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道德讲堂诵经典课本

合集下载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道德讲堂是一个让人们学习、思考和探讨道德价值观的地方。

在道德讲堂中,经典的诵读篇目常常被引用和阐述,这些篇目涵盖了众多的道德观念和准则。

本文将为你介绍一些道德讲堂中经典的诵读篇目,帮助你更好地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1.《义勇传》《义勇传》是一部记述了清朝雍正皇帝勤政爱民的故事。

这个篇目讲述了雍正皇帝作为一名合格的君主,如何倾听百姓的呼声,勤政爱民,以及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智慧。

通过诵读《义勇传》,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道德特质,如深思熟虑、公正无私和关心民生。

2.《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著作,也是一部阐述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诵读《孟子》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仁爱、善良、正直和谦逊等。

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明白道德的价值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

3.《安徒生童话集》《安徒生童话集》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包含了许多富含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

诸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和《丑小鸭》等,这些童话作品通过角色的遭遇和成长过程,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善良和正义感。

通过诵读《安徒生童话集》,我们能够培养儿童和大人们的道德概念,引导人们关注他人的幸福与痛苦。

4.《福尔摩斯探案集》《福尔摩斯探案集》是阿瑟·柯南·道尔所创作的侦探小说集,主角福尔摩斯以其聪明才智和独特的推理能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这个篇目展示了福尔摩斯对道德与正义的热爱,他在解决疑案时总是坚持真理和正义,为社会伸张公道。

通过诵读《福尔摩斯探案集》,我们可以认识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追求真相和对抗邪恶的重要性。

5.《窗边的小豆豆》《窗边的小豆豆》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这个篇目以小孩子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敢于追求梦想的故事。

通过诵读《窗边的小豆豆》,我们可以学到坚持自己的信念,超越现实困难的道德教育。

同时,这个篇目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正直和善良的行为,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道德讲堂材料(经典诵读)(精选.)

道德讲堂材料(经典诵读)(精选.)

道德讲堂材料
经典诵读
2013年3月日
关于尽忠职守:1、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译文:谦虚谨慎,尽心尽力,至死方休。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自(汉)王充《论衡感虚篇》译文:人的真诚所达到一定的程度,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3、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出自(先秦)《诗经小雅》因为自身讲求诚信,所以对他人无所愧疚,对上天也无所畏惧。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译文:诚是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

关于诚实守信:1、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译文:大丈夫是十分推崇忠义诚信的。

2、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出自(先秦)《战国策秦策一》译文:路上既不会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百姓也不会违背法律和道德去获取物质利益。

这才是天下大治的境界。

3、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译文:说话办事,诚信在先;欺骗与胡说,那怎么可以呢?4、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

出自(唐)李白《唐诗纪事卷十八》译文: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5、君子诚以为贵。

出自(先秦)《礼记中庸》译文:君子把忠实诚信看得非常重要。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道德讲堂”诵经典(100条)

“道德讲堂”诵经典(100条)

“道德讲堂”诵经典(100条)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译文】: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译文】:委屈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真,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

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着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译文】:轻率则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译文】: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

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道德经》【译文】: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没有发生之前。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道德经》【译文】:对待结束时的工作,就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对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道德讲堂”诵经典(100条)

道德讲堂”诵经典(100条)

道德讲堂”诵经典(100条)1、上善若水,XXX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译文】: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译文】:委屈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真,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

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着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译文】:草率则会落空根本,躁动就会落空主宰。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7、甚爱必大XXX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译文】: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

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开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开展起来的。

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品德经》译文】: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没有发生之前。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道德经》译文】:对待结束时的工作,就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对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道德讲堂之——诵一段经典

道德讲堂之——诵一段经典

道德讲堂之——诵一段经典道德讲堂之——诵一段经典《老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曾子·子思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这是因为士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以仁爱为己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死亡之后方才停止努力,这不是道路遥远吗?”《大学》: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清·曾国藩: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第二篇:开展道德讲堂经典词 1700字道德讲堂:读一段经典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易解: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

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物种以竞争为目的。

人类以互助合作为目的。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

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

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易解: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

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
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 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 来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聚会在一起
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朱柏庐(1617-1688), 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 明末清初昆山人,清初居乡教 授学生,以程、朱为本治学, 提倡知行并进。 他的《治家格言》世称 《朱子家训》,被中国传统教 育视为启蒙读本,影响深远。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
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 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 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
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 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 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 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文化基石,道德伦理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许多古人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经典诵读篇目,这些篇目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以下就是一些经典的道德讲堂诵读篇目,值得每一个文化传承者深入学习和默记。

一、《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启蒙教育读本,其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间的黄帝之后谥号黄石公。

《弟子规》以十九个“诫”为文本,分别教导弟子如何做人、学习和生活等,涉及到诸多社会文化现象,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三字经》《三字经》又名《三字经讲义》、《张氏三字经》、《张氏三字经讲义》,是元代教师张子翼所编写的启蒙读物。

全篇共一百篇,每篇三百字左右,文字简洁、易懂、包罗万象。

《三字经》中的一些诗句长久以来为人们传颂;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

三、《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窗口。

《论语》是先秦时期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书中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及言行,主要涉及礼仪、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

四、《大学》《大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之一子思所著,因内容丰富、深刻,堪称“天下第一经”之一。

《大学》论述了学生应该如何修身齐家,致治平天下的理念与指导方式,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八个字为本义。

五、《孝经》《孝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关孝敬亲长者的经书典籍,在中国有很高的地位。

《孝经》以九十篇的篇幅详细论述了孝敬父母的内容和方式,强调了孝道的作用和意义,被誉为“尽孝之经”。

以上简述了部分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这些经典作品对于道德伦理的传承和继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现今社会中,做人做事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和挑战,归根结底还是心态和品德的问题,因此,更需要我们认真诵读和深入学习这些经典作品,让其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成为我们的精神指导和灵魂滋养。

道德讲堂诵经典

道德讲堂诵经典
诵读 经典
1、《周易》
译文: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
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 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
2、《论语· Biblioteka 也》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
仁之方也已。”
译文: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
即使柔弱也能变得刚强。
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
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3、《礼记· 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做一件事情,别人用一分的努力,我要用百
分的努力;别人用百分的努力,我就要用千分的努力。

如果真的能这样坚持下去,即使愚笨也能变得聪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道德讲堂诵经典课本中国电信蕲春分公司“道德讲堂”诵经典第一部分经典书名1、《道德经》,道家典籍,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论语》,四书五经之一,为儒家经典名著之一。

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为《张侯论》。

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东汉末列为七经之一。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关于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内容主要是在《大学》、《中庸》、《孟子》,而《论语》中不涉及。

3、《孟子》,“四书”之一,系语录体著作,十四卷,战国时代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以孔门传人自任,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成“王道”,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学说与孔子学说一起,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书,《史记》本传中称有七篇,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采撷每篇首若干字词组成,并无实际意义。

至宋代,《孟子》入“十三经”。

4、《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5、《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6、《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文人墨客,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读庄子,幻想虚静无为,放浪形骸,做“逍遥游”,生云外之志,且中国的文人,大都在现实的纷争中以孔子思想自励,又在内心世界以庄子自谴,所以,几千年来,庄子给人们提供了在现世心灵安顿的场所,因终其书,“游”始终是庄子眼中的最高境界。

7、《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从来礼乐并称。

8、《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

《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9、《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10、《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11、《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未定论。

一说是曾子所作;一说是孔门七十子后学者所作。

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开始推崇《大学》与《中庸》。

北宋时司马光编撰《大学广义》,是为《大学》独立成书之始。

程颢、程颐又编撰《大学》原文章节成《大学定本》。

南宋时朱熹编撰《大学章句》,并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

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12、《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诗经》其中的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1]鼠》就是“风”的代表作,对后代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13、《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左传》传文比左氏《春秋》经文多出11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14、《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

“易”有变易(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故名。

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

传说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

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

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古都安阳。

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天师后裔、易经专家张金华云:《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15、《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16、《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17、《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18、《汉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19、《答宾戏》,汉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班固的作品,是班固在以宾主问答的方式,阐明“立言”的价值,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而发出的渲泄情绪。

同时,班固以积极的方式化解内心的焦虑,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积极的文化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