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肺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 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 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桑杏贝母豉沙参,栀皮梨皮顿服珍, 清宣温燥润肺咳,外感温燥此方存。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温燥证)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 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 燥。 辨证加减: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萎 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 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改 投清燥救肺汤。
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 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梗荆陈甘, 宣利肺气疏风咳,风邪犯肺姜汤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 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辨证加减: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 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 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 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 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 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 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 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儿科学肺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儿科学肺系病证[单选题]1.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位主要在肺,常涉及的脏腑是A.脾肾B.心肝C.脾胃D.肝肾E.心肾正确答案:(江南博哥)A参考解析:本病病机主要在于正虚邪伏,病位主要在肺,常涉及脾肾。
掌握“肺系病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知识点。
[单选题]3.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应选的方剂是A.补中益气汤B.黄芪桂枝五物汤C.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D.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E.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肺脾气虚证证候: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少气懒言,气短,自汗多汗,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治法:补肺固表,健脾益气。
代表方剂: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掌握“肺系病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知识点。
[单选题]5.诊断0~2岁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其中1年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是A.5B.6C.7D.8E.9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掌握“肺系病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知识点。
[单选题]6.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的表现不包括A.面黄少华B.腰膝酸软C.少气懒言D.自汗多汗E.脉无力,指纹淡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证候: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少气懒言,气短,自汗多汗,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腰膝酸软,属于肾虚症状。
掌握“肺系病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知识点。
[单选题]7.反复呼吸道感染,营卫失调证的主治方剂A.桂枝汤B.麻黄汤C.小青龙汤D.黄芪桂枝五物汤E.玉屏风散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反复呼吸道感染,营卫失调证证候:反复外感,恶风、恶寒,面色少华,四肢不温,多汗易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代表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掌握“肺系病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知识点。
[单选题]8.治疗小儿风寒感冒的首选方是A.麻黄汤B.杏苏散C.小青龙汤D.新加香薷饮E.荆防败毒散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风寒感冒证证候: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不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中医肺系病证的辨主症及治则治法

中医肺系病证的辨主症及治则治法一、辨咳嗽由于邪阻于肺,肺失宜肃,肺气上逆而作。
据其病程的久暂,可分为暴咳与久咳两类。
暴咳,病程短,外感所致,每多夹有表证,分为风寒、风热、风燥等。
久咳,病程长,内伤所致,多伴他脏形症,常因感受外邪发作或加重,分为湿、气火、阴虚、气虚等。
二、辨喘以呼吸喘促,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
主要病机为肺气升降出入失常。
辨证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实喘,由外邪、痰浊壅肺,肺气失于宣降所致。
多呈急性发作,呼吸深长有力,气粗声高,脉数有力。
虚喘,由于久病体虚,精气亏损,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
病程迁延不已,病情时轻时重,呼吸短浅难续,气声低,脉来微弱。
三、辨痰此痰指有形之痰液。
由于肺气失于敷布,津液停聚而成。
可从痰的色、质、量、气味等辨其病理性质。
外感时邪所致之痰,病程短,多伴表证,有风寒、风热、痰热、风燥等不同。
内伤之痰,多属久病,反复缠绵,有肝火、脾湿、寒饮、气虚、阴虚之别。
四、辨咳血多为火盛伤络,络损血溢,或阴虚火旺,灼伤肺络所致。
常分虚实两类。
属实热证者,咳痰带血,血色深红,或咳血量多。
属于虚者,常为阴虚所致,症见干咳痰少,痰中带血,血色鲜红,时作时止。
五、辨失音语声嘶哑,或而不能出声者为失音。
分虚实两类。
实证,属外感,时邪阻遏肺气,会厌开合不利所致,多为猝发,称为“暴喑”,伴有风寒、风热表证。
虚证,属内伤,因阴精内耗,咽喉、声道失于滋润,以致发音不利,大多由渐而成,又称为“久暗”。
六、治则治法肺实者,宜疏邪祛痰利气。
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宜清肃。
肺虚者,应辨其阴虚、气虚而培补之。
阴虚者,滋阴养肺;气虚者,补益肺气;气阴两虚者,治当兼顾。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概念】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伏为其特征。
【病因】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常以风为先导)【病机】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小结】①病位及脏腑:肺卫受邪②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③病性:外感表实证④预后一般良好⑤病机关键: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诊断依据】①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
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②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忽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感冒和风温的鉴别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甚至昏迷、惊厥、谵妄等入里症候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辛温发汗;风热证→辛凉清解;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第二节咳嗽【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内邪干肺(痰与火)【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课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辩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症候虚实【治疗原则】外感:祛邪利肺;内伤:标实为主:祛邪止咳本虚为主:扶正补虚【证治分类】(外感+内伤)第三节哮病【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病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诊断依据】①呈反复发作性。
中医肺系病证理论及从胃论治的探讨

生, 提高 存 活 率 和 延 长 生 存 期 , 患 者 的 生 活 质量 大 大 提 高 。 使 综 上 所 述 , 慢 阻肺 ” 期 诊 断 是 防 治 “ 阻 肺 ” 最 重 要 的 “ 早 慢 的 第 一 步 , 有 早 期 诊 断 就 谈 不 上 早 期 治 疗 , 有 脚 踏 实 地 地 做 没 只 好 “ 阻 肺 ” 期 筛 查 工 作 , 能有 效 做 好 早 期 防 治 工 作 。 慢 早 才
[ ] 肖立 宁 , 桂香 , 瑞 慧 , . 性 便 秘 临 床 特 点 及 相 关 因 素 调 查 3 李 耿 等 慢 1 7例 E] 世 界华 人 消 化 杂 志 ,0 0 1 () 4 34 7 7 J. 2 1 ,8 4 :1 —1 . [ ] 赵 贞 贞 , 征 , 琳 , . 性 便 秘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及 影 响 因 素 研 究 4 林 林 等 慢 [] 护 理 学 杂 志 ,0 0 2 (7 :-1 J. 2 1 ,5 1 ) 91. [ ] 吴 嘉 垤 , 晓红 , 巍 . 性 慢 性 便 秘 的 特 点 分 析 : 中 心 横 断 面 5 刘 刘 女 多 临 床 调 查 口] 中华 医学 杂 志 ,0 9 8 (8 :2 51 5 . . 2 0 ,9 1 ) 15 —28 [] 张怀星. 6 慢性 便 秘 I床 特 点 及 相 关 因 素 调 查 [ ] 中 国 医 药 科 学 , 临 J.
*江 西 省 吉 安 市 中 心 人 民 医 院 (4 0 0 ; 西 省 吉 安 市 吉 州 区疾 330)江 控 中 心 ( 4 00 330) 21 0 2年 5 2 日收 稿 月 2
目前 病 情 进 展 程 度 。这 一 简 便 的检 查 方 法 将 有 望 推 动 “ 阻 慢 肺 ” 期 防 治 策 略 的提 升 。它 适 应 了 社 区 早期 筛 查 及 早 期 干 预 早 防治 。简 单 的 社 区 干 预就 可 以减 少 “ 阻肺 ” 慢 的危 险 因 素 , 显 能 著 降 低 肺 通 气 功 能 下 降 率 , 过 改 变 生 活 方式 ( 戒 烟 等 ) 治 通 如 和
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引言中医肺系疾病包括多种常见疾病,如感冒、哮喘、肺炎等,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困扰。
为了有效治疗这些疾病,中医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原则,本文将对这些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肺系疾病治疗原则1.根据症状辨证施治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具体来说,根据痰的性质(黄色、白色、粘稠等)、咳嗽情况(干咳、咳痰、痰多等)以及其他相关症状(鼻塞、喘息等),中医可以判定疾病所属的证候类型。
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疏风散寒、燥湿化痰中医认为有些肺系疾病是由于风寒湿痰侵袭所致。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常常会运用疏风散寒、燥湿化痰的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引起的肺系疾病,中医常使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草果、苏子、陈皮等。
对于湿痰较重的疾病,中医则会使用干燥化湿的药物,如白术、炒山豆根等。
3.温肺化痰对于咳嗽咳痰较重的疾病,中医重视温肺化痰的治疗方法。
温肺化痰可以促进痰液的代谢和排出,减轻症状。
中医常使用一些温化痰药物,如桔梗、白芥子、半夏等。
4.滋阴润肺对于病情较重,引起肺系疾病的阴液不足的患者,中医会选择滋阴润肺的治疗方法。
滋阴润肺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
常见的滋阴润肺药物有沙参、麦冬、黄耆等。
5.辨证施治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
不同的患者,即使是相同的病症,也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因此治疗手段会有所不同。
中医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望诊、闻诊、切诊等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给出治疗方案。
6.调理体质中医注重调理体质,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具体来说,中医会根据中医辨证结果,选用调理体质的药物,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7.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原则是与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在草药配方、穴位治疗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相结合,综合治疗肺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考试题库(三)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考试题库(三)1、单选患者张某,女性,23岁。
2日前不慎感寒后出现喘逆上气,胸胀而痛,鼻煽,咳吐黄稠痰,恶寒无汗,身痛口渴,苔黄质红,脉浮数。
方药宜用()A.定喘汤B.麻杏蒌石(江南博哥)汤C.麻杏石甘汤D.苏子降气汤E.清金化痰汤正确答案:C2、单选张某,男性,45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荆防达表汤B.银翘散C.新加香薷饮D.参苏饮E.加减葳蕤汤正确答案:A3、单选肺痨以潮热骨蒸为主时,应首选下列何方()A.黄芪鳖甲散B.补天大造丸C.柴胡清骨散D.当归六黄汤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C4、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肺痈的病理表现阶段的是()A.表证期B.成痈期C.成脓期D.溃脓期E.恢复期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肺痈四期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成脓期不属于肺痈的病理表现阶段。
5、单选朱某,男性,66岁。
20年前有肺结核病史。
现症: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咳声不扬,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其诊断是()A.肺痿之肾虚血瘀证B.肺痿虚寒证C.肺痿虚热证D.肺痿之上热下寒证E.咳嗽之风燥伤肺证正确答案:C6、单选乌某,女性,35岁。
1周前,咳吐大量脓血腥臭痰,现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舌质红,苔薄,脉细。
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苇茎汤B.加味桔梗汤C.沙参清肺汤D.银翘散E.桔梗杏仁煎正确答案:E7、单选虚体感冒气虚感冒证,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应加用()A.沙参、麦冬B.麻黄、桂枝C.黄芪、白术、防风D.地黄、当归E.藿香、佩兰正确答案:C8、单选男性,35岁。
咳嗽,咯吐大量脓血臭痰,胸痛而满,身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实。
此证治疗时应重用下列哪一味药()A.银花B.桔梗C.芦根D.苡仁E.冬瓜仁正确答案:B9、单选患者女性,30岁。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精)

3.
在一般情况下, 多逐渐演变为成痈期, 溃脓期, 随着大
量腥臭脓痰的排出, 可进入热势渐退、痰量日少之恢复期, 此
时多见气阴两虚之证。 (顺证)
4. 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 因正气虚弱, 或 肺有郁热, 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化。 (逆证)
5. 在溃脓期, 若热毒壅盛而内陷, 亦可产生内闭外脱之危 象。
讨论范围
肺 痈 肺脓肿及化脓性肺炎
肺坏疽
支气管扩张
概 支气管囊肿 述 肺结核空洞
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
病因
肺 痈 感受风热
病
因 病
痰热素盛
机
病机 (以示意图表示)
外感风(寒)热
内
腠内
犯
理外
不合 固邪
肺
熏 蒸气耗 痰
壅热 血败肉腐
瘀 正虚 邪恋
恢复 慢性
初期
成痈
溃脓
病因病机小结
肺 痈
病位:
病性:
本病病位在肺。
其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
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
热壅血瘀, 蕴酿成痈, 血败肉腐化脓, 肺损络伤, 脓
病
疡溃破外泄。
因 病机关键: 病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 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
血败肉腐酿脓。
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 可以随
机
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 表现
点
液平面, 或见两肺多发性小脓肿。
治疗原则
肺 痈 当以祛邪为原则
辨 证
采用清热解毒、
脓未成
应着重清肺消痈
论 治 化瘀排脓的治法
脓已成
需排脓解毒。按照有 脓必排的要求, 尤以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感冒、类证鉴别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1.风温: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类似,但病势急骤,热势较高,汗出后不易迅速退清,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传入营血可见神昏、谵语、惊厥。
而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宣肺药治疗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两者不难鉴别。
2.时行感冒:时行感冒病情多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而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可资鉴别。
二、辩证调护: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使室内空气时常新鲜,同时要避风寒,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燥热,保持充足的睡眠。
三、病因:1、风邪;2、时行病毒。
四、基本病机:卫表不和。
五、预后:多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但老年、婴幼儿、体弱者、时行感冒重症,须防止发生传变,或夹杂其他疾病。
六、证治分类1.风寒束表证1 )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
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风寒束表,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寒证。
风寒外束,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舒,故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邪客于肺,肺气失宣,肺窍不利,故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表寒无热,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象。
2 )理法方药:中药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可予荆防败毒散出入为治:荆芥9 克、防风9 克、甘草6 克、茯苓9 克、川芎6 克、羌活6 克、独活9 克、柴胡9 克、前胡9 克、枳壳6 克、桔梗9 克、薄荷6 克。
服* 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备选方——轻症—葱豉汤;夹湿—羌活胜湿汤:羌独活、川芎、蔓荆子、藁本、防风、甘草;风寒表实证—麻黄汤;风寒表虚证—桂枝汤.。
加减——表寒重:麻黄、桂枝。
表湿重:羌活、独活或羌活胜湿汤。
湿蕴中焦:苍术、厚朴、半夏。
头痛:白芷、川芎。
身热较著:柴胡、薄荷。
2.风热犯表证1 )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头胀痛、面赤;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喷嚏、流涕稠涕;咳嗽痰稠;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风热犯表,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
风热外袭,卫表失和,故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风热上攻,则头胀痛、面赤;风热上犯,肺窍不利,故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喷嚏、流涕稠涕;风热犯肺,肺气不宣,则咳嗽痰稠;风热伤津,故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亦为风热在表之象。
2 )理法方药:中药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可予银翘散出入为治: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9克,薄荷6克(后下),竹叶6克,生甘草6克,荆芥穗6克,淡豆豉9克,牛蒡子12克,芦根15克。
服*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备选方:葱豉桔梗汤(葱白、桔梗、栀子、豆豉、薄荷、连翘、甘草)发汗解肌、清热肃肺之力较桑菊饮强。
力卩减: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可、咯痰黄稠:黄苓、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 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3 •暑湿伤表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汗出热不退;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胸闷脘痞、泛恶;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渴粘腻、渴不多饮;苔薄黄腻,脉濡数。
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暑湿伤表,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发热、微恶风、汗少、汗出热不退;暑湿上扰,故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脘痞、泛恶;暑热内扰,热灼津伤,故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暑湿伤津,故口渴粘腻、渴不多饮;苔薄黄腻,脉濡数,亦暑热夹湿之象。
2)理法方药:中药清暑祛湿解表,可予新加香薷饮出入为治:香薷9克,扁豆花9 克,厚朴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鲜荷叶30克,鲜芦根30克。
服*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力口减一一暑热盛者:黄连、山栀、青蒿、黄苓。
湿困卫表:豆卷、藿香、佩兰。
汗出多一去香薷。
头痛一加桑、菊、芷。
心烦、小便短赤一加竹叶、赤茯苓、六一散;呕恶一陈皮、半夏、竹茹;胸闷一厚朴、砂仁;纳呆一神曲、麦芽、内金。
4. 表寒里热1 )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气急、痰黄粘稠;便秘尿赤;苔黄脉数。
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表寒里热,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寒里热证。
表寒未解,故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内有蕴热,热攻于上,贝忧、烦、口渴、咽痛;邪热郁闭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气急、痰黄粘稠;热结于下,则便秘尿赤;苔黄脉数,为里热之象。
2 )理法方药:中药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可予双解汤出入为治:麻黄9克、荆芥12克、防风9克、薄荷6克、黄苓12克、生栀子12克、石膏30克(先入)、连翘15克、桔梗9克。
服*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备选方:(1)柴葛解肌汤:适用于太阳风寒之邪不解,又渐次传入阳明,即太阳阳明合病证。
(2)防风通圣散:用于表里俱实,证见便秘,身热不退,苔腻、脉滑实而数。
(3)麻杏石甘汤:即可用于感冒属表寒里热者,又可用于流感属肺炎型者,邪热雍肺,身热咳喘。
加桑白皮、知亩、芦根、银、翘、地龙。
(4)大青龙汤。
5 •气虚感冒1 )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肺气不足,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
表虚卫弱,风寒承袭,气虚无力达邪,故见诸症。
2 )理法方药:中药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可予参苏饮出入为治:党参9克、茯苓15応甘草6克、苏叶6克、葛根15克、前胡9克、桔梗9克、半夏9克、橘红9克、枳壳9克、木香6克。
服*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备选方:气虚较甚者,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加减。
6.阴虚感冒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发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或盗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阴虚型,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
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故见诸症。
服*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2 )理法方药:中药滋阴解表,可予加减葳蕤汤出入为治:玉竹15克、白薇15克、葱白15克、薄荷6克、豆豉9克、桔梗9克、甘草6克、大枣15克。
7. 阳虚感冒1 )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阵阵恶寒,甚至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晃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阳虚感冒,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
阳气不足,复感外邪,故见诸症。
2 )理法方药:中药助阳解表,可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出入为治:生麻黄9克、附子9克、细辛6克。
服*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8. 血虚感冒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
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血虚感冒,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
营血不足,正虚不足以卫外,感受外邪,故见诸症。
2 )理法方药:中药养血解表,可予葱白七味饮出入为治:葱白9 克、豆豉12 克、葛根15克、生姜9克、地黄15克、麦冬15 克。
服*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第二节、咳嗽一、类证鉴别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1.哮证、喘证:二者均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两者不难鉴别。
2.肺胀: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以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体浮肿等证为主要表现。
病程长,缠绵难愈。
不难鉴别。
3. 肺痨:咳嗽为其四大主证之一,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形体消瘦。
X 线胸部检查能确定病灶所在。
鉴别不难。
4. 肺癌:常以咳嗽咳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40 岁以上的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部X 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可资鉴别。
二、辩证调护: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并注意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戒烟酒,节饮食,忌食辛辣及生冷、肥甘厚腻之品。
多饮水,以利排痰。
三、病因:1、外邪犯肺;2、内邪干肺。
四、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五、预后:外感咳嗽易于表散清肃,治疗较易,预后较好。
但若发热不退,形衰神疲者多预后不好。
内伤咳嗽若能及早治疗—多能痊愈;若失治误治,病久及肾,发为肺胀,则治疗困难,预后差。
六、证治分类(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1 )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风寒袭肺,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寒证。
风寒束肺,肺气雍遏,不得宣通,故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寒邪袭肺,气不布津,津液凝聚为痰,故咳痰稀薄色白;风寒上受,肺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风寒外束,郁于肌表,则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表象。
2 )理法方药:中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予三拗汤合止嗽散出入为治:生麻黄9 克,杏仁12 克,甘草6 克,桔梗9 克、荆芥12 克、陈皮9 克、紫菀12 克,百部12 克,白前12 克。
服* 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咳嗽较甚—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表邪较甚—防风、羌活;咽痒甚—牛蒡子、蝉蜕;鼻塞声重—辛夷花、苍耳子;挟痰湿(痰粘、胸闷、苔腻)—半夏、厚朴、茯苓;表寒未解,里郁化热(咳嗽音嗄。
气急似喘咳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生石膏、桑白皮、黄芩。
2.风热犯肺证1 )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喉燥咽痛,口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风热犯肺,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
风热犯肺,肺失清宣,故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肺热伤津,则喉燥咽痛,口渴;风热犯肺,卫表不和,故鼻流黄涕,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滑,为风热之表象。
2 )理法方药:中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予桑菊饮出入为治:桑叶9 克、菊花12克、薄荷6克(后下)、连翘15克、桔梗9克、杏仁12克、甘草6 克、芦根15 克。
服*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