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原理2 应用物理化学 实验报告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21
2000-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物理化学试题

石油大学(华东)
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1页
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用有关关系式或数学表达式说明从对行反应中及时取走产
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1页
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2页
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3页
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1页
石油大学(华东)
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1页
石油大学(华东)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1页
石油大学(华东)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4页第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4页第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4页第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4页第1页
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A)总2页第1页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2页第1页。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Ⅱ)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制;3.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1.胶体中加入反离子后,由于静电斥力作用使部分反离子进入到吸附层内,压缩扩散双电层的厚度使ξ电位下降斥力下降,从而使颗粒变大发生聚沉失去稳定性,当所加电解质的浓度相同时,随着反离子价数的增加聚沉能力增强聚沉值减小,符合叔采—哈迪规则:M+:M+2:M+3=(25~150):(0.5~2):(0.01~0.1)2.电性中和及高价反离子作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反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敏化作用:当高分子浓度小于临界浓度护胶作用:当高分子浓度大于临界浓度三、仪器与药品1.仪器722型分光光度计,100ml锥形瓶6个,试管架一个,秒表,10ml移液管1支,吸尔球,大、小吸管各3支,20ml试管6支,50ml、100ml烧杯各1个,玻璃搅拌棒2根。
2.药品粘土溶胶,氢氧化铁溶胶,2molL-1KCl溶液,0.01molL-1K2SO4溶液,0.001molL-1K3C6H5O7H2O溶液,0.02%HPAM溶液。
四、实验步骤1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溶胶。
在 3 个清洁、干燥的100mL锥形瓶内,用移液管各加入 10mL Fe(OH)3然后用微量滴定管分别滴入表 1 所列各种电解质溶液,每加入一滴要充分振荡,至少一分钟内溶胶不会出现浑浊才可以加入第二滴电解质溶液。
记录刚刚产生浑浊时电解质的溶液的体积,并列于表1。
2.粘土溶胶和氢氧化铁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取 6 支干燥试管,在每支试管中按表2用量加入 Fe(OH)溶胶。
电解质的聚沉与高分子的絮凝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4.10.29 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则;3.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1.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溶胶由于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失去动力稳定性的整个过程叫聚沉。
电解质可以使溶胶发生聚沉。
原因是电解质能使溶胶的§电势下降,且电解质的浓度越高§电势下降幅度越大。
当§电势下降至某一数值时,溶胶就会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发生聚沉。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有不同的聚沉能力,常用聚沉值来表示。
聚沉值是指一定时间内,能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
聚沉值越大,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小。
聚沉值的大小与电解质中与溶胶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的价数有关。
这种相反符号离子的价数越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越大。
叔采-哈迪(SchlZe--Hardy)分别研究了电解质对不同溶胶的聚沉值,并归纳得出了聚沉离子的价数与聚沉值的关系:M+:M+2:M+3=(25~150):(0.5~2):(0.01~0.1)这个规律称为叔采-哈迪规则。
2.相互聚沉现象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反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当高分子的浓度很低时,高分子主要表现为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絮凝作用是由于高分子对溶胶胶粒的“桥联”作用产生的。
“桥联”理论认为:在高分子浓度很低时,高分子的链可以同时吸附在几个胶体粒子上,通过“架桥”的方式将几个胶粒连在一起,由于高分子链段的旋转和振动,将胶体粒子聚集在一起而产生沉降。
三.仪器和药品1.仪器722 分光光度计,100mL 锥形瓶3 个,10mL 微量滴定管3 支,10mL 移液管1支,20mL 具塞试管 6 支,50mL 具塞量筒 3 个,胶头滴管,吸耳球,秒表等。
实验化学实验报告

巩留县阿尕尔森乡头道湾学校巩留县阿尕尔森乡头道湾学校巩留县阿尕尔森乡头道湾学校篇二: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全) 化学原理ⅱ实验王业飞吕开河葛际江戴彩丽焦翠于连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2007 年 2 月目录前言………………………………………………………………………………1 实验一三组分相图的制备…………………………………………………….3 实验二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6 实验三溶胶的制备与电泳……………………………………………………11 实验四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16 实验五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20 实验六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24 实验七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26 实验八原油/水界面张力测定(滴体积法).......................................31 实验九聚合物综合性能评价 (33)附录一苯-水的相互溶解度…………………………………………………35 附录二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36 附录三某些液体的密度...............................................................37 附录四不同温度时某些液体的表面张力..........................................38 附录五彼此相互饱和的两种液体的界面张力....................................39 附录六不同温度时水的介电常数...................................................39 附录七722 型分光光度计 (40)1前言一.化学原理(ⅱ)实验的目的化学原理(ⅱ)实验是化学原理(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1.了解化学原理(ⅱ)的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原理(ⅱ)中的某些实验技能,培养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2.训练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验证化学原理(ⅱ)主要理论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4.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原理2 应用物理化学 实验报告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21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一、实验目的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
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
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
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
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
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
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
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
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
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也能在液面上吸附,形成较厚的水化膜,与油酸镁相对抗,互相降低它们的的乳化作用,使乳状液稳定性降低而被破坏。
容量瓶的实验报告

容量瓶的实验报告物质的量浓度实验报告实验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目的:1.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2. 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及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实验试剂:浓盐酸(密度1.05g/cm3、质量百分比浓度17.4%)、NaCl固体实验步骤:I.准备工作容量瓶是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仪器。
容量瓶是_______________的平底玻璃瓶。
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它的颈部刻有____________,瓶上标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使用容量瓶之前要________________。
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 配制100mL 0.1mol/L盐酸(1) 计算溶质的量根据浓盐酸密度、质量百分比浓度,计算出配制100mL 0.1mol/L 盐酸所需浓盐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量筒量取浓盐酸用________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盐酸,倒入烧杯中。
然后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并______________。
(3) 配制溶液把已冷却的盐酸沿_____________注入容量瓶,并__________________2~3次,洗涤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然后继续往容量瓶中加水,直到液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改用_______________加水,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

∴Ksp(PbI2)=c(Pb2+).c2(I-) =s.(2s+0.010)2
=1.39×10-8
∵s很小,∴2s+0.010≈0.010∴s=1.39×10-4 mol·dm-3
(3) PbI2⇋Pb2+ + 2I-
平衡浓度/mol·dm-3 s+0.010 2s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则平衡向左移动,产生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观察现象,解释之。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OH-浓度降低,碱性降低,红色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
(4)对以上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解:(1)Ksp(PbI2)=1.39×10-8
PbI2⇋Pb2++2I-
平衡浓度/mol·dm-3 s 2s∴Ksp(PbI2)=c(Pb2+).c2(I-) =s.(2s)2
=4s3
=1.39×10-8∵s=1.51×10-3 mol·dm-3
(2) PbI2⇋Pb2++2I-
化学原理Ⅱ试验讲义-石油工程试验教学中心-中国石油

《化学原理化学原理((Ⅱ》)》实验实验实验讲义讲义吕开河 王增宝 于连香 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2011年6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基本技术 (3)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 (3)1、玻璃器皿的洗涤 (3)2、玻璃器皿的干燥 (3)3、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 (3)4、移液管和容量瓶的使用 (3)5、移液管和锥形瓶的使用 (3)6、酸式滴定管的使用 (4)7、碱式滴定管的使用 (4)二、滴定管及滴定操作 (4)1、滴定管的分类 (4)2、滴定管使用前的准备 (5)3.滴定管的使用及滴定操作 (6)三、移液管、吸量管及其使用 (8)1、移液管和吸量管 (8)2、洗涤 (8)3、移取溶液 (8)第二章基础性实验 (10)实验一三组分体系相图的制备 (10)实验二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 (13)实验三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18)实验四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23)实验五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27)实验六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 (31)实验七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 (33)第三章综合及设计性实验 (38)实验八原油/水界面张力测定(滴体积法) (38)实验九聚合物综合性能评价 (40)第四章创新性实验 (42)实验十绿色环保型三组分体系的实验研究 (42)第五章附录 (43)附录一苯-水的相互溶解度 (43)附录二不同温度下时水的密度、粘度及表面张力 (44)附录三某些液体的密度 (45)附录四不同温度时某些液体的表面张力 (46)附录五彼此相互饱和时两种液体的界面张力 (47)附录六不同温度时水的介电常数 (48)附录七722型分光光度计 (49)附录八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53)前言一.化学原理(Ⅱ)实验的目的化学原理(Ⅱ)实验是化学原理(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1.了解化学原理(Ⅱ)的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原理(Ⅱ)中的某些实验技能,培养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2.训练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验证化学原理(Ⅱ)主要理论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4.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
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则;
3.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
1.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溶胶由于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失去动力稳定性的整个过程叫聚沉。
电解质可以使溶胶发生聚沉。
原因是电解质能使溶胶的§电势下降,且电解质的浓度越高§电势下降幅度越大。
当§电势下降至某一数值时,溶胶就会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发生聚沉。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有不同的聚沉能力,常用聚沉值来表示。
聚沉值是指一定时间内,能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
聚沉值越大,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小。
聚沉值的大小与电解质中与溶胶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的价数有关。
这种相反符号离子的价数越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越大。
叔采-哈迪(SchlZe--Hardy)分别研究了电解质对不同溶胶的聚沉值,并归纳得出了聚沉离子的价数与聚沉值的关系:
M+:M2+:M3+=(25~150):(0.5~2):(0.01~0.1)
这个规律称为叔采-哈迪规则。
2.相互聚沉现象
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
(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反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当高分子的浓度很低时,高分子主要表现为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絮凝作用是由于高分子对溶胶胶粒的“桥联”作用产生的。
“桥联”理论认为:在高分子浓度很低时,高分子的链可以同时吸附在几个胶体粒子上,通过“架桥”的方式将几个胶粒连在一起,由于高分子链段的旋转和振动,将胶体粒子聚集在一起而产生
沉降。
三、仪器与药品
1.仪器
722分光光度计,20mL具塞试管6支,100mL锥形瓶3个,50mL具塞量筒3个,10mL移液管一只,胶头滴管,吸耳球,秒表等。
2.药品
0.01mol/L KCL,0.001mol/L K2SO4,0.001mol/L K3(COO)3C3H4OH,0.025%部分水解聚丙烯氨溶液,Fe(OH)3 溶胶,粘土溶胶。
四、实验步骤
1.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1)依次用移液管移取Fe(OH)3溶胶10毫升,分别加到在3个清洁、干燥的100ml锥形瓶内。
注意,移液管将液体移入锥形瓶中时,使其出口尖端接触器壁,锥形瓶倾斜45度,而使移液管直立,然后放松食指,使溶液自由地顺壁流下,待溶液停止流出后,移液管在壁上旋转15-30秒,此时移液管尖端仍残留一滴液体,残留液体不可吹出。
(2)用胶头滴管向第一个锥形瓶中滴加0.01mol/L硫酸钾溶液,每加入一滴要充分振荡,至少一分钟内溶胶不会出现浑浊才可以加入第二滴电解质溶液,当溶液和氢氧化铁溶胶相比颜色变浅,记下刚刚产生浑浊时电解质的滴数,按每毫升20滴计算聚沉值。
(3)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分别向另外两个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锥形瓶中滴加柠檬酸钾溶液和氯化钾溶液,记录刚刚产生浑浊时的电解质滴数。
2.粘土溶胶和氢氧化铁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
(1)取6只20ml具塞试管,在第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即0.lml)氢氧化铁溶胶,然后摇晃电性中和粘土溶胶使之均匀,用胶头滴管向具塞试管中加入摇晃均匀的粘土溶胶,使两种溶胶的总体积为6ml。
最后,将配好溶液的具塞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分别向其余5只具塞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铁溶胶0.5、1.0、3.0、5.0、5.5m1;和电性中和粘土溶胶5.5、5.0、3.0、1.0、0.5ml。
注意,在向这5个具塞试管中滴加溶胶时,先加入量多的溶胶,然后再加入量少的溶胶,最后,使具塞试管中溶
胶总体积为6.0ml。
(3)将配好溶胶的6只具塞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然后,两手拿起试管,同时上下摇晃10次后,放在试管架上静置。
启动秒表,10min 观察溶胶体系的聚沉量、分层快慢及体积变化规律。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1)将高分子絮凝粘土溶胶摇晃均匀,然后,取3个50ml具塞量筒,分别倒入30ml高分子絮凝粘土溶胶。
向三个具塞量筒中分别加入分子量为2×106,质量分数为0.02%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2滴、10滴、40滴,盖上瓶后,同时将三只具塞量筒来回摇晃10次,摇晃结束后,静置2分钟,观察三个具塞量筒中溶液的絮凝现象。
(2)将胶头滴管胶头中的空气排出,然后用胶头滴管在沉淀液面下2cm处取5ml溶液,滴加到比色皿中。
将比色皿加满溶液后,用擦镜纸将比色皿四周擦拭干净。
(3)将比色皿放到722分光光度计里面第二格中(第1格中放置盛有蒸馏水的比色皿),轻轻合上仪器盖,按100%T这个按钮,当仪器示数变为100.0以后,将拉杆向外拉动两次,记下此时的读数。
然后,将拉杆向里推动两次打开盖子,取出比色皿。
(4)将液体倒掉,把比色皿洗干净放回原处。
本实验中所加HPAM的体积是不固定的,仅供参考。
因为高分子的最佳絮凝浓度,随所用HPAM的分子量、水解度及溶胶浓度和制备条件而变化。
所以HPAM 的加量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变动。
五、结果处理
1.详细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记录这些现象数据,把数据填入有关的表格中
表1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随阴离子的电荷增加,其浓度逐渐降低。
表2 Fe(OH)3与粘土溶胶的聚沉值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当不同电性的溶胶所用量越接近,其所聚沉的时间越短。
分清体积更大,聚沉越明显。
表3 HPAM 对粘土溶胶的絮凝作用
通过表3可以看出,随着HPAM 加入量的增加,絮凝作用的速度越快。
颗粒越大,分层越明显。
2.根据实验结果判断Fe(OH)3溶胶和粘土溶胶的带电性
(1)计算在Fe(OH)3溶胶中各电解质的加入量,并计算其浓度,将结果记录于表4
表4 加入电解质的聚沉值
(2)聚沉值计算:
226/20
()0.23/1026/20C KCl mol L ⨯=
=+
240.018/20
()0.000385/108/20
C K SO mol L ⨯==+
33340.0014/20
(())0.0000196/104/20
C K COO C H OH mol L ⨯==+
据以上所测聚沉值可知,阴离子比值几近符合叔采—哈迪规则,则: Fe(OH)3溶胶所带电性为正电,那么粘土溶胶所带电性为负电 3.比较各电解质的聚沉值,验证叔采——哈迪规则 由第2问所得表4,可得各阴离子的比值为:
-2-3-4334()()()=11734.6919.64:1C Cl C SO C COO C H OH ::():其比值基本符合叔
采—哈迪规则,即M +:M 2+:M 3+=(25~150):(0.5~2):(0.01~0.1)。
但是
-2-4()()C Cl C SO :的结果却稍有偏离,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所用K 2SO 4的浓度比标
定值偏大,亦或KCl 浓度值偏小所致。
六、思考题
1.为什么Fe(OH)3溶胶必须透析后才能作絮凝实验?
通过透析,可以滤掉Fe(OH)3溶胶中的电解质,只保留Fe(OH)3溶胶。
如果不进行渗析,那么所得的溶胶中将含有电解质,导致所计算的聚沉值不准确,将不能真实反映实验结果,不能验证叔采—哈迪规则。
2.不同的电解质对同一溶胶的聚沉值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
不同电解质中电荷多少不同,而对于不同电荷的电解质,其对同一溶胶的聚沉作用不同。
电解质所带电荷越多,其聚沉能力越强,聚沉值越小;反正,其聚沉能力弱,聚沉值大。
因此不同电解质对同一溶胶的聚沉值不完全相同。
3.当高分子在溶胶的浓度较高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将导致絮凝现象不明显。
因为随着高分子浓度的增加,其对胶粒的包裹程度变大,高分子的桥联作用作用不明显,使胶粒间吸引力变小,导致胶粒间无法通过进行絮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