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案
初中语文必修3-诗歌鉴赏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语文必修3-诗歌鉴赏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能够正确解读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选择根据教材必修三的诗歌鉴赏单元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诗歌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课文:- 《登鹳雀楼》- 《望岳》-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静夜思》2. 教学方法- 诗歌朗读与解读: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讲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 诗歌欣赏与品评: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喜好与兴趣;- 诗歌创作与表达:通过研究优秀诗歌作品,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4.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登鹳雀楼》1. 导入:播放相关背景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2. 朗读诗歌: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培养他们的语感;3. 分析诗歌:讲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4. 共同欣赏:与学生一起品味诗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5. 诗歌创作: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首以《登鹳雀楼》为题材的诗歌。
第二课时:《望岳》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登鹳雀楼》的情节和意义;2. 朗读诗歌:带领学生朗读《望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解读诗歌:讲解《望岳》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4. 以图画为切入点,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登鹳雀楼》与《望岳》的异同;5. 诗歌欣赏:播放相应的音乐,让学生与诗歌融为一体;6. 课堂展示: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创作的《登鹳雀楼》诗歌。
第三课时:《早发白帝城》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共同欣赏《登鹳雀楼》的诗歌表演;2. 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早发白帝城》,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节奏;3. 解读诗歌:讲解《早发白帝城》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4. 诗歌欣赏: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5. 诗歌创作:分组组织学生创作与《早发白帝城》相关的诗歌,并进行交流展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设计(定稿)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一:导入新课: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
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大家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
(请两位学生来品评,结合诗句,品味出苏小妹所用二字的妙处。
)明确: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
“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而且“扶”字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不去追究,但它却告诉我们古人写诗是多么地讲究遣词,这就是诗歌鉴赏中常说的“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师:古典诗歌的炼字对象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实词,还有少量虚词。
古人锤炼语言目的是要生动准确的描绘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
所以:“炼字”即“炼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推敲字词(一)炼动词师:一个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灵动起来。
比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掉“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就会平淡无奇。
而加上“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
师:一起来欣赏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师:①都说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大家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生:“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柳条藤蔓对诗人的依恋之情。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诗、词、赋、散文等不同体裁的特点。
2. 古诗词鉴赏方法: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技巧等。
3. 经典古诗词案例分析: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古代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古诗词,让学生亲身体验鉴赏过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鉴赏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诗词,让学生亲身体验鉴赏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鉴赏心得。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古诗词鉴赏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试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教材。
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参考书籍、文章、视频等,以便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古诗词鉴赏资源,如古诗词网站、论坛、博客等。
七、教学环境: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齐全,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3. 互动平台:建立线上互动平台,方便学生提问、交流、分享鉴赏心得。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识别古诗词的题材和形式,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古诗词中的情感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题材和形式,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诗人情感的体会,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诗人背景,注释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名句或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介绍题材和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的特点。
3. 作品欣赏: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
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古诗词,巩固阅读方法和技巧。
3. 积累古诗词名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古诗词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特点。
2. 比较鉴赏: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鉴赏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试题,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掌握程度。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蜂》、《鹤》、《荷》、《莲》、《菊》等五首诗。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组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短诗五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作热情,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需要重点讲解的诗句:待定。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等;2.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等;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资料;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查找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考点2、掌握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二、教学重点、难点1、推敲关键词句品味语言2、分析表现手法体会作用3、理解诗歌主题把握情感三、学时安排本课用1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室、小组评价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如景,在诗歌的美景里,有山水田园;诗歌如画,在诗歌的绘图里,有淡月梅花;诗歌如海,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诗歌如天,在诗歌的朗空里,有灵鸟飞翔。
:二、出示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2、掌握答题技巧三、明确中考考点:1、推敲关键词句品味语言2、分析表现手法体会作用3、理解诗歌主题把握情感四、针对考点,结合中考试题,掌握答题技巧。
(一)、推敲关键语句类型包括:1、炼字2、炼句。
1、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的“空”字令人回味。
请你品味赏析。
2、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师引领学生明确梳理答题步骤)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把握内容。
(3)点出该字烘托出怎样的意境,或表达出了怎样的感情。
3、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本诗中写雪的名句是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4、如何解答炼句型试题?答题步骤:(生先说做题方法,师明确梳理答题步骤)(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诗中展现出的景象。
(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出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怎样的含义。
(二)、艺术表现手法(技巧)1、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双关……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情景交融等。
表达技巧:象征、衬托、烘托、对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写哀……2、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瀚海阑干百丈冰”一句采用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现效果?3、明确表现手法答题步骤:(生先说做题方法,师明确梳理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指出这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三)理解诗歌主题把握情感1、师以诗句为例明确不同题材的诗歌体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