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合集下载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供大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狗尾续貂【出处】《晋书·赵王伦传》。

【释义】续:续接;貂:一种皮毛珍贵的动物,古代皇帝的侍从用貂尾装饰帽子,由于封官太多,以致貂尾不足,只好用狗尾代替。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历史典故】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南凤手里,贾南凤生性凶狠狡诈,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赵王司马伦采纳了手下谋士孙秀的建议,以贾南凤谋害太子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南凤,自封为相国。

后来,他又借掌管宫中禁军之机,发动政变,废掉了晋惠帝,自己当了皇帝。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封文武百官,包括孙秀、张林等帮助他篡位的人。

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许多仆人也都跟着他飞黄腾达了。

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貂尾不够用,只好用颜色和形状与貂尾相似的狗尾来代替。

每次上朝的时候,殿上的大臣挤得满满的。

由于当时的官员太多,百姓议论纷纷,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

”用来讽刺朝廷,意思是,朝中的官员太多了,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

司马伦的政权很快就被推翻了。

【成长心语】美好的东西总是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的,但同时,人们更愿意它长久地美好下去,正如故事中的官吏一样,他们希望自己和之前的官吏相同,但他们忽略了代表身份的东西,反倒成了让他们出丑的“元凶”。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在你开始做之前,请认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有把握将美好延续下去,因为有了之前的开门红,接下来的必定要更好,才不至于让人失望,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

唯有道行足够深的人,才能将“貂”续得完美。

成语典故故事2退避三舍【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 班门弄斧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

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

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

”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

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

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

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

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

经典的历史成语故事五篇_5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经典的历史成语故事五篇_5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经典的历史成语故事五篇_5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的历史成语故事五篇,供⼤家参考。

历史成语故事1【成语】:别⽆长物【拼⾳】: bié wú cháng wù【解释】:长物:多余的东西。

除⼀⾝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指⽣活俭朴。

现形容贫穷。

【成语故事】:别⽆长物这则成语的长物是指多余的物品。

表⽰除此外别⽆他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恭传》,恭⽈:吾平⽣⽆长物。

东晋时有个读书⼈,名叫王恭。

他⽣活俭朴,不图享受,⼈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个有⽤的⼈。

有⼀年,王恭随⽗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在⼀张⽵席上促膝谈⼼。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下的席⼦⾮常光滑,感到很舒服。

他⼼想王恭从盛产⽵⼦的会稽来,⼀定带了不少这样的⽵席,就称赞了⼀番这张⽵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张⽵席。

王恭听了,毫不犹豫地将⾝下这张⽵席赠送给王忱。

王忱千恩万谢地⾛了。

其实,王恭只有这张⽵席。

送掉后,他就改⽤了草席。

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忝表⽰歉意。

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历史成语故事2【成语】:别有天地【拼⾳】: bié yǒu tiān dì【解释】:天地:境界。

⽐喻另有⼀番境界。

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胜。

【成语故事】:“别有天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另有⼀种境界。

也形容风景引⼈⼊胜。

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太⽩全集.⼭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笑⽽不答⼼⾃闲。

桃花流⽔杳然去,别有天地⾮⼈间。

李⽩,字太⽩,⾃号背莲居⼠,是我国唐代最伟⼤的诗⼈之⼀。

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今⽢肃天⽔附近),先世因罪迁居西域,出⽣在碎叶(今独联体境内),在绵州(今四川绵阳)的青莲乡长⼤。

简单有意义的历史成语故事_5个历史故事成语

简单有意义的历史成语故事_5个历史故事成语

简单有意义的历史成语故事_5个历史故事成语在中华⽂化这座花园中,成语⽆疑是最缤纷的⼀朵奇葩。

作为中国⼈最熟悉、最常⽤、最喜爱的⼀种⽂化形式。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简单有意义的历史成语故事,供⼤家参考。

历史成语故事1【成语】:城下之盟【拼⾳】: chéng xià zhī méng【解释】:指在敌⽅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成语故事】: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个⼩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

当时强⼤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

据《左传·桓公⼗⼆年》载,有⼀次,楚国侵略绞国,集中兵⼒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

绞国⼈坚决保卫,严守不出。

楚军⼀时倒也攻它不下。

“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

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兵保护,他们见了⼀定会出来抓的。

”带兵的将领,依计⽽⾏。

绞国⼈果然出来,⼀下就抓去了30个楚国⼈。

第⼆天,绞国⼈更加⼤胆,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追到⼭⾥去抓打柴的楚国⼈。

楚军预先在⼭⾥设下埋伏,这时就⼀⾯堵住北门,⼀⾯伏兵齐起,把绞国打得⼤败。

于是强迫绞国订⽴了“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兵临城下(或⼤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的屈辱性条约。

《左传·宣公⼗五年》记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这样的话。

那时,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

城⾥的宋国⼈,既没有吃的粮,也没有烧的柴了,很是恐慌。

于是派华元趁⿊夜悄悄潜⼊楚军主将⼦反的营帐,⽤⾮常强硬的⼝⽓,对⼦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

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死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

历史成语故事2【成语】:乘风破浪【拼⾳】: chéng fēng pò làng【解释】: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

古代成语故事大全(5篇)

古代成语故事大全(5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古代成语故事:⽆所适从 北朝时期,齐国的魏兰根,相貌奇伟,卓有见识,学富五车。

魏兰根的母亲去世后,要葬在常⼭郡境内。

当地有⼀个董卓的祠庙,祠堂周围长了⼀⽚柏树。

魏兰根开诚布公地说:“董卓活着时是*⾂,他的祠堂不该保存下来。

”就命⼈把柏树全部砍伐⼲净,给他母亲做了棺材。

别⼈推⼼置腹地劝他这样恐怕会不吉利,但魏兰根却置之不理。

有⼀年,秦陇⼀带闹饥荒,可官府却丝毫不肯减轻税赋,结果发⽣农民起义。

朝廷命令⾏台萧宝夤带兵讨伐起义军占据的宛川,当时任岐州刺史的魏兰根,也跟随萧宝夤的部队齐⼼协⼒共同作战。

起义军很快失败了,宛川城被攻陷,官军抓获了⼤批俘虏。

萧宝夤从中挑选了10名美⼥,赏给魏兰根做婢妾。

魏兰根很不赞成,他开诚相见地说:“宛川县地处偏远,地头蛇势⼒很强,皇室的恩威则⽐较薄弱,因此⽼百姓才感到⽆所适从,结果因此才误⼈歧途,卷⼊了叛乱⾏动。

如今朝廷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百姓饥寒,朝廷应该给他们送⾐送粮,关⼼感化他们,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活才对,怎么还可以把他们发配为奴仆呢?”于是他把这些⼥⼦全部遣返家乡。

2.古代成语故事:图穷⼔见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地图作为礼物去见秦王赢政,秦王赢政接见了他。

荆轲当着他的⾯打开地图,裹在地图中的短剑露出来了。

荆辆⼀⼿抓住秦王的⾐袖,⼀⼿举短剑便刺。

但是他没有刺中,秦王如惊⼸之鸟慌忙拔剑,⼀时⼜拔不出来,吓得他绕着柱⼦逃跑。

荆柯紧追不舍,朝廷上的⼤⾂们慌了⼿脚,他们⼿中都没有兵器,卫兵⼜全在殿下,没有命令不得上来。

这时秦王的侍医夏⽆且,急挥药袋抽打荆轲,这才使秦王政得以惊慌失措地拔出剑来,他刺断荆柯的左腿,荆轲向他抛出短剑,但没有击中,结果被秦始皇擒住并杀死了。

四字成语历史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历史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历史故事大全1. 胸有成竹: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范蠡的美男子,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才,通晓天文、地理、策略等各种知识。

一次,范蠡与楚王讨论军事问题,他先画出一幅草图,然后胸有成竹地向楚王讲解,让楚王非常佩服。

2. 龙飞凤舞:据说三国时期,孙权的侍卫中有一位名为岳靖的武将,他擅长使用长矛,其矛法舞动起来像龙飞凤舞般绚丽多姿,后来这个成语就以岳靖的武功命名。

3.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楚国太子勾践被越王勾践所俘虏。

越王勾践为了让太子勾践忘记楚国的荣耀,命令他每天睡在草席上、吃黄豆,夜间则躺在石头上。

太子勾践忍辱负重,苦练武艺,最终在越国打败了越王勾践,重振楚国荣光。

卧薪尝胆也就成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象。

4. 守株待兔:据说战国时期,有一个农夫非常贪心,一天发现一只兔子撞在了他的树枝上死了。

他误以为是自己的树枝“神助”,于是每天守在树下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了贪心的自我陷阱。

5. 金玉满堂:古代富商刘太真,有个习惯是在洗澡的时候用自己的财宝铺成地板,享受“金玉满堂”的感觉。

有一天,他忘了一枚金戒指在地上,结果被用水仙草汁洗澡的儿子发现后,躲着卖掉它,从此开始走上“不治之路”。

这个成语意味着富贵之人必须要谨慎守护自己的财富。

6. 百年树人:传说宋朝画家吴道子年过八旬,得知爱徒张旺已成名,为纪念自己的恩师,张旺不顾年老体弱爬上高山,找到一颗古树,削下树皮,画了一幅神仙图像在上面,并挂到了树上。

如今这棵古树生长茂盛,百年后的树上,仍能看到神仙图像,也因此有了“百年树人”的说法。

7. 见贤思齐:西周时期,周公旦当国,礼贤下士,后来接连招纳了许多有才智的人,有人认为这些人违背了天下的同心协力,“以议者满庭”,周公就让这些人一起推托了。

后来他们想明白了周公的用意,主动争论,最终形成共识,感叹周公“别成一家而治天下”。

8. 不遗余力:记载西汉时期大将军韩信治军很厉害,有一次出征,他在领兵进攻敌军瞬间,迅速运用兵法、军事策略,竭尽全力打败了敌军,战功显赫。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成语是学习历史知识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成语当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1.坚贞不屈【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

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

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

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2.老泪纵横【解释】纵横:交错。

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反义词】笑逐颜开、眉开眼笑【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种惨境。

邻居问他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并诉说家乡的苦难:地没有耕种,孩子们被逼去打仗……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3.近水楼台【解释】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

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反义词】隔岸观火【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4.鸡鸣狗盗【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相近词】旁门左道【反义词】正人君子【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

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5.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6.盲人摸象【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巧夺天工东汉末年,上蔡县令甄逸有个女儿,长得十分漂亮,后来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丕。

曹丕建立魏国当了皇帝,甄夫人也就被立为皇后。

曹丕对她宠爱有加,百依百顺。

当时甄夫人已经四十岁了,为了能得到曹丕长久的宠爱,每天都要精心打扮自己。

据说在甄夫人的庭院里,有一条漂亮的绿蛇,嘴里含着一颗红色珠子。

当甄夫人梳妆时,这条蛇就在她眼前盘成一个奇特巧妙的形状,并且形状每天一换。

甄夫人就照蛇的形状梳理发型,精巧的程度胜过天然。

人们都称这种发型为“灵蛇髻”。

曹丕每次看见皇后,都觉得她依旧年轻漂亮,十分喜欢她。

甄夫人不但美貌如仙,而且善良聪慧,很有才情。

相传曹植的《洛神赋》就是出于对甄夫人的仰慕而写的。

但是,随着年华的消逝,即使再精致巧妙的梳妆,也无法改变甄皇后失宠的命运。

年轻的郭皇后终于替代了她的地位。

而她由于对此不满,惹怒了曹丕,最后被他下诏赐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卧薪尝胆
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作战,越国兵败投降,越王勾践被迫前往吴国服役,他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主人公了。

在吴国,勾践身穿粗布衣裳,每日为吴王夫差养马驾车。

其妻也如仆人一般,身着布衣,每日清早便起身打扫灰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了折磨和羞辱。

终于在三年后,吴王夫差觉得勾践的确甘心臣服,已不可能起兵反抗,就把他及其妻子、随从释放回国。

勾践深觉自己应没齿不忘战败之痛、服役之辱,暗暗发誓一定要雪耻报仇。

他回国后,仍穿粗布衣衫,吃粗茶淡饭,以柴草为褥。

他冬天抱着冰块睡觉,夏天烤着炭火入眠。

在自己卧榻之侧,勾践挂上苦胆,每天都去尝一口胆汁,借此时刻激励自己的复仇意志。

越王勾践处处身体力行,励精图治,使越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

负荆请罪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

”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

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


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望梅止渴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时,部队行军长途跋涉,路上又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士兵们都很口渴。

曹操为了不耽误行军,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出口水。

终于到达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四面楚歌
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队伍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
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

赵王歇、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

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

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

可是,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队伍就不能经常吃饱。

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

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

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

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

”陈余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队伍不用欺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

现在韩信的队伍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

”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
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

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

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队伍。

韩信对部下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攻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

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

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

”韩信对手下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

”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

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

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

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于是队伍大乱,纷纷落慌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
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