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理念

合集下载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是指,设计者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和效果,以保护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尽量减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该理念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工程设计思想之一。

水土保持措施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促进自然植被恢复等一系列综合保护措施。

在水电工程的设计中,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地形改良、植被恢复、护坡工程、防护林带等。

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和运行效率,还可以减少环境负担和社会成本。

1. 自然保护理念
自然保护理念是通过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来保护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自然保护理念可以通过减少人为干扰,延缓自然环境的崩塌和退化,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保护。

2. 生态修复理念
生态修复理念是一种生态学方法,旨在恢复受到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可以通过植被恢复、生物群落重建等方法,来恢复河岸、山坡等区域原有的生态系统。

生态工程理念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利用生态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生态工程理念可以通过保持区域自然特征、利用天然物质和生物资产等方法,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旨在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新理念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布设要点探讨——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化工类项目为例

新理念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布设要点探讨——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化工类项目为例

水管线 、 贮灰 ( 渣) 场等一些特殊项 目。根据工程 的实 际情况及建设特点 , 结合不 同施工方式对原地貌 的扰 动特点 , 一般将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主厂区 、 施 工生
3 水 土保 持措 施 布设
生产建设项 目水 土保持措施 主要包括工程措施 、
产生活区 、 办公设施 区 、 厂外道路区 、 水源及输水管线 植物措施 、 临时防护措施三大类 , 其布局既要与主体工 又要 突出水土保持功能。根据 宁 区、 贮灰 ( 渣) 场区, 有些情况下还包 括火炬设施 区、 热 程的建设协调一致 ,
持 新理 念提 出了宁东地 区, I L . v _ - 类生产 建设 项 目水土保持措施 的布设思路 : ① 注重保护 土地 资源 、 充分利 用水 资源 ; ② 施 工期 水土保持措 施应 以防止风蚀 为主, 兼顾啦蚀 ; ③措 施的布设要 注意 工业 园的形 象, 在争取 达到 防治效果 的 同时做 到
中国水土保持 S WC C 2 0 1 3年第 1 2期
・ 3 7・
新 理 念 下 生 产 建 设 项 目水 土 保 持 措 施 布 设 要 点 探 讨
以宁东 能 源化 工 基 地化 工 类 项 目为例
刘 坤 , 康玲玲 , 袁 月
( 1 . 华北水利水 电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1 l ;
2 . 黄 河水 利科 学研 究院 水 利部 黄 河泥 沙重 点 实验 室 , 河 南 郑州 4 5 0 0 0 3 )
[ 关键词 ]生产 建设 项 目; 水土保持措施 体 系; 新理念 ; 化工类项 目; 宁 东能源化工基地
[ 摘
要 ]鉴 于宁 东地 区特 殊的 自然条件及化 工行 业的特 点和化工类生产建设项 目造成水土流 失的特殊性 , 结合水 土保

浅谈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浅谈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浅谈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发布时间:2022-04-14T09:29:41.521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6期作者:胡敬芬[导读] 生产建设项目中,主体工程开挖土石方应优先考虑综合利用,要求土石方的处理做到挖填平衡或移挖作填以减少借方和弃渣,但实际施工过程当中,考虑到土石方挖填要求、运输条件、运距及运输费用等因素,使得挖填土石方难以平衡,产生弃渣,弃渣应弃置于专门场地即弃渣场进行堆放,弃渣场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因此,合理选择弃渣场弃渣,并进行弃渣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是生产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内容。

富顺县水务局四川自贡 643200摘要:生产建设项目中,主体工程开挖土石方应优先考虑综合利用,要求土石方的处理做到挖填平衡或移挖作填以减少借方和弃渣,但实际施工过程当中,考虑到土石方挖填要求、运输条件、运距及运输费用等因素,使得挖填土石方难以平衡,产生弃渣,弃渣应弃置于专门场地即弃渣场进行堆放,弃渣场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因此,合理选择弃渣场弃渣,并进行弃渣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是生产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弃渣场;水土保持;设计1弃渣场选址及堆置情况某生产建设项目是一座以调节南水北调供水为主,兼顾抽水蓄能、新能源、水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调蓄工程。

距离总干渠左岸9km,总库容5.27亿m3,兴利库容5.01亿m3,工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场区地基土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岩性以重粉质壤土为主,局部为中粉质壤土,中更新统岩性以重粉质壤土、卵石、泥卵石为主,局部为粉质粘土和中粉质壤土。

本工程弃渣总量820.01万m3,其中,土渣占比11%、卵石占比24%、石渣占比65%,布置2处弃渣场,分别为1#、2#弃渣场,总占地面积26.58hm2。

1#弃渣场为平地型弃渣,弃渣量180.00万m3,占地面积10.83hm2,位于大坝左岸下游采石坑中,坑底平均高程204.0m,堆放顶部高程为230.0m,堆渣高度26m,采石坑下游侧产生边坡,弃渣边坡1∶3,边坡分3级,第1级、第2级高度均为10m,第3级高度为6m,每层分级平台宽度为3m,按照堆渣量、堆渣最大高度、弃渣场失事对主体工程或环境造成危害程度确定1#弃渣场级别为3级。

建设工程水保方案

建设工程水保方案

建设工程水保方案
在建设工程中,水土保持方案需要考虑工程选址、设计、施工和运营中的水土保持措施。

以下是一个建设工程水保方案的示例。

一、工程选址
在工程选址阶段,需要选择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区作为建设地点,避免选址在易发生坍塌、
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区域。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避
免对水资源的破坏。

二、工程设计
在工程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水土保持的设计原则,例如合理布置排水系统、采取防滑坡、防塌方等措施、采取植被覆盖等。

同时,还需要对土壤侵蚀和地下水保护进行考虑,
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工程施工
在工程施工阶段,需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和保护,采用合理的施工措施来减少土地的
破坏和侵蚀,例如合理开展土地平整和植被保护、采用防护措施等。

四、工程运营
在工程运营阶段,需要加强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做好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土壤侵蚀和水质污染。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水保方案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工程选址、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全方位、全过程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保护土壤和水资源,防止自然灾害,保障生态环境。

通过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案,可以使建设工程的环境质量得到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效益的统一。

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是指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减轻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理念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土保持设计原则:水利工程设计应始终贯彻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即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长远规划。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区域气候、地质、土壤等因素,合理
选择工程措施,提高工程的适应性。

2. 抗洪措施:水利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表径流的坡度、量、速等因素,采取
合适的排水设计,防止洪水对土地和水资源的破坏。

合理设置河道河堤、拓宽河道,增加
水库集流面积,提高洪峰流量容纳能力等。

3. 蓄水措施:为了减轻持续干旱时期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损失,水利工程设计中应该
考虑增加蓄水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修建水库、塘坝、渠道等,优化水资源的调度
和利用,保证适量的水源供应。

4. 土地保护措施:水利工程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土地,防止土壤水分流失和侵蚀。


取合适的梯田、坡耕地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

还可以使用适宜的耕作制度,减少耕作所带来的土壤侵蚀。

5. 土地复垦措施:在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重视土地复垦工作,尽量减少对农田、
林地等土地资源的占用。

在工程施工后,及时进行复垦和种植,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

6. 应急措施:水利工程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应对突发水灾等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

及时启动排涝调车、开展应急抢险等,快速有效地防止水灾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危害。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水利水电工程是指为了利用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而进行的工程设计和建设。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水土保持的理念贯穿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始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工程质量,保护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水土保持的概念、必要性、原则和措施等方面来探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

一、水土保持的概念1. 保护水土资源。

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维护土壤肥力,维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2. 防止自然灾害。

水土保持可以减少土壤流失,减少泥石流、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3. 维护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植物和动物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4. 保障工程质量。

水土保持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5.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水土保持可以保护农田土壤,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水土保持的设计原则1. 合理布局。

水土保持工程应根据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采取合理的布局,减少水土流失。

2. 生态优先。

水土保持工程应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采取各种生态修复手段,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3. 多元施策。

水土保持工程应采取多种手段,综合应用不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水土保持体系。

4. 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工程应采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技术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 先治理后利用。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前应进行水土保持治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治理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和利用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果。

四、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1. 植被覆盖。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的植被和土壤,加强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2. 地形治理。

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水土保持理念是指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建立起一种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机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首先,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水土保持的要求,使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水土保持原则相符合。

例如,在地面水文条件较差的区域,可以采用渐进式设计方案,利用渐进式过渡提高设计的可行性,并在侵蚀性地区采用防护措施,以降低水土损失和沉淀。

此外,要遵循河道和山谷等自然地理形态的规律,合理规划和设计水文和水利设施,实现水资源与土壤的平衡。

为减小水利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对水土资源的损害,设计中要强调节约水土资源,采用合理的工程选择和灵活的设计方案。

其次,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要贯彻水土保持原则,避免破坏自然生态,防止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

例如,要落实农业重点部位银行与村“两委”间联动深化农村水土保持行动计划,推行机具化作业,积极发展薄层覆盖、深翻地力和地肥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防风固沙和物质循环利用。

在水体污染控制方面,应从源头减污,防治农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做好田间管理,禁止在河道、湖泊等水域排放垃圾和废弃物。

另外,水利工程中的人工湖、人工林等都要谨慎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进行适度的人工干预,以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生态的良性互动。

最后,在水利工程维护和管理方面,也要充分注意水土保持的意义和目标,并严格按照水土保持要求进行维护和管理。

应加强对设施和工程的巡查、监测和维护,保障设施和工程的完好性,并定期进行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意识和自觉性,共同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理念的优势和特点,坚持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协调发展。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一、引言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对水和土壤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以避免水资源的流失和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相关原理、方法和技术进行论述,旨在为各行业提供规范和参考。

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

(2)综合管理原则: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应采取综合管理的方法,综合运用建筑、植被和水利等多种手段,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3)科学性原则: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应基于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工程设计方案。

(4)经济效益原则: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应在保证工程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社会参与原则: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民众智慧,加强社会参与,增强工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三、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法(1)水土流失评估: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第一步是评估水土流失的程度和潜在风险。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值模拟,确定流失量和流失速度,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水土保持措施选择: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

例如,可以采用植被恢复、堤坝建设、地形改造等方法来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

(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依据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工程设计。

包括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工艺设计和工程材料选择等,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水土保持效果评估:在工程建设完成后,进行水土保持效果评估,了解工程的实际效果,并对工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技术(1)植被恢复技术:通过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和植被布置方式,加强植被的保持力和抗冲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2)地形改造技术:通过改变地形特征,构建防护地形和降低坡度,减少水流速度和冲击力,控制土壤侵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是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对工程总体设计尤为重要,是设计思想的精髓所在。

从更高层次讲,就是通过设计理念的应用和贯彻,赋予某一工程设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的独特内涵、风格和效果。

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计理念首先应是工程设计理念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到整个工程设计中,对优化主体工程设计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对于工程建设能否有效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恢复生态环境,以及建设独具生态景观特色的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水土保持设计理念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设计的总体思路、总体布置、措施设计中起着决定性与支配性的作用。

作为水土保持设计人员应广泛涉猎主体工程设计相关水土保持内容,进一步提升设计质量,水土保持设计应在不影响主体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与保护水土资源,加强弃土弃渣综合利用,应用生态学与美学原理,优化主体工程设计,使工程设计与生态、地貌、水体、植被等景观达到更高层次的协调与融合。

4.1 约束和优化主体工程设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各阶段设计技术文件是贯彻《水土保持法》规定的“三同时”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主体工程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水土保持方案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设计文件,既是对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法律约束,又是水土保持后续设计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因此,水土保持设计理念首先是从水土保持角度约束和优化主体设计,使之达到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法规与规范的规定与要求。

也就是要从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地貌、植被等多方面论证主体工程设计不合理性,从主体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查找缺陷,并对主体工程设计提出符合水土保持规定要求的建议,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控制扰动范围、减少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快速有效修复生态系统,并在更层次上达到工程、生态、景观的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并形成不同工程类型独具特色的设计方案。

目前,我国处于由传统工程设计向生态景观型工程设计转变的过程中,工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上仍存在着重视主体工程设计,忽视水土保持与生态设计,难以达到《水土保持法》规定的要求,更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工程设计的任务。

因此,确立约束与优化主体工程设计的理念,主体工程设计和水土保持设计共同达到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水土保持设计应本着事前控制的原则,树立对主体工程设计的约束性和优化理念,应以主体工程设计为基础,通过全面的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在整体设计中加以贯彻,并通过由主体工程设计的相关专业进行修正与优化。

重点是通过对主体工程选址选线、比选方案、条件制约、经济合理、符合法规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其是否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提出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制约性因素和条件和主体设计必须修改的环陈,同时应本着保障安全运行,统筹水土保持,植物优先,兼顾景观,并充分考虑植被恢复(绿化用土、造林种草季节),以及移民、施工减少占地、扰动和水土流失的原则,优化工程总体布置及施工组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设计阶段的“预防优先”。

如对公路主体设计的评价,首先要从几个线路方案的比较,了解各方案有无制约性因素,线路方案沿线有无水土流失敏感区域,是否产生生态与植被的不可逆的影响,提出线路比选的意见;其次,从线路的构成去评价,即桥、隧、堤的比重,分析对植被的影响;再次,评价土石方平衡率;最后,对施工工艺改进和新技术应用结合经济成本分析进行评价,建议主体设计吸纳和修改已有的设计方案。

弃渣场选址除必须满足有关规范规程的强制性要求外,在水土保持设计中,要充分树立选址及设计优化的理念。

如在选址布设时,要尽可能避免占用耕地、林地及植物条件较好地区,应充分利用工程建设永久征地,并与主体工程施工用地和办公生产生活(管理区)用地相结合;应充分利用工程建设区附近的荒废土地等作为弃渣场地,以减少对当地良好生态环境的破坏。

工程取料要做到分台开采,分台堆放,创造恢复土地与植被的条件。

取料或弃渣场地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挡护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及可能产生的危害;选址及挡护措施设计时,应进行多方案的比选。

图4-1-1 浙江省华光潭梯级水电站利用工程弃渣填筑形成管理区图4-1-2 小浪底工程石料场分台开采,为后期土地恢复利用创造了条件4.2 优先综合利用弃土弃渣弃渣是生产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过中造成水土流失最主要的问题,既是主体工程设计优化的重点,也是水土保持防护设计的重点。

减少弃渣量除通过工程总体方案比选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弃土弃渣的综合利用,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新增水土流失量,而且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水土保持设计中经常将弃渣看成是不得以需处理和防护的废物,实际上弃渣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应尽可能实现综合利用,这比被动的拦挡防护更好。

如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弃渣-煤矸石可以实现分类利用,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开展热电联产联供;利用煤矸石及电厂粉煤灰发展烧结砖、水泥砌块、陶粒、路基材料、混凝土掺合料等建筑材料;水利水电工程及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弃渣很多可以用于本工程或其它工程的填方加以回填利用,也可以加工成砂石料用作本工程建筑材料,还可以回填于荒沟、废弃砖场或采砂坑,增加土地资源。

在工程建设永久占地区内进行弃渣,应充分考虑主体工程总体规划,并结合生态景观建设,利用弃渣就势置景,使弃渣场成为景观建设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提高土地利用率。

因此,水土保持设计中应优先考虑弃土弃渣综合利用,或从综合利用的角度提出水土保持的意见与建议,在主体工程设计通盘考虑。

图4-2-1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坝下游弃渣与施工场地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形成水岛景观图4-2-2 台湾某工程的弃渣场造景4.3 节约和利用水土资源4.3.1 节约和利用土地资源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和生产时,特别是工程施工临时设施布设,工程弃渣、取料及临时堆置等过程中,需占用大量的土地,必须牢固树立节约、整治和恢复利用土地的理念,充分协调工程规划、施工组织、移民占地等专业,在优化主体工程建构筑物布置、加强综合利用弃土弃渣,取料与弃渣场地联合应用等来减少占压土地特别是耕地。

同时,对工程建设占用和扰动的土地应尽可能采取整治措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特别是一些河道堤防、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合理调用土石方,利用工程取料场开挖形成的取土坑弃渣,既减少工程占地面积,又能够恢复利用土地。

图4-3-1 青藏铁路采取取弃土场的联合运用,节约利用了土地,恢复了景观。

青藏铁路水土保持工作中要求必须设立固定取弃土场,限制取土深度,并规定取弃土场远离铁路两旁500m以外,保护沿线植被和景观,加强了取弃土场的联合运用,减少了渣场的数量,从而大大减少了植被破坏。

图4-3-2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司马矿排矸场覆土。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司马矿对排矸场进行覆土后绿化,尽可能恢复土地和植被。

4.3.2 保护和利用土壤土壤与植被是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最为关键因素,形成1cm厚土壤大约需要200年~400年时间,从裸露的岩石地貌形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群落结构稳定植物群落则和需更长的时间,有的需用上万年,因此,保护和利用土壤,特别是表土,是生产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设计中极为重要的理念。

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土地及土壤条件,结合现实需求,将表层土壤剥离单独堆放并进行防护,为整治恢复扰动和损毁的土地提供土源,避免为整治土地而增加建设区外取土量,既可减少土地和植被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又也可节约建设资金。

图4-3-3 张家河抽水蓄能电站表土堆场。

河北省张家河抽水蓄能电站将15hm2农田的表层土壤剥离后单独堆放保护,可节约保护土壤0.24万m3;图4-3-4 秦山核电厂扩建项目表土堆场。

浙江秦山核电厂扩建项目将工程占地区的表土全部剥离后集中堆置在施工区一角,可节约保护土壤2.6万m3,既保护了土壤,又为今后植被恢复奠定了基础。

4.3.3 充分利用降水资源生产建设项目不仅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改变区内的地形和地表物质组成等条件,而且平整和硬化地面,导致径流损失加大,不仅对周边造成冲刷,一定程度上也破坏局地正常水循环。

因此,通过拦蓄利用或强化入渗等措施,充分利用降水资源,也是水土保持设计一项重要理念。

在降雨较多的地区,采用强化入渗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改善局地水循环,减少对工程建设本身及周边的影响;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引流入池,建立湿地,净化水质,做到工程建设与水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

在水资源紧缺或降雨较少的地区,采取拦集蓄引设施,充分收集汛期的降水,用于补灌林草,既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量,又节约水资源,降低运行养护成本。

图4-3-5 某高速公路在公路沿线布设水窖,收集路面径流,用于补灌坡面植被图4-3-6 广东渝湛高速公路利用路面径流建成湿地处理系统图4-3-7 某水电站办公生活区采取降水入渗措施-小框格种草4.4 优先保护、利用与恢复植被4.4.1 保护和利用植被在主体工程与水土保持设计过程中,要树立保护植被与利用植被的理念,通过选址选线、总体方案比较、优化主体工程布设等措施保护植被。

在生态脆弱的高原高寒地区、干旱风沙地区,植物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

如在水库工程建设中应合理比选工程规模尽可能减少植被淹没。

同时,也可通过对原有乔灌木的移植移栽,建立场圃,保护种质资源,等后期恢复植被需要时,再将移植的植被用于工程建设,不但节约了投资,也提高了植被的存活率。

图4-4-1 云南某公路增加桥隧来减少植被破坏。

云南省公路建设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情况,增加桥、隧比重,采用桥、隧、堤结合的办法,大大减少了植被破坏,水土保持效果明显;图4-4-2 青藏铁路将剥离后的草皮专门存放并养护,后期再覆盖到裸露面。

青藏铁路将剥离后的草皮专门存放并洒水养护,等土方工程完成后再覆盖到裸露面,保护和利用高原草甸,同时,提高施工道路设计标准,变临时道路为永久性道路,提高施工道路的服务期,避免因道路毁坏另辟蹊径而扩大草甸植被占压面积;图4-4-3 溪洛渡水电站将淹没区需砍伐的树木提前移植出来进行假植。

溪洛渡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将淹没区需要砍伐的树木提前移植出来进行假植,为将来建设区植被恢复准备苗木,即保护了林木,又节约了绿化方面的资金。

4.4.2 保障安全和植被优先植物措施能够有效防治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恢复植被,丰富景观,美化环境,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重要理念。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与恢复的主体内容,设计应用生态学理论,确立优先恢复植被的设计理念,保持水土、恢复可持续发展的水土资源,改善生态和环境,着力提高植被覆盖率。

在设计中充分体现植物优先,植物与工程相结合,在保证主体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林草措施,工程项目在生产建设过程一般都会产生大开挖和堆垫边坡,传统上为了追求质量高、稳定安全,挡护工程大都采用硬防护措施,如混凝土挡土墙、浆砌石拦渣坝和护坡等工程措施,结果是工程造价很高,视觉效果很差,生态景观重建更是无从谈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