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
家的汉字故事

家的汉字故事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
它由宀和豕两个部首组成,宀代表房屋,豕代表猪。
相传古时候,人们家里养着一头猪,这头猪就是家的象征。
宀字形似房屋,是一个有着封闭顶部的房子,寓意着家的安全和温暖。
而豕,代表着家里的猪,猪是古时候家庭的重要财产,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来源,因此猪也成了家的象征。
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家里,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体验到了生活的快乐。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情感的归宿。
家的温馨,让我们在外面的风风雨雨中,始终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有一个可以归去的地方。
家的汉字故事告诉我们,家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在家里,我们学会了关爱他人,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包容他人。
家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灯,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依靠。
家的温馨,让我们在外面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着一颗温暖的心,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家的汉字故事还告诉我们,家是一个传承的载体。
在家里,我们学会了尊重长辈,学会了孝敬父母,学会了关心家人。
家是我们文化传统的传承者,是我们价值观念的承载者。
家的温馨,让我们在外面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着一份传统的美德,保持着一份对文化的尊重。
家的汉字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家的真正含义。
家,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家,不仅仅是一个传承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的寄托。
家的温馨,让我们在外面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着一颗温暖的心,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保持着一份对文化的尊重,保持着一份对家的眷恋。
家的汉字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感受到了家的力量。
在家的怀抱中,我们得到了成长,得到了快乐,得到了温暖。
在家的怀抱中,我们学会了关爱,学会了尊重,学会了传承。
家,是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地方,是我们心灵中最美好的记忆。
愿家的温馨,永远伴随着我们,让我们在外面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着一颗温暖的心,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保持着一份对文化的尊重,保持着一份对家的眷恋。
汉字部首举例5

• 实:富也,从宀从贯。段注:以贯物充于屋 下,是为实。可见“实”的本义应为“充实” 或“充满”。今天说某人“家道殷实”当为 此意。由“充实”再引申为“果实”,由此 再引申就有了“真实”、“不虚”之意。 “真情实感”就是此意。 • 富:备也,一曰厚也。备,即完备之备,故 富有多、盛的意思。因此“富”字做名词, 指财富、财物,做形容词,则用富裕、富余、 丰富等意思。
• 金文 • 府,金文象高架大屋下加贝之形,故“府” 是用来表示集中储藏财物的建筑。今天四川 还被叫做“天府之国”,这里的“府”还是 本义。 • 思考:“库”的本意你能想到是什么么? • 库:兵车藏也,从车在广下。可见其本义即 为武库。
• 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高,住宿条件也日益改 善,文字上与之相应,开始出现宀(mián) 部及众多的用宀作为部首构成的字。 • 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指交相覆盖的 深邃的屋子。 • 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古者屋因厂为 之,与厂对刺,仅覆一面,其形固浅,后世 冓为重屋,则交覆两面,而左右有翼,其形 甚深,篆文正像屋中背,与正面线,及两翼 交覆之形,故曰‘交覆深屋也’。”
穴部
• 穴:土室也,從宀八聲。凡穴之屬皆從穴。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像嵌空之形, 非八字。” • 穴部的字,多为居住及建筑类的字。 • 竈(灶)、窖、窠(鸟类的地穴居所,泛 指动物栖息处)、窦、窗、穿、窥、穷 (极也,至穴之尽头)、究(穷也,做动 词用则有探究之意)、空(段玉裁注:今 俗语所谓孔也)……
• 关于巢处的记载也有:《韩非子· 五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 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 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 今天安徽有个巢湖,就是在春秋时期巢国 (相传因其民巢居而得名)的旧址,今其 地陷而为湖,始称其名。
家的汉字故事

家的汉字故事家,是一个充满温馨和回忆的地方。
它的汉字故事,是一段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家的汉字“家”,是由“宀”和“豕”组成的。
在甲骨文中,“宀”代表房屋,“豕”代表猪。
所以,“家”的本意是指有猪圈的房屋,也就是人们居住的地方。
这个汉字,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家庭结构。
在中国古代,家是由父母、子女和其他亲属组成的。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家里,父母教育子女,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子女则尊敬父母,孝顺长辈。
家庭是人们情感交流和成长的温床,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孝道、敬老、和睦的象征。
家是一个人情感寄托的地方,也是人格修养的重要来源。
家的温馨和和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现代社会中的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心灵的港湾。
在家里,人们可以放下工作的疲惫,享受亲情和友情,感受家的温暖和安宁。
家是人们生活的归宿,也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
家的汉字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汉字的由来,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
家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也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的温馨和和睦,是中国人民一直追求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珍视家庭,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让家成为我们心灵的避风港,让家的温暖和和睦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生活。
家的汉字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庭、亲情和温暖的美好向往,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让我们一起珍爱家庭,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让家成为我们永远的归宿和情感的寄托。
愿家的温馨和和睦,永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生活。
与“宀”有关的汉字分析

宀
字形象四周有墙,上面有掩盖 的屋舍。字形上面是屋顶,下 面两竖像墙壁。
从冂从入。冂为宀的变形,表 示房屋;入表示进入。会意为 进入屋内。本义是指进入;因 进入而引申为接纳、收容;因 进入就是到了里面而引申为里 面、内部。
甲骨文索字,象一条扭结而成 的绳子,又象有人用双手在搓 制绳子,其中幺像绳索扭结状, 上下两端是发散的绳头;金文 索字增加屋形,则象人在室内 搓制绳索之形。索的本义是指 粗绳子。因绳索有所系联,可 以寻绎,故索字有寻求、探寻 之义,如按图索骥。
从宀从丰从口。损害的意思。
繁体作實,从宀从贯,贯后来 简化为头。宀是房屋之形;贯 表示钱财,贯在金文中是从田 从贝,田是田地,贝是财物, 都是财宝之意。会意为家中有 田地有钱财。本义为富足、殷 实,又指财宝、财物。后来引 申为指布满、充实,又可以引 申为果实、种子,又指真实, 与“虚假”相对。
sāi
从宀丁声。繁体作寜。甲骨文 宁字,象室内桌上安放器皿, 表示安定、安静之意;金文加 心,心安就是宁。因此,宁的 本义就是安静。另外,在古文 中宁和贮字常常混用,贮常被 用作宁。
xiǔ
宿
宿舍,归宿,食宿,住宿
字形由宀、人、百三个部件组 成。早期字形像一个人睡在席 子上,后面增加 宀,表示席子 在屋内。本义是在夜间止息而 休眠。
shǒu
守
防守,坚守,保守
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或 又表示手。会意为用手保卫家。 本义是指爱护、防卫。
从宀从玉。繁体作寶。简化后 省略了缶和貝,只保存了王即 玉。会意为房子里藏了玉。甲 骨文像房子里有贝和玉;金文 增加了音符缶。本义是指珍宝; 引申为珍贵。
从宀祭声。本义指眼睛向下打 量的意思,故从宀;祭是大事, 须审慎才能避开出错,故从祭。
从部分“宀”旁字的文化解析看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文化

文 注 》 “ 篆 本 义 乃 豕 之 尻 ( ) , 申 假 借 以 为 人 之 尻 :此 居 也 引 ( )” 居 。 之所 以 在“ ” 用 “ ” 表“ ” 而 不 用 其 他 动 物 或 ^ 下 豕 字 家 , 人 , 概 是 由于 在 人 类 最 早 饲 养 的 “ 畜 ” 鸡 、 、 、 、 、 大 六 ( 狗 牛 羊 马 猪) , 中 只有 猪 的繁 殖 能 力 最 强 , 次 都 能 生 育 十 个 左 右 的 猪 一 仔 。在 原 始 社 会 恶 劣 的 自然 条 件 下 , 类 希 望 自身 能 够 不 断 人
下 , “ ” 选 用 “ ” 就 是 再 自然 不 过 的 了 。 相 反 , ^ ” 在 ^ 下 豕 字 “ 下 增 人 的形 象 含 意 宽 泛 , 难 揭 示 “ ” 内 涵 。 故 在 “ ” 很 家 的 ^ 下
增 “ ” 形 象 便 成 为 记 录 “ ” 个 词 的 文 字 符 号 。通 过 这 豕 的 家 这
一
在 居 住 方 式 上 , 们 最 初 是摹 仿 动 物 栖 身 于 洞 穴 或 依 树 而 构 他
巢 。后 来 , 们 才 懂 得 “ 厂 为 屋 ” 《 文 ・ 他 因 (说 九下 ・ >居 住 广 ) 于 “ ” 样 山 石 之 压 岩 中 。正 如 《 子 ・辞 过 》 云 :古 之 厂 这 墨 所 “
简 称《 文 注 》 :古 者 屋 四 注 , 西 与 南 北 皆交 覆 也 。有 堂 说 )“ 东 有 室 是 为 深 屋 ” 由 此 我 们 可 知 , “ ” 字 , 般 都 与 房 。 从 ^ 的 一
屋 、 住有关 。 居 早期 人 类 生 存 于 世 , 自然 环 境 只 是 一 种 简 单 的适 应 。 对
说文解字宀部解析

内容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
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
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说文解字·宀部字的分析学生姓名:郭梦娇指导老师:李晋林前言公元100年,时值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编攥了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规范字典——《说文解字》。
迄今整整一千九百年间,这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藏的不朽之作,受到了无数人的青睐。
降至清朝,以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为代表的治《说文》的名家辈出,著述如林。
乾隆进士王鸣盛,治经以汉人为师,对《说文解字》更是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称“《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
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通,不可谓非通儒也”。
即使在今天,由于《说文解字》“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的功用价值,仍不失为人们常置案头的经典。
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一、对“宀”部的综述《说文》:“宀,交覆深屋也。
象形。
”按:甲骨文象房屋之形。
古代是一种房屋。
《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
”远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古代先民们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就在简陋的条件之下,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的进一步改造。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宀字的形状如同一个房屋侧面的样子。
原始先民是在圆形的基地上建造墙壁,然后在墙上覆盖了圆锥形的屋顶,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显得很深邃,因此是“交覆深屋”。
而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摘要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保存了汉字的篆文字形和古音古训,较为全面系统地对汉字进行了辨形、释义、注音,是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学的重要资料,在我国字典史及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文》收字所涉及的方面很多,本文主要着手于衣食住行这四方面的收字进行分析,通过对选字的分析描述古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制式和文化。
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衣、食、住、行,每一个部分中运用传统的训诂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衣食住行方面具有代表性收字字义的同时,探究古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分析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具体为:一、运用形训法、义训法与注释法对选字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通过选字所体现的生活生产方式来分析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说文解字;衣食住行;字义;文化引言一、选题研究意义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 文字使得语言由听觉转为视觉信息,使瞬间即逝的语言固定下来,使语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又,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发展历程清晰可见,因而文字不仅仅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更是中华文明最重要且鲜活的载体。
《说文解字》分析古文字的字形、说解本义,辨识声读,不仅保存了词的本义、古音资料,并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
二、研究现状汉字学的研究上,对《说文解字》的关注从未消减过,切身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更是投入了颇多经历去探求。
宏观上,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均有发展,但相对“衣”与“食”的研究论文多于“住”与“行”,研究成果更加显著。
微观上来说对衣部、巾部、食部、走部、辵部等收字较多的部研究更为透彻,而分散于各卷的字研究相对较少。
三、选字范围由于《说文》中关于衣食住行收字很多,并且不拘泥于一个部首,所以选字并非集中于一个部首,而是根据收字的意义分类涉及较多的部首,选择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收字。
“宀”的起源和例字(教案)小学生书法通用版

宀的起源和例字(教案)小学生书法通用版1. 宀的起源宀字是一个古代象形字,表示房屋、居所的意思。
在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宀字经过了许多变形,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认识的样子。
宀形如同房屋的形状,下面留有一个门洞,上方有一片顶棚,形象地表现了屋顶、墙壁和门窗等元素,十分恰如其分。
2. 宀的书写方法在现代书法中,宀字通常用于写“宅、家、寓、宇、安、共”等字,是非常常用的部首之一。
在小学生书法教育中,宀字的学习和书写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宀的书写方法。
2.1 宀的笔画顺序宀字一共有三个笔画,笔画序号依次为1、2、3。
书写方法如下:1.先书写宀顶部的横线,笔画序号为1。
2.然后往下书写左、右两侧的竖线,笔画序号依次为2、3。
2.2 宀的结构特点宀字的结构特点就是上有一片平整的顶棚,下面有门洞。
在书写时,需要注意:1.书写宀字时要注意顶部要平整,两侧要对称。
2.宀字左右两侧的竖线长度不要过长,并与顶棚的长度保持一致。
3.在书写宀字的时候,门洞要保持开口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
2.3 宀的例字教学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常见的例字,来介绍一下宀的书写方法。
2.3.1 “寓”“寓”字的“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顶部平整,两侧竖线向下略微延伸,形成一个略微开口的门洞。
因此,这个字比较适合初学者练习。
2.3.2 “安”“安”字的“宀”部分与“寓”字类似,但是门洞的大小和角度略有不同。
在书写时应该注意顶棚与两侧竖线的长度要一致。
2.3.3 “家”“家”字的“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顶棚相对较长,门洞比较宽大,左右两侧的竖线略微向外延伸。
应该注意顶棚和两侧的竖线要平整美观,门洞的大小与角度要适当。
3. 总结宀字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常用的部首,适合小学生在书法学习中学习和练习。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您能够了解到宀字的起源、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通过练习常用的例字来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摘要:本文由记录中国古代人民建筑形式与居住方式的宀部字入手,主要通过《说文解字》等文献研究宀部字的意义与总体特征,继而结合古代社会生活习俗以及建筑特征,梳理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的发展脉络,分别从古代建筑和人与居所的关系两个方面,揭开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的奥秘。
关键词:宀部字、居住文化、古建筑“宀”,俗称“宝盖头”,甲骨文写作。
原是房屋的形象,上象屋盖,旁像墙壁。
许慎《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
象形。
凡宀之属皆从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
有堂有室是为深屋”。
由此我们可知,从“宀”的字,一般都与房屋、居住有关。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最基本载体,“它所传达的概念及其体系并不是对客观世界摄影式的纯客观描绘,而是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感受。
而这种主观认识和感受又是受该民族的物质生存条件及社会文化背景制约的。
”[1]因此,以宀部字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能够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的建筑形式与居住方式的发展与变迁。
一、《说文解字》与宀部字《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
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对字义的分类解说。
那么在这里,我们以《说文解字》之中的宀部字为研究对象,简析宀部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
宀部:家:居也。
从宀,豭省声。
宀部:宅:所托也。
从宀乇声。
宀部:室:实也。
从宀从至。
至,所止也。
宀部:宣:天子宣室也。
从宀宀部:向: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诗》曰:“塞向墐户。
”宀部:宧:养也。
室之东北隅,食所居。
从宀宀部:奥:宛也。
室之西南隅。
从宀宀部:宛:屈草自覆也。
从宀夗声。
宀部:宸:屋宇也。
从宀辰声。
宀部:宇:屋边也。
从宀于声。
《易》曰:“上栋下宇。
”宀部:寷:大屋也。
从宀丰声。
《易》曰:“寷其屋。
”宀部:寏:周垣也。
从宀奂声。
宀部:宏:屋深响也。
从宀厷声。
宀部:宖:屋响也。
从宀弘声。
宀部:寪:屋皃。
从宀为声。
宀部:㝩:屋㝩㝗也。
从宀康声。
宀部:㝗:㝩也。
从宀良声。
音良。
宀部:宬:屋所容受也。
从宀成声。
宀部:寍:安也。
从宀,心在皿上。
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
宀部:定:安也。
从宀从正。
宀部:寔:止也。
从宀是声。
宀部:安:静也。
从女在宀下。
宀部:宓:安也。
从宀必声。
宀部:㝣:静也。
从宀契声。
宀部:宴:安也。
从宀妟声。
宀部:察:覆也。
从宀、祭。
宀部:寴:至也。
从宀亲声。
宀部:完:全也。
从宀元声。
古文以为宽字。
宀部:富:备也。
一曰厚也。
从宀畐声。
宀部:实:富也。
从宀从贯。
贯,货贝也。
宀部:容:盛也。
从宀、谷。
宀部:宂:㪔也。
从宀,人在屋下,无田事。
《周书》曰:“宫中之穴食。
”宀部:宝:珍也。
从宀从王从贝,缶声。
宀部:宭:羣居也。
从宀君声。
宀部:宦:仕也。
从宀从臣。
宀部:宰:辠人在屋下执事者。
从宀从辛。
辛,辠也。
宀部:守:守官也。
从宀从寸。
寺府之事者。
从寸。
寸,法度也。
宀部:宠:尊居也。
从宀龙声。
宀部:宥:宽也。
从宀有声。
宀部:宐:所安也。
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
宀部:写:置物也。
从宀舄声。
宀部:宵:夜也。
从宀,宀下冥也;肖声。
宀部:宿:止也。
从宀宀部:实:卧也。
从宀钅声鲞。
宀部:宽:屋宽大也。
从宀萈声。
宀部:寁:居之速也。
从宀疌声。
宀部:寡:少也。
从宀从颁。
颁,分赋也,故为少。
宀部:客:寄也。
从宀各声。
宀部:寄:托也。
从宀奇声。
宀部:寓:寄也。
从宀禺声。
宀部:寠:无礼居也。
从宀娄声。
宀部:㝌:贫病也。
从宀久声。
《诗》曰:“茕茕在㝌。
”宀部:寒:冻也。
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
宀部:害:伤也。
从宀从口。
宀、口,言从家起也。
丯声。
宀部:宄:奸也。
外为盗,内为宄。
从宀九声。
读若轨。
宀部:㝮:塞也。
从宀宀部:宕:过也。
一曰洞屋。
从宀,砀省声。
汝南项有宕乡。
宀部:宋:居也。
从宀从木。
读若送。
宀部:宗:尊祖庙也。
从宀从示。
宀部:宔:宗庙宔祏。
从宀主声。
宀部:宙:舟舆所极覆也。
从宀由声。
宀部:置:置也。
从宀眞声。
宀部:寰:王者封畿内县也。
从宀瞏声。
宀部:寀:同地为寀。
从宀采声。
从其中可以看出,宀部字分有释“居也”、“讬也”、“静也”、“安也”四类[2]。
此四类意义的汉字,皆与居住文化有关。
因此,宀部字与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能够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宀部字与古代建筑(一)从宀部字看古代的建筑发展历程古籍文献中已有记载了先民的居住是从山洞到地面建筑的句子,我们也知道远古先民的生产水平低下,他们一开始只能居住在洞穴之中。
《说文·宀部》中对“宕”的记载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说文·宀部》宕下云:“宕,过也。
一曰洞屋。
”,“宕”的甲骨文很像一个依靠山崖的洞穴。
远古时代的人类不会建造房屋,因此只能选择这种天然的山洞栖身。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在长时间和大自然斗争中逐渐学会了在地面上建造房屋居住。
人类走出山洞在地面上建造房屋,“宀”字就是这类居室出现的证据。
“宀”字甲骨文写作,像一个“人”字形屋顶的建筑。
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屋子侧面的样子。
据半坡村仰韶房屋遗址复原,乃在原形基础上建墙,墙上覆圆锥形屋顶,屋顶开有通窗孔,下有门。
这样设计出的房子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也相适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方面,冬季可以最大面积接受阳光照射,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夏季也有很好的通风作用;另一方面,便于雨雪天雨水流向地面,减少对房屋的侵蚀。
当人类定居后,从事农业生产时,便有了“家”字。
《说文·宀部》家下云:“家,凥也。
从宀,豭省声。
”对这个字的理解大家说法不一,我们看家的甲骨文写作,宀下的“豭”不同与“豕”字,在猪的腹部加了一短横,表示公猪,其后书写趋简,渐与“豕”相混。
但为什么是豕而不是牛、羊、马呢?因为猪不同于牛、羊、马可以远距离放牧,而且猪具有生长快,成熟能力强的特点,适宜家畜,所以由这些特点派生出了“家庭”的意思。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建筑水平也有了更高的发展,我们看寷、宖、宏在《说文·宀部》中的解释。
“寷,大屋也。
”,“宖,屋响也。
”,“宏,屋也。
”这些字都表示出了房屋深大,而且还产生了洪亮的声音,这也说明古人在居住上住家由起初的保温御寒基本需求上升到要求宽敞舒适的地步了。
宀部下“宔”和“宗”这两个字与祭祀有关。
《说文·宀部》:“宔,宗庙宔祏也。
”,“宗,尊祖庙也。
”其字本义表示供奉祖先神位的房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祖庙、宗庙。
这两个字反映出了古代血缘关系和家族思想,同时也表明了先民除了追求物质上的需要,也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了。
通过以上对建筑有关字的考释,大致可以对古代建筑发展勾勒出如下历程:洞居—地面居住、家的产生—追求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宗庙祭祀房屋的出现,追求精神的需要。
(二)、从宀部字看与建筑相关的辅助部件及空间位置1、从宀部字看与建筑相关的辅助部件有了房屋自然也就有窗户。
《说文·宀部》“:向,北出牗也。
”,再看“向”甲骨文写作,从直观上看像一堵房屋的墙上有扇窗户,因此“向”表示房屋北墙上开的窗户。
再看“宇、宸、寪”在《说文·宀部》中的解释。
“宇,屋边也。
”,“宸,屋宇也”,“寪,屋皃。
”这三个字都表示“屋檐”的意思。
上古时期部分房屋是没有屋檐的,如我们熟知的半坡方形房屋,这类房屋一般经不起风雨侵蚀。
而有屋檐的房子则可以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保证了房屋的寿命。
《说文·宀部》:“宋,凥也。
”考察“宋”的古文字体,甲骨文写作,上面像屋顶和两侧的墙壁,下面的“木”字立在屋顶下,像支撑房屋的楹柱之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房屋的建造还得需要栋梁的支撑,同时需要一些辅助部件才能延长其寿命。
2、从宀部字看与建筑相关的空间位置《说文·宀部》中有些字表示房屋的空间位置。
《说文·宀部》:“宧,养也。
室之东北隅,食所居。
”,而“隅”是四角之中的一角的意思。
因而从空间位置可以看出古代建筑主要是四方形的,而不像蒙古包式的圆形。
而且,每个方位都有它固有的用途。
如“宧”,舍人云:“东北阳气始起,育养万物,故曰宧。
宧,养也。
”古代做饭的地方安置在东北这个角落,因此是“食”所居。
即使在今天的农村里,人们也是把火灶安置在东北角落,这一习俗也就是从古人这里流传下来的。
(三)、从宀部字看建筑的功能1、居住功能建造房屋就是为人类居住和储藏东西的,在《说文·宀部》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如《说文·宀部》:“宿,止也。
”,“宿”的甲骨文像一个人躺在房屋下面的席子上休息。
《说文·宀部》:“寝,卧也。
”李善引《论语》郑注:“寝,卧息也。
卧必于室,故其字从宀。
”《说文·宀部》:“客,寄也。
”,“寄,讬也。
”,“寓,寄也。
”这些字都表示了房屋的居住功能。
2、储藏功能《说文·宀部》:“宬,屋所容受也。
”,“容,盛也。
”,表示人们把物品储藏在室内。
[3]三、从宀部字看人与居所的关系《说文·八部》字的安排是以建筑的实物形态为始,再过渡到人同建筑的关系。
可分为两类,一是人对建筑延伸出的空间场所的感知;二是人与居住场所相关的感受。
(1)人对建筑延伸出的空间场所的感知从宀部,我们还可以看到先民的原始朴素的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
我们以“宇”和“宙”二字为例。
先看“宇”字,《说文》曰:“屋边也。
”房屋对人们的庇护使人们认为天地只不过是一所更大的屋子而已。
古代的神话女娲补天反映出远古的灾难只是天地间的“大屋子”有些破旧了,只要四根柱子不倒,把房顶补好就没有灾难了。
“宇”也就由屋边的意思引申为天地之间这座大屋子的四边,又张舜徽认为“宇之言吁也,谓望而惊其宽大也。
此与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同意。
是“宇”字本有大义”[4]。
因而“宇”由此联想引申产生了四方上下、广大之意。
其实这种空间的观念是与先民自我封闭的原始农业相联系的,由局限自身的空间推广到自身的封闭生存空间都是古人自我封闭意识的外化。
我们再来看“宙”如何有古往今来的时间概念。
《说文》“宙,舟与所极覆也”,非其本义。
宙的本义为极。
“极”即房屋之栋梁。
他是房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乃是房屋安危存亡之所在。
因为房屋不仅自己居住,其子子孙孙亦将居于此,这种子孙的时间延续对房屋建筑的依赖就演变为人类对自身时间延续的思考。
同时“宙”是房屋的最高点,站在这一点我们可以任意的纵览古今,评点历史。
这种时间的穿梭、流逝正反映了先民的朴素时间概念。
所以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支配作用,它不仅限制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又局限了人们的生存时间,这两种方向上的词义引申统一于居民建筑给予先民生存的庇护与恩惠。
[5](2)人与居住场所相关的感受。
房屋不仅能遮蔽风雨,还能为我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