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成语,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5条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1、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见《家语》孔子论叔仲会之语。
亦见《大戴礼》及《汉书·贾谊传》、米元章《海岳名言》。
)2、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见《隋书》炀帝赐杨素诏,谓古语也。
)3、十指有长短,痛惜皆相似。
(曹子建诗。
)4、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陈后主诗。
)5、得他心肯日,是我运通时。
(见《翰苑名谈》。
本朝太宗诗“待余心肯日,是汝命通时”。
后唐庄宗每见王庆,则心愤然,李嗣源为之言,庄宗乃引太宗语以答之。
)6、但守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罗大经《鹤林玉露》但以此为俗语,《直方诗话》谓张嘉甫以此为水部贺公所作。
贺于天圣中为郎官云。
郎瑛《七修类稿》又以为宋贺仙翁诗。
)7、在家贫亦好。
(戎昱诗。
)8、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皆杜荀鹤诗。
《坚瓠集》亦载之。
俗语云:势败奴欺主。
)9、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见《古今诗话》。
本大历诗僧元览诗,谓“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10、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曹邺咏李斯诗。
)11、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冯道诗。
)12、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亦冯道诗。
)13、一朝权在手,便是令行时。
(朱湾咏掷笼诗。
一说崔戎酒筹诗。
)14、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林宽诗。
)15、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见《容斋随笔》,盖亦宋人语。
)16、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白乐天《简简吟》。
)17、举世尽从愁里过,何人肯向死前休。
(杜荀鹤诗。
韩昌黎亦有“何向死前休”之句。
)18、最恨年年握针线(多作: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蕴玉《贫女吟》。
)19、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如火如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例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ó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奉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é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假设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发音:pò fǔ chén zhōu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
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到达目的的作法。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
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着军队前去援救赵国。
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
而宋义那么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
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10个

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10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成语名字:焚书坑儒成语发音:fén shū kēng rú成语解释:坑:挖坑;儒:儒生;读书人。
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
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成语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成语繁体:焚書坑儒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焚,不能读作“fěn”。
成语名字:负荆请罪成语发音:fù jīng qǐng zuì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繁体:負荆請辠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荆,不能读作“jīn”。
历史故事的成语(二)成语名字:封金挂印成语发音:fēng jīn guà yìn成语解释:谓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成语繁体:封金掛印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名字:刮目相看成语发音:guā mù 某iāng kàn成语解释: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着成绩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相,不能读作“某iànɡ”。
历史故事的成语10个

历史故事的成语10个作为现代人,我们无法想象古人用无声传递古代故事的传统方式。
虽然当代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轻松地学习历史,但通过学习传统成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故事。
以下是以中华文明为主要来源的10个历史故事的成语。
1. 唇亡齿寒“唇亡齿寒”带有警言之意。
唇是嘴唇,亡是失去的意思,因此,如果嘴唇被割走,就意味着牙齿会受到寒冷。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忽略了自己最亲密的人,那么我们的处境将比他们更加惨痛。
这个成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
据说秦始皇高兴地告诉他的宠臣李德裕,他的弟弟终于死了。
李德裕露出讽刺的表情,因为他知道秦始皇的弟弟是他的好友。
以这种方式打击亲友必然导致自身的悲惨结局。
一些与秦始皇有关的政治权力斗争会逐渐削弱他的统治地位。
2. 万紫千红“万紫千红”这个成语表示多彩和多变。
它来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晚景》诗:“万紫千红拆西风,那知秋色入围墙。
” 这里的“万紫千红”形容秋景的瑰丽多彩,也可以代表丰富多变的自然景色。
3. 轻举妄动“轻举妄动”意为行动不够谨慎,轻浮或虚假。
它源于明朝时期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官员过度放纵自己的故事。
他将家宅购置了十几辆马车,频繁地举办酒会,赌博和热衷于收人贡品。
后来,他随手就砸了一只壶,结果却被指控玩物丧志。
4. 如释重负“如释重负”的意思是:如果什么是你们想扔掉的,而且一旦丢掉了,你们就会感到轻松和自由。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汉代著名的大将霍去病的故事,他在节约粮食和装备方面有着高超的本领。
有一次,他把他们的肥料留在了前线,因此他的回家没有携带任何沉重的东西,他的骆驼可以舒舒服服地走动。
5. 班门弄斧“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来自一个寓言,讲述了一个种树人如何与高明的家伙竞争。
当这个种树人向大家展示他在树上的工作时,有一个人骄傲地兴致勃勃地站起来掌声。
但当他们看到那个人如何精雕细绘一把和锤子相比的斧子时,他们就明白了自己的缺点。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尝试在本领上与高明的人竞争是愚蠢的,因为高明的人的技能和天赋比普通人更加优秀。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李代桃僵: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形容代替别人做事并且做得比原来的人还要出色。
2.画饼充饥: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比喻虚构美好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3.望梅止渴: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比喻在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想念远方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4.画龙点睛: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比喻在作品、事物的关键地方加上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5.鸿鹄之志: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追求高远的志向。
6.亡羊补牢: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事情了差错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7.画蛇添足: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8.杞人忧天:出自《史记·杞梁传》,比喻无事自扰,过分担忧。
9.狼狈为奸: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比喻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
10.一曝十寒: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学习或工作不持之以恒,效果不佳。
11.杯弓蛇影: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因为过分警惕而产生的疑虑。
12.鸡犬不宁: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形容形势紧张,人心惶惶。
13.指鹿为马: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14.三人成虎: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会被当作事实15.守株待兔:源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动努力。
16.背水一战: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处于绝境时,勇敢地进行最后一搏。
17.杀鸡取卵: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贪图眼前的小,而失去长远的利益。
18.破釜沉舟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决不回头。
19.投笔从戎 -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扔掉笔去参加军队。
指文人弃文从武。
20.约法三章 -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
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10个)

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10个)成语名字:焚书坑儒成语发音:fén shūkēng rú成语解释: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
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
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成语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成语繁体:焚書坑儒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焚,不能读作“fěn”。
成语名字:负荆请罪成语发音:fùjīng qǐng zuì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繁体:負荆請辠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荆,不能读作“jīn”。
历史故事的成语(二)成语名字:封金挂印成语发音:fēng jīn guàyìn成语解释:谓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成语繁体:封金掛印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名字:刮目相看成语发音:guāmùxiāng kàn成语解释: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着成绩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惨绿少年“惨绿少年”里的“惨”,通“黪”,指色彩暗淡。
惨绿,浅绿,指服色,并不悲惨,如同现在的很酷,也并无残酷之意。
“惨绿少年”本意是指穿着淡绿衣服的少年,后也指衣着讲究的少年。
“惨绿少年”出自张固《幽闲鼓吹》,它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宰相刘晏的女儿嫁给了礼部侍郎潘炎,他们的儿子潘孟阳出任户部侍郎。
母亲不太看得起儿子,说他才干不够,无能这个高位,总有一天要惹事。
儿子不服气,说同僚都跟自己差不多的料,谁也不比谁强。
母亲不信,于是叫儿子请了他的同僚回家吃饭,并躲在屏风后面偷偷看这些少年。
看完了,放下心来,说果然都不是特别出色之人,独独又问,"末座惨绿少年何人?"原来是补阙杜黄裳。
潘夫人感叹,"此人器宇不凡,将来必然成为一代名相。
"这个惨绿少年杜黄裳果然争气,后来荣登宰甫,一反过去朝廷对藩镇的软弱姑息,力主"以法度整顿诸侯",在不长时间内即讨平西川、夏绥诸处叛乱,令唐之威令,几于复振,这就是著名的元和中兴,而唐宪宗都说全是杜相的功劳。
杜相虽然在政治上态度强硬,但在生活上却雅澹宽仁,修养极好。
所以惨绿少年一词用来指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蹇人上天蹇人,不是指一个寨子的人,它是跛足的意思。
一个跛足的人心心念念想上天,不就跟“夸父逐日”一样,充满美好的浪漫主义色彩吗?其实不是,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五行志一》,故事是这样的:西汉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有个叫隗嚣的人,少年时因为生病而脚跛了,但他的野心并不小。
他在天水起兵反莽想称帝,后来屯据陕甘一带,却被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军歼灭。
在他称帝前,天水一带流传着一首童谣:“出吴门,望缇群。
见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这首童谣讽刺隗嚣,你一个跛脚汉,口口声声“要上天”,如果你都能上天去,地上早就走光没有人了。
此后,“蹇人上天”被人们用来比喻不可能之事。
没想到,“蹇人上天”还真的和“你咋不上天”这句流行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博士买驴博士,是古时官名,博士确实去买驴了,但这并不是这个成语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成语出自大名鼎鼎的《颜氏家训》:说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
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
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
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
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
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
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后来人们便用“博士买驴”来形容写文章或讲话不得要领,虽然写了一大篇,说了一大堆,却都离题很远,这就叫"博士买驴",或叫"三纸无驴",也就是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冬日可爱冬日才可爱?春日、夏日、秋日表示不服…其实,之所以“冬日可爱”那是有来历的,据《左传》记载:晋襄公死后,公子雍即位,太子夷皋是婴儿,他母亲就找大臣赵盾论理。
赵盾担心秦国会出兵干预,结果还是引发两国战争。
赵盾独断专行引起大夫贾季的不满。
狄国侵犯鲁国,赵盾便叫贾季去责问酆舒。
酆舒便吐槽赵盾道:“赵盾的爹是冬日之日,这小子是夏日之日。
”由于这个槽吐得比较含蓄,后来杜预注解《左传》时在此处补充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让赵盾受到了二次伤害。
后来,“冬日可爱”渐渐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余桃啖君余桃啖君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讲的是卫灵公和弥子瑕的故事:说当时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
那时,弥子瑕还很受卫灵公宠爱。
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
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卫灵公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
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
”又一次,弥子瑕陪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
卫灵公笑着说:“ 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
”等过了几年后,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宠爱,一次无意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脱口而出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
只在于卫灵公不喜欢他了…所以后世便用“余桃啖君”来比喻爱憎喜怒无常。
八公草木八公草木?为什么不是九公、十公呢?这个成语这是用来形容人的一种情绪——紧张。
“八公草木”出自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前秦苻坚野心勃勃仗着兵多企图灭了东晋,却被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
乱战中,苻坚登上城墙,看见晋君阵容整齐已然有些畏惧。
后晋军设计围攻秦军,秦军大败,损失惨重,余部四散而逃。
忙于奔命的秦军看到八公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可谓是吓破了胆。
所以后世便用八公草木形容一个人的紧张和恐惧情绪。
一龙一猪看到这个成语大家一定很奇怪,龙和猪压根就不是一个层面的物种,怎么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成语中呢?其实,“一龙一猪”是一个劝学成语。
这里的“龙”和“猪”都是一种拟人手法,这个成语的创造者是韩愈:韩愈有个儿子叫韩符,打小就不爱读书,于是,大文学家兼诗人的老爹就写了一首诗劝勉儿子:《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这首诗意思很简单,就说两家都有儿子,长大后一个成为了人中龙凤,一个却是和猪一样依旧好吃懒做。
但这首诗的潜在意思是,儿子啊,你的爹我是“龙”,你的哥哥们也是“龙”,可你怎么却像头猪呢?还不赶紧学习,不然一辈子就都是“猪”了。
韩符也被老爹这首诗给吓到了,从此开始发奋读书。
所以后世便用一龙一猪来比喻同一个起跑线的两人,高下却判别极大。
破马张飞这个成语源自张飞和马超的一场争论,据传,张飞与马超曾有一段经典对话:张飞:“人马并驰,疾而速……”人和马一同飞驰,那速度很快马超:“若人无能,良驹何用?”假如我自己本人无用,那麼好马又有什麼用呢?张飞误以为其意思是:“你这么无能,就算给你一匹好马也无用”,便试探说:“人无用,何人有用?”我没有,谁有用?马超以为张飞是赞叹马超的才能,便说:“人已无用,何人皆有用”我没用,其他人都有用接着,张飞以为意思是:“你没有,其他人都有用”,便一拳打在马超脸上,说道:“此等破马!”这个没用的马超和他的马。
后来,人们用“破马张飞”形容一个人手舞足蹈,张牙舞爪,风风火火的样子。
下马冯妇“下马冯妇”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重操旧业的人,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战国时期,晋国有个猛男叫“冯妇”,虽然名字很女性化,但他却是个像武松一样能赤手空拳打老虎的勇士。
后来他决定要好好读书,做善士,就收山不打了。
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
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
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干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
后来,“下马冯妇”用来比喻那些干回老本行的人。
莼羹鲈脍这个成语不简单,短短四个字便囊括了两道名菜——莼菜羹和鲈鱼脍。
可要是因为名字是两道菜,便觉得这个成语“很好吃”的话,那就闹笑话了!“莼羹鲈脍”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沉重的,它包含了游子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
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
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
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
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天下战乱纷纷,战祸不断。
凡有名气的人都想退隐。
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
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
然而要断然放弃眼前的功名利禄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迟迟未作出最后的决定。
一年秋天,季鹰在洛阳感受秋风阵阵,似乎带来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
接着,他又回忆起家乡吴地莼菜羹和鲈鱼脍等佳肴美味,更觉得乡情无法排遣。
于是,他自然自语地说: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
既然故乡如此值得留恋,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几千里之外,去博取什么名位呢?接着他毫不犹豫地辞了官,千里驱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后人用“莼羹鲈脍”或“季鹰思归”等来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事顺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