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辨证汇总

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闷痛+①瘀阻心脉:刺痛伴舌质晦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②痰阻心脉:憋闷伴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③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伴形寒肢冷舌淡青紫苔白脉沉迟紧④气滞心脉:胀痛伴情志因素常见胁胀善太息脉弦肾精不足证: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育机能低下早衰

肝风内动:①肝阳化风: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蜗斜半身不遂②热极生风:高热神昏抽搐+实热③阴虚动风:手足震颤或蠕动+阴虚④血虚生风:手足震颤肢体麻木+血虚

中医诊断学辨证歌诀大全

中医诊断学辨证歌诀大全 中医诊断学歌诀: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简言之,即以脏腑病位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早在《内经》中对脏腑辨证已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将脏腑病机理论运用于临床,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华佗《中藏经》有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等篇,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其后《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脾胃论》《济生方》《景岳全书》《辨证录》《证治汇补》《王旭高医书六种》等名著,从不同角度对脏腑辨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脏腑辨证得到较大的充实和发展。近几十年来,通过对古代医籍的整理、总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较早地编入到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之中,并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脏腑辨证的意义,是能够较为准确地辨明病变的部位。通过八纲辨证,可以确定证候的纲领,通过病性辨证,则可分辨证候的具体性质,但此时尚缺乏病位的判断,因而并非完整的诊断。由于脏腑辨证的体系比较完整,每一个脏腑有独特的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证候特征,有利于对病位的判断,并能与病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所以,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对内、妇、儿等科疾病的辨证。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应辨明脏腑病位。脏腑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反映于外的客观征象。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它反映出来的症状、体征也不相同。根据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其次是要辨清病性。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变所在的脏腑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1、六经辨证的概念: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症候,从病理上加以概括,并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并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阴阳两纲的基础上,又分为六个证型;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合称为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合称为三阴证。 2、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通过六经分证,可以了解正邪盛衰及病势的进退缓急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3、六经病证候:分三阳经证和三阴经证。 4、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六经病证 (一) 太阳病证 [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证型有二种: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 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 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痛;寒主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二) 阳明病证 [临床表现]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矢气频转,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

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主要病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脉,但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成燥屎,腑气尚通之证。 邪热内盛,则发热面赤;热盛津伤,故汗出口渴;热扰神志不宁,故心烦。舌、脉均为里实热之证。 阳明腑证主要病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燥屎内结,腑气不行之证。 邪热传里,津液大伤,里热炽盛,故燥屎阻结于内而变生诸症;阳明经气旺于日晡,腑中实热,弥漫于经,则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而不通,充斥肠间,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矢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失,故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谵语,狂乱,不得眠;热盛而津劫故舌苔干燥,起芒刺,甚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三) 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 [证候分析]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则口苦,津为热灼则咽干,少阳风火上腾则目眩;邪正相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正邪相争于表里之间则寒热往来,为少阳病特点之一。热郁少阳,经气不行,则胸胁苦满。胆病及肝,肝病气机不利而伤胃,胃失受纳与和降而嘿嘿不欲饮食,火热内郁,神志不安则心烦。肝胆受病,气机郁滞,其脉弦;津气凝聚故舌苔薄白,郁久化热则薄黄苔。 (四) 太阴病证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喜温喜按。舌苔腻,脉沉缓而弱。 [证候分析]寒邪伤之则阳虚气衰,脾胃升降失和,胃气不降则腹满呕吐;食不下,脾阳不振,脾湿失运,故腹痛,自利,喜温喜按。寒温不伤津液,则口不渴。苔白腻,脉象沉缓而弱为中焦虚寒,阳气衰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 或肢关节游走作痛; 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 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 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 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 临床表现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 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 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 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

第六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邪正盛衰——虚实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执简驭繁 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 1.辨别病位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六淫 疫毒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头身疼痛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失宣—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 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九】脏腑辨证 ✅【十】辨脏腑并病证侯 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九】脏腑辨证

证侯:证的外侯证名: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证素:证的要素

•气虚:无力+动则益甚 •阳虚:气虚+寒 •血虚:淡 •阴虚:热 •津亏:干 (一)辨心的证侯 •1,心主血脉——心悸,脉结/代 •2,其华在面——无光泽 •3,心藏神——失眠,健忘,多梦,神志异常•4,心开窍于舌——舌尖红,舌疮,舌痛•5,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 •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别浊 心悸:跟心气,心阳有关

失眠:跟心血,心阴有关 心烦:心有热 1.1 心的虚证 心血虚 原因:生成不足(先天,后天),消耗过多(失血,年老久病,寄生虫) 表现:面色淡,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补心血】 心阴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 表现:阴虚+心(心悸,失眠,心烦)舌红小,脉细数,左寸尤甚【补心阴】 心气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 表现:气虚+心,脉结,代【脉气不顺结,气血不畅】【补心气】心阳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寒邪久留,年老体弱) 表现:阳虚(气虚+寒)+心(心悸) 心阳虚脱证

原因:心痛,大汗,阴寒之邪【同亡阳证】 表现:亡阳+心【回阳固脱-四逆汤】 1.2 心的实证 心火亢盛证 原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情志化火 表现:里实热+心(失眠,舌尖红,舌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尿频尿急) 【导赤散: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 心脉闭阻证

原因:邪气闭阻心脉,心痛,胸闷,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热盛,阳虚,气血】 痰蒙心神证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第十二单元 六经辨证

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 创立“六经辩证”的医家是——张仲景(张机) 六经 三阳三阴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 太阳病证 临床表现:恶风寒、脉浮、头项强痛 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 方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 太阳变证 栀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身热、汗出,气喘,咳嗽,咯痰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下利不止、身热汗出、气喘 真武汤证——心悸、头晕、站立不稳、发热 栀子豉汤证——清宣郁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清宣肺热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清热止利,表里双解 真武汤证——温阳利水 阳明病证 主要病机——“胃家实”(胃肠燥实证) 阳明病热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的鉴别要点

阳明病实证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方药——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的鉴别要点 少阳病证 少阳病本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大枣、半夏) 少阳变证 大柴胡汤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治法:和解少阳、泻热通腑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烦惊谵语、小便不利 治法:和解枢机、驱邪畅气 太阴病证 太阴病本病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燥湿 方药——四逆汤或理中汤 甘草、干姜、附子(四逆汤)。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理中汤)。 太阴病兼变证 太阴病兼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便溏、脉浮 治法——轻散表寒 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太阴腹痛证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或大实痛,拒按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1、八纲的概念: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2、八纲辨证:通过对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病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 3、八纲辨证的意义,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按其类别、病位、性质及邪正盛衰,分别归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证候。其中阴阳又可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虚、寒证为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4、八纲之间的关系,八纲不仅可以单独出现,同时又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八纲相兼,二纲或两纲以上证候同时出现,为八纲相兼,如表寒、表热、虚寒、虚热、里虚寒、里虚热等等。 (2)八纲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八纲可相互转化,如表里转化、虚实转化、寒热转化、阴阳转化。 (3)八纲真假:在疾病的一定阶段,八纲可有真假证出现,如实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证。 第一节表里 1、表、里的概念: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则脏为里,腑为表。 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存病属里。 2、表里辨证的适应范围及意义:表里辩证适用于外感病,其意义可察知病情的轻重、病位深浅及病势转归。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3、表、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表、里证关系。 一、表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症见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 [证候分析]六淫之邪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部而发热。卫气受遏,外不能温 煦肌表,则恶风寒。经络阻滞,气血不畅,以致头身疼痛。肺失宣肃,且见鼻塞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均为邪气在表之征。 二、里证 [概念]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阴、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里证具有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的特点,其症状见寒热虚实辨证及脏腑辨证等章节。 [证候分析]详见各里证的不同证候内容。 三、半表半里证 [概念]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里;或里邪透表,尚未出于表,邪正相搏于半表半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详见六经辨证中的少阳证。 [证候分析]详见六经辨证中的少阳证, 四、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五、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一) 表里同病 [概念]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临床表现]表里同病常见有三种情况:表里同时受病;表证末罢,又及于里;里病末愈,又加新感。 由于表证和里证往往与寒热虚实相关,所以表里同病有多种证候。临床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 [证候分析] (详见寒热虚实辨证)。

中医(专长)-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第九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阳虚证与阴虚证 1.阳虚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溏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可兼神疲、乏气、气短等气虚表现。 2.阴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二)亡阳证与亡阴证 1.亡阳证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精神淡漠,肌肤不温,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2.亡阴证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油,身热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 病因病机汗液神 情 呼 吸 肌肤舌脉 亡阴阴虚 汗吐下太过、 大出血等 阴液极度衰竭—阴竭阳 浮 热汗如珠如油, 质粘味咸 烦 躁 急 促 面赤颧红身灼 肢温皮肤皱瘪 舌红而干,脉 细疾促 亡阳阳虚 汗吐下太过、 大出血等 阳气极度衰微—温煦、 固摄、推动无权 冷汗淋漓,质稀 味淡 淡 漠 微 弱 面色苍白肌肤 不温手足厥冷 舌淡而润,脉 微欲绝 (1~2题)备用共选答案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真寒假热 1.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2.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正确答案』C、B 『答案解析』1.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虚热。2.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实寒。 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 (一)气虚证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淡嫩苔白,脉虚。或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 辨证要点:本证以元气不足,机能减退为主要病机;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气短乏力,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或便意频频,形体消瘦,或内脏下垂,或脱肛、阴挺,舌淡苔白,脉弱。

《中医诊断学》——10其它辩证方法概要

《中医诊断学》——10其它辩证方法概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通过观察病人 的症候,运用中医辨证方法,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明证候的理 论和方法。而在中医诊断学中,除了脉证辩证、舌诊和望诊外,还有一些 其他的辩证方法。本文将对其中的其它辩证方法进行概要介绍。 首先是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嗅闻病人的体味 和排泄物的气味,可以了解疾病的特点和程度。根据中医理论,病人体味 可以反映出体内脏腑经络的病变情况,例如口中苦味可见于肝胆湿热,口 中腥臭可见于胃肠腐败等。此外,尿液和大便的气味也可以反映出体内脏 腑及经络的病变情况,对于中医辨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是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与病人交流,了 解病人的详细病史、病情和症状,从而辨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确定病因和辨明证候。问诊包括四诊:问证、询问主诉、追问和详询。 再次是切诊,切诊是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和辨明证候的方法。根据脉 搏的显微表现,可以了解人体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推测出疾病的 本质。中医脉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触摸脉搏,了解脉息的 强弱、频率、形态和规律等变化,从而诊断病情和辨明证候。 最后是观诊,观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唇色、目色、体态等来识别疾病的方法。中医观诊是一种综合性诊断方法,是根据病人 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通过观察的方式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规律。观察的对象是病人的面部、舌头、唇色、目色和体态等外在表现, 从而推测出脏腑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本质。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学中的其它辩证方法主要包括闻诊、问诊、切诊和观诊。通过这些辩证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诊断疾病,从而指导中医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辩证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中医诊疗服务。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

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12《食滞胃脘伤食证》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1《肺气虚证》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2《肺阴虚证》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3《痰浊阻肺证》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4《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5《寒邪客肺证》 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 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 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6《水寒射肺证饮停于肺》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 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7《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8《热邪壅肺》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9《燥邪犯肺》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10《大肠液亏证》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麻子仁丸润肠丸) 11 《大肠结热证》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焦黄芒刺 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腹满 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 12《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便脓 血,赤白粘冻黄水泄,里急后重溲 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舌红黄腻 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芍药 汤白头翁汤)13《湿阻大肠》 泄泻腹胀肠湿阻,腹痛纳呆肠漉漉, 湿注尿少口不渴,湿停胃逆恶心 吐,舌苔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正 气散。 14《肠痈脉证》 肠痈右少腹痛剧,湿热积滞血凝聚, 拒按灼热身发热,尿黄短赤身蜷卧, 舌红苔黄脉弦数,大黄牡丹泄瘀热。 1《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腰膝酸,眩晕耳鸣五心烦, 颧红盗汗口咽干,形体消瘦难入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六味知柏左归丸。 (齿摇发落,遗精早泄,女子崩漏 或经闭不孕,杞菊地黄丸大补阴丸 二至丸)2《肾阳虚证》肾阳虚证 肢畏寒,精神萎靡腰膝酸,痿泄宫 寒夜多尿,晄白耳鸣头晕眩, 脉沉尺 弱舌白淡,金匮肾气右归丸。 (舌淡胖,脉沉细迟或微细)3 《肾阴阳两虚证》腰膝酸软形肢 寒,自觉内热头晕眩,乏力耳鸣咽 干燥,不孕不育饮热兼,舌胖苔薄 脉细弱,左归丸合右归丸。4《肾精 不足证》肾精不足发育缓,成人早 衰性能减,精少经闭不孕育,身矮 智低骨骼软,脉细无力舌瘦瘪,添 精河车左归丸。5《肾气不固》肾 气不固见遗精,早泄夜尿带下清, 遗尿尿频胎滑动,腰膝酸软或耳 鸣,面白舌淡脉沉弱,桑螵补元煎 秘精。 (桑螵蛸散大补元煎秘精丸)6 《肾不纳气》 肾不纳气见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 神疲自汗腰膝酸,偏阴偏阳两症参, 阳虚参蛤肾气丸,阴虚生脉六味丸。 (偏阳虚自汗声低,面青肢冷,舌 淡苔白,脉虚浮无根;偏阴虚面赤心 烦口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7《肾 虚水泛》肾虚水泛面白苍,身肿尿 少腹满胀,腰酸形寒肿没指,咳喘心 悸舌淡胖,脉沉细迟苔白滑,温阳 利水真武汤。 8《膀胱虚寒证》膀胱虚寒缩泉丸, 晄白腰酸形肢寒,舌胖白润沉弱 迟,遗尿尿频夜尿痊。9《膀胱湿 热证》膀胱湿热尿涩短,尿频尿急 痛不减,排尿灼热见砂石,尿血发 热膀胱炎,舌红黄腻脉滑数,清热 八正石苇散。 (湿热可致腰痛,清热利水通淋 方用八正散;尿有砂石为主症者方 用石苇散) 10《膀胱湿浊证》膀胱湿浊尿白 浊,如脂如膏排尿涩,舌淡苔逆脉 细数,荜泻六味真不错。 (荜泻分清饮六味地黄丸)血府 逐瘀汤证诀头痛胸疼药无效,饮水 即呛冒急躁,胸不任物或任物,天 亮汗出呃声高,干呕晚发一阵烧, 心跳心忙肝气病,唇青舌白脉细 涩,血府逐瘀诸症消。气证(气滞 气逆气虚气陷气脱)气滞四磨加四 逆,气逆五磨加四七,气虚本为四 君子,气陷补中能升提,气脱四味 回阳饮,加入参附龙牡剂。血证 (出血血瘀血虚)出血槐花咳血 方,小蓟饮子黄土汤,瘀血血府逐 瘀汤,桃红四物皆可尝,血虚养荣 兼四物,当归补血简便方。津液 津亏口渴便秘结,沙参麦冬共增 液,津液积聚痰与饮,二陈五皮治 各别。伤寒六经辨证汤证诀 六经太阳属麻黄,中风有汗桂枝 汤,阳明经证使白虎,腑实日晡承 气汤,少阳宜和小柴胡,太阴入脾 理中乡,少阴阳虚四逆暖,阴虚阿 胶鸡子黄,厥阴乌梅安蛔方。 温病汤证诀(卫气营血)卫分银翘 用辛凉,入气渴烦白虎挡,肺热壅 盛为麻杏,腑实宜攻承气汤,热扰 胸膈栀子豉,入胆蒿芩入少阳,入 营清营为转气,入血犀角兼地黄。 三焦辨证汤证诀 上焦入卫桑菊使,肺热银翘和麻杏, 邪陷心包厥神昏,清宫送服安宫 治,

中医诊断学: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经络辨证 1、经络辩证的概念,围绕经络循行部位及所络属脏腑而发生的相关病变证候,称为经络证候。 以经络理论为基本依据辨经络有规律的证候,从而知病之所生,推求病因、病位的辨证方法,为经络辨证。 2、经络辨证的意义:经络辨证可以推断病因,确定病位在何经、何脏、何腑,从而分辨病证性质,及疾病发展趋势. 3、十二经脉病证及分析。 4、奇经八脉病证及分析。 一、十二经病证 (一) 手太阴肺经病证 [临床表现]本经特点是肺胀、咳喘,胸闷和少气,洒淅恶寒,自汗出等肺不主气症,以及经络循行局部疼痛的症状。 [证候分析]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利或气虚失于卫固则病肺胀,咳暇,胸满,恶寒,自汗;手太阴肺经由中府,出腋下,行肘臂间,脾经气不利,则经脉所过部位缺盆,臑,臂等作痛。 (二)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临床表现]以经脉所过局部器官,如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鼻衄及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证候分析]手阳明支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大肠与肺相表里,故邪气侵袭经脉,经气运行受阻,经脉循行所过之处齿痛,颈肿,喉痹及肩前臑痛。 (三) 足阳明胃经病证 [临床表现]除发热身前尤甚外,以经脉循行局部的肢体、器官肿痛为主,如鼻痛,鼽衄,齿痛,口,咽痹,颈肿,膝膑肿痛,循乳部,气街以下至足中趾不用。 [证候分析]足阳明胃经之脉行于身前,故气盛发热以身前为甚。胃经即病,胃火循经上炎则鼻痛,鼽衄,咽、齿,颈肿痛。经气不利,肢体下部胃经所过部位疼痛发作。

(四) 足太阳脾经病证 [临床表现]以其所属脏腑的病证及所循行的部位病变为主。身体重,食则呕,腹胀,矢气则快感,泄泻,水闭,黄疽;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舌本强,心烦,心下急痛。 [证候分析]脾病气机失运得食则呕,腹胀,矢气后脾气得以肠转则有快感,脾病不能制水则泄泻,水闭,黄疽,身体重。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舌本强,心烦,心下急痛均为脾之经脉所循行部位的病变。 (五) 手少阴心经病证 [临床表现]心火上炎津亏症:嗌干,心痛,渴而欲饮及目黄;心火循经症: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证候分析]心经火热上炎,故有心痛,日赤;热灼津伤,则嗌干,渴饮;火热循经,故有心经脉所过之处热痛等症。 (六) 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临床表现]本证主要是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肿痛,如嗌,颌,颊,颈,肩,臑,肘,臂等部位;耳聋,目黄。 [证候分析]手太阳小肠经循咽下肠,其支者循颈上颊,又经行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所以临床表现的肿、痛等皆因经气受阻所致。 (七) 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临床表现]以本经所循行部位受风寒之邪侵袭,及膀胱气化不利,小便异常症状为主如寒热,鼻塞,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背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臑如裂,足小趾不用。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首当其冲,经气不利,则经脉所过之处,头、项、目、腰疼痛,表证见寒热,鼻塞。膀胱气化不利,故有小便不利等异常改变。 (八) 足少阴肾经病证 [临床表现]足少阴肾经病证有精、气、阴阳不足等特征, 肾阳气虚: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喘促,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嗜卧。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1.四诊合参: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察方法。望指 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态、舌苔等外观表现;闻指通过闻其气味、听其声音 等方式来辨别病情;问指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切指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合参指的是将四诊的观察结果综 合起来,得出一个准确的诊断。 2.病机分析:病机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机理和规律。中医诊断学通过对患者病史、症状等的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机。常见 的病机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3.辨证:辨证指的是根据四诊的观察结果和病机分析,将患者的病情 进行归类和辨别。中医辨证有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辩证分型等方法。辨 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4.病症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中风、中毒、寒热、气血 失和、经络失调等几大类。外感病是指人体受到外邪侵犯,如感冒、风寒等;内伤病是指由于内脏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如肝病、肾病等;中风病 是指中风引起的疾病,如半身不遂等;中毒病是指人体中毒导致的疾病, 如中毒性肝炎等;寒热病是指由于寒热所致的疾病,如中暑、热病等;气 血失和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调和失和导致的疾病,如贫血、气虚等;经络失 调病是指经络不通畅导致的疾病,如痛风、偏头痛等。 5.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特点可

以反映病情的轻重;舌质的颜色、形态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舌形的大小、形状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等。 6.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脉搏的频率、强度、紧张度、节律等特点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进一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7.病因与风险因素:中医诊断学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风险因素。常见的病因有积食、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遂等;常见的风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饮食习惯等。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 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啰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亡阳病变阳虚脱,

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详解

1)表证分: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 (2)表证转归:表证→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3)里证成因分三类:①表证因外感邪气太盛或误治或失治,使外邪不解,内传入里, 侵犯脏腑气血,邪正交争于里形成里证。 ②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直中”为病。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失调或气血 津液等受病。 4)表里证的鉴别要点:寒热、舌象、脉象。

1)寒证分类:实寒证、虚寒证。实寒证又分为表寒证和里实寒证。 2)热证分类:实热证、虚热证。实热证又分为表热证和里实热证。 1)虚证病因:① 先天禀赋不足。② 后天失养两个原因,以后天失养多见, 其中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房室过度等致病因素最为常见。

(2)实证病因:① 外感六淫、疫疠等邪气侵袭机体。 ② 因精神因素、劳逸、 饮食不节等使脏腑机能失调,气机郁滞,产生火热、宿食、痰瘀、水湿等邪气停聚于体内。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4)虚实鉴别——气、血、五脏:

(1)阳虚证证候分析:阳虚证病因有三:① 久病耗伤阳气。 +② 久居寒凉之处或过服苦 寒之品使阳气逐渐耗伤。+③ 年高体衰致阳气不足。 ( 2)阴虚证证候分析:阴虚证病因有四:① 内伤杂病日久耗伤阴液。+②实热证中热邪 伤阴或气郁化火日久耗伤阴血。+③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之品,耗伤阴液。+④年高体衰 而阴血亏虚。 ( 3)阳虚证的发展与演变: ①阳虚证是气虚证演变发展来的,阳虚与气虚常常同时存在。 ②阳虚证可以发展为亡阳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互根,阳虚损阴)。 ③阳虚证还可以导致:气机郁滞、瘀血,水湿,痰饮停积而形成既有阳气亏虚,又有 邪气盛实的证候。 ( 4)阴虚证的发展与演变: ①阴虚可于气虚、阳虚同时存在而形成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阴阳互根,阴亏 损阳)。 ②阴虚进一步发展成亡阴证及动风证。 5)阳虚证与阴虚证的鉴别:

中医诊断学知识汇总

中医诊断学知识汇总 中医诊断学 各章节重点知识汇总 一.脏腑辨证 【心血虚、心阴虚】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各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异同】 【痰蒙心神、痰火扰神】 【风寒犯肺、肺阴虚、燥邪犯肺异同】 【肺阴虚与燥邪犯肺的异同】 【肺热炽盛、痰热壅肺异同】

【脾气虛、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异同】 【寒湿困脾、脾阳虚异同】 【寒湿固脾、湿热蕴脾异同】 【肝血虚、肝阴虚异同】 【肝火炽盛、肝阳上亢异同】 【肝风内动】

二.望诊 (一)五色主病 1.青色—木、肝—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痛】 (2)突见面青灰,唇青紫【心阳暴脱、心血阻】 (3)久病面唇青紫【虚、肺闭塞】 (4)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6)妇女面青—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2.赤色—火、心—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实热】 (2)午后两颧发红【阴虚】 (3)【久病重病面红如妆】【戴阳】 3.黄色—土、脾—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脾胃虚、气血缺】 (2)面色黄胖【脾虚湿蕴】 (3)面色黄疸【阳湿热、阴寒湿】 (4)面色淡黄而垢【湿】 4.白色—金、肺—虚证、寒证、失血。 (1)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失血】 (2)面色㿠白【阳虚】 (3)面色㿠白虚浮【阳虚水泛】 (4)面色苍白【亡阳、暴脱、阴寒】

5.黑色—水、肾—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面黑暗淡【肾阳虚】 (2)面黑干焦【肾阴虚】 (3)面色黧黑兼肌肤甲错【血瘀】 (4)眼眶周围发黑【水饮、寒湿、睡眠】 (二)望目 “五轮学说”瞳仁肾水、黑睛肝风、血络心血、白睛肺气、眼睑脾肉 1.目神 ①有神【健康、易治】 ②无神【难治】 2.目色 ①目赤肿痛【实热】 ②白睛发黄【黄疸】 ③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④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 ⑤目生翳【邪毒、肝胆实火、湿热、阴虚火旺、眼外伤、全身疾病、小儿疳积】 3.目形 ①目胞浮肿【水肿、低枕睡觉】 ②眼窝凹陷【气血虚、阴阳竭】 ③眼球突出【肺胀、瘿瘤】 ④胞睑红肿【风邪、脾胃热】 4.目态 (1)瞳孔缩小【中毒、药物性、眼疾】 (2)瞳孔散大 双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药物性、危重濒死、极度情绪】单侧【热极生风、中风、脑外伤、颅内肿瘤】 (3)目睛凝视【肝风内动、脏腑精衰、痰热】 (4)昏睡露睛【脾胃虚、伤津、多小儿、昏迷危重】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绪论 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 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多由于【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清窍】所致,属痫病。 考点7.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考点8.久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其证候是戴阳证。考点9.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阳虚证的面色是面色㿠白;面色㿠白虚浮,多属阳虚水泛。 考点10.面色黄主虚证、【湿证】。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的面色是面色萎黄; 脾气虚衰,湿邪内阻的面色是面黄虚浮(黄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