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完整版)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docx

(完整版)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docx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一.:定位1.新要求:“ 古代,有意的在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品位和美情趣。

”“ 价学生古代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学生累的程,考他能否凭借注和工具理解大意。

”2.能正确理解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的背景料,概括曲的大意,感知的形象,理解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

二.考点分析文言文的命主要依据要求,考学生文言文的累与理解、与价。

中考文言文多自浅易懂的的外文言文。

考点通常有:1.文言朗与奏。

2. 文言。

3. 文言虚。

4. 文言句式。

5. 文言翻。

6. 内容理解。

7. 思想情感。

8. 迁移理解。

歌常考点有:1.理解内涵。

2. 感知形象。

3. 探究情感。

4. 品味言。

5. 分析技巧。

三.考方法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文主要存在以下: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

2.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

3.没有理解一般律,缺失品的方法。

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行价。

上面所存在的,同学平在学文言文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夯基,厚薄。

2.梳理,注重迁移。

3.掌握律,准确价。

4.散思,系。

四.文言文基知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1. 文言:⑴通假字⑵一多⑶古今异⑷ 活用⑴通假字:古中的通假字是一种特殊的言象。

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写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

如“将身被”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

⑵.一多:在文言文的不同境中,同一个会生不同的意,种象被称作一多。

如“ 向所志”的“ ”是“ 找”;“ 病”的“ ”是“不久”。

⑶. 古今异:文言文中有些的古与今存在很大的差异,我把种象称作古今意有古今异。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和“ 境”都是古今意有的。

“妻子”古是“妻子儿女”,今是“男人的配偶”;“ 境”古是“与世隔的地方”,今是“走投无路的境地”。

⑷. 的活用:古中,有些在某种特殊的境中,在它本来意的基上,生了一个新的意,种象叫活用。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共七方面内容)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共七方面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2)投以骨“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3)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4)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2)贤哉,回也!“也”表判断六、重点句子翻译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就会罔然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0.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1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直译、答案解析)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直译、答案解析)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姓名成绩诸葛恪(kè)得驴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①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②.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坐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注解】①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②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子的面孔。

【补充注释】A.会:聚集,会合。

B.使:让。

C.以:相当于“用、把、拿”.D。

题:书写,题写。

E.益:增加。

F。

因:于是。

G。

听:听从.H。

与:给。

I.举:全部。

J。

坐:同“座",座位。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大规模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进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

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

”(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

诸葛恪接在上面的字下方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孙权于是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孙权大会.群臣聚会②以纸题.其面写③因听.与笔听从④举.坐欢笑全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乞请笔益两字(我)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黄香温席昔汉时黄香,江夏①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之帷帐②,令枕席清凉,蚊蚋③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注释】①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②帷帐:帐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一.导语:课标定位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2.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诗词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

二.考点分析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的课外文言文。

考点通常有:1.文言朗读与节奏。

2.文言实词。

3.文言虚词。

4.文言句式。

5.文言翻译。

6.内容理解。

7.思想情感。

8.迁移理解。

诗歌鉴赏常见考点有:1.理解内涵。

2.感知形象。

3.探究情感。

4.品味语言。

5.分析技巧。

三.备考方法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

2.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

3.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

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

%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梳理归纳,注重迁移。

3.掌握规律,准确评价。

4.发散思维,联系实际。

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1.文言实词:⑴通假字⑵一词多义⑶古今异义⑷词类活用⑴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

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书写时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

⑵.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作一词多义。

如“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不久”。

⑶.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古今意义有别﹙古今异义﹚。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是古今意义有别的词。

“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走投无路的境地”。

⑷.词类的活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

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意思是“使……感到劳累”。

②意动用法。

如“固以怪之矣”中的“怪”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③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是“鞭打”。

《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意思是“吃完”。

⑤名词活用做状语。

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意思是“像狗一样”,在动词“坐”的前面做状语。

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没有明确含义,只能和实词连用的词。

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13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其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等。

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

(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

(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

)(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

(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

(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

(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虚词,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①起指代作用。

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

如“以”“为”;③起连接作用。

如“而”“则”;④起语气助词作用。

如“也”“焉”“乎”“矣”。

%3.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⑴判断句⑵倒装句⑶省略句⑷被动句⑴判断句常见的几种形式①……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也。

例“环滁皆山也。

”③……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者……⑵倒装句<①主谓倒装。

例句:如鸣佩环。

②宾语前置。

例句:会宾客大宴。

宋何罪之有。

③定语后置。

例句:马之千里者。

④状语后置。

例句:又七年,还自扬州。

⑶省略句①省略主语。

例句:﹙﹚便要还家。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省略谓语。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省略宾语。

例句: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④省略介词“于”。

例句:北饮﹙﹚大泽⑷被动句被动句就是受动者作主语,施动者作谓语的句子。

例。

山峦为晴雪所洗。

帝感其诚。

文言文译句的基本要求一、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

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②一般的句子要求直译,且不能有漏译、误译,只有互文的句子意译。

②译句要考虑到句式特点,判断句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且加上﹙﹚,被动句翻译时要加“被”字,倒装句翻译时要让译句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习惯¥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针对实词(1) 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2) 译。

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3) 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二)针对虚词(4) 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三)针对实词和虚词(5) 换。

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例如:@(6) 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四)针对文言句式(7) 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省略句式、内容缺省、例如:(8) 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主要针对倒装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9) 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文言文断句的复习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例:浮光/跃金,静影/沉壁2、主谓之间断句。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

"3、发语词后停顿。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

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介词前停顿。

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方法总结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 害群之马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

”“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⑩。

”小童辞⑾。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见:拜访。

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④涂:同“途”。

即路。

⑤若:你。

⑥然:是的。

表应答。

⑦所存:所在的地方。

⑧异哉:了不起啊。

异:不寻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