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历史专题(一)政治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一

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一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知识梳理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商鞅变法(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就是通过类似变法完成的)内容之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一)秦朝----开始创立君主专制制度1、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中央,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长期沿用。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3、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4、军事上:①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抵御匈奴②统一东南、岭南地区,修灵渠。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①政治上: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②经济上:取消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统一铸五铢钱③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

兴办太学。

④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三)隋朝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为巩固对全国统治,开凿大运河(四)唐朝唐太宗(1)吸取隋亡教训(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提倡节俭(4)合并州县(5)任用贤才、虚心纳谏(6)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7)发展科举☆(五)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2)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4)八股取士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迁都北京(2)削藩(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厂卫(东厂和锦衣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了的表现。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政治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朝采用王室世袭制,商朝以堯舜禪让制度为基础,周朝推行封建制度。

2.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主要的特点是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经济为基础,实行以天子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3.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天子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力实行严格的控制。

4. 制衡思想: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曾出现“封建制度”的增补和削弱以制约一方的强盛,维持或恢复平衡的制衡思想。

5.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国古代政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政治制度的变动。

6. 国家建设: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对立发展有利于中国古代的国家建设。

7. 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制度。

8. 封建经济:中国封建经济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特点是地方分权,占有土地。

二、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1. 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赋税是当时的一种税收制度,以收取地租和赋税为基本目标。

2. 中国古代的税收历史:在中国古代,税收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也是封建时代的国家经济的基础。

3. 赋税制与封建制:赋税制度是封建制中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赋税制度的实行带给了封建国家以丰富物质财富。

4. 赋税制度各个问题:在实行赋税制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赋税制度对农民太过苛刻,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5. 赋税制度变迁: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有过一系列变迁,尤其是在宋代的实施。

6. 赋税制度的利弊:赋税制度的实行既有着一定的好处,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之处,因此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

三、周朝政治制度1. 周朝的中央集权制:周朝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严格的一个制度。

2. 周朝的君主制度:周朝实行的君主制度,将江山权柄一手掌握,全国各地归属他的统治权。

3. 周朝的奴隶制度:周朝以奴隶制度为基础,使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粗制滥造的制约。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1. 夏商西周的更迭与制度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掌握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过程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情况3.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4. 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了解汉朝的巩固过程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二、专题二:中古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变迁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过程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特点2. 隋唐五代十国的繁荣与衰落了解隋唐五代十国的繁荣与衰落过程掌握隋唐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特点3. 宋朝的巩固与民族关系了解宋朝的巩固过程掌握宋朝的民族关系特点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探索与变革1. 鸦片战争与清朝的衰落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掌握清朝衰落的原因2.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掌握洋务运动的特点与影响四、专题四:现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掌握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与特点2.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了解抗日战争的过程掌握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五、专题五:当代中国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了解改革开放的过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与影响2. 现代化建设与大国崛起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掌握中国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影响六、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1. 小农经济的确立与演变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分析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演变过程2.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探讨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形式及其发展研究城市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变迁七、专题七: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科技1. 古代中国的文学与艺术分析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研究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探讨古代中国在数学、天文、医学等科技领域的成就分析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八、专题八: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1. 重要事件的背景与影响研究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后果分析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 历史人物的贡献与评价了解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成就和贡献九、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1.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融合探讨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变化和特点分析民族融合的过程和影响2. 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形式和内容评价对外交流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十、专题十:历史思维与历史学习方法1. 历史思维的培养学习如何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2. 历史学习方法的应用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如何高效地搜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十一、专题十一:世界古代史1.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文明了解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分析这些文明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2. 古希腊、罗马文明探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艺术成就研究这些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十二、专题十二:世界近现代史1. 欧洲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分析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了解这些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 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研究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评价这些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十三、专题十三:世界现代史1. 两次世界大战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结果分析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 冷战与当今世界格局探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研究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十四、专题十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1. 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探讨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促进社会发展2. 历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式探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十五、专题十五:历史考试复习与技巧1. 考试大纲与复习策略了解历史考试大纲的要求和重点学习有效的复习策略和方法2. 历史考试技巧与策略掌握历史考试的答题技巧和策略提高历史考试的得分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重点: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巩固与发展。

历史初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初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初三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初三复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对于以后更深入的历史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对初三历史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中国古代史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剥削,社会制度以高度等级化为特征,政权体制以皇帝为代表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

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封建君主制,科举制度,严格的礼乐制度,专制的官僚制度等。

3. 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主要包括: 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男权至上的家庭观念,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关系,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

4.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秦代的统一带来了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5.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主要包括: 孔孟之道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字的发明和发展,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二、世界古代史1.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主要包括: 尼罗河流域的农耕生产,活动在神庙中的一切,法老的建筑工程,金字塔,复杂的文学作品,数学,天文学,医学等。

2.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主要包括: 西方文明的起源,民主政治制度,奥林匹亚运动会,伟大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成就,建筑和雕塑等。

3. 古罗马文明古罗马文明主要包括: 古罗马的政治和军事征服,古罗马的建筑和雕塑,罗马法,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等。

4.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主要包括: 吠陀经,佛教,印度古典音乐,古印度的城市建筑等。

以上是历史初三复习的一些知识点的总结,这些知识点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且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断 完善
不强

断化





加强

明清

顶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中国古代史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A、积极 作用
8、评价
B、消极 作用
1、当时:如维护政治联系、稳定政治秩序、政治文 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疆域扩大、早期文明形成 等 2、后世: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和谐社会 的建立、民族亲情之爱、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等。 1、当时:如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 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等。 2、后世:过分强调家庭本位、等级制度明显、自主 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不利于个人发展等。
(2010新课标全国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 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 “公 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0上海单科34题)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 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 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 分)
嫡长子继承制(主要)
6、宗法制 大、小宗有相对性 的特点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7、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 序,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 大小宗示意图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项 目 不 主要目的 核心内容 同 权利义务 下级贵族 臣服于上 级贵族, 全体贵族 服从于周 天子 诸侯在封 国内享有 世袭统治 权,但要 定期朝贡、 提供军赋、 提供力役 点 双方关系 历史作用 有利于凝 聚宗族, 防止内部 纷争,稳 定统治, 强化王权 相同 点
(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概念) 1、宗法制含义:它由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过来, 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 地位和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 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 以长”的传统。(都是嫡子立长,都是儿子立嫡) 2、原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3、大宗小宗的关系: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大宗。嫡长子的同 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 家 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5、推行工具:周朝规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它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试题(1)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试题(1)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试题(1)专题⼀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选择题1.(2017·怀化中考)春秋时期的政治局⾯是“永乐征伐⾃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省制2.(2017·泰安中考)下图是四⽅古印⽂,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推⾏分封制④秦朝统⼀了⽂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2016·聊城中考)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少其⼒。

⼒少则易使以义,国⼩则亡邪⼼。

”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主张的是( )A.派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三州部”C.颁布“推恩令” D.反击匈奴4.(2017·临沂四模)“⾃古男⼈掌朝纲,谁料⼥杰作俊贤。

重拳击碎贪腐吏,⽟⼿托起清廉官。

”赞扬了我国历史上唯⼀的⼥皇帝的政绩。

后世称赞她的统治是( )A.贞观之治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5.(2017·黄⽯中考)2017年是我国恢复⾼考40周年,⾼考制度有利于国家⼈才的选拔。

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明史》⾥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能登⼊仕途的现象。

”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A.中央集权制 B.九品中正制C.郡县制 D.科举制6.(2017·青岛中考)《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这⼀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扩⼤六部权⼒ B.改⾰丞相制度C.扩⼤地⽅权⼒ D.加强君主专制7.(2016·⽆锡中考)三峡⼯程是当今世界最⼤的⽔利⼯程。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地图版
知识网络
·中国地图版
考点梳理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专题感悟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复习备考 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就 民族关系内容而言,既有刀光剑影,充满了流血的战争, 更有流传千古的民族和谐相处,如和亲、会盟、册封、经 济贸易往来,直接的行政管辖,其中汉唐元时期民族关系 为其经济繁盛奠定了基础。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海 纳百川,如汉、隋唐、宋朝、元朝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到明清时期由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伍。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古代政治经济是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古代 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征、演变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王 朝更替、兴衰的规律,用以史为鉴、以人为本的现代眼光来 感悟古代政治、经济文明。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的建立到 清朝的2000多年的政治文明来看,国家统一和民族间的和平 相处是主流,分裂是支流。古代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和四 次大统一时期,真正分裂的时间也不过七、八百年左右。从 朝代来看,秦朝、隋朝虽然短暂,但它们在我国历史上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表现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先后出现了“文景 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到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日渐没落,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也无 法阻止清王朝走向衰亡。
·中国地图版
知识网络
·中国地图版
要点整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专题感悟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转化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近代化(现代化)包括 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思想上的民主化、社会法制化及人 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我国近代 化(现代化)的历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1840年至1949 年是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第 二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第三阶段。而我国 近代化(现代化)从开始起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历经了 曲折发展历程,从近代化的探索到社会主义工业化、民主 法制化是本专题研究和复习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