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1.封建四大概念:文章中出现了封建社会的四大概念,即君主、臣民、国家和上下之分。

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君主与国家的关系。

2.君臣关系:文章中强调君臣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君主要以身作则,扮演榜样的角色,体察民情,以求听到真实的声音。

君主应亲近臣民,虚心聆听意见,同时亦要广纳贤才,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

3.君臣相得:文章中提到君主与臣民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君主应将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凡事从国家整体出发,而臣民则应尽己之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君民相得,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4.社会秩序:文章强调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君主应以身作则,倡导正义和道德,依法治国,严惩违法之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5.仁政和德行:文章提到君主应施行仁政,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以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同时,君主自身的德行也是重要的。

君主要有崇高的品德和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使臣民效仿。

6.贤能和能力:文章中强调了君主需要广纳贤才的重要性。

贤能之士是君主的得力助手,他们能够为君主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君主管理国家事务。

君主应以能力为标准,而非血缘或亲近关系来选拔官员。

7.和平与战争: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平衡内外事务。

君主应尽力维护国内的和平与稳定,以造福于臣民。

同时,君主也需要善于处理外交关系,树立威望,以维护国家的利益。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章提到君主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是指君主需要悟性化身,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治国是指君主要善于管理国家事务,做出明智的决策;平天下是指君主需要保持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和谐。

9.监督和反腐: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加强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君主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同时也应鼓励百姓检举官员的不法行为,以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清正。

10.经济发展:文章中提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君主要积极发展国家的经济,提倡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在自诩“尽心于国”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但结果却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困惑。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采用了“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用战争为喻,指出梁惠王虽然赈灾救民,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孟子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实行仁政。

他首先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即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

然后,他进一步论述了推行王道实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梁惠王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孟子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是孟子提出解决方案。

二、文章赏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它以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国家治理和仁政的思想。

这篇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逻辑清晰,充分展示了孟子的智慧和辩才。

文章采用了“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孟子能够逐步引导梁惠王深入思考国家治理的问题。

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先让梁惠王自己陈述他的治国理念,然后通过分析梁惠王的言论,逐步揭示出其存在的问题。

这种论辩方式不仅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而且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先分析了梁惠王治国理念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孟子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得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清晰的逻辑结构。

同时,文章中的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孟子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实行仁政,而不是仅仅注重经济发展。

他强调要关注百姓的生活,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文章围绕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仁政思想。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等。

二、重点字词1、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3、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

走,逃跑。

4、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5、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

6、是亦走也:是,这。

7、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8、数罟不入洿池:数,密。

罟,网。

洿,深。

9、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按照一定的季节。

10、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憾,遗憾。

11、王道之始也:始,开端。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13、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

彘,猪。

畜,畜养。

14、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15、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

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头发花白。

负戴,背着或顶着东西。

17、黎民不饥不寒:黎民,百姓。

18、然而不王者:王,称王,统一天下。

1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制止。

2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饿莩,饿死的人。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三、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义:黄河以内。

今义:越南的首都。

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

今义: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一、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花白)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路途)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5、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义: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

今义: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

)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

今义: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锛子。

今义:计量单位。

)三、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4、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5、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四、一词多义发⑴百发百中(发射)⑵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⑶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⑷野芳发而幽香(开放)以⑴请以战喻(用;介词)⑵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⑶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⑷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⑸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⑹固以怪之矣(通“已”)于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⑵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⑶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之⑴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⑵王道之始也(的)⑶寡人之于国也(取独)⑷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察(1)徐而察之(观察、仔细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考察)(3)察臣孝廉(考察后推荐)(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智、精明)直(1)木受绳则直(与“弯”相对)(2)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正确的、正直的)(3)与单于相直(《汉书》)(面对、遇到)(4)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后写作“值”)(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副词,仅,只是)(6)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副词,径直、一直)(7)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副词,竟然)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2)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几,几个)(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命运)(4)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2、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3、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则何知(应是“则知何”)当人生让你碰壁头破血流时,别害怕,没有这些挫折,怎能练就一身钢筋铁骨,当生活给你一百个理由哭泣时,别沮丧,你就拿出一千个理由笑给它看。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古文知识(一)重点注释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之,主谓之间取独。

于,对于。

尽心焉耳矣,(算是)尽了心啦。

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

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于,到。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其,指河内。

4、河东凶亦然: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亦然,也是这样。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考察邻国的当政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察,考察。

政,当政者。

之,结构助词,的。

无如,没有像…。

之,这样。

者,句末语助词。

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

,这是为什么呢?”加少,更少。

加,更。

之,的,结构助词。

7、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我用打仗做比喻。

好战,喜欢打仗。

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8、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鼓之,敲起鼓来。

鼓,动词。

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9、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经开始。

兵,兵器、武器。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10、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曳,拖着。

走,跑,这里指逃跑。

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或,有的人。

1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以,因为。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wú,通“毋”不要。

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3.无失其时。

(wú,通“毋”不要。

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4.王无罪岁。

(wú,通“毋”不要。

王不要归咎于年成。

)5.颁(bān,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头发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为王)4.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5.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树)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2)动词活用作名词1.请以战喻(战争)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词做名词,活着的人)(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动用法,使……迁移)(5)意动用法王无罪岁(归咎、归罪,以…为罪)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2.非我也,兵也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3.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2)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正常语序: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3)状语后置句1.申知已孝悌之义(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4)固定句式1.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耳直不百步耳(只…罢了)3.是…也是亦走也(这是…呀)4.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同…有什么区别呢)(5)省略句1.何也省主语“此”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3.可以无饥矣省主语“民”四、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y详解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y详解PPT课件
3、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 选择连词
3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兵器
今义:战士,士兵;
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
5、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7、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4
《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知识点整理
1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
2、涂“有斑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 “途”)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 “毋”)
2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 常指增加
三、一词多义(补充) (一)王: 1、然而不王者 (称王wàng;名作动) 2、梁惠王曰 (君王wáng;名词) (二)食: 1、谷不可胜食也 (吃;动词) 2、狗彘食人食 (食物;名词) (三)时: 1、不违农时 (季节;名词) 2、无失其时 (机会、时机;名词)
5
(四)以:
1、请以战喻
(用;介词)
作文素材
1.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 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 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 生态平衡。
使用角度:环境与生存 13
2.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 做好你自己,你便是一道风景。大老婆夸他,小 老婆夸他,客人也夸他,他不盲目自喜,而是仔 细观察,再分析,坚信自己不如徐公美。邹忌是 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河内凶,则移其民 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于是五十步笑百步, 便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统治者,梁惠王不是一个坏 人,却是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正确认识自己 并不断地完善自我,你便是智者;不能正确认识 自己,盲目自大或自卑,你就永远不会成为优秀 的成功者。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

食物;名词
八胜 1、谷不可胜食 2、驴不胜怒;蹄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日出江花红胜火 5、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尽;形容词 能承受;动词
美好的;形容词 超过;动词 胜利;动词
九兵
1、非我也;兵也
兵器;名词
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名词
3、将兵万人
士兵;名词
4、穷兵黩武
战争;名词
十如 1、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王如知此 3、沛公起如厕
四则
1、则移其民于河东 顺接连词;就、那么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五而 1.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2.或百步而后止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六王:
1、然而不王者
称王;名作动
2、梁惠王曰
君王;名词
七食:
1、谷不可胜食也 吃;动词
2、狗彘食人食
动词;shǔ;计算
十二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不过、只是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 序》
副词;径直、直接
1、填然鼓之
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Leabharlann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3、五亩之宅
结构助词;的
4、申之以孝悌之义
代词;百姓
5.未之有也&
代词;指代”然而不王者“
三然
1、河内凶亦然
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
用在词尾;…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连词 然而、但是
4、赵太后曰:“然”形容词 对的或认为…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2.掌握文中文言词汇;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高清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写作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梁惠王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

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字词汇总字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弃甲曳(yè)兵涂(tú)有饿莩(piǎo)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无(wú)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谷不可胜(shēng)食也通假字1.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词语活用1.河内凶.形容词作动词,遭荒年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4.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6.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衣服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名词作动词,吃9.请以战.喻动词作名词,战争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古今异义词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义: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古义:黄河;今义:指河流。

3.请.以战喻古义:请允许我;今义:用于对方。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跑,这里指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6.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不定代词;今义: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7.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则,那么;今义:代词,当“这”“此”讲。

一词多义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2.寡人之于国(对,介词)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1.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2.梁惠王曰(君王,名词)以1.请以战喻(让,介词)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3.以时入山林(按,介词)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食1.狗彘食人(吃,动词)2.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之1.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2.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3.五亩之宅(“的”,助词。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重点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3.非我也,兵也。

(同上)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2.树之以桑——以桑树之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无望于邻国民之多也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省略句1.何也——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3.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固定格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高清把握重点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他们的对话,从梁惠王的发问开始。

梁惠王有疑问,一连用了“也”“焉耳矣”四个语气词,表现了他的无辜。

他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但上天给的报答不多,而感到感慨,并百思不得其解。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很善于运用比喻说理,他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从梁惠王熟悉的事情入手,提出一个看似和梁惠王所问毫无关系的问题。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抓住梁惠王的结论,马上用到梁惠王的问题上。

孟子委婉地指出梁惠王对老百姓做的也不好,只不过邻国是“百步”,梁惠王是“五十步”,能“以五十步笑百步”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告诉梁惠王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不违农时”是说君王要节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说人民要节制。

物质生活丰富了,老百姓才能“养生丧死”,“王道”才算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进一步为他的理想社会勾勒出了蓝图。

他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个方面来记述。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前文的“王道之始也”相照应。

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的使民加多的措施?实行仁政,做到以下七条:不违农时(农);不入洿池(渔);以时入山林(林);树之以桑(纺);畜鸡豚狗彘(牧);勿夺农时(农);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前三条属于王道之始,后四条属于王道之成。

孟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狗彘食人食”是指诸侯贵族的行为,“涂有饿莩”说的是下层百姓的情况:用了对比的手法。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用了比喻的手法。

】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知识迁移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释:1.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

2. 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

3. 雉兔者:这里指猎人。

4. 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

1.解释下列词语1)方:;2)诸:;3)犹:;4)之:;5)如:;6)宜:。

2.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4.翻译下列句子1)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2)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参考答案1.1)方,见方;2)诸,相当于“之乎”;3)犹还;4)之,它,指文王之囿;5)如,如同;6)宜,合适、适宜。

2.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

3.“阱”是捕兽的陷坑。

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

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

4.1)我的园林方园才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2)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园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我的园林方园才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

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

我听说首都郊区有方圆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圆四十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拓展阅读经典珍藏孟庙的树孙继泉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厚的潭,那就是孟庙了。

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

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

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