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社会

合集下载

汉字的演变与意义

汉字的演变与意义

汉字的演变与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探讨汉字的演变与意义,来展示汉字的独特之处。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通过刻画实物的形状,以及图像的替代符号,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的形态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简化的表意文字,从最初的象形文字转变为象形兼会意、形声兼会意等形式。

汉字的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刻画了丰富的信息。

汉字的每一个笔画和构造都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它们常常通过组合的方式来表现不同的概念。

这些概念可以是物体、动物、人类活动,甚至包括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汉字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文字和语言之间的桥梁。

其二,汉字的发展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汉字在记录历史事件、宗教故事以及文化传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演变和使用,时刻展示着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活动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汉字的意义与文化内涵汉字的演变使其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汉字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

例如,“人”字代表着人类,而“天”字则代表着大自然与宇宙。

每一个汉字都象征着一种思想观念或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渗透在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中。

汉字还具有象征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具有独特的美感,每一个字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品。

通过汉字的构造和组合,人们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字体和书法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化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另外,在汉字中,很多字和词汇通过形声、会意的方式来表示意义。

这种构词方式更加丰富了汉字的内涵。

例如,“爱”字由“爪”和“心”组成,形象地表达了对他人关爱的心意。

这种形声、会意的特点使得汉字成为了一种高度独特和富有表达力的文字系统。

试从汉字看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试从汉字看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试从汉字看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08级汉语言2班张亚莉0827010240试从汉字看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08级汉语言文学1班张亚莉0827010240中国古代社会遵循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即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男人由于社会分工、体力等方面的优势,很快就成了社会的主宰,“女人只不过是男人的附庸,甚至是男人财产的一部分”。

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在汉语的文字形体和词汇上都有非常明显的反应。

汉字造字时代,我国的社会形态可能是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和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大量的汉字和复音词汇都产生于父系社会时代。

所以所造出的汉字,既有尊重、赞美女性的,也有轻视、污蔑女性的,而后者居多。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基本是“男尊女卑”,即“重男轻女”的。

首先就“女”字本身来说,甲骨文作“”,像一双小手交叉的跪着的人形。

就充分说明妇女地位的低下。

妇女的“妇”字,甲骨文“”,繁体字作“婦”,《说文解字》说:“婦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这二字说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柔弱无力、从事家务劳动的形象。

其次,从和妇女相对的男性形象来看,男性都是人高马大、孔武有力的主宰者。

如“夫”字在甲骨文中为“”,“大”为“”,“夫”和“大”字基本看不出来差异,形容词为大,名词为夫。

《说文解字》说﹕“丈夫也,……周制八寸为尺,十寸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父”字,甲骨文作“”,象形持棍棒之形,会意。

《说文解字》说:“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父亲本是一个手里拿着棍棒,随时准备用来教训子女的主宰着。

再从女旁字来看,《说文解字》的女部共有239个字,其中光姓就有十一个,如嬴、姬等﹔表示亲属称谓的也有十几个,如姨、姑等﹔还有十几个是人用的名字,如娥、婕等,表示婚嫁的不到十个,如婚、姻、娶等﹔表示美好、漂亮的有十几个,如娇、婉、姝、媚、娟、媛等。

我认为这些字大多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里造出来的。

而其余的字,大多是表示贪婪、嫉妒、奸淫、地位低下等意义,如婪、嫉、妒、奸、妓、嫌、婊、奴、婢等,词义多为贬义。

汉字的象形性与文化意义

汉字的象形性与文化意义

汉字的象形性与文化意义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字体系的代表,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形性,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象形性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汉字的独特之处。

一、象形性的表现汉字的象形性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字形结构,如山水、人物、动植物等。

这些字形形象生动,形态独特,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

1. 山水字:汉字中存在着丰富的山水字,如“山”字代表山脉的起伏,而“水”字则模拟了水流的形状。

这些字形不仅仅表现了自然景观,更体现了人们对山水的欣赏和向往。

2. 人物字:汉字中的人物字也是象形性的典型代表,比如“大”字即是人站立的形状,“小”字则是蹲坐的模样。

这些字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物的动作和姿态。

3. 动植物字:在汉字中,还有很多字形是模仿动植物的形态而成,如“蛇”字表现了蛇蜿蜒爬行的形状,“木”字则象征了树木的外观。

这样的字形使得汉字更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

二、文化意义的体现除了象形性,汉字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思想、历史和价值观念。

1. 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与诗词、书法、绘画等紧密相连。

字词之间的组合和用法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和智慧。

2. 历史变迁:汉字记录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每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通过汉字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3.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工具,通过传统的文字教育,人们可以不仅学习到语言技巧,更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语无论是从汉字的象形性还是文化意义来看,汉字都具备深厚的内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

它们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们对自然、人物、动植物等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成为传递文化智慧和思想的工具。

因此,研究和传承汉字的象形性和文化意义,对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从汉字看上古婚俗

从汉字看上古婚俗

两姓交互为婚多行于皇室贵族高门姓之间, 每每以互相勾结利用,扩大政治势力目的。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所谓“亲上加亲”的“姑 舅表婚” 俗语: “姑母做婆”、“亲加亲亲连亲”、“姑妈 女,顺手娶;舅舅要,隔河叫”
五、从“媵”、“侄”看媵制
1、什么是媵制 《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 从之,谓之媵。” 即以妹随姐嫁,侄随姑嫁,姐妹姑侄共事一 夫的婚姻制度。这种婚制的流行范围,仅限 “士”、“诸侯”之类贵族,流行于春秋之 际。
后代诗歌中的反映: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杜甫《新婚别》: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某种亲属称谓总反映了某种相应的现实亲属 关系。
在史前古代社会中确有由“姑”、“舅” 一名三用的亲属称谓所显示的亲属关系。
在人类原始婚姻制度中,有一种很常见的 婚姻形式,即固定族团互婚,大致就是甲、乙 两族男女互为通婚对象而世代相互嫁娶。
《韩非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 是家也。” 《礼记·昏义》记载的有关女子嫁人的礼节:
“纳采(也即行聘)、问名、纳吉(即卜 定吉日)、纳征(即纳聘,就是送采礼)、 请期。”
《仪礼、士昏礼》中就有“纳征,玄纁(即 黑色的币帛)、束帛(即五匹帛)、俪皮 (即成对的鹿皮),如纳吉礼。”
妻与帑tǎng
汉代对媵婚的解说以何休为代表:“必以 侄娣从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所 以防嫉妒,令重继嗣也,因以备尊亲亲也。”
2 、对“媵”字的分析 (1)媵字形体的变化,导致意义范围缩小。 《尔雅·释言》:“媵,将送也。 《左传·僖公五年》:“以媵秦穆姬。” 注:“送女曰媵。” 《说文解字注》:送为媵之本义,以侄娣送 女乃其一端而。······今义则一端行而全者废 矣。······今形从女者,有一端之义独行故也。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从汉字字形看远古社会抢婚习俗——以“娶”为例

从汉字字形看远古社会抢婚习俗——以“娶”为例

‚取‛‚娶‛(会意兼形声)→古今字,‚取‛是《说文》对‚娶‛的主要训释字,也是其会意部件。

‚娶‛:1.本义:动词,远古时代劫女为妻的抢婚习俗。

2.扩大引申义:动词,男子迎取新娘。

“妻、娶、婚、薪、父母、兄弟、媒、归妻”汉字与文化课程论文‚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说文〃女部》)‚娶‛和‚取‛是古今字,‚娶‛本作‚取‛。

如‚可以冠,取妻。

‛(《礼记杂记》);‚取妻何如?‛(《诗经〃伐柯》);‚吴起取齐女为妻。

‛(《史记》)而‚取‛字是一个会意字,《说文〃又部》:‚取,捕取也。

从又从耳。

周礼:‘获者取左耳’。

‛甲骨文的写法像手拿耳朵的样子,这是因为古代田猎获兽或战争杀敌,一般割下左耳作为报功的凭证,即所谓‚获者取左耳‛。

可见‚取‛字本意当为‚武力获得‛,引申为掠夺、夺取、强取、采取的含义。

由此观之,‚娶妇‛最早应是武力的掠夺。

婚姻,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衍和进步的基础。

自远古至今,中国的婚姻状况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制度和形式。

近代婚姻的形制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进行了解和考查,但是远古时期,因年代久远,且文献记载比较简略,我们祖先的婚姻状况难以考证。

然而我们通过汉字这个文化活化石也可以对当时的婚姻制度考证一二。

(一)‚妻‛‚娶‛‚婚‛‚薪‛与抢婚习俗所谓抢婚,是指男子通过掠夺方式强娶其他氏族的女子为妻的婚姻习俗。

关于抢婚习俗的产生时间,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当产生于男权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从《诗经》婚恋诗篇中频繁出现的‚妻‛‚娶‛‚昏‛‚薪‛等特定词中即可见先秦社会的抢婚之风。

‚妻‛之甲骨文字形,左为象征妇女长发之形,右为人手之形,《甲骨文字典》云:‚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

‛[6]1303 又‚娶‛,《说文〃女部》云:‚娶,取婦也。

从女,从取,取亦聲。

‛[10]259《诗经》中亦多代以‚取‛字,如《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文化的重要作用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文化的重要作用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文化长河中,书法和绘画对传统艺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我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文化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汉字是语言的根本,是思维的工具文字是语言的根本,书写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中国的汉字有独特的语素文字,它主要由偏旁、部首构成,又被称为象形文字。

其意义大多表现在形体上。

它们与古代典籍、先贤著作同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与世界上各种文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充满神奇色彩,极富情趣。

例如:甲骨文被称为“鬼画符”,但其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商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石鼓文,与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字体圆润,是西周文字的代表作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汉字是人类语言的根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因此书法的形成可以说是和中国文字息息相关的。

二、汉字是民族的精神标识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包括思想、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而英语文字就是由字母组成的,但是字母却不是汉语文字。

因为每个字母都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汉语文字,这就是文字自身的魅力所在。

三、汉字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汉字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汉字的书写和运用离不开书写工具。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仍有许多汉字需要打字员进行手工输入,甚至专门研究汉字书写的人也不多,这也就反映了汉字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从科学角度来讲,汉字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具有简洁、优美的特点,也正是因为汉字具有表意性,汉字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语言的原貌,尽可能地使语言的原生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就比如“爱”字吧!从字形看就像是一个张开双臂、拥抱的人。

汉字的书写非常简便,只要掌握其书写规律,就可以灵活地变换笔画、书写汉字。

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部文化史。例如,“家” 字,其甲骨文形象地描绘了一座屋子里养着一头猪,象征着古代人们的定居生活 和农业生产。而“祭”字,则表示一个人在神灵面前献上肉食,表达了古人对神 灵的敬畏和祭祀的习俗。这些汉字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他 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阅读感受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更承载了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最近,我读到一本名为《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 世界》的书籍,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300多个古汉字的详细解说。从甲 骨文、金文到现代楷书的演变,每一个汉字的源流都被详尽地阐述,深入浅出, 让人易于理解。书中的1500多幅作者手绘字形图及考古器物图,更是严谨精美, 既有书法的美感,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享受。
书中的精彩摘录远不止这些,每一个解析都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 大门。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还 能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欣赏 和解读汉字,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这本书让我们明白,每 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都展现了一种智慧。无论是“和” 字的和谐哲学,还是“孝”字的伦理道德,亦或是“福”字的生活理想,都在诉 说着中国古老而又鲜活的文化传统。
《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让我们更 深入地了解汉字的演变和文化内涵,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华 文明和民族精神。我相信,每一个热爱汉字和中国文化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获 得不少收获和感悟。
目录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社会
汉字作为书写符号系统,不仅是很完满地完成了辅助汉语更好地实现其交际功能的任务,同时它又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构字方式中浸透着我们华夏祖先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风貌,体现出这个古老民族的观察方式和审美情趣,华夏民族经历了悠悠几千载的沧桑,不断地前进,作为开华夏民族文明史的汉字则正如一块块化石,将古老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历史演进的轨迹,活生生地勾勒描绘出来,再现于你面前。

一、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都是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稼耕。

这些内容反映到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渔,甲骨文(以下略)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

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

虔,从网从手从虎,意为用手张网捕虎。

摧,字形像手持木棒击鸟。

这些文字部分地反映了先祖以渔猎为生的状貌。

采,甲骨文像用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古人以草木之根实为食的原始生活。

长期的劳动使古人的智力逐渐提高,他们的生产手段也有了改进,反映到文字中,如,阱,甲骨文像一只鹿头朝下陷入井中之状。

使用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使古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同时火在生产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焚,甲骨文像大火烧丛林之状。

放火焚烧森林,便使生活于林中的各种动物四散奔逃,小的动物可能会死于林中,大的逃出林外,早已守候在那里的人们便用准备好的石头、木棒等武器击打并捕获它们。

焦,甲骨文像以火烧烤鸟之状;炙,似将肉放在火上烧烤之形。

这些字反映了人类最初对火的利用情况。

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的性情,了解到某些动物适于豢养,于是人类逐渐过度进入畜牧生活。

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

牢,像把牛圈在栅栏里。

家,则是把猪养在圈内。

豢,像用手喂猪。

畜牧生活中喂养牲畜,需要采集植物,在实践中,人们也逐步认识并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逐渐地人们有意识地去播种、收获禾谷之类的农作物,农业便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

垦,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俨然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

禾,甲骨文像顶着长穗的谷子之形。

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的形状。

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

种,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

畴,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

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

这些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的耕作已经相当精细。

我国上古劳动人民的手工业创造,成绩也相当显着。

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精美的陶器,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了很多精巧的陶器及烧制陶器的炉子。

甲骨文中记载有关陶器的汉字也相当丰富,这些字或描摹器皿之形,或者在象形符号上加指事性符号表示与器皿相关的事物或动作。

甲骨文中看不见金字以及从金之字,这说明殷商时期金属尚未出现或至少是使用还不够,但在周代的金文中,从金之字约五十有余,这说明当时的金属制造业已相当发达。

贝的使用在甲骨文里极少见,而在金文中却很多,如货、买、卖、赁、贸、责、赋、贵、贱,这些字说明当时贝已被作为货币使用,所以从贝的这些字或代表货币,或表经商行为;贝既然是货币,所以也被作为装饰品,或作赏赐之用,“贝贝、婴、赏、赐”等字便体现了贝在当时的作用。

丝是中国最早的农副产品之一,其历史可谓久远,甲骨文中从纟的字有:绝、续、约、纟尹、纟勿、率等,金文里有:纟尺、经、紧、绥、绾、维、缄、萦、绩、织等。

桑在甲骨文中形似桑树,桑叶下有一篮子,意为采摘桑叶。

桑字的使用,从丝的字数目如此之多,足以说明当时的养蚕业及丝织业已相当兴盛。

玉石雕刻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它的发达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与之相媲美的。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从玉的字达227 个之多,这些字反映出玉在当时被视为珍宝,既是贵重的装饰物,又是上乘的祭品、馈赠礼品,不仅如此,人们还把玉与人的品质、美德联系在一起。

二、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变迁的脉络在史无验证的时代很难把握。

而古老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汉字产生的时代正是汉民族由荒蛮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

从一些古老的象形字、会意字中我们尚可透视我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某些侧面。

女、育、毓、后等字在甲骨文中都是表生育之意的象形字。

姓,从女从生。

人有姓,而姓从母,繁衍后代的母性在当时的地位是至尊的,神农氏以姜为姓,黄帝以姬为姓,少昊氏姓嬴,虞舜姓姚,祝融之姓女云,禹之姓姒,都从女,并非偶然现象,而恰恰是母系氏族遗制的体现。

氏族社会末期,部落间战事频繁,掠夺和聚敛私有财产逐渐加剧,阶级社会出现,奴隶制产生。

仆,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捧着粪箕为人服务。

抑,像女子之首被人按抑之形。

俘,则像用手按住一屈膝跪在地上之人的脖颈之形。

甲骨文中某些字能反映出商代统治阶级对人的践踏和残害。

系,像以绳索缚人颈项。

讯,像人被反缚双手而跪。

执,像以刑具夹人两腕之形。

甲骨文中有自刂字,像以刀割鼻之状;伐,像以戈断人之颈。

此外还有些像以斧钺砍头,以锯断人之足的字。

由这些汉字可见,商代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奴役是何等的残忍。

三、道德风尚
同西方求真的科学型文化相比较,中国文化属于以求善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

这种伦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被确立,尔后日趋显着,统治中国几千年,直今仍根深蒂固。

汉字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仁,甲骨文从人从二,二表多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

”段注:“犹言尔我亲密之词。

”它体现了古人建立一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的道德理想。

所以,从,两人和谐一致是为顺从;两人相向是为背。

古代的宗法制度也可从汉字中得以管窥。

男,甲骨文像一人持耒于田中之形,可见男子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

妇,从女从帚,意为在家中执帚箕收拾家务。

父,以手执朴形,朴可训妻教子,因此父为一家之长。

母,突出双乳之形,意味着母亲的职责是哺育子女。

男女分工,父母各司其职,活生生一幅古代家庭生活的写照。

重群体轻个体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又一方面。

群,从羊从君,君声。

羊是好群居的动物,孔子曰:“君子群而不党”。

一般说来,食肉动物多残忍,食草动物多温和,所以群字从羊也体现着深刻的道德内涵,由羊群而人群,再引申到合乎礼仪的群体观念,里面渗透着汉民族的道德标准和审美情趣。

四、宗教迷信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根本无法与大自然抗争,他们不仅无法理解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更对人的生老病死茫然无知,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于是古人便把这一切归于一种超人的力量,鬼神便产生了而且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殷周是我国原始宗教鼎盛时期,每事必卜必祭。

考察相关的甲骨文、金文可观其一斑。

神,金文从示,右边是一跪拜的人形。

示,像用石头或木杆立起的墓碑之形,是神仙灵魂托居之所。

所以,所有表祝祷之事的汉字,皆从示,例如:禊、祠、祝、祓、社、祜、等等,以上所录还远不是表祭祀文字的全部,但古代祭祀范围之广,祭祀活动之频繁已可略见一斑。

综上所述,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结成了血肉难分的联系,人
们根据经史子集上所记载的古代社会生活状貌,可以分析得出汉字的构字理据;反之,从汉字的构字形体又可推知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二者相得益彰。

瑞典着名汉学家高本汉曾断言:“中国不去除掉自己的特殊文字而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昧或顽固的保守性——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就是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

”他的看法虽有些偏激,但却也道出了其中奥妙。

通过上面的具体分析考察,我们的确看到,汉字不仅能映现出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民俗风尚、宗教迷信和伦理道德,而且体现着民族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文化心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时代的精神风貌,无不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上烙上深深的印迹。

汉字中凝结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积淀,同时,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言以蔽之,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各种形态有着血肉难分的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