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辨证汇总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辨病位的深浅
分析 ①恶寒---外邪在表,卫阳失职 ②发热---外邪在表,正邪相争 ③头身痛---外邪在表,气血不畅 ④鼻塞流涕---外邪在表,肺窍不通 ⑤舌苔薄---邪气在表,尚未入里 ⑥脉浮---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一、表里辨证--辨病位的深浅
特点:发病急,病程短,病情轻,病位浅,恶寒发 热并见,脉浮。 分类: 表寒证 ---恶寒发热,头身痛,流清涕,舌苔薄白润, 脉浮紧 表热证 ---发热恶寒,咽喉红肿痛,流浊涕,舌苔薄 黄,脉浮数
(二)里证 基本概念:病变部位在内的证候 。 形成: 1.表证转来 2.外邪直接入里 3.七情、痰饮、瘀血 主症: 里证繁多,表现不一, 特点:发病缓,病程长,病情重,病位深,但发热或怕 冷,脉沉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 主要是审察 寒热症状、 内脏证候是否突出、 舌象、脉象等变化。
3、寒热真假辨别要点
(1)假象——肢末、外部, 真象——内部、中心的症状。 辨别真假寒热的关键——胸腹的冷热 胸腹部冷+不灼热——寒 胸腹灼热——热 (2)假象——疾病的后期, 真象——始终贯穿疾病全过程。
(二)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1.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
2. 表现
阴虚证: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 苔、脉细数。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淡胖、脉沉迟 无力。
四、阴阳辨证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
1. 定义 亡阴证——由于阴液大量亡失而导致机体衰竭 的证候 亡阳证——由于阳气大量亡失而导致机体衰竭 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纲辨证中医诊断学基础总结(精华)五味古法中医2019-01-07主要内容:四诊:望、闻、问、切诊;⼋纲:阴阳、表⾥、寒热、虚实辨证:⼋纲辨证、病因辨证、⽓⾎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营⾎辨证、三焦辨证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侯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纲辨证(⼀)表证、⾥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表⾥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种辨证⽅法。
⼀般地说,病在⽪⽑、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脉、⾻髓,部位深在者属⾥证。
(⼆)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四)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真题串讲篇【字体颜⾊说明】1.真题:红⾊→答案;2.⽅剂:☆→⼤纲要求⼀级⽅,☆→⼤纲要求⼆级⽅;3.⽅剂:⽅歌中绿⾊字体为君药;4.阴阳表⾥关系:蓝⾊→主阳、主表、主轻证;绿⾊→主阴、主⾥、主重证。
5.其他:红⾊→重点关注;相关联系同⾊。
2011-135.下列证候中,可出现弦细脉的有( )【A】肝肾阴虚证【B】肝郁⾎虚证【C】肝郁⽓滞证【D】肝郁脾虚证【考点】弦细脉肝肾阴虚;⾎虚肝郁;肝郁脾虚。
[2008.92、2011.135、2012.135]【A选项交叉考点】【交叉→中诊】1.肝肾阴虚证【概念】:肝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晕⽬眩,⽿鸣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胁肋胀痛,⼝燥咽⼲,五⼼烦热,颧红盗汗,男⼦遗精,⼥⼦经少,⾆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病因→久病失调,或情志内伤,或房事太过,或温病后期,肝肾阴亏。
①头晕⽬眩→肝肾亏虚,⽔不涵⽊,肝阳上亢。
②⽿鸣健忘,腰膝酸软→肾阴不⾜,上不能滋养头⾯,下不能充养腰膝。
③胁肋胀痛→阴虚肝脉失养。
④失眠多梦→阴虚则热,虚热上扰,⼼神不安。
⑤⼝燥咽⼲→阴虚津不上承;五⼼烦热→虚热内炽;颧红盗汗→虚热上扰,内迫营阴;男⼦遗精→虚⽕扰动精室;⼥⼦经少→肝肾阴亏,冲任失充。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2.寒淫证3.暑淫证4.湿淫证5.燥淫证6.火淫证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正确答案】C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A.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正确答案】D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一、气虚类证1.气虚证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细目一八纲基本证候要点一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1)表证的临床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
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要点二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1)寒证的临床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冷、清稀、白、脉紧或迟(2)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辨证要点:热、红、黄、数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要点三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1)虚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一般新起、暴病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要点四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阴证的临床表现:里证、寒证、虚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热证、实证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重点:复习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阴虚证、阳虚证、亡阳证、亡阴证)八纲证候间的关系(相兼、错杂、转化、真假)概述重点:八纲的包含的内容。
表里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寒热阴阳(重点:阴虚证与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阴证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阳证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证候相兼——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证候错杂——表里同时受病,而表现出寒、热、虚、实性质相反。
如: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表实里虚证、上热下寒证。
证候转化1.表里出入:表证入里、里证出表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证候真假——多出现在疾病的危重阶段“真”——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假”——不符合常规认识的假象寒热真假鉴别要点真——内部、中心(胸腹冷热最关键,胸腹灼热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灼热为寒证)假——四肢末端、外部真热假寒(阳盛格阴)——胸腹灼热,口渴,便黄,舌红苔黄,脉有力;四肢厥冷,面色紫暗,脉沉迟。
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自觉发热,触胸腹无灼热;面红如妆,非满面通红;口渴但不欲饮;便秘但质不燥。
患者恶寒重,发热不重,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其临床意义是A.里寒证B.表热证C.表寒证D.表里俱寒证E.半表半里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患者恶寒重,发热不重,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表寒证。
患者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其临床意义是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D.表实里虚E.真寒假热『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患者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为表热里寒。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

精选ppt
52
虚实辨证
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 病理概括。 成因:
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为主)
精选ppt
53
虚实辨证
虚证
虚证细分有阴、阳、表、里、气、血、 精之虚以及脏、腑诸虚。
《素问》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 前后,饮食不入。
精选ppt
54
虚实辨证
虚证
精选ppt
20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表里同病 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病位的症状。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无矛盾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虚实性质相反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反,虚实性质相同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皆相反
精选ppt
21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表里出入
表
入 出
里
精选ppt
22
表里辨证
病例分析
• ④寒凝胞宫证。 代表方:温经汤
• ⑤寒饮伏肺证 代表方: 小青龙汤
实寒证
精选ppt
40
寒热辨证
虚寒证
面色晄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 舌淡白胖大,脉弱;
精选ppt
41
寒热辨证
虚寒证
• ①脾胃虚寒证 代表方: 理中丸、小建中汤
• ②脾肾阳虚证 代表方: 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精选ppt
42
寒证
概念
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甚或寒战,面 色紫暗,脉沉迟;有见口鼻气粗,口渴引饮, 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脉久按搏指有力。
精选ppt
49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见假热(阴盛格阳)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又称虚阳外越。
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有 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 但重按无力。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4)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闷痛+①瘀阻心脉:刺痛伴舌质晦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②痰阻心脉:憋闷伴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③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伴形寒肢冷舌淡青紫苔白脉沉迟紧④气滞心脉:胀痛伴情志因素常见胁胀善太息脉弦肾精不足证: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育机能低下早衰
肝风内动:①肝阳化风: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蜗斜半身不遂②热极生风:高热神昏抽搐+实热③阴虚动风:手足震颤或蠕动+阴虚④血虚生风:手足震颤肢体麻木+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