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到投行:我是怎么转行的
2024年生物工程专业的职业规划书

生物工程专业的职业规划书1
要想做好职业规划,需要对自己做一个比较深入的剖析,下面是我对自己的`分析和对环境的剖析。
1、职业方向及总体目标
我学的是生物专业,所以,我想进生化公司)工作,以发挥自己所长。总体目标是成立一家自己的生化公司。
2、自我分析
1)兴趣爱好:
我喜欢阅读,阅读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和知识;我喜欢跑步,学习久了,工作累了,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放松心情;我喜欢分析,分析能让人清楚的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喜欢……
五、职业环境:
预防医学是以多门学科组成的一个学科群。预防医学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六、计划实施
1、短期计划(大学计划)
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社交能力一般,并不能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性格上具有内外向的双重特点并倾于外向但有时有点情绪化。关心他人不知道方式,易与他人发生摩擦,而自己却不知道,而且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我对生活和对待他人总是充满热情,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总的来说,我的性格相对较符合社会型的特征。
三、职业定位
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S)
我的优势在于我的观察力很好并且好奇心旺盛。在熟悉的人面前非常活跃。我能够经常反思自己,哪些对哪些做错,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开导自己,并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弱势因素(W)
我的缺点是兴趣虽广,但没有专长的一面;有时不大喜欢喧哗的场面,人多的场合不擅口头交际,这让我有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大能主动参加积极性高的活动。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多愁善感,喜欢随遇而安,缺乏进取心。对自己的一些方面缺乏信心。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范例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例被访谈人:李蕊来教育背景:201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取得学士学位;2012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取得全日制硕士学位。
入职时间:2012 年 4 月职位:Associate(A)访谈方式:当面交谈、线上沟通访谈时间:2013 年 4 月 12 日星期五嘉宾选择理由:刚入职的职员关注的问题,如薪酬、工作体验、晋升途径等更加贴近于大学生的需求。
从她身上我们可以得到更多实用信息。
她对自己的求职经历和大学生活、大学的职业规划等记忆清晰,更有借鉴意义,能给予我们从学生转向职场的切身体会和经验。
并且由于我们大致年龄相仿,嘉宾乐于和我们交流,愿意帮助我们,能有效顺畅的沟通。
不足在于,嘉宾进入投资银行业时间不长,对行业的认识可能还处于变动之中,深度不足。
访谈主要内容(说明:为了让访谈内容更加的清晰易读,我们把访谈内容分为公司、行业、职位和求职建议四个板块,并且在每个问答前面都加了编号,便于阅读)。
公司:1) 中信建投的历史概况?中信建投的前身是华夏证券,是以前几大证券公司之一,由当时工商银行出资的。
2005 年证券行业洗牌华夏证券倒闭,由中信集团和建银投资共同成立了中信建投。
成立之后以应“一参一控”的要求,中信集团将建投转卖给北京市国资委。
因此现在的第一控股人是北京市国资委,其次是中央汇金,中信有百分之七的股份,但整个公司的架构、管理模式都是沿用中信的,班底也继承下来,由于北京市国资委下面有很多公司,涉及到多个行业,因此它并不会参与到建投的日常管理之中,真正的管理者还是中信的。
2) 中信建投的 IBD(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业务在业内排名在 TOP 5,部门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是有哪些优势?我进入这个行业有偶然性,原来对这个行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进入这个行业后,觉得建投有较强的稳健性,是属于稳健发展型券商,这使之它比风险性较高的一些券商更有优势。
三招告诉PMC如何转行

三招告诉PMC如何转行一般转行分为两种,一种外在驱动下转行,,还有一种内在需求转行,即个人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厌倦,或是已经到了瓶颈希望有所突破,又或是个人的价值观和需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想转行去做其他对自己而言更有发展、更有意义的工作,这类为内在需求的转行。
ﻫ第一招、转行之前,搞清需求外在驱动的转行多半比较好转换,只要所转的岗位是自己所能接受,一般机会已在那,自己只要抓紧时间学习及适应,在这重点说说关于内在需求转行的问题,关于寻找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转行原因,在转行之前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要转行,你想要转行的原因是目前的工作你干不好,还是不想干?如果答案是干不好,那么要注意有可能你只是想逃避目前的工作,其实身边有遇到不少同行说想要转行的,主要觉得现在PMC工作很难做,做招聘人不好招、做绩效得罪人,搞培训惹人烦、做薪酬福利太无聊,员工关系太费心,还有的人觉得PMC工作不受老板重视、没有发展前景,工资也不高,吃力不讨好等等,总之能为干不好这件事找到N个理由,这个时候我们最好从能力和个人心态上去探寻问题的根源,如果因为干不好而去转行有可能换一个行业你依旧做不好,所以你先从“个人能力”“企业需求”去分析有没有改善的可能,问问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企业对于PMC岗位的需求,自己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寻找一个PMC牛人为自己的榜样,了解他的成长历程,找到自己的差距,设定恰当目标,继续积极前行!建议方案(来自新精英生涯规划师学习中的CD模型)勤沟通:通过与上司和同事的沟通,清晰岗位的具体要求深观察:通过企业要求矩阵图,关注以前没有关注的隐性要求看趋势:时刻关注企业和职业的变化趋势,提前做准备跟导师:尽量发找优秀者做职业导量,少走弯路如果答案是不想干,就需要从“个人需求”和“职业收益”的匹配度上来看了,首先你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个人的需求是什么?你是对PMC工作不感兴趣,还是职业收益上无法满足你,以及你的价值观是什么都会影响你的选择,我们要明白,你所想的东西,职业有时候能给你想要的,有时候也没法给你,因为大部分时候公司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生物专业就业方向

生物专业就业方向生物专业是一个多样化和广泛的领域,提供了许多就业方向和机会。
在许多不同的行业中,生物专业毕业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以下是一些生物专业就业方向的例子。
1. 医药领域:生物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制药公司、医疗机构或研究实验室中找到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从事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生物制药、药品注册等工作。
2. 农业领域:生物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农业领域找到工作,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技术咨询、种子和农药研发、农作物遗传改良等。
3. 环境保护领域:生物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环保机构、环境咨询公司、政府部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生态保护和恢复、环境政策制定等工作。
4. 教育与科普:生物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教育和科普工作,成为中学或大学的生物教师,或者在科普机构、博物馆等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5. 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生物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生物技术公司、研究机构或相关实验室的工作,进行基因工程研究、生物工艺学、生物制药和生物测试等。
6. 医学研究:生物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加入医学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或医疗器械公司,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
7. 动物保护与养殖:生物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动物保护和养殖方面的工作,例如加入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动物园、水族馆或农场,负责动物繁殖、饲养管理和动物保护。
8. 科学写作和传媒:生物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科学写作和传媒工作,为科学杂志、科普书籍、新闻媒体等撰写生物学相关的文章和报道。
除了以上提到的就业方向,生物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在食品与营养领域、水资源管理、生物能源研究、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等方面找到就业机会。
此外,一些生物专业毕业生也选择创业,开设自己的生物技术公司或提供生物相关的服务。
在选择就业方向时,生物专业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技能和职业发展目标来进行选择。
此外,继续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科技和生物领域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变化和进步。
银行(包括商行,投行),PE,VC,HF扫盲贴

看了外资银行的精英一文,发现好多TF对该行业不是很了解,以为进去的就是高薪牛人,特发此贴扫盲。
各位有问题可以尽管提,不过我会有选择回答KDS老规矩,泡茶+牙膏先先来说说商行,商行主要分前,中,后台。
前台是产生利润的地方,对公业务的前台主要有Relationship manager(外资叫法),信贷业务员或经理(内资叫法)。
RM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发展客户关系用贷款诱引客户来使用一揽子银行的服务。
大多外资银行的行长是做Relationship manager出身的。
前台还有另一大块叫做资金室(Global Markets),中资里面好象大多归国际业务部门管。
关于进中金背米的TF们,你们想好进中金哪个部门吗?为什么这个部门会要你呢?资金室也叫销售交易部门,有交易员来做市,也有销售人员兜售各种金融产品。
这块业务商行投行都有。
总的来说投行更激进一点,较多拿自营头寸,商行比较保守。
发现好多问工作的TF,这样吧先按照我的标准排个顺序表PE/VC=HF>Investment Banking>Commercial Banking,当然我是假设你在PE/VC做associate的事情,在HF做analyst的事情,在IB做Global Markets或者IBD/Research.在商行做RM。
如果你是做后台和中台的建议还不如去一般企业的主营业务部门。
不要喷我,一家之言,你可以完全不听。
……明天开始说投行:粗分一下有投资银行部,交易销售部,股票研究部,私人银行理财部,和资产管理部。
我的选择是:资产管理部=交易销售部投资银行部股票研究部私人银行理财部。
欢迎各位来喷吧。
不错的,但具体要看什么部门和你自己喜欢做什么先来聊聊投行里面的私人银行理财,有点像现在上海花旗,汇丰的专户理财服务。
但是资金量要求要高很多从1百万美金开始不等。
私人理财里面也分做客户经理的和理财顾问的。
这种客户经理可不像那些上海的零售银行的拉资金的人,学历要高很多。
投行层次介绍

总的来说,投资银行是一份相当诱人的工作,特别是产生直接利润、享有项目奖金的前台部门(Front Office,下简称“FO”)。
在投行的FO里,最底层的分析师(Analyst),起薪一般为10-18万美元,不少杰出人才第一年的年收入便可以直接达到30万美元;与此同时,与他们有同样学历的人,如果不在投行就职,平均的薪水可能是5-8万美元(通常美国白领工作的起薪)。
经历分析师之后,你可以在投行一路晋升为助理(Associate),副总裁(VP),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部门主管(Department Head)。
据Careers-in-Finance的统计数据,一般在投行工作3-6年后,薪水可达35万-100万美元。
到了VP,一般薪资是50万美元,Director的薪资约为80万美元,但他们的奖金可达40万-150万美元。
所以通常投行里MD的收入都会达100万美元以上,如果晋升到比董事总经理更高的部门主管,一流投行通常每年奖金可达350万美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上次经济危机开始,诸如高盛一类的大投行现在已经修改了用工合同,对底薪附有条件,比如如果业务不景气,可以将底薪降低,从50万美元降到30万美元等。
除了FO之外,投行还有MO(Middle office)和BO(Back Office),MO通常是产品管理(product control),包括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战略等等。
BO主要是运营和技术部门,运营比如人力资源,技术主要是IT,各种复杂的软件编写、数据管理和网络支持,有的投行还把法务(Legal),公司监管(Compliance)和金融部门(Finance)也划归BO。
投行的MO和BO部门有着相对平常的生活节奏,待遇略高于同行,工作又不是特别忙,流动性相对较低。
不容易失业,失业了也容易找下家,吃技术饭的,可以吃百家饭。
相对来说生活方式还是不错的。
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想进FO的。
银行实习心得通用15篇

银行实习心得通用15篇银行实习心得1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目的是要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现实社会岗位中,找到实际差距以更好弥补当中所缺乏的问题所在。
在实习当中我会更好的把握问题的方向,弥补平时书本所学的知识的漏洞。
同时也通过对银行业务的实习,掌握银行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银行日常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工作制度等,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具体内容我所实习的某某银行某某支行分为三个部门,分别是营业部,公司业务部和风险部。
三部门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使银行正常运作。
下面介绍一下我实习的岗位:1、柜面业务岗实习柜面岗是银行最基础的工作岗位,也是我们平时去银行办理一般业务所接触到的岗位。
同时柜面岗分为现金业务区和非现金业务区,业务对象分类分为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
我在刚开始实习的时候主要在非现金业务柜(对公业务区)学习,通过细致观察和师傅的耐心教导,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比如:供应账户开户需要的证件有:营业执照,企业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法人和降半人身份证,授权书,开户许可证,说明书等,非本地单位开户需出示当地人银行开出的为开立基本户的证明。
开立银行账户经人像凭批准后次日起的三个工作日后才能办理支付业务。
企业与银行办理业务受限就是需要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
银行结算账户是指银行为存款人开立的用于办理现金存取转账结算等资金收付活动的活期存款账户。
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暗用途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户,专用存款户和临时存款户四种。
基本存款账户是存款人的主办账户,存款人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收付及其工资,奖金和现金支取应该是通过该账户办理。
一般存款账户用于办理存款人借款转存,借款归还和其他结算资金支付。
该庄户可以办理现金缴存,但不能办理现金支取。
而专用存款账户则是用于办理各项专用资金的收付,临时存款账户是办理临时机构及存款人临时经营活动发生的资金收付。
2、大堂经理岗位实习在一半的实习时间里,除了跟综合柜员和客户经理学习银行业务外另外就是向大堂经理学习营销技巧,维持大堂秩序以及解答客户的咨询。
一个银行家的创业故事

一个银行家的创业故事一个银行家的创业故事邱致中,荷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读大学之前,他曾在崇明农场务农六年。
那时,我下田、种地都干过的。
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考取大学。
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政策,我可能永久都呆在乡下了。
邱致中说。
由于历史的缘由,邱致中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崇明农场,但他却并没有放弃盼望。
在那里,他自学了初高中六年的课程,这也为他最终考取大学奠定了基础。
谈及过往经受,邱致中认为这是一笔财宝,这也形成了他后来的思维和处事哲学。
我很盼望我的小孩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许多不同于理想的地方,让他们知道世界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美妙的东西。
邱致中感慨万千。
如今大家都认为,投资银行家很受人敬重的、外表很光鲜,但是,当你知道一个投资银行家也做过农民的时候,你才能更加体会到什么是生活。
想当年揭秘中国第一单两三天也讲不完做企业上市、融资等传统意义上的投行业务,邱致中始于1992年。
他胜利地抢到仰融实际掌控的华晨汽车融资上市的单子,这也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概念股赴美上市的先河。
1992年,仰融掌控的华晨汽车打算赴美上市。
邱致中所在的投行听说了这件事情,就派香港团队中唯一的一名中国人,也就是邱致中,负责联系此事。
当年,中国证监会还没有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邱致中觉得这是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就去登门造访仰融。
开门见山,仰融直截了当地告知邱致中:我已经口头承诺另外一家投行,让他们来做这个IPO项目了。
邱致中依旧不愿放弃,极力邀请仰融到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办公室去参观。
由于双方都讲上海话,在乡音、乡情的帮助下,仰融最终容许到瑞信办公室去看看。
有意思的是,邱致中将仰融邀请至瑞信衍生产品部门的交易楼层。
按道理讲,接待他的应当是投行业务部门的人。
但是,投行业务部门家家都一样、一个个的小格子间,没有什么好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物到投行:我是怎么转行的?序:今天的作者Tidybear,是我清华生物系的嫡系师妹,低我们三级。
现在在美国一家很好的投行做到VP,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她毕业后到英国读书,回北京工作,又到美国读书,在美国工作,很有意思的经历。
而且看似嘻嘻哈哈做事无脑,实际上胆大心细有条有理。
今天挖一篇她自己的转行经历,和大家共享。
作为一个很早就从生物专业直接转到金融投行业工作的清华生物人(非大牛),我一直觉得自己最初的转行和后来来美国继续投行工作的经历都是非常富有戏剧化的。
当一诺师姐问我能不能写点个人经历体会给广大找工作尤其是想转行的童鞋们做点参考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的狗屎运比较好而已嘛。
但一诺师姐说除了运气,肯定有点其他的东西可以给朋友们做参考的。
所以我努力想了想,决定写一写我当年「莫名其妙」进入投行业工作的过程,希望能给广大童鞋休闲阅读的同时,寻找到一点运气以外的东西。
说到转行,不得不从我读本科的时候说起。
我在清华读生物系本科的时候,正是21世纪开启的时刻。
一定要说明一下的是,当年清华生物系可不是被调剂的专业,我们那年的入学高考平均分是全校第一,第二才是至今仍然炙手可热的计算机系。
不知道我其他的同学是为什么选择生物系,我当年是被陈章良那句「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忽悠进了生物专业,在那之前,我从来都没有仔细想过自己喜不喜欢适不适合,总之就进去了。
结果进去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一点都不适合这个专业,因为我怕血肉模糊的东西,更是不敢杀小动物。
这里说个小插曲,我至今都很感谢当年和我一组做实验的永升同学,记得大三上生理学实验课,要求两个人一组互相采指血,做涂片观察血细胞。
我非常没有出息,即不敢戳永升同学的手指头挤血,又不敢让他戳我的手指头,更不敢自己戳自己,于是永升同学自己戳了自己两次,做了两个涂片帮我完成了实验任务。
这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因为从那个时候起我确定的知道自己永远不是做生物科研的料,勉强像其他同学一样申请国外的学校读PhD,最终我也无非是个三流的实验员。
当年清华学校内转专业还是非常困难的,对课程本身就没有太多兴趣的我,在强手如林的生物系里,成绩在年级里也就排个中上,而当年没有年级前三名,根本没有转系的资格。
于是毕业以后,当我的同学们都去美国继续攻读生物方向的PhD的时候,我放弃了这个大部分同学选择的道路,而去英国剑桥大学读了一个硕士专业:Bioscience Enterprise。
这个专业没有任何的实验室课程,而是一半学习最新的生物产业方面的创新领域,一半和商学院的同学一起学习基本的经济金融课程,旨在培养跨界人才,而毕业论文是要求在生物创业公司实习的基础上完成。
我当年是这个专业成立后从中国大陆直接录取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注:这个没有经过权威机构认证,只是记得当年program manager面试我的时候提到过)。
应该说是我的大胆尝试,因为当时我自己也不知道学完这个硕士后的路应该怎么走,只是模糊的想着读完后回国找个凑合的工作,几年后再看是否需要读MBA。
在剑桥学习的日子还是很开心的,就不一一详述当年各种有意思的文化碰撞时刻了。
英国和美国不同,大部分留学生都在毕业后回国找工作,因为本国并没有太多给外国人工作的机会。
这样的坏处是回国后再参与校园招聘,基本要等到再下一年的秋天才能正式开始工作,但是当时在英国的小硕留学生基本都这么干,于是我除了胡乱投几个剑桥校园招聘上欧洲工作的机会外,就一直心安理得的耗到了毕业,畅游欧洲大陆的同时,甚至还在毕业后回国前去了趟美国游玩(从而有了和我老公的第一次见面,还是有所收获的……)。
总之,一系列没心没肺的玩乐活动后,我终于在2005年秋天回到了北京正式开始找工作的旅程。
其实当时我也不太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因为看当时剑桥的一些欧美同学在本国申请consulting工作,我于是说我也申请吧,毕竟看着高大上的很。
于是我很努力的开始准备各种case,并且开始给各大咨询公司投简历。
不得不说顶着清华和剑桥两大名校的光环,我还是拿到不少面试的机会的。
不过我深知咨询公司竞争激烈,作为非商学院毕业的菜鸟,我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flexible和open-minded,其他的工作只要有机会我也要尝试,所以自从回国后我一直泡着水木BBS的经管学院版面,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走正式校园招聘的公司会去那里发招聘广告。
其实现在我也不太记得清楚当时投过多少个经管学院版面发的招聘广告了,应该也有10多份吧。
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商科的背景,生怕别人看一眼我的简历就扔到一旁,所以我在申请每一份工作的时候都很认真地在email里写了很长的一封信,阐述了我为什么从学生物的本科去剑桥读这样一个「古怪少见的」硕士专业,然后为什么现在要申请和商科有关的工作。
就这样,我遇到了我工作道路上的第一个贵人:David。
David是当年Lazard公司的Senior VP兼任北京首席代表。
对投资银行业比较熟悉的童鞋可能都知道Lazard,这是一家以专注做收购兼并财务顾问业务出名的法国银行,后来在纽约上市。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几家大行外,Lazard可能是并购方面华尔街最出名的independent advisor了。
其实我当时对Lazard根本不太熟悉,连对投资银行业也知之甚少,因为我当时总觉得这应该是金融专业毕业的童鞋才可能有的工作机会,所以我虽然当时在经管学院BBS版面看到了招聘广告,申请了这份工作,但并没有报任何希望。
接到David电话说要面试的时候,我还是相当惊讶的,惊讶过后便是激动,然后就有点发愁:从来没有准备过投行的面试啊!我该从哪里开始呢?仔细研究后,我发现投行的面试是Behavior面试为主,其实说白了,就是和投行的面试官聊聊,看看我这人是不是像做投行的料。
所以我想,那就顺其自然的好,毕竟我还得花大量时间在咨询公司的面试上。
所以我除了仔细了解了Lazard公司的情况外,基本的金融相关的technical的问题,我当时根本没太花时间准备。
Lazard公司当年在北京还没有办公室,David 当时和中国区的头儿Jonathan一起负责设立北京办公室的各项事宜,其中就包括从校园里招聘一个analyst。
当时面试我的时候,他们在东方广场的办公室还没有装修好,所以我就在Grand Hyatt的酒店大堂见了他们俩第一面。
面试的具体问题我现在都不记得了,但基本就是好奇我为什么想转行,为什么想做投行之类的。
后来就是他们找了亚洲区的其他几个MD来面试我,其中韩国办公室的头儿抓着我问了很多财务报表相关的问题,我反正是回答的一塌糊涂,当时就觉得自己肯定没戏了。
结果过了几天,David和Jonathan给我电话,说愿意录取我,但要我很快给答复,因为希望我立刻开始工作,而且暂时不能给我一般投行的global base salary,但是如果做得好的话,年终的bonus应该可以弥补上。
我当时还在进行BCG等几个大咨询公司的面试,接到这个电话又是高兴又是犹豫。
高兴的是我这只非金融专业的菜鸟居然有机会可以进入投行工作(咨询届的童鞋不要鄙视我,我当时觉得投行的pay更好,看着貌似更加高大上阿,哈哈)。
犹豫的是Lazard当时在中国的业务刚刚开始,且人家也不给我global base,多半还是因为我的背景想考验我,我要是再等等的话说不定可以有大咨询公司的offer,那样是不是起点更好呢?一阵犹豫后我最终决定还是接受了Lazard的offer,因为虽然我对自己具体要做什么样的工作不太清楚,但我当年对自己事业发展的目标很明确:找一份不错的公司有几年工作经验,然后再看需要读MBA。
去Lazard工作可以不用像咨询公司一样等到来年秋天再入职(何况我还不一定能拿到咨询公司的Offer),这样等于多出快一年的工作经验。
而且Lazard是个国际性的大公司,放在简历上也足够好看了。
至于pay,虽然暂时不是global pay,但也不差,只要进了这个门,我相信自己能做好,何况当年投行真是火的时候,真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于是我就这样进入了新成立的Lazard北京办公室,成了办公室的第四名成员。
后来和David 还有Jonathan熟悉了之后,我问起他们当时为什么要录取我,毕竟我不是商科背景,然后韩国办公室头儿面试我的时候问我的那些金融问题,我答得一塌糊涂。
David说他当时看了我那封很长的email就决定面试我,因为其他商科背景的童鞋们要不就只发给他一份简历,要不就只附了一封一看就是模板上换了个公司名字的cover letter。
只有我是非常真实的写了那么长的一封信,阐述了我尝试转行的心路历程,觉得我很真实很努力。
至于Jonathan则告诉我后来虽然我的technical面试进行的不算太好,但是他觉得我名校毕业,肯定足够聪明,这些金融知识肯定能在工作中很快的掌握,最关键的是他说做投行是个第三方服务机构,将来要经常见客户,所以外表气质谈吐等都很重要,不是说要你多帅多漂亮,而是他面试完我后就觉得我像投行圈子的人…… 说白了,就是看着合眼缘,聊得来,有chemistry。
至于金融知识方面的不足,就以非global base salary的方式解决,等日后看我做得好再调整,大约也是这样说服了那个韩国办公室的头儿吧。
不过这显然是我应该吸取的教训,如果好好准备一下基本的金融知识,说不定当年一下子就可以拿到global base吧,而不用花几个月的时间在工作中去证明了。
就这样,我进入了光怪陆离的投行圈,经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也见证了那几年快速变化发展的中国经济。
很多具体的事情我总想着以后再有工作gap的时候应该当作素材写一篇小说。
不过作为今天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想总结几点拔高一下我这篇流水账式啰嗦文章的高度。
虽然我的转行经历是相当非典型,但可以给大伙参考的是:1)在工作学习中要学会自我定位,不要盲从,如果暂时不能明白自己喜欢做什么,但最起码不要在不喜欢的事情上继续走下去,否则日后再想转行,机会成本会更大,你能成功转行的机会也就越小;2)找工作一定要open-minded,在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后,相关范围内的各种机会都要尝试,很多时候机会都是在不经意间来的;3)除了海投简历,还更应该有针对性的写好cover letter,并且做足homework准备好每一个面试。
当然,现在找工作更讲究networking,增加简历被选中面试的机会。
这点我也很赞同,虽然当年我并没有好好的networking。
最后送上一句话给大家共勉。
这句话是当年我在剑桥读书包括后来转行工作初期还不太确定自己长远事业方向的时候安慰自己的(因为当时看着大部分同学前去美国名校读PhD,目标清晰明确,说一点不羡慕是假的):既然我不喜欢且不适合做生物科研,那么我宁愿做一个我喜欢我适合的工作方向的二流人才,也不愿意勉强去做一个三流的生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