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这本书一开篇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缓缓地给我讲述中国文化的起源。
从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开始,什么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类的,以前只当故事听,现在才知道这里面可藏着咱们中国人对世界最初的理解呢。
那时候的先民们虽然物质生活不咋丰富,但想象力超级爆棚,他们靠着这些故事构建起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观,这种创造力简直绝了。
再往后看,讲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根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百家争鸣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这些思想家们就像一群超级辩手,在历史的舞台上各抒己见。
儒家像个老夫子,整天念叨着什么“仁、义、礼、智、信”,要人们做个规规矩矩的君子,积极入世,为社会做点贡献。
道家呢,就比较洒脱了,感觉像是个逍遥的隐士,告诉大家要顺应自然,别老跟大自然过不去,“无为而治”听起来就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法家就像个严厉的班主任,强调规章制度,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谁不听话就收拾谁。
墨家则充满了侠义精神,兼爱非攻,感觉就像一群行侠仗义的好汉,要平等地爱所有人,反对战争。
这百家争鸣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种思想都像是一道独特的菜肴,各自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满汉全席。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书中一大亮点。
春节的时候,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热热闹闹的,那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
清明节去扫墓祭祖,这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一种家族传承的纽带。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感觉小小的粽子里都包着满满的民族情怀。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一家人团团圆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时候月亮不再仅仅是一个天体,而是一种思念和团圆的象征。
读完这本书也有点小感慨。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有些传统文化好像有点被边缘化了。
比如说很多传统手工艺,像剪纸、刺绣这些,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也在慢慢被简化或者遗忘。
这就有点像我们在追逐新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把家里的传家宝给弄丢了一样,挺可惜的。
文化学概观读书笔记

文化学概观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笔记资料(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笔记资料(一)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一、选择题、二、名词题一、选择题: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近日我读完了由张岱年、方克立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该书是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的核心主要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认识民族自身、提高人文素质,创造美好未来,挖掘经济价值所以在阅读该书时极度认真,感悟尤多,故而写下这篇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一下,探讨一下。
我的感悟有以下几条:首先是古人的文化魅力在于坚持与传承是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壮大完善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发扬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最早的中国文化只不过是是二层次: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而后期就是三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再到后期就是四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这是历史和人类不断改革进步的必然体现所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难道不应该更好的发扬和维护这种精神吗?这便是我的第一个感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更好的维护坚持改革创新的文化精神。
接下来是我的二个感悟:制度文化是把双刃剑。
在文化的传承当中少不了制度的功劳,正是因为有好的制度,古人的思想才会开放,才会进取这就好像是科举制度,能为国家网络人才创建文化但制度也有另一方面是不好的消极的',列如:宗法制亦为专制制度也就是说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这样的制度从一定角度来说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取用。
对文化的交流发展给以屏障性,这样的制度就明显没有后期唯才是举的科举制好,当然这些都是没办法和现代比的。
所以说古代制度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把好的一面无限扩展,争取用到最大。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三个感悟文化应有斗争精神这体现在以下三点,我归纳总结为:1.与自然斗争,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是201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瑾瑾,下面就是中国文化概论,请看: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今夜,读《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1、君子的定义《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阐释了文质彬彬的君子应该是这样的,“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
”2、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相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个例子,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
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大文化及文化结构大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其文化结构如下四个方面:(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刘天阳建筑10002班0121006220203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
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
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更是一本让我们思考自己文化认同的书籍。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这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感,但是在当今社会,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些疑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范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1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
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
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
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
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
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
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
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
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
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
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
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
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
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统一了车的宽度与形制,统一了对中华大地的管理模式,同时还统一了思想,通过焚书坑儒的方式将异己的思想排除在外,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由于秦始皇的专制残暴统治,使四海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开创了汉朝时期。
汉朝兴起,汉武帝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让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上占领着统治地位,甚至于对接下来历史当中的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作用。
如果说西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受基督教的影响的话,那么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大都受的是儒家的思想。
与此同时,经学兴起,成为了汉朝到清朝的官方哲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不断地动荡,混乱,但文化上却进入了繁荣的时期。
首先是玄学的兴起,玄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宇宙的本质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门学问深刻地反应了人们对自身情感的追求。
同时,人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便促使了道教的兴起。
而道教也是中国第一个本土宗教。
与此同时,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也传入到了中国,并很快地生根发芽,被本土化成为中国两大宗教之一。
于是,中国文化便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起到了促进效果。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上进入了气势恢宏,史诗般壮丽的盛隆时代。
由于唐太宗在文化上推行了开明的举措,致使文化上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同时,唐王朝又吸收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使文化上更加具有了多样性。
在这个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都达到了极度的发展,例如诗歌,散文,绘画,书法,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骚客,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北宋时期,由于国家内忧外患,又处于相对封闭的阶段,便产生了理学。
其中心思想便是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努力地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
而与此同时,士大夫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便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宋词这一诗歌体系,同时也诞生了像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词人。
同样的,宋朝的市井文化也得到了展现。
然而在这个时期,来自北方的草原民族却变得异常强大,他们不断地与宋朝这个农耕民族产生矛盾与冲突,最后让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占据中国,元朝便是这样产生的。
在元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元曲。
元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不公,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中国文化由盛转衰。
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对反对自己统治地位的人们进行扼杀,使人们对文化艺术上更加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过激的思想。
同时许多书籍被封为禁书,乾隆皇帝更是禁书150000多部。
然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小说这一文学体系。
代表作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四大名著。
然而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进步文化思想传入到了中国,其中就包含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思想,这极大地撼动了中国的封建统治。
直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科学文化的落后与西方科学文化的优秀之处。
至此,西方的文化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从此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兴起。
鸦片战争最终用火与血的形式,令中国走向了蜕变与新生。
孙中山就是受西方思想的浪潮,提出三民主义,共和思想,并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到了民国中期,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思想,从此中国便开始了红色革命。
最后,在毛泽东的领导,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此进入崭新的时代。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建筑也随之发展与改变。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明星一般璀璨的建筑,它们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很好的印证。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工艺技术,同时也反映了朝代的兴衰背景。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例如商代的都城,西周的王城,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建造的都城都是这些工艺技术的体现。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
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
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著名的建筑有长城,其建造目的便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
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
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
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同时还大兴石窟寺,重要的石窟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例如佛教建筑佛光寺大殿,就是当时建筑技术发展的体现。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
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
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与此同时,在北宋时期,朝廷还颁布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
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在此期间,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璀璨与美丽。
中国文化包含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在艺术诗歌绘画方面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背景与人民生活的重要反映。
在此期间,中国文化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到最后的衰败时期,是中国整个历史背景发展的体现。
同时,中国的建筑的发展也是文化兴衰的重要体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走向,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
一方面,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繁荣昌盛表达深深地赞美,为之自豪,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了交在自己肩上的重任,即为中国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儒家思想,能尊老爱幼,懂礼义廉耻;另一方面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明白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就是由无数同胞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时时刻刻不忘记奋斗,不忘记革命先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同时,我们应当把复兴中华文化作为我们的己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让我们的祖国与民族傲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时刻牢记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以此为动力更加用功地学习与工作。
同样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要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与建筑的设计二者结合在一起,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用在建筑设计的理论上面去,同时还要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设计的行业努力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