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 (三) 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 智力与知识有着重要的区别。 • 首先,知识是人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是人类社会 历史经验的总结,它以符号、观念的形式为人所 掌握;智力或认知能力则不是这些经验系统本身, 而是对这些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 化。比如学习一个数学公式。 • 其次,知识的掌握比智力的培养和发展要迅速, 但得到良好发展的智力则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 识具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
• •

• •
⑤ 数字 通过计算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来测量;
⑥ 记忆 通过图片和词语的回忆测验来测量; ⑦ 知觉速度 通过要求个体发现一对图形、名称和数字之间的微小 差异的测量来测量。
在此基础上瑟斯顿编制了一套智力测 验,称为“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 简称PMAT),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 (三)智力测验分数 • 1.心理年龄 • 比奈认为,我们可以用儿童的心理年龄 (mental age,简写为MA)来评估他们的智力。 心理年龄是把受测儿童的智力水平与处于 同一生理年龄(也叫实际年龄, chronological age,简写为CA)的儿童的智 力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 2.智商 •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IQ), 其含义是心理年龄(MA)与他的实际年龄(CA) 之比再乘以100所得到的一个测量值,用公 式表示: • 比率智商IQ=(MA/CA)×100。
(二)智力的结构 • 1.二因素论 •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欺皮尔曼 (spearman) • 提出时间:20世纪20年代 • 主要观点:二因素论认为智力由两种潜在 的维度或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 (general factor)和一组特殊因素 (specific factor)。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实践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考研是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考查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

在教育心理学考研中,试题的设置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题目一:请简述智力的内涵与结构。

在教育心理学中,智力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构造,包含着个体在认知、思维、创造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智力的内涵是指个体在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境时,通过思维活动和认知过程进行信息处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的结构是指智力能力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根据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智力结构模型,如Spearman的g 因素理论和Cattell的智力结构理论。

题目二:请简要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

儿童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非减灭性认知: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阶段性的增长,旧有的认知结构不会被新的认知发展所取代,而是在新旧之间进行迁移和整合。

2.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如语言、社交互动和文化传统对儿童认知的塑造和促进。

3. 知觉与操作的一体化:在早期认知发展中,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知觉和操作在认知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4. 思维的逻辑性发展:儿童从幼儿到中学阶段,逐步发展出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分类、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思维活动。

题目三:请解释教育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研究人们行为动机和行为选择的理论框架。

激励理论包括了多种不同的模型和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为,人们在行为选择和行动动机上受到内在和外在激励的影响。

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内部的需求和动机,如获得成就感、自我满足和自主性等。

外在激励是指来自外部的奖励和惩罚,如金钱、奖品和赞扬等。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学习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学习与创造性

蜡烛问题:将蜡烛立在墙边,与木墙平行?
(五)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 所谓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实物叫原型。
• 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
题之间有共同点或相似处。 • 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
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
(三)实施认知操作 (四)评价解决结果
认知操作结束后,对选择的策略是否合适, 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状态,问题是否已经 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价。
问题:
有3个人一起下象棋,每人下了2盘,问总共下了 几盘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
技能。 例:一只熊从P点出发,向南走一里,然后转向东 走一里,再转向北走一里,便回到了它出发时的P 点。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
第一节 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 一、问题及其类型 •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 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
• 问题的成分:
– 1)起始状态 – 3)障碍
2)目标状态
(二)问题的类型
1.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都是具体明确的。 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
四、教授解题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解题的核心在于不断地变换问题,连续简化问题, 将问题转化为最熟悉的基本问题加以解决。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 出声思维法-他人提问法-自我提问法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 1、在宏观上督促学生博览群书,不断充实和深化 宏观的知识背景。
• 2、在微观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门 别类,促进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和系统化。

《智力与创造力培养》PPT课件

《智力与创造力培养》PPT课件

层次结构模型。他把智力分成四个层次,最高层
次为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为两个大因素群, 即言语——教育方面的因素和操作——机械方面 的因素;第三层次分为几个小因素群,包括言语、
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手工操作等;第四
层次包括各种特殊因素。
精选PPT
10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研究
5.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信息刺激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成分智力,指个体智力活动所必需的内在心理机制, 这种机制主要由三种智力成分构成,即元成分、操作成分
和知识获得成分。
(2)经验智力,主要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任务、 新情境时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它既包括
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
的事情。
③情境智力,主要指个体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选择生 活环境的能力和塑造环境的能力。
精选PPT
12
(二)智力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2.智力的PASS模型
戴斯(J.P.Das,1988,1990)等人提出了 智力的PASS模型。他们把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研 究新方法与因素分析法相结合,并以前苏联心理学
精选PPT
8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研究
3.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 1963)认 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为流体智力 (fluid intelligence)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两种。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 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
精选PPT
23
五、国内外智力开发的主要模式
智力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智力开 发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智力开发的训练模式。

教育硕士入学心理学重点

教育硕士入学心理学重点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1、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学者是()A、冯特B、华生C、弗洛伊德D、詹姆斯2、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A、机能主义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构造主义3、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观察法B、调查法C、自然实验法D、实验室实验法4、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5、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6、论述意志过程与认识、情绪情感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的概念、结构、功能、种类。

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

4、反射与反射弧。

5、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6、非条件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与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心理是生物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产生的,其标志是()A、反映B、感应性C、感受性D、信号性反应2、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其中少年期是指()A、6、7~11、12岁B、11、12~14、15岁C、14、15~17、18岁D、8、9~13、14岁3、简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4、联系实际谈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5、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6、简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观点。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2、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A、感觉B、感受性C、感觉阈限D、心理量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A、色觉B、知觉C、感觉D、统觉4、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5、古人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A、实践活动的影响B、感觉适应C、感觉对比D、感觉的相互作用6、简述韦伯定律与费希纳定律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PPT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PPT
(2)创造性人格品质。包括创造性动力特征、 创造性情意特征、创造性人格特质等。
(3)创造性习惯品质。具体表现为创造的行为 习惯、创造策略和创造技法的掌握运用等。
2、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为创造而教”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
创造性思维:一种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以新颖独创 的方法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思维过程 。是人类 思维能动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 ,由多种思维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
5、格拉斯的模式(1985)
失败
3、重构问题表征
中止(返回)
失 败 成功
1、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
成 功 2、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
失计 败划
成 功
4、执行计划检验结果
计划有效
完成
6、基克等人的模式(1986)
图式激活
无图式激活
理解与表征问题
寻求解答
尝试解答
停止 成功
评价
失败
问题解决就是把问题分成诸多成分,从记忆 中激活旧有的信息,或寻找新的信息。
1、问题的四种类型
依据:问题起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的不同。
2、阻碍有效问题发现的因素
1)大多数人没有养成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习 惯。
2)问题解决者缺乏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3)人们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去发现问题,而宁
愿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 4)个体缺乏或不愿进行发散思维的倾向。
3、问题解决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问题】等积线的寻找?
A D
B
E
C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 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的组成: (1)目的(在某种情景下想要干什么)。 (2)个体已有的知识。 (3)障碍(需解决的因素)。 (4)方法(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教育心理学智力与创造力PPT教案

教育心理学智力与创造力PPT教案
熟奠定了智力的基础。
基因的的研究发现人有150个基因与智力落后有关。
高尔顿的研究发现与名人有血缘关系的成名率,没有的则低。
遗传
环境
相关
无血缘
异环境
0.00
无血缘
同环境
0.2
无血缘
养父母与养子 0.3
亲与子
生活在一起 0.5
同胞兄妹
异环境 0.35
(五)创造性与个性
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喜欢钻研。 自信心强,看问题常 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不满
足于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讲解。 独立性强,常独自活动,对自己的事有较强的责
任心。 有较大的主动性和较少的禁止性,对新事物的接
收较少防御。 有较大的坚持性和恒心。 对未来有高期和抱负。希望能面对更复杂的工作,
3、青少年想象的发展
由创造性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即由现实问 题激发。
具有比幼儿更多的主动性和有意性。在解 决问题中能主动地提出新问题,并运用自 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创造性品质有了极大提高。如思维的发散 性、抽象概括性、聚合性、抽象逻辑性、 辩证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4、成年的创造性发展:
同胞兄妹
同环境 0.50
不同性别异卵双生 同环境 0.50
同性别异卵双生
同环境 0.60
同卵双生
异环境 075
同卵双生
同环境 0.88
五、智力的分布和分类标准
智商
类别
140以上 120至140 110至120 90至110 80至90 70至80 50至70 25至50 25以下
天才 上智 聪颖 中材 迟钝 近遇 低能 无能 白痴
第二节 创造力的发展
一、创造、创造力 一)创造 帕内斯(美国)创造是生产具有独特性和

教育心理学---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一)横向思维的含义
❖ 波诺认为其含义包括: ❖ (1)横向思维是与创造紧密联系的,但是创造常常只
是对结果的描述,而横向思维却是对过程的描述。 (2)横向思维与新观念的生成相联系。 (3)横向思维也是与打破旧观念的思想束缚相联系的。
横向思维的主要用途:

(1)使人更有意识地生成新思想的方法。 (2)使人能够解决问题。解决哪些问题呢?波诺认 为问题有以下3类:第一类问题需要有更多的信息或 更好的处理信息的技术才能解决;第二类问题不需要 新的信息,但需要对已有信息重新安排,需要一种顿 悟改组;第三类问题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即人们需要 认识到事物是可以改进的,并把这种认识作为一种问 题来加以规定。对于第一类问题用纵向思维就可解决; 但对于第二、第三类问题,只能用横向思维来解决。 (3)对感性选择进行处理。 (4)不断再评价。即指重新看待那些被看成是理所当 然的事,那些似乎存在疑问的事,也就是向一切挑战。 (5)防止尖锐的计划和极化。即一方面要承认头脑所 创造的模式很有用,另一方面使用横向思维反对趾高 气扬与固步自封。
提本身错误;b)无事实依据的逻辑外推。
9)结论。了解争论到最后所达到的结论。
(4)创造力
❖ 这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包括横向思维的几个要素。
主要工具有: 1)是、否和可能。暂停对观点的价值判断,对它们进行创造性的运
用。 2)前进之阶。运用某些观点,把它们作为导致另一观点的阶石。 3)随机输入。把随机、无关的观点作为一种刺激放到思维情境中,
谢谢
否试图达到一组决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一个行
动计划或者一种看法;了解其一般目的和特殊要求。
6)输入。了解针对某个思维情境所需要考虑的各种
不同因素,即情况、背景、可用的信息以及涉及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智力的结构 • 1.二因素论 •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欺皮尔曼 (spearman) • 提出时间:20世纪20年代 • 主要观点:二因素论认为智力由两种潜在 的维度或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 (general factor)和一组特殊因素 (specific factor)。
• 2.群因素(group factor)论(也叫基本 心理能力理论,theory of primary mental ability) •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ouis Thurstone) • 时间:1938年 • 主要观点:瑟斯顿通过对实际智力测验分 数进行因素分析提出,智力并不是由斯皮 尔曼所说的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组成,而 是由若干个介于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之间 的群因素构成,或者说是七个相互关联的 基本的智力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师应该有这样 一些启示: 对智力的组成采取一个更为宽泛的视角; 教学中还应当强调那些尚未表现出来的智 力(传统教育过于强调言语和数学——逻 辑推理能力); 记住,并不是每个问题必须将八种智力都 用上。
• • • •
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提出者: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 时间:1985年 主要观点:斯腾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 理论是不完全的,它们只是从某个特定的 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 说明智力的3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 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 作用。这3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 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 ⑤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支配肢体运动、完成精密作业) (舞蹈演员、运动员) • ⑥社交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人际 交往、和睦相处)(治疗师、售货员) • ⑦自知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认识 自己、选择生活方向)(演员、小说家)。 • 1995年又增加了第8种智力,即自然智力 (naturalist intelligence)(辨别动植物、对自然 物进行分门别类,博物学家智力)。 • 加德纳认为还可能有另外一种智力:与存在有关 的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 较高的人善于发现生命的意义,而且能够理解有 关人的存在的基本问题.
•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 提出者:吉尔福特(J.P.Guilford) • 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1967年首次提出, 1988年最终修订成型。 • 主要观点:把智力活动分为三个维度:内容、结 果和操作过程。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 (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 (即结果)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 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智力加 工的内容可以是视觉、听觉、符号、语义或行为; 智力加工的结果可能是单位、类别、关系、系统、 转换和推测。整个模型包括180种组合(5种操作 过程×5种内容×6种结果)。
• •

• •
⑤ 数字 通过计算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来测量;
⑥ 记忆 通过图片和词语的回忆测验来测量; ⑦ 知觉速度 通过要求个体发现一对图形、名称和数字之间的微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异的测量来测量。
在此基础上瑟斯顿编制了一套智力测 验,称为“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 简称PMAT),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第二节
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第一节 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智力及其结构 (一)智力的定义
• 我国学者皮连生总结的观点: • ①主要是处理抽象事物(观念、符号、关系、概念、原理) 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具体事物的能力;②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处理新颖情境的能力,而不是对熟悉情境做单纯的熟悉 性反应的能力;③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和运用涉及词或 其他符号的抽象观念的能力。 • 由上可以看出,这些学者至少都认为,①智力是一种“能 力”,而不是兴趣、爱好等其他非认知领域的心理特性; ②并非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智力,智力是指认知活动中最 一般、最基本的能力。
• 6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提出者:哈佛大学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Gardner) • 时间:1983年 • 主要观点:加德纳(Gardner)认为,智力 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 分构成
• ①言语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阅读、 写作、日常会话)(诗人,记者) • ②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数学运算、逻辑思考)(科 学家、数学家) • ③空间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认识环 境、辨别方向、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 并能够进行知觉转换)(航海家、雕刻家) • ④音乐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声音 辨别、韵律表达)(作曲家,小提琴家)
• • •
瑟斯顿所说的七种基本心理能力如下。 ①言语理解 通过词汇和一般知识测验来测量; ②言语流畅性
通过让参加的测验的人从一个给定的词出发,迅速 想出尽量多的词汇的方法加以测量; ③ 归纳推理 通过类比(律师:当事人::医生:?)和系列填 充(2, 5, 8 ,11, ?)等实验来测量; ④ 空间视觉化 通过对物体图像的心理旋转来测量;
• 3.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E.Vernon)在斯 皮尔曼和瑟斯顿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时间:1960年 • 这一理论认为智力是按照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 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或称普通因素);其次是 言语——教育能力和实际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 第三层是小因素群;最后是特殊因素。4个层次自 上而下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他把大因素群分为 言语和教育、机械和操作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 到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即大脑左半球 以语言机能为主,右半球以空间图象感知机能为 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