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 班门弄斧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

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

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

”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

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

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

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

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四字成语是中文语言中最常用的成语形式之一。

这些短小精悍的成语,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极具内涵的哲理和道理,也经常涵盖一些历史典故。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与历史典故相关的四字成语,并探讨这些成语的故事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1. 精卫填海“精卫填海”是一个著名的四字成语,传闻说,古代有一个叫精卫的鸟,它可以在空中飞行得非常高。

有一次,精卫看到海洋上有若干山峰,就不满足于这些高山止于水平面上,于是它决心填海造陆。

然而,它遭受了失败,并最终跌入海洋深处,因此它的名字也因此而闻名。

精卫填海的故事旨在告诉人类,人要有志向和雄心,但也要有自知之明和放弃时机的判断力。

这个故事也提醒着我们,我们应该关注环境保护,不能轻视自然之力,也不要过于贪心,否则我们只会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更加渺小。

2. 称王称霸“称王称霸”是一个四字成语,表示一个人渴望成为国王或领袖,并统治和支配他的国家或地区。

此成语的故事背景是中国历史中的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分裂成了七个大国。

其中,一个叫做韩国的国家,由于弱小,它的领导人可以被人轻易地把持,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权力和地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出现了许多有雄心和野心的人,他们听从自己的私心,意图称王称霸,然而,可悲的是,这些人都最终失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与荣誉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获得的。

我们也应该明白,人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慢慢发展与进步,也才是成为真正的王者的秘诀。

3. 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是一个古老的四字成语。

传说有个人乘船过河,遗失了他的剑,为了取回他的剑,他在船上开始雕刻木头,以便在返回此处之时能够找到他的剑。

然而,他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剑已经随着水流离开了原地。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人们应该根据新的情况和环境作出决策,而不是坚固某种旧有的观念和思想惯性,因为它们已经过时或无用。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行为重心放在改变困境和不断创新上,而不把时间和努力浪费在被证明并不合适或无作用的方向上。

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5则

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5则

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5则【成语】:以逸待劳【拼音】:yǐ yì dài láo【解释】:逸:安闲;劳:疲劳。

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成语故事】: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

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

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

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

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

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

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

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

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

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成语】:知难而退【拼音】:zhī nán ér tuì【解释】: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

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个比较大的国家,它们为了争夺霸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郑国是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它有时依附晋国,有时又不得不依附楚国。

公元前597年,郑国投靠了晋国。

不久,楚王领兵攻打郑国,将郑国都城围困了17天,郑国招架不住,和楚国讲和,降服了楚国。

晋国听说楚国进攻郑国,于是派荀林父、士会、那克、先琅、赵朔、蔡书等人领兵前往救援。

晋国大军到达黄河边时,听说楚国已经与郑国讲和,订立了盟约。

晋军内部产生了分歧,以中军副帅先彀为首的一批人想要继续前进,与楚军大战一场;以中军主帅【成语】:指鹿为马【拼音】:zhǐ lù wéi mǎ【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5篇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5篇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5篇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5篇成语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才智和价值观念。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大事和道德教导,成语故事关心人们熟悉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弘扬传统价值观念,促进文化认同和传承。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篇1包藏祸心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公子围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郑国访问。

郑国特别弱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对楚国使者极力巴结。

究竟,有了楚国的爱护,别的强国就不敢任意欺凌郑国了。

郑国的大夫公孙段为了国家利益,打算把女儿嫁给公子围,表示两国的友情牢不行破。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阴谋。

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许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政权。

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客人说:“本国的都城特别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假如肯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进行仪式吧!”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进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假如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

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

所以贵国的支配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

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假如依靠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

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爱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办法,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廉价,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立刻离开郑国回去了。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篇2东晋闻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慧,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闻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简短

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简短

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简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历史典故故事1胯下之辱【出处】《史记·淮陰侯列传》。

【释义】胯:两腿之间。

从两腿之间爬过去,是对⼈的⼀种污辱。

【历史典故】韩信是刘邦⼿下的⼤将军,后来被封为淮陰侯,但在他⼩时候,⽗母早逝,家中贫困,韩信靠到淮陰城下钓鱼卖钱维持⽣活。

有时钓不到鱼,就只好忍饥挨饿。

⽗母去世时,曾留下⼀⼝宝剑,他时时佩带在⾝上。

有⼀天,他在街头遇见⼀个⼩混混。

⼩混混奚落他说:“韩信,你平常出门,总是挂着宝剑,有什么⽤呢?你长得虽然⾼⼤,可你的胆量为什么那么⼩呢?”韩信闭⼝不答。

这时,看热闹的⼈围了上来,⼩混混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敢和我拼⼀拼吗?你敢,就拿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说完,他叉开两条腿,站在那⾥。

韩信端详了⼀会⼉,趴下⾝⼦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

看热闹的⼈⼀阵哄笑,都以为韩信是胆⼩⿁。

只见韩信站起⾝来,拍拍⾝上的尘⼟,从容地⾛开了。

韩信后来助刘邦奠定汉业,被封为淮陰侯。

汉王五年正⽉,改封韩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

韩信到了⾃⼰的封国,把那位曾经侮辱过⾃⼰、命他从胯下钻过去的⼈找来,任命作巡城捕盗的武官,并且对部下的将领说:“这位是壮⼠,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忍下了这⼝⽓,才能有我今天这样的功业。

”【成长⼼语】成⼤事者,必须忍受得住眼前的屈辱,敢于和命运抗争。

如果⾯对那些⼈的挑衅,韩信⽕冒三丈,⼀怒之下杀了那个⼈,那么,纵使是韩信胜了,也免不得要吃官司。

所以说:“⼩不忍则乱⼤谋。

”该忍的时候就忍,该柔的时候就柔,这才是成⼤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历史典故故事2东⼭再起【出处】《晋书·谢安传》。

【释义】再起:再次出来做官。

⽐喻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喻失势后,恢复⼒量或重新得势。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由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深刻的寓意,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

许多成语都源自历史故事,其中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吧。

1. 不吐不快“不吐”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是楚国文学家兼政治家,他在楚怀王末年因忧国忧民,多次向怀王进谏,但怀王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被怀王排挤。

最终,怀王陷害屈原,将其贬谪到汨罗江。

在江边,屈原写下了《离骚》,表达了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

而“不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离骚》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不吐不快,不吐不快。

”意思是表达了心中的不满,不吐不快。

2. 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是出自《庄子·天地》。

故事讲述庄子的弟子庸人在深山里闻到兽腥味,害怕躲进一个茅屋里,发现墙壁上有一个弓箭的支架和一只茅盏,害怕之余便进屋休息,庸人想到有可能会有蛇而害怕。

庄子知晓后解说外墙上的弓箭、茅盏本身无蛇,屋中的影子是其他物品的影子,曾听说过杯弓蛇影这个成语。

3. 刻舟求剑“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列子·湣王》。

湣王有一个随从在湖边船上放了一把剑,剑掉进湖水里,随从就在船舷上刻记下剑的地方,等水退了过后,随从回来湖边来刻剑,追求剑于水下。

湣王后来告诫随从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见鼠须拔马毛那样的精神原则。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成语并不只是简单的词语或短语,它们背后都有着具体的历史故事或典故。

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智慧,通过掌握并运用这些成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韵味。

因此,学习和运用这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愿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积累这些珍贵的成语,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经典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有寓意的历史典故

经典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有寓意的历史典故

经典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有寓意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经典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供大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才占八斗【拼音】:cái zhān bā dǒu【解释】:才:文才,才华。

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成语故事】: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死后谥名谥思,所以又称陈思王。

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家,而且在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汉末建安时代出现的所谓“建安文学”,其主要代表人物,便是曹氏父子。

而曹植的文才似乎更见突出。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文词富丽,曹操很喜欢他。

曹操在世的时候,他的生活是很安定和优游的,那时他写的文章和诗歌,比较华美;但当29岁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后,他就不断受到打击;到他侄儿曹睿(魏明帝)即位后,受到的打击就更加多了。

由于他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被压抑,生活相当苦闷,因此,这一时期他写的诗歌,能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现他对统治者的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所以曹植后一时期的创作,从现实意义来说,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创作,包括赋颂诗铭和论文,留下的虽然不多,但是旧时作家对他都有很高评价。

例如南朝梁代的诗评家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写道: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朝宋代的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虽然似乎不太满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说它是“但美遨游,不及世事,”但是总的说来,他对曹植还是十分钦佩的,请看他给曹植下了怎样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一石等于十斗)——这真是个有趣的评语。

称誉作者的学问高,文才好,后来就叫做“才占八斗”、“八斗之才”,简称“八斗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韦编三绝(孔子)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手不释卷(吕蒙)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舌战群儒(诸葛亮)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草船借箭(诸葛亮)言过其实(马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过五关斩六将(关羽)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程门立雪(杨时)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夜郎自大郑人买履黔驴技穷
画龙点睛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神话传说中的成语:
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
开天辟地火眼金睛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点石成金
歇后语
1、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2、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3、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鼻子里插葱——装相(象)
5、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6、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7、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8、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9、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0、擀面杖吹火——窍不通
11、竹篮打水——一场空 12、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13、门缝里看人——看扁了 14、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15、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6、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7、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8、竹篮打水——场空
19、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20、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1、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22、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23、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24、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25、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26、打开天窗——说亮话
27、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满载而归 28、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29、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30、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31、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32、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33、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35、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36、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37、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 38、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
39、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 40、猪八戒进女儿国——看花了眼
4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42、八戒的武艺——倒打一耙
43、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眼花缭乱
诗句民谚
吃一堑,长一智。

听其言,观其行。

求大同,存小异。

雷声大,雨点小。

挂羊头,卖狗肉。

前怕狼,后怕虎。

既来之,则安之。

言必信,行必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