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2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2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2陆永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是南宋末年的重要爱国词人。

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曾在对策中痛斥过宰相贾似道。

一二七六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从此他便隐居,直到逝世。

当时一部分南宋宗室、官员和军队通过海路逃到南方,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刘辰翁内心很向往他们。

这首《柳梢春》正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词的题目叫《春感》。

本来,春天总是叫人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

可是,对于刚刚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有欣赏春天景致的心情的。

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享受,便向南宋大举进攻,疯狂掠夺和压迫南方的各族人民。

元军占领临安后,给杭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座繁华的南宋都城,突然变成了元军逞凶纵欲的乐园。

词人看到此情此景,真是悲愤交集,内心充满了难以忍受的痛苦。

这首词的上片,正是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

“铁马蒙毡”以下三句说:南宋灭亡了,临安已变成蒙古统治者的天下,元军的铁骑到处横冲直撞、为所欲为。

看到的是一片残破的景象,听到的是遍地哭泣之声。

甚至,连那往日为人们照明的花灯,似乎也在流着痛苦的泪水。

阳光明媚的春天并没有能够使人们精神愉快。

春天呵!你不该又进入这座遭到浩劫而布满愁容的城市。

这样的词句简直是作者泪水的结晶,可以看出,词人的痛苦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铁骑”,指元军强大的骑兵。

“蒙毡”,为了保暖,在战马身上披盖着的毡毯。

“银花”,花灯。

“愁城”,指沦陷的临安城。

听惯了本地音乐、看惯了本地戏剧的人,不大习惯欣赏外地的音乐和戏剧,这也是常有的事。

可是,作者厌恶蒙古族的音乐和戏剧却不仅仅是出于不习惯,他是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和对元军的仇恨。

“笛里番腔”三句说:笛子吹奏蒙古族的曲调,街头上演出的蒙古族的杂戏、鼓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哪里象是歌声呢?“番腔”,原指少数民族的腔调。

【古诗文阅读】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古诗文阅读】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柳树嫩绿,春意盎然刘辰翁铁马被毛毡覆盖,银花流泪,春天进入悲伤的城市。

在长笛中,你在街上打鼓,而不是唱歌。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笔记: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标题是“春情”,也唱元宵节。

⑵铁马:指战马。

陆?《石阙铭》:“铁马千群。

”(3)金银花:烟花,俗称“放花”,苏味“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相结合”在杜甫的春天观中,“流泪”也使用了“感觉时花儿飞溅眼泪”的意思。

⑷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

(5)指蒙古族流行歌曲和杂剧。

周邦彦的《西河》:“酒旗鼓在这座城市很受欢迎。

”⑹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7)战车下:在皇帝的战车枢纽下,首都的名字仍然被称为。

⑻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1.这个词的上半部分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单词和句子进行分析。

(5分)2.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6分)(3)这个词是关于元宵节的感觉,但电影说的是“银花落泪”。

使用什么样的修辞?它展示了当时整个城市的景象?(4分)(4)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

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5)词的尚阙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城”的“悲”?(4分)参考答案:1.通过想象(虚实结合)描述临安市的元宵节场景。

刘辰翁《柳梢青 春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 春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柳梢青春感》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①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②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③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④【注释】①铁马:指元朝南侵的大军。

蒙毡:冬天在战马身上披一层毡子保暖。

银花:花灯。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这三句指元兵入侵,故国覆亡。

②番腔:少数民族唱的腔调。

戏鼓:指蒙古族的鼓吹杂戏。

不是歌声:唱得不成曲调。

这里鄙夷少数民族音乐戏曲,意即怀旧。

③“想故国”句:用南唐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语意。

④辇(nian,碾)下:京都。

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生活。

海上: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的故事。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刘辰翁《虞美人》:“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译文】蒙古族的铁骑披挂着毡子,元宵节的花灯挥洒着泪滴,春天悄悄来到了弥漫着愁云的荒城里。

笛子里演奏出异族的腔调,街头上传来了杂戏的鼓声,这一切都唱不成曲调。

最使人难堪的是凄然独坐,面对青灯。

不由回想起故国情景:高台上欣赏月色,是那样的皎洁清明。

京都当年的美好风光,山中眼前的隐居生活,我只能效法苏武牧羊北海,矢志不渝。

【赏析】词人隐居山中,阔别旧都。

然每逢佳节,依然感慨万千。

上片凭想象落笔,写元军铁蹄蹂躏下,今日元宵临安城的悲苦愁怨,凄凉冷落。

下片直抒胸臆,突出欲说还休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①,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②,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③。

【注】①三径:原指庭中小路,引申为隐士居住之所。

②金马门:汉代宫门。

汉武帝时,曾命学士东方朔、主父偃等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

③扬雄:汉代学者,善作赋。

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赏析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⑴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⑵铁马:指战马。

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⑶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⑷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

⑸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⑹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⑺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⑻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1.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2.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

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参考答案:1.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

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

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或:乐景衬哀情。

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

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柳梢青》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柳梢青》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柳梢青》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柳梢青①清•蒋春霖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

白楝②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③,任倚遍,红阑④未温。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

【注】①柳梢青:词牌名。

②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

③斜曛:夕阳斜照。

④阑:栏杆。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面面。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

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句中画面。

需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再现画面即可。

这句词的意思是:楝树开满了白花,海棠花谢了,不知不觉已经黄昏。

描绘画面时,紧扣“花开”“花落”“黄昏”等词语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这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因为春天易逝而产生的愁绪比作是春云,以有形之物喻无形之愁,巧妙的化虚为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因为春天易逝而产生的春愁之深之重。

与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庭院中的楝树开满了白色的花,海棠花朵朵凋零,随风飘落,不知不觉已到黄昏。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愁比作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重。

示例2:运用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将无形的春愁比作有形的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重。

译文:春天芳草侵阶,门庭冷落,清明节已经过了,因为整天沉湎酒中,不但无心外出赏春,就是当繁花凋谢之后,也未能一踏香尘。

白楝花刚刚开发开放,海棠花已凋落落,黄昏在愁闷中不知不觉降临。

尽管春寒已过,东风送暖,夕阳残照,依遍栏杆,毫无暖意。

春天的愁绪,被春风越吹越浓,恰似一片春天的云。

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这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派词人刘过所创作的一首词,是刘过在与卢梅坡分别后所写的一首词。

原文: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柳梢青·春感字词解释:(1)泛菊杯深:化用陶渊明诗,写重阳佳节两人共饮菊花酒。

泛,漂浮。

深,把酒斟满。

(2)吹梅角远:化用李清照诗,写在春天时候他们郊游赏梅。

梅:梅花。

角:号角,这里指笛声。

远:指笛声悠远。

(3)浮萍: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

可入药。

吹梅:吹奏《梅花落》。

柳梢青·春感翻译:回忆当年,你我同在京城,共饮菊花酒,同听悠远的《梅花落》笛曲。

你我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离别之后,让人怎么不伤心动情?梦里也曾几度相会,但是梦醒后,因为见不到友人,又失魂丧魄,六神无主,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后半夜的相思,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友人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友人的舟旁。

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试题:(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4分)答案:(1)“聚散匆匆”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1分)。

结构上,聚散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2分)。

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1分),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1分)。

柳梢青·春感创作背景: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柳梢青·春感赏析: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人们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古代诗歌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

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

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

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 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 “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 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2. 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1. C 12. 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

“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想感情的总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

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

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

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6.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过秦论》中“,”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2)《蜀道难》中想象鸟兽难以逾越来映衬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3)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手法。

《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借月烘托离别之情。

15.C “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错。

16.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

“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想感情的总括。

17.(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地,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