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感受《⽉夜》中独⽴坚强的形象和《风⾬吟》中不畏风⾬勇敢年轻的舵⼿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占》中诗⼈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感。
3.对⽐阅读这⼏⾸诗,理解早期⽩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夜》《萧红墓畔⼝占》 ⼀、导⼊新课 ⾃1917年2⽉《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话诗之后,⽩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的沈尹默的这⾸《⽉夜》便是其中之⼀。
⼀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诗的存在,中国⾸次⾯世的这⼀⼩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出现代性。
那么,这⾸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起来读⼀读吧。
⼆、教学新课 ⽬标导学⼀:《⽉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了。
新诗之“新”⾸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遂成为这⼀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之,国⼈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量地出现,例如这⾸《⽉夜》。
因此《⽉夜》不仅是新诗诞⽣的⼀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学诞⽣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诗描绘了⼀幅⽉夜图景,请⽤你⾃⼰的语⾔将这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的冬夜中,顶天⽴地的⾼树与独⽴不倚的“我”并排站⽴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11课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在冬夜的霜风中,高大的树和我并排站立着,月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这幅画面充满了美丽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状。
树象征传统观念,而我和树并排站立则象征思想的并立。
同时,“没有靠着”则代表着独立、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这首诗的主旨是追求个性独立和思想解放。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XXX(1911-1942),原名XXX,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才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XXX加入了XXX,成为一名革命作家。
1942年,她在延安因病去世,终年31岁。
2.朗读诗歌,理解语言和意境。
1)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语言和意境。
2)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墓畔唱的歌曲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歌手,在XXX墓畔唱歌。
他唱的歌曲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
歌曲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象征着美好的人生,而“白骨霓裳”则象征着死亡。
这首诗的意境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三、课堂练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也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XXX是一位现代著名诗人,他在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雨巷》传颂一时,被誉为“雨巷诗人”。
XXX则是一位身世坎坷的现代女性作家,她的成就很大,代表作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两人友情深厚,但XXX早逝,XXX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XXX墓时所作的《萧红墓畔口占》便是表达对XXX的怀念之作。
这首诗在表现“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的长途,寂寞地来到XXX的墓前,放了一束红山茶,表示对她的怀念之情。
《曹刿论战》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体会文章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体会文章的详略处理。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想想,你能说出几个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战争论述。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记事,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写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
次年春天,公孙无知被人杀死,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
鲁军与齐军交战时鲁军大败。
鲁庄公十年春,齐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在这次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
这就是文章中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四、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12.2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诗词。
2、理解词的主要内容,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主要内容,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文:“韩柳欧苏”并称(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词:“苏辛”并称(苏轼,辛弃疾)书:“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三父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二、作者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
实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两擅长的大家。
三、写作背景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四、释题1、“江城子”是什么?明确: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出猎,题目。
五、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整首词的理解。
六、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9课

下册第三单元家国之思9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写作:布局谋篇》教案(共含2课时)
6、布置作业:让学生二选一,将课上写作练习的两个文题进一步思考,完成写作提纲和作文初稿的书写。
七、教学反思
1.将本文较为抽象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形象化,结合恰当命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内容过多,时间有些紧张。
《写作:布局谋篇》教案(共含2课时)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内容围绕不同文体,为学生给出大量提纲范例,帮助学生加快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2.课堂容量过大,作业的两个文题的分析草草结束,不够深入,时间安排过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