路损坏等方面。

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线路的使用材料也是影响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质量越好发生的故障概率就越低。

一旦配电线路出现问题导致故障自然就会影响到供电的可靠性。

二、加强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1.技术方面
从技术方面来看,主要需要做的就是保证供电线路质量和设备工作效率。

(1)在铺设和维护电网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相关标准选择电线,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供电设备,合理配置电网,保证电线和设备的质量满足实际要求同时方便维修。

(2)定期对对电网和供电设备进行检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线路负荷,避免超负荷使用导致线路出现故障。

一旦发现设备出现问题必须要及时维修,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

(3)加强配电线路和主接线的可靠性的控制。

(4)根据实际情况强化配电系统的结构,同时赋予环网等开关一定的远程操控能力,保证设备可以实现稳定运行,避免其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

(5)适当引进先进的供电技术,例如红外检测技术等,可以有效加强供电能力。

2.管理方面措施
针对供电系统的管理方面也要加强改革和控制,全面分析存在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供电质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增加供电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具体措施如下:
(1)从根本源头抓起,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改进和完善。

上到管理层下到员工全部都要严格执行该制度,杜绝违规操作现象发生。

加强管理力度,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定期做好检查和维修,最大限度降低存在的安全隐患。

(2)加强日常检查和维护力度。

强化责任意识,定期对供电线路和供电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保证可以及时解决安全隐患,避免其继续扩大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易于出现故障的部位要加强管理,尤其是计量箱、变压器等,将其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中。

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非设备故障导致的停电现象。

(3)完善配电网络,使用高质量的电路产品,确保设备型号符合供电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配电模式,避免出线路出现超负荷的情况,以防止电路出现故障,降低停电的发生几率。

(4)适当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供配电中,实现供电自动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供电管理效率,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业对实际供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供电企业必须要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引进新技术,投入新设备,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多方面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实现电网的稳定运行,
降低故障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陈劲达,崔泰琰,姚腾飞.浅谈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J].中国西部科技,2011,(18).
[2]王彦荣.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措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4).
[3]刘丹阳.浅谈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及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J].广东科技,2010,5(13):65-66.
[4]李大鹏,高军委,刘岩,刘方.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2,(30).
[5]何剑,程林,孙元章.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最优控制 [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7).
作者简介:
李孟男籍贯:天津市武清区 1989.9.25 工作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研究方向:电力方面。

朱晓林男 1972.8.12 籍贯:河北省冀县工作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研究方向:电力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