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围地震勘探(时移地震)讲解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震属性技术在四维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地震属性技术在四维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20






24 卷
可以看出, 在剖面中目的层位 ( 800~ 920ms) , 各种 衰减属性均表现出强烈的变化 , 特别是在最大振幅
和总能量剖面及差剖面中表现尤为突出 , 这基本上 可以反映注入蒸汽的影响。
图6
三维地震资料瞬时频率剖面图
图7
三维地震资料瞬时频率差异剖面图
图8
三维地震资料瞬时频率梯度剖面图
E x ( n) ex p(2
N
j 2P kn / N )
( 1)
进一步可得到相应的功率谱为 , P( k) = | X ( k) | ( 2) ( 1) 总能量 总能量为振幅谱的平方和 ( 即功率谱之和) , 它 与地层的反射系数有关, 在频率域的计算公式为,
N / 2+ 1
S =
k= 1
E
P( k)
图5
第 12 线 1992( 上 ) 、 1993( 中 ) 、 1994( 下 ) 三次测量偏移剖面比较图
从图 4 中的剖面可以看出, 1994 年的反射波增 幅与 1992 年相比, 随着炮检距的增加 , 反射波的能 量增强, 与 1993 年相比反而有所下降。 由图 5 可见 , 在 1993 年的测量剖面中, 剖面中 部能量与 1992 年相比明显增强。而在 1994 年剖面 中, 除 了剖 面 北部 能 量增 强 外, 剖面 中 部能 量 同 1992 年的相差不大。这与图 3、 图 4 所表现出的特
n= 1
XL =
d X( t ) d2H ( t) = dt dt 2
( 8)
2
应用实例
2. 1 研究区的地质及地震情况 ( 1) 实验区地质概况 实验区位于东部油田一个蒸汽驱稠油油藏内。 其构造处于斜坡鼻状构造的根部, 基本地质特征如 下 : 油藏受构造及岩性双重控制 , 油层东南以地层超 覆与凸起相接, 含油区域在侧向受断层所控制; 油藏 埋藏浅 , 岩石胶结疏松, 砾石含量高, 油层平均埋深 为 880~ 950m, 成岩性差, 砾石含量在 40% 以上 , 砾 径最大为 5 140 @ 120mm, 一般为 5 20~ 50mm, 胶结 方式为泥质及部分稠油胶结 ; 油层厚度小, 主力油 层分布稳定 , 油层厚度一般为 15~ 25m, 纵向上分为 三个砂体; 地震监测的目的层埋深 927~ 944m( 注汽 层在两套强相位 860~ 916ms 之间处的 890~ 900ms 处 , 该处的 反射波能量较弱 , 横向上追 踪效果不明 显 ) , 稠油层厚 17m, 其上覆有 50m 厚的玄武岩。蒸 汽驱采用的是反九点井网试验井组, 即中间一口井 注汽 , 周围 8 口井采油 , 井网为 200 @ 283m, 注采井 距最小为 200m , 最大为 823m 。 野外共进行了 3 次观测, 每次测量的时间间隔 均为 1 年。注汽井为 9~ 13 井, 第 1 次是注气前的 基础观测, 后 2 次为注汽后观测 , 采用的是三线七炮 一束线的观测方法 , 每线 40 道, 道距 40m, 检波器实 行点式组合, 埋置于 0. 4m 的坑中 , 地下 CDP 网格 为 5 @ 10m, 平 面展布 面积 为 80 @ 1000m, 井 深为 9. 3m, 药量为 1kg, 采样间隔 2ms, 记录长度 3s。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原理(上)---------陆基孟主编(精华部分)一、名词解释1.综合平面法: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也显示观测到的地段。

2.偏移距:为炮点与最近检波点的距离。

3.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的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时刻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4.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5.干扰波: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6.(非)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作纵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测线上,叫非纵测线。

7波前(后):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

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

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二、简答题1、共炮点与共中心点的区别: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2)地震勘探上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2、动静校正的区别: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纵到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校正量均为正值。

静校正: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需要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静校正量可为负值。

3、组合与叠加在压制干扰波上的区别:在实际效果中,n 次叠加的统计效果要比n 个检波器组合的好。

原因在于组合是同一次激发,由n 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是由同一震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

而多次叠加中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的各道,是在各次激发时分别接收到的,因而记录下的随机干扰是由震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激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的,多次叠加中各道的随机干扰更符合“互不相关”的条件。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球物理方法:是根据根据地下岩石或矿体的物理性质差异所引起在地表的某些物理现象(表现为异常的现象)的变化去判断地质构造或发现矿体的一种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电法、地热、放射性及地下地球物理测量等。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激发地震波:地面产生一个振动接收地震波由源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接收由源点传播到个各检波点所需的时间重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根据上述地震波到达各个检波器所需时间及地震波速度,可以重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地下的构造信息就是由重建的路征得到的。

两类主要的路径:推断地层的构造形态。

一是首波(head waves)或折射波(refracted wave)路径,二是反射波(reflected wave)路径,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用信息。

相应地有三个主要环节: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阶段野外数据采集: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第二阶段室内资料处理: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利用计算机,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初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工作,以及计算地震波在地层内传播的速度等。

第三阶段地震资料解释: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各反射层相当于什么地质层位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作出说明,并绘制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一个平面上采集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这种地震勘探方法称之为三维地震技术。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一种通过提高震源频率,高采样率和高覆盖次数等数据采集方法和相应的处理技术,达到大幅度提高勘探精度的技术。

四围地震勘探(时移地震)讲解

四围地震勘探(时移地震)讲解

整体归一化前两剖面
整体归一化后两剖面
面元一致性处理
为了使重复采集的地震数据具有可比性,需要把 来自地下不同反射面元或反射点的地震数据校正 到相同的反射面元或反射点,这一处理又称之为 面元重置。
由于地震数据重复采集的时间不同,地面设施、技术装备等因素可能发生了变 化,使得观测系统、参数采集很难和原有数据完全一样,另外,目前已经有相 当多的三维地震数据,他们不是针对时移地震油藏检测而采集的,采集和处理 参数与重复采集时的参数很难完全相同,对于三维地震而言主要表现为反射面 元的大小和位置不一样,对于二维数据则表现为反射点的位置不同。
常用方法:相关抽道法、线性插值法、F-K域插值法、T-X域动态求差插值法。
新(b) 、老(a)测线归一化前、后剖面(1990年和1999年采集的数据) 新、老测线归一化处理后差值剖面
时移地震差异属性解释
时移地震是利用地震响应随时间的变化对油气藏性质 变化(岩石物理性质、流体运移、压力、温度)的表征来 监测油气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孔隙度、渗透率、饱和 度、压力、温度)和追踪流体前缘,因此时移地震资料属 性应该反映油气藏中流体变化的属性。再加上时移地震有 时间差这一重要参数,所以时移地震资料属性解释能更好 地与油气藏动态变化的关系联系起来。
时移地震归一化处理的原则是,在理想条件下,在非油气藏部分, 由于没有流体流动的变化,两次不同时间采集的地震数据应该一致, 时间、振幅、速度、频率和相位应该相同,而地震信号变化是油气藏 部分由于抽油生产或注气注水等引起的。实际数据的间隔性导致了地 震剖面上非油气藏部分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振幅、速度、频率、相位 等地震属性也发生变化。为了获得真正由于油气藏部分油气水变化引 起的地震属性差异,对非油气藏部分时移地震数据进行归一化校正, 使其尽可能保持剖面一致,剩下油气藏部分的差异则可解释为由于油 藏内部流体运动引起的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归一化处理过程 中必须进行一致性处理。

第三章 时间推移地震技术

第三章   时间推移地震技术
要里程
碑。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每次观测
系统的改进都会带来深刻的变化。
目前国外这两项技术都正处于试验与初
步应用研究阶段,其理论还不完善,处理软
件和解释方法正处在开发与积累阶段,但其
发展相当迅速。我国则刚刚起步。
3、时移地震的作用 1)对新油田:在注采以前,应用这 一技术监视采油过程,采取一定的措施, 就可以避免许多问题的发生; 2)对中期油田:在注采以后,若问 题已经出现(如流体进入了储层的什么 地方等),则可以帮助及时进行解决; 3)对晚期油田:可以帮助决定该井 是否要封,其中的剩余油还有无工业开 采价值等。
2、时移地震的国内外现状 时移地震的试验工作始于70年代, 它使地震勘探从静态的构造和储层描述 发展到油藏的动态监测,把时空概念引 入油田开发,给油田生产方式带来了基 本观念的转变。到目前虽然仍处于初级 阶段,但投入的经费却迅速增长。1997 年全球石油地震勘探费用花了35亿美元, 其中时移地震花掉5亿元。
孔隙度 干岩石性质 流体可压缩比 流体状态变化 波阻抗变化 构造倾角 总分
随时间推移地震可行性论证
地震参数\油田
理想条件 注蒸气 砂岩 3D/VSP 5/5 5/5 5/5 5/5 W.Texas W.Texas San GoM/Nsea Duri油田 GoM/Nsea Vuggy Granular Joaquin 注水 注蒸汽 注水 注CO2气 注CO2气 注蒸汽 中硬度砂 软沙岩 软砂岩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 砂岩 岩 3D/VSP 3D/VSP 3D/VSP 3D/VSP 3D/VSP 3D/VSP 0/1 0/1 3/4 3/5 0/0 0/0 3 /4 3/5 0/1.5 0/2 3 /4 3/5 1.5/1.5 1.5/2.5 3 /4 3/5 0.5/1.5 0.5/1.5 3 /4 2/5 0/0 0/0 3 /4 2/5

时延地震

时延地震
Pressure
2. Peak injection
Pressure
3. Production 生产阶段
Pressure
Time
Time
Time
100 ft
RESERVOIR MONITORING 储层动态重复监测 Time Lapse Flood Monitoring
• Differencing of repeat surveys
时延地震技术的发展历程
时延地震作为一门前沿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 ARCO公司的Greaves等人于1983年在SEG年会上发表第一 篇应用永久性地震检波器观测监测水驱采油的论文为标志。 时延地震技术的提出,适应了石油公司降低勘探风险、挖掘 老油田潜力的需求,得到石油工业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在90年代中后期,以三维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地震 勘探技术的长足进步为基础,全世界地球物理工作者开展了 大量的时延地震技术可行性研究、先导性实验工作,以及时 延地震相关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 的进步,其技术日趋成熟。 21世纪初,时延地震技术开始走向了应用和生产,尤其在北 海、墨西哥湾等地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应用实例。
涉及的主要技术方面:
岩石物理理论—研究储层性质变化产生的岩石物性变化,以 及地震响应变化; 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价; 时延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提高地震数据的可重复性; 时延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地震数据的一致性处理 ; 时延地震数据分析解释技术—重复观测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油藏参数估计等; 时延地震技术的应用——时延地震技术与油藏工程技术的结 合。
并要求用同样的流程进行处理。 (2)两次采集之间时间间隔较长(若干年), 采集和处理不要求完全一致,也难以完全一 致,资料可根据采集的不同情况分别用最优 化流程进行处理。

(4)地震勘探

(4)地震勘探
2激发,得到上倾接收的时距曲线。
x sin(i ) 2h2 cos i t上 v1 v1 ( 2.2.11)
倾斜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特征为: (1)倾斜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仍然为一直线, 但它的斜率倒数不等于v2,下倾方向和
上倾方向两支时距曲线的斜率是不等的,
它们的视速度不同,下倾方向的曲线陡, 视速度小,而上倾方向的曲线较缓,视 速度大。
(2)i+<900 时,方可接收到倾斜界
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见图2.2.6
(3)上倾和下倾接收的视速度分别为
v下
v
* 上
*
v1 sin(i )
v1 sin(i )
4.隐伏层对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影响
由图中几何关系可得式中h是图中s点法线深度由234可得界面法线深度h为235可写为hkt关于k值的求取根据斯奈尔定律可将k值表达式写成下列形式由公式237可看出只要求得波速v通常可根据表层的直达波速度来确定因此关键是v的求取为此引出差数时距曲线方程并以x表示dxdtdxdtdx对上式求导可得其中dxdtdxdt因此只要根据238式在相遇时距曲线图上构制x曲线根据斜率的倒数可值之后则可根据236式计算出各点的界面深度h
(4)电火花震源:电火花震源是利用电容中
储存的高压电能通过在水中电极间隙进行 瞬时放电而激发地震波的装臵。这种激发 方式波形的重现性较好,能量大小可以调 节,激发方式灵活、使用安全,适合在江、 河、湖、海等水中和井中使用。
• 此外,还有密尼索西系统的可控震源 (一种振动频率范围和振动持续时间 可以调节控制的震源),以及用于产 生横波或面波的各种专用震源等

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由于两者波的 形成和传播特征的不同,观测系统 的设计也各有异,现将几种常用的 观测系统分别介绍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观测方式分类
时移3D地震 (4D地震) 时移2D地震 (重复地震) 时移VSP 时移井间地震
时移地震研究的理论基础
地下储层流体变化 地震响应 波阻抗
岩石物理学 储层密度*速度
研究油藏条件 下或采油过程 中流体与岩石 的特征改变量 及其对地震特
征的影响
岩石物理学是连接地震与油藏工程的纽带,是时移地震能否实现的物理基础,也是把地 震特征转换为油藏特征的物理基础。可以用来描述孔隙流体对岩石密度和地震速度影 响的数学模型很多,但在时移地震储层正演模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高斯理论和Biot 双相介质理论。
94年K40油藏油分布显示
94年K40油藏气水界面显示
94年K40油藏油水分布显示
88年与94年K40油藏差异显示
时延地震在剩余油开采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最小相位信号 最大相位信号 混合相位信号
12. 时延地震技术
时延地震包括时延3D地震、时延2D地震、时延 VSP和时延井间地震等,其中以时延3D地震(4D地 震)为主要方法。目前时延地震已成为各大石油公 司致力发展的技术。通过几年的发展,时延地震已 从地面发展到了井间时延地震成像,并正在走向实 际生产应用阶段。
目标:
1.寻找死油区,确定加密井或扩边井位置; 2.监测注入流体(水、蒸汽、二氧化碳等)的流动方向 和前缘位置,调整开采井和注入井井位。
时移地震的可行性研究
一是时移地震监测的适用性或称为技术风险评价。主要 是通过对油藏特性、注采方式和地震资料本身的分辨率、 信噪比、可重复性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确定所研究的油 藏是否适合用时移地震方法进行监测。
ARCO 公司首次实施了时移地震勘探项目1983 PULIN等对加拿大沥青砂岩油藏进行了时移地震检测注气效果的试验工作1987 Misher对印度北坝贝盆地进行了时移地震试验1988 20世纪90年代该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多数石油公司开展了时移地震试验工作 Grabens(1993)用于挪威海上油田检测 Johnstad(1994)研究加拿大油田稠油蒸汽热采检测 Andon(1995)应用时移地震检测已部分枯竭的EugeneIslandBlack330338油田中流体即地层压力的变化,综合利用三次三维地震勘探成果重新钻探后又 焕发了新的生机 国内的时移地震研究起步较晚:1988胜利油田首次在单家寺进行了地震检测试验 2011.3 东方物探公司承担的辽河油田曙一区四维地震二期采集工程通过验收,这 是目前国内陆上最大的四维地震监测实验项目
油气藏的静态性质(如构造、岩性性质等)被消去,从而导致了油气 藏动态流体性质(流体饱和度、压力、温度等)的直接成像。
追踪流体流动的前缘,对油气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
不一致是绝对的,一致是相对的
地下水位的变化会造成地表条件的不一致 环境的变化会造成环境噪声的不一致 震源形状、瞬时位置或放炮方式的不精确会造
重复三维 地震勘探
时间1
重复地震数据 相减
时间2
差异数据分析
剩余油气 分布预测
大港油田唐家河92与98年时延地震剖面
墨西哥湾地区88和 94年重复三维地震 勘探的测线剖面。
墨西哥湾Eugene Island 330 区块生产油藏不同时期的振幅包络显示
快速进行油藏评价,调整开发方案、提高油气储量采收率。
我国开展四维地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东部各大油田相继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 我国油区油藏的地层非均质性严重,剩余油分布复杂 稠油热采地震监测试验同相轴出现“下拖”现象
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方法
在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在油藏开发的不同时 期重复进行地震勘探,不同时间的地震响应随时 间的变化可以表征油藏内流体性质的变化,通过 特殊的时移地震处理、差异分析和成像以及计算 机可视化技术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孔隙度、 渗透率、饱和度、压力、温度)的变化。
二是时移地震监测的经济有效性。是对时移地震监测能否 在油藏开采中获得良好的回报率的评价,即由于监测提高 油藏采收率而获得的费用是否可偿付时移地震监测的费用。 只有因监测提高采收率的费用高于地震监测的费用才是经 济有效的。
时移地震的实施对储层条件、注采方式、及地震方法本身 都有不同的要求。
时移地震资料采集
油田老地震数据的再处理解释 -提高老油田采收率
二维、三维和四维地震勘探对改善采收率的比较(BP公司) (Petroleum Engineer International, February, 1996)
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有人对两次地震记录振幅的变化进行过研究 •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石油公司开始对两次及以上的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20世纪80年代正式的学术论文开始发表
岩石物理学、地质 学、油藏工程资料
一般时移地震处理流程图
振幅频率归一化
四维地震应用的原理是认为非油藏部分,由于没有流 体流动的变化,因此在理想条件下,两次不同时间采 集的地震数据应该一致,振幅频率应该相同,而地震 信号变化是油藏部分由于抽油生产或注气注水等流体 流动引起的。
但实际数据是间隔性采集的,由于时间的差异导致采 集系统、环境噪音和处理流程、参数的不同从而带来 了地震振幅、频率、相位的变化,为了获得真正由于 油藏部分油气水变化引起的地震差异,因此必须对非 油藏部分的地震数据进行归一化。
常用方法:相关抽道法、线性插值法、F-K域插值法、T-X域动态求差插值法。
新(b) 、老(a)测线归一化前、后剖面(1990年和1999年采集的数据) 新、老测线归一化处理后差值剖面
时移地震差异属性解释
时移地震是利用地震响应随时间的变化对油气藏性质 变化(岩石物理性质、流体运移、压力、温度)的表征来 监测油气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孔隙度、渗透率、饱和 度、压力、温度)和追踪流体前缘,因此时移地震资料属 性应该反映油气藏中流体变化的属性。再加上时移地震有 时间差这一重要参数,所以时移地震资料属性解释能更好 地与油气藏动态变化的关系联系起来。
• (Courtesy Schlumberger Houston Solutions Center)
地震属性生成后,差异地震属性可以描述和解释油藏 流体变化,并通过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实现多种形式的计算 机数据体的动态与切片显示,这样即可使工程人员从不同 角度,不同时间连续地观察油藏内部油气水变化和运移情 况,从而实现对油藏的监测。
解释的特点:时间性和特殊性--动态油藏的描述过程
直接分析法 地震属性分析法 动态储层描述法利用岩石物理分析、储层描述、地震模拟
国外学者已对各种储层作了岩石物理研究,以 证实油气田开采过程中流体的抽取或注入会引起孔 隙流体、压力和温度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引起密度 和速度的变化,也就是波阻抗的变化,而波阻抗的
变化将产生足以被检测到的地震相应的变化。
时延地震是一种地震属性求差技术,因此,提高数据的 重复性相当重要。对于不同时间采集的地震数据,除作传统 的互均衡处理外,还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对偏移后的数 据集作叠后互均衡或剩余偏移处理;另一途径是完全重处理。 第二种方案能够给出更好的重复性和分辨率。当两次地震测 量之间的带宽和横向分辨率大不相同时,可采用非线性数据 匹配处理方法。
成能量分布的不一致 采集仪器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仪器噪声和不同
的频谱特征 观测系统的差别会导致两个数据体难以比较等
所有这些不一致都会造成数据反演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仅代表 噪声而无实际物理意义。特别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新的重复地 震不可能与原有地震采用相同的采集、处理参数。这就决定了 时移地震检测必须在采集处理上下大功夫,使得由于各种非地 质因素引起的不一致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整体归一化前两剖面
整体归一化后两剖面
面元一致性处理
为了使重复采集的地震数据具有可比性,需要把 来自地下不同反射面元或反射点的地震数据校正 到相同的反射面元或反射点,这一处理又称之为 面元重置。
由于地震数据重复采集的时间不同,地面设施、技术装备等因素可能发生了变 化,使得观测系统、参数采集很难和原有数据完全一样,另外,目前已经有相 当多的三维地震数据,他们不是针对时移地震油藏检测而采集的,采集和处理 参数与重复采集时的参数很难完全相同,对于三维地震而言主要表现为反射面 元的大小和位置不一样,对于二维数据则表现为反射点的位置不同。
重复采集的地震资料间存在的误差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采集环境影响 环境噪声,指施工现场的人为和气候因素造成的噪声,风吹草动、人车 行走、井场机器振动、工业电干扰等。 近地表因素,时间和季节的变化使近地表的低速带和潜水面发生变化, 近地表的干燥或潮湿、潜水面的深浅都引起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的变化 采集方法影响 记录设备的型号不同,录制因素不同都将产生地震信号的差异。 采集参数的变化,包括测量定位精度(几次测量位置不重合)、激发和 接受因素等。
目前在世界上五十多个油田进行着六十多个四 维地震的合作项目研究。
成功的地区有:美国墨西哥湾、北海 Sognefjord、加拿大艾伯塔冷湖、挪威Njord、 印度尼西亚Duri、西非等地区。
美国墨西哥湾Eugene Island 地区LF油藏1988年与1992年的地震成像,红色为低阻 抗,蓝色为高阻抗(上图),油水界面的移动通过不同年代比较得到显示。通过 四维地震差异分析,绿色为持续低阻抗变化较小的区域,为剩余油气带。
例如,震源和接收器位置等的微小变化都会对时移地震数据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降 低拖缆羽状化,改进海底和陆上采集设计以及安置永久性检波器等,可以减小某些不利的采集效应。
因此时移地震资料需要采用特别的采集技术,将时移地震数据的信噪比 提高到最大。
时移地震资料处理
时移地震数据是间隔性采集和处理的,两次采集很难保证完全一致。 这就决定了时移地震监测除了在采集上下大功夫,使得由于各种非地 质因素引起的不一致降低到最小限度外,还必须进行时移地震资料归 一化处理。
时移地震归一化处理的原则是,在理想条件下,在非油气藏部分, 由于没有流体流动的变化,两次不同时间采集的地震数据应该一致, 时间、振幅、速度、频率和相位应该相同,而地震信号变化是油气藏 部分由于抽油生产或注气注水等引起的。实际数据的间隔性导致了地 震剖面上非油气藏部分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振幅、速度、频率、相位 等地震属性也发生变化。为了获得真正由于油气藏部分油气水变化引 起的地震属性差异,对非油气藏部分时移地震数据进行归一化校正, 使其尽可能保持剖面一致,剩下油气藏部分的差异则可解释为由于油 藏内部流体运动引起的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归一化处理过程 中必须进行一致性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