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老师—— 从汉字看古代建筑文化与起居礼仪

合集下载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居住科技信息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居住科技信息

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应该偏指北方——黄河流域的居
民的居住方式。《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 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④ 孟子所论是否与史实相符,此处暂且不论④,而其中的“下 者”应为地势低下者,“上者”应为地处高原者,应当是没有 疑义的。 “穴居”乃“穿土为居.因厂为室”。其概分为横穴和竖穴 两种。横穴是在悬崖或陡坡上横挖深洞,是借鉴天然岩洞丽 仿造之,流行于高原和丘陵地区;竖穴多出现于平原地区,有
即《说文》所释地穴之字覆”⑨。又据考证,“後”与“穴”是同
在因地施居方面,古人在扬地理之利与避地理之弊而建 造居住之所上,显示着相当高的智慧与科技水平。《易》曰: “上古穴居而野处。”从汉字形体的考察和相关典籍的佐证, “穴居”与“野处”应该分别来理解。“穴居”作为我国远古先 义结构,“後”即为“穴”。《诗・大雅・绵》之“古公直父,陶 後陶穴”,毛《传》为“陶其土而後之,陶其壤而穴之”;“後者, 後于土上凿地日穴”⑨。正如“土”与“壤”为同义复词一样, “後”与“穴”也是同义复词。 由穴居而向半穴居发展,是建筑设计的创新所在,这种 创新显示着在当时水平下的科技水平的提升。甲骨文有 “^”,学者虽然或以为“交覆深屋”,或以为像宫室外部轮廓 之形。但究其实质,诸论所指皆是由穴居而向半穴居过渡时 的建筑。与此相关的是,甲骨文“向”字也遗留着半穴居的痕 迹。“向”字形体是~房屋的纵视形^中间有一口形,其口即 向.是半穴居建筑的地面部分的采光和通风的设施。典籍亦 有印汪,其具有窗和fJ户的功能:《说文》谓其“北出牖也”, 《三苍》谓其“北出户也”。这种字形所透露的信息还和考古
为“^”的“^”字,还出现了部落联盟聚集的城堡式的村落。

后来,与“严l”相近的“富”字、“高”字、“京”字都由原始时代 那简陋的穴居野处状态而在地面建筑物上有着质的提升。 “高”,《说文》说:“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几、口,与仓、舍 同意。”有人更是认为,其“象楼台层叠形。^象上屋,几象下 屋,口象上下层之户牖也”。考其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台 观高大之形。“亭”,《说文》认为其字“从高省,丁声”,其亭 上有楼,是人们安定的处所。显而易见,是与“高”有着亲缘 关系的建筑物。“京”,《说文》认为是“人所为绝高丘也。从 高省,l象高形”。何谓“人所为绝高丘”?《尔雅・释丘》: “绝高谓之丘。”李巡注:“丘之高大者日京。”又,京,就是大 阜,是人所居之高丘。朱骏声说:“对文则人力所作者为京, 地体自然者为邱;散文则亦通称也。”@考之于甲骨文和金 文,其确乎为活灵活现的台观高崇之形状。门像丘上累土之

[VIP专享]中国古建筑与汉字和传统文化

[VIP专享]中国古建筑与汉字和传统文化

中国古建筑与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学期对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颇有收获。

下面,我们就与我们专业相关的且我们感兴趣的中国古建筑,简单谈谈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从有关汉字看中国古建筑中国的汉字多为“象形”字,即模拟具体事物的形状,经过加工、省略等过程成为“字体”。

因为房屋是具体的物体,所以在创造文字时,人们很容易将建筑的情况(包括外形和内容)“记录”下来。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字本身就谱写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从字形看建筑的形象、结构和布局 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文字是刻在乌龟壳或兽骨上的,称之为“甲骨文”;后来青铜器出现后,将文字铸在铜器便成为了“金文”。

在这些原始字体上,有三个典型代表建筑物的字:“室、宅、宫”。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它们是一组房屋的平、立、剖面图。

“室”字,可以看作是台基之上的一座四坡顶房屋,这是一幅“立面图”。

“宅”字更把房屋构造情况表达出来了,有基座、屋身、屋顶,说它是一个“剖面图”也不为过。

“宫”字,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组建筑的平面图,在一个方形的院子里,四周布置了四座房屋。

这种构图虽然与现代建筑平面图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但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以此方法来表示的(即平面图与立面图的结合)。

这一组最古老的文字还传达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讯息。

首先,甲骨文的使用是在殷商时代,而台基和“四阿”的屋顶便已经出现;其二,从构图来看,当时的房屋可能是木架结构;第三,围绕一个空间布置建筑物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总体看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制在当时已经初步完成,之后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在3500年至4000年前便已大体确立,它的发展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4000年来一气呵成”。

从字体看房屋的种类和用途 除了“字形”表现出建筑物的具体形象外,字体的构成也常常表现出房屋的种类和用途,或者说明了建筑物的性质。

因为房屋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由自然山洞的“穴”到半地下的“穴”,于是一系列有关房屋用途的字就由“穴”作为部首而来。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摘要:远古的先民经历了穴居之后逐渐走上了高土,建起了遮风避雨的房屋,过起了稳定的生活,从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里。

随着居住地的变化,各种建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现存的古迹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居住文化的兴盛和发达。

我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记载和现存古迹以及考古发现中得出,同时也可以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得到丰富的信息。

通过这类似符号的汉字,我们窥测到远古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从汉字中探秘远古先民的精神归宿这些深层次的信息。

关键字:建筑发展历程精神归宿建筑的“筑”的繁体字为“築”,由“竹”、“巩”、“木”三部分组成,“竹”为竹子;“木”为木头;“巩”的篆文像工人手执工具有所作为,后来表示使物坚固、牢固、结实。

《说文·竹部》:“築,捣也。

”築的本义为捣土使坚实。

捣土是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築”又引申为建造、修盖之意。

所以说建筑是在土地上建造房屋以居住,但是这种居住方式并不是先祖最早的居住方式,所以说建筑是经过历史发展随着居住方式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穴居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居住方式,这种穴居的居住方式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毛传》:“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

”《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太平御览》中引用项峻的《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

”总结起来黄河流域的先民跨越了利用天然陵穴山洞,人工挖掘山洞和升到地面筑室居三个阶段。

这种居住形式的变迁过程在汉字的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如《说文》:“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

”“厂”似人居住的岩穴。

《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

”“仄”似人侧身居于岩洞之形。

后“广”《说文》:“因厂为尾,象对刺高尾之形”,段注“谓对面高尾森耸上刺也,首画象岩上有尾。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价值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价值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价值杨英法;聂雅;焦彦臣【摘要】中国古建筑实体之中的汉字装饰部分是一种兼容体现华夏建筑特色与古国风雅韵致的独特鲜明的文化现象,是建筑实体与文字文化彼此辉映、水乳交融的典范.在中国汉语文化席卷全球以及现代建筑实体快速扩张的背景下,集中考量古代建筑之中装饰性汉语语言的符号特征表现,全面解构其具体用途与主要效用,继而将其有益成份科学融入并适配现代建筑的设计建造,进而有力完成三者的交互共赢,无疑是传承古代建筑优良传统、释放汉语语言独特魅力以及更新现代建筑实体架构的肯綮之策.【期刊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9)001【总页数】5页(P124-128)【关键词】古代建筑;汉字文化;现代建筑;价值【作者】杨英法;聂雅;焦彦臣【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社会科学部,河北邯郸056038;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石家庄经济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5汉字作为独一无二的象形符号,一直是颇能彰显中华文化博大内涵的代表载体之一,通过撷取汉字的文化表意来装饰凸显物质实体的审美性、观赏性以及实用性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1],这在古代建筑群落细部构件中的融合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国古代建筑群落历来注重艺术情趣性与起居实用性的协调融合,常将汉字直接镌刻雕画在建筑实体的主要构件之中,采取饰物粘合手法在建筑实体细部组件上进行二次修饰,依托既有建筑实体的特征进行灵活巧妙的借物互衬点缀,从而有效满足了建筑修建者群体趋吉避凶、祈福庇佑、彰显地位、突出身份、寄情托韵、抒怀言志等的综合需求。

[2]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在古代建筑实体的设计建造之中添加融入装饰性的形式多样的汉字,其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语言审美索求的凸显、生活品味层次的表露等的主要效用便更为鲜明独特。

到了现代,社会群体对于人居建筑的综合要求也渐次提升,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的人居建筑成为引领时代需求潮流的代表。

汉字与建筑的关系

汉字与建筑的关系

论汉字与中国建筑的关系——“院”字与院落建筑摘要:院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里独特的一部分,很值得人们去深入地思考与探索。

而我们将从汉字的角度去认识它在传统建筑中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空间处理上有哪些围合形式。

关键字:院落建筑汉字关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他们的奥秘与精华。

而这篇文章主要从汉字的角度去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态外貌与发展历程,下面就以“院”字为具体研究对象。

“院”在汉字中是一个形声字。

部首字是“阜”,是土山的意思。

而凡是从阜取义的字都与山陵、楼台、壁障等有关。

所以“院”字它所代表的意思是围墙或包括围墙房屋在内的院子。

但是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仅仅知道它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这个汉字的原始形态和文字构成来探索建筑本身的远古风貌以及它的发展脉络。

“院”的古字为“奂”,异体字是“寏”,在《说文》、《玉篇》等文献里都有相应的解释记载。

可以看出它的字形其实就是一个院落的构形:立在穴居之上的人和毗邻穴居的草木,被围合在房舍中间,所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代表的是围墙或包括围墙房屋在内的院子。

而院落这样一个特殊的建筑形态它的发展脉络也是如“院”字的演变一样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概括变为精炼的。

最初院落的存在是依附于地上的居住建筑,它们二者还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那时的院落还没有完整清晰的形态以及人们还未对它有明确完整的认识与定义。

例如陕西西安东南半坡村发掘的一处原始氏族聚集的住宅遗址,其平面布局就是一个以“中”为方位的向心式院落。

还有陕西扶风凤雏村发掘的一处西周院落遗址,其房屋布局是相当严谨的四合院形式。

所以此时的院子还是被当作是群居和自我保卫的建筑而产生的。

而到了汉代,通过在四川出土的一块汉代贵族住宅画像砖上,可以看出它的宅院图是有左右前后三个院子的布局形式,有主院、附院和跨院之分。

这时的院落建筑则反映了其形态的发展以及由群居和自我保卫功能向伦理空间和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空间的演变。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建筑 的“ 筑” 的繁体 字为 “ 篥” , 由“ 竹” 、 “ 巩” 、 “ 木” 三 部分 见于垣上 , 穹隆然也。” 之后又有“ 高” 《 说文》 : “ 高, 崇也, 象台 观高之形 。” 甲骨文 。 从字形上看像 楼阁层叠的形状 上部像 斜顶的屋宇 , 又像 建筑 的主体和 顶部 , 下部为建 筑的土垒 和基 座, 中间的“ 口” 则为上 下中间的窗 户或 门 , “ 高” 为原始先 民 由 穴居发展到 具有“ 屋顶 、 墙身 、 基座 ” 三段式建筑 的形式 的真 实
从汉字看 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河 南 师范 大 学美 术 学 院 D级 美 术学 ( 4 6 3 0 0 0 )葛 娅 婷
[ 摘 要 ]远古 的先 民经历 了穴居 之后逐 渐走 上 了高土 , 建起 了遮风避 雨的房屋 , 过起 了稳定 的生活 , 从此“ 安土 重迁” 的观 念 深入到 了历代 中国人 的心里。 随着居住 地 的变化 , 各种建 筑也得到 了长足 的发展 。 从现存 的古迹和考古发现 可 以看 出我国的
建 筑居住文 化的兴盛和发 达。我 国古代建 筑居住文 化不仅 可 以在历 史记载和 现存古 迹 以及 考古发现 中得 出, 同时也可 以在 汉 字的形体结构 中得到 丰富的信息。通 过这类似 符号的汉 字, 我们 窥测到远古先 民 的居住方 式和建筑 的发 展历程 , 同时也可 以从
汉字 中探秘 远古先 民的精 神归宿这些深 层次的信 息。
穴居是 我们祖先最原始 的居住方式 ,这种 穴居的居 住方 定义 为形声 字 ,其实也可 以从 会意字方 面对 他作 出解 释 , “ 从 式在古书 中有 很多的记 载 《 诗・ 大雅・ 绵》 : “ 古 公直父 , 陶复陶 土 , 从尚。” 尚的金文像夯土台之形。可见“ 堂” 为建筑在高台 穴, 未 有家室 。 ” 《 毛 传》 : “ 陶其土而复 之 , 陶其壤而穴 之 。 ” 《 礼 上 , 较宏伟壮观的建筑物。 从上面这些字形结构我们可以看出 建筑 的形式 的发 展的过程 ,同时也说 明了我们 的居住条件 的 记礼运》 日: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 夏则居槽巢。”

汉字学

汉字学

论古文字形体与住宅生活的联系摘要:汉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并广泛使用的文字。

通过字形表示字义是汉字独有的优点。

王筠说:“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

转注、假借,二者为纬,用字之法也。

”胡朴安先生认为六书是造字的基本,用字的方法。

他说:“古人造字,先有事物,次有命名,再次才有文字。

”由此可见,无论是象形字、指事字,还是会意字,都可以通过分析字形去解释字义。

本文主要是从古代建筑的角度去发现汉字的形义和住宅的联系。

关键字:字形字义建筑古籍文献每每提到先民居宅的发展变化时,便会依次出现许多与房屋变化有关的词语。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先民的基本居住样式。

①“陶复陶穴”式居宅‘②“穴居野处”发生在“上栋下宇”的“宫室”之前;③居穴是陵阜式地形的居宅形式,居室内过于潮湿,对身体伤害很大;④居宅从地下上升到地面建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这对于我们认识先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通过两种主要的建筑模式来与古文字形体进行探讨。

一、“陶复陶穴”式建筑形制的文字考与“陶复陶穴”式建筑相关的字形,现存在于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有10个,根据其变化发展分别为复(復)、厚、良、出、各、阜、陟、降、丘、穴。

下面就举一两例来说明。

(一)复(復)《说文·夊部》:“复,行故道也。

从夊,畐省声。

”段玉裁注:“《彳部》又有復。

復行而复废矣。

疑《彳部》之復乃后增也。

”徐中舒《字典》:“象穴居之侧有台阶上出之形,夊象足趾,台阶所以供人出入,夊在其上,则会有往返出入之意。

”后增彳作復。

《说文·彳部》:“復,往来也。

从彳,复声。

”段玉裁注:“《辵部》曰:‘返,还也。

’‘还,復也。

’皆训往而仍来。

”《小尔雅·广言》“復,还也。

”指返还。

《易·太·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返。

”高亨《今注》:“陂,坡也,倾也。

復,返也。

”就从整个字形来看,复的甲骨文像足趾从地室上走出来,两个字符组合形成会意字,人之足的功能就是行走,而人的行走往来之地最大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住处,因而穴之两侧筑有的台阶形。

古代起居文化课件

古代起居文化课件

2024/7/17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人文教研室
32
2. 古人的饮食礼仪
《礼记·曲礼上》记载乡大夫燕食宾客之礼,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 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xī)酱处内, 葱渫(xiè)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 左朐(qú)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 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 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 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 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2024/7/17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人文教研室
27
不同场合的走路姿势
《释名》说:“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 曰趋,疾趋曰走。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 也。”
古代如果单说“行”,就是走; 如果“行”跟“步”相对而言,行就是正常速
2024/7/17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人文教研室
21
二、 古代乘车的礼俗
1、 乘车位次
古人乘车尚左。三人的位次是:尊者在左,御 者在中,车右在右。
如果车中尊者是国君或主帅,则居于当中,御 者在左。
郑玄注《礼记·檀弓下》:“兵车参乘,射者 在左,戈盾在右,御在中央。”
笺《诗经·鲁颂·閟宫》:“兵车之法,左人持 弓,右人持矛,中人御。”
胡床可以折叠,比较轻便,类似后代的 木质交椅。榻跟床差不多。古人在床榻 上坐时还是跪的姿势。
2024/7/17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人文教研室
10
2. 古人室内的座次
室:室内四角称为隅。
《论语·述而》:“子曰: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给他讲解室内的一个角而他不 能联想推知其他三个角,这样的学 生就不必再重复教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夏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门、 阶、户、席,皆王亲也,夹之以铍。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 执羞者坐行而入,执铍者夹承之,及体以相授也。——吴王 光遣专诸刺吴王僚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 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诸侯三门:库、雉、路
大夫二门:大、中
孙诒让《周礼正义》
•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 能语。‛
《孔雀东南飞》
• ‚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 门焉者;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 焉;俯而窥其户,方食鱼飧。‛——晋灵公遣客刺 杀赵盾。
《公羊传·宣公五年》
·汉语文字演变与中国文化传承·
从汉字看古代建筑文化 与起居礼仪
主讲教师:刘凌
内容
一、穴居与巢居——原始居住形式
二、建筑形式与起居礼仪 居宅之内的建筑形式
居室之内的礼仪
三、勾心斗角——建筑方法
一、穴居与巢居——原始居住形式 • 文献记载 • 考古发现 • 文字:穴、出、各、竈、穷、窘
文献记载
长房、二房、本房、远房、堂房
——次要居室——家庭的支系——家族的分支 • 居住制度:儿辈与父母同住,只能居于两厢的房中。 • 次要居室——家庭的支系。 • 家庭的支系——家族的分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谓李氏‚陇西有四房,赵郡 有六房‛。 • 莲房、蜂房
• 正室、正房、室、室人、妻室 《洛阳缙绅旧闻记》:‚数岁,张之正室亡,遂以士 子之妻为继室。‛




《正字通》:‚据物坐曰踞。‛

《论语·乡党》:‚居(踞)不客。‛
《韩诗外传》:‚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 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 曰:‘踞。’‛


《史记·高祖本纪》:郦食其见刘邦,刘邦‚方踞 床‛,因此郦食其也不行拜礼,并责怪刘邦‚不宜 踞见长者‛。
箕踞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 矣 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囪、囱 ——天窗——烟囱 《说文〃囱部》:‚在墙曰牖,在屋曰囱。 《谷梁传〃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范宁注: ‚屋者,主于覆盖,明庙不都坏。‛ 《玉篇》:‚囱,通孔也,灶突也。‛ 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令堂、尊堂
堂兄弟、堂姐妹、堂叔伯
长房、二房、本房、远房、堂房
正室、正房、室、室人、妻室 侧室、偏室 、偏房 填房、房下 表
高堂、堂上 ——父母之地位犹如堂在屋室中之地位
• 尊称对方父母 • 李白《送张秀才从军》:‚抱剑辞高堂,将投霍冠 军。‛ • 明夏完淳《寄后张》诗:‚汝为高堂不得来,我为 高堂不得行。‛
• 门——门第高,家族大,人数多,对外之门 户——地位低,小户,人数少,房室之门 • 同出一门——同一家庭、同一家族、同一学派、同 一宗教——一群具有较为密切关系的人 • 门——们
• 门阀,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 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 • 阅 官宦人家立在门右的柱子,记载门内居住者的功名 地位。 • 阀——功绩、门第 《玉篇》:‚在左曰阀,在右曰阅。‛

如箕之踞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
夷俟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 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


箕股 《三国志·管宁传》注引《高士传》:‚管宁自越海及归, 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
居席之礼
7. 厕、圊、圂
• 东厨:厨房设于正房之东。
• 厕所:整所房屋之东角 •东司、东厕、东圊、东净 • 登东
厕——侧 • 《玉篇〃广部》:‚厕,侧也。‛ •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将食,张,如厕, 陷而卒。‛
厕——猪圈 • 秦汉时期,厕所常与猪圈相连,也是出于贮存肥 料的考虑。
• 《史记〃吕后本纪》载:吕后将戚夫人斩断手足, 弃于厕中,称之为‚人彘‛。 •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厕中豕群出,坏大 tài官灶。‛颜师古注:‚厕,养豕圂也。‛
以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在梁上 铺木板形成地面,然后,再立柱,架梁,盖顶。 遗址有一座多开间的长条形房屋,西北——东南 走向,地下有平行的4排木桩,房子长7米,宽23 米,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东北边有1.3米 宽的前廊过道。
木骨泥墙——版筑
• 商朝即有版筑之法
• 版筑,现在叫干打垒。方法:先在地上立两行木 柱,柱里放板,两行木板之间填以黄土,用夯一 层层夯实,然后撤去板、柱。 • 《孟子· 告子下》:“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殷高宗武丁的名相)
• 居宅之内的建筑形式
门、户——塾——闺——阶——堂、室、房——牖、 囱、窗、囧、向——厕、圊、圂
• 居室之内的礼仪 席——居席之礼 几、案、桌、凳、椅 隅、奥、宧、窔——座次尊卑










萧墙 塾 门 塾
居宅之内的建筑形式
1. 门、户
• 豪门、朱门、衙门、高门大户、门第、门楣、孔门、儒门、 佛门、会道门、双喜临门 • 猎户、屠户、佃户、农户、小户人家
• 席位、出席、缺席、即席、争席、座无虚 席 • 筵席、酒席、残席、散席、退席、逃席、 陪席、开席 • 主席、首席、末席 • 教席、刑席、钱席
坐、跪、踞、箕踞

• 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 膝盖上,目视前方 。 坐、跪(跽、长跪) 区别在于臀部是否落在脚跟上。 《正字通》:‚朱子谓两膝著地,以尻著膝而稍安 者为坐。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致其 恭。‛ 表警戒、表尊重
• 闺阁、闺房、闺女
• 《汉书· 谷永传》:“意岂陛下志在闺门,未䘏政事。”颜 师古注:“志在闺门,谓留心于女色也。”
4. 阶
• 除、陛、阼
• 西阶、东阶 • 西阶——宾客 • 《礼记·曲礼上》:“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
• 《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十八年》:“ 赵王埽除自迎, 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 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5. 堂、室、房
• 意义、位臵
• 居室位臵与家庭称谓
堂——“尚”兼音义
• 又称‚堂皇‛ • 《尔雅〃释诂》:‚尚,上也。‛高出、超过之义。
• 《字汇〃小部》:‚尚,崇也,又尊也。‛
• 堂在整个建筑中居于中心、尊崇地位 • 廉:侧边、棱角——廉直、廉正
室——“至”兼表音义
• 《说文〃宀部》:‚……至所止也。‛ • 徐锴《说文系传〃宀部》:‚室,堂之内,人所 安止也。‛

• 《广雅·释宫》:‚圊,厕也。‛ • 《释名·释宫室》:‚厕,或曰圊,言至濊之处宜 常修治使洁清也。‛ • 东圊、东净

• ‚圂‛《说文》段注:‚人厕或曰圂。‛
• 《汉书·五行志》:‚豕出圂。‛颜师古注:‚圂 者,养豕之牢也。‛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圂》:‚按豕在 囗中得为厕者,《晋语》云:‘小溲于豕牢而得文 王’,知古人豕牢本兼厕清之用。故韦昭云:‘豕 牢,厕也。’‛
• 《三辅黄图· 咸阳故城》:“离宫别馆,相望联属, 木衣绨绣,土被朱紫。” • 彫(雕)墙 圬wū
《说文·穴部》: “穴,土室也。”
出——登
《说文·出部》:“出,进也。” 《说文·辵部》:“进,登也。” 各——入,至 客
• 灶、竈、竃 • 窮——達 • 窘——困
二、建筑形式与起居礼仪
南方,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黄河流域的“北方系列”
半地穴式:半坡三号房址平面图
地穴式:姜寨一期F124平、剖面图
地面木架结构:临潼零口 F1平、剖面图,1-98柱洞
西安半坡遗址方形房屋
西安半坡遗址圆形房屋
围护结构:木骨泥墙
长江流域的“南方系列”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民居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 母亲一系的亲属——表亲
• 有毛的一面朝外——衣服朝外的一面——‚里外‛ 之‚外‛。 • 堂、房——父亲一系的亲族聚居习俗 • 表——母亲一系的亲属 • 居处于外,关系为外
6. 牖、囱、窗、囧、向
牖 《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 段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 必 言以木者,字从片也。”
• 重席——尊贵
• 面对尊长:避席、越席、敬毋余席 • 其他:异席、坐不中席、同席之限、正席、侧席 • 屦不上于堂
• 核心:尊卑、长幼之礼
有席无席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猎,休,坐地而 食。晏子后至,左右灭葭而席。公不说,曰:‘寡 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 何也?’晏子对曰:‘臣闻介胄坐陈不席,狱讼不 席,尸坐堂上不席,三者皆忧也。故不敢以忧侍 坐。’公曰:‘诺。’‛
• 登东厮、登东
居室之内的礼仪
• 席地而坐——居席之礼
• 家具的变化——案、几、桌、凳、椅
• 四隅——座次尊卑
席地而坐——居席之礼
席地跪坐为居家常态
筵席
《说文》: “筵,竹席 也。”
段注:“《周 礼· 司几筵》 (郑玄)注曰: ‘筵亦席也。 铺陈曰筵,藉 之曰席。’然 其言之,筵席 通矣。”
• 侧室、偏室 、偏房 《汉书〃西南夷传》:‚朕,高皇帝侧室之子。‛颜 师古注:‚言非正嫡所生也。‛ 明王世贞《鸣凤记〃夏公命将》:‚前在扬州娶一 女苏赛琼,用作偏房,以图后胤。‛
• 至近世,“房”已可作为量词计量姨太太的数量。
填房 • 《儒林外史》第五回:‚王氏道:何不向你爷说, 明日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 • 重原配,轻续弦。 房下 • 谦称自己的妻子。类似于‚拙荆‛、‚糟糠‛。 • 苏轼《西楼贴〃致大哥书》:‚轼房下四月四日添 一男,颇易养。‛ • 明冯梦龙《挂枝儿〃惧内》:‚天不怕,地不怕, 连爹娘也不怕,怕只怕狠巴巴我那个房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