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合集下载

汉字与汉先民的思想观念

汉字与汉先民的思想观念

有一些男女共有的缺点,也用“女”旁。如:
媮 有一个义项为苟且,字同“偷”。清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媮,字亦作偷。” 《汉书·元帝纪》。“媮合苟从,未肯极言,联甚 闵焉。”颜师古注:“媮,与偷同。”
婪 《说文》:“婪,贪也。从女,林声。杜林说: 卜者党相诈验为婪。读若潭。”
嬾 同“懒”。《说文·女部》:“嬾,懈也,怠 也,一曰卧也。从女,赖声。”段玉裁注:“俗作 懒。”《玉篇·女部》:“嬾,懈惰也。”

《说文》:“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 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段玉裁注:“后 之言後也,开创之君在先,继体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 浑言之则不别矣。”《尔雅·释诂上》:“后,君也。”
甲骨文“后”字即“毓”字,象妇女产子形。王国维《殷 卜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后字皆从女,或从母、从子, 象产子之形。”
三、重男轻女
人类社会多是由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的, 我们的汉字也可看出一些端倪。从《说文解字》 的“女”部字看来,《说文》“女”部共有 238字(不含新附字),有人统计其中表示歧 视的意义的约60多个,占25%强。大凡人类 共通的奸淫嫉妒、懒惰贪婪、谄媚、善于诋毁、 甚至丑陋惭愧等统统从女,歧视与贬抑女性的 文化心理弥漫着整个男权社会。(参高海英 《〈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阐释》,扬州大学 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意义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 《尔雅·释诂》:“王,君也。”戴侗《六书故·疑》: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 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 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 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 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扒,古 文王。”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古之造文 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而 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 非王者孰能当是。”

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双字与古代祭祀文化人类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威力无比的自然力量。

这神奇的力量,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特别是我们的先民们,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缺乏,面对无形的难以捉摸的自然之力,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由心生畏惧,进而顶礼膜拜,于是自然之神随之产生。

天神地祗,雷公风伯,草木山川I,皆有神在。

为了获得神的福佑,以求趋吉避凶,人们对极尽虔敬之心,经常奉上供品,举行仪式,表达对神的诚意。

这便是早期的祭祀。

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对古人的祭祀活动有着形象的描绘,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说文解字》:“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这就是说,“祭”就是手里拿着肉祭祀神灵的意思。

“祭”字的甲骨文字形作!)II,左边像肉(即楷书“祭”字左上角的部件),右边像手(即楷书“祭”字右上角的部件),下面的点像血滴,点的多少不一,表示刚刚宰杀的牺牲,还在滴血,就拿来祭祀,这说明当时还保持着血食的习惯。

“血”字甲骨文字形作W,正像祭祀时将血盛在器皿中的样子。

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

”古人自己吃生肉,饮鲜血,也拿生肉鲜来祭祀神灵。

久而久之,“血食”也便成了祭祀的代称。

我们经常在古书中看到“社稷不血食”的说法,意思就是社稷之神得不到祭祀,象征着国家的灭亡。

这种杀生血食的祭祀习俗,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记载,直到今天,中国部分地区还有以“血食”祭祀鬼神的做法。

当然,对于“祭”字中的点到底代表着什么,还有些不同的看法。

如有人认为,点代表的不是血,而是碎肉末。

古代祭祀的时候,为了方便神灵的享用,人们事先要另外准备一些切碎的肉末,撒在大块的肉上,祭祀时祭祀者左手提着肉块或盛肉的器具,右手抓取上面的肉末慢慢抛撒,好让神灵前来享用。

随着祭祀的进程,肉末越来越少,就好像神在一点一点地享用一样。

这有点儿类似于现在殡葬时撒纸钱的仪式,左手持斗,右手从中抓取纸钱撒向空中,口中不停地祷告让亡灵前来拾取。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摘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历代的研究者对此都在不断的分析其各样的含义。

祭祀是中国流传至今还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活动。

本文拟从《说文解字·示部》为基础,讨论祭祀文化。

[关键字]:《说文解字》;示部;祭祀文化《说文解字》博大精深,涵盖广泛。

它将三代到汉朝的的各类文化融合到一本书中,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大荟萃。

而祭祀也是从先民时代到现代社会,从未出现个断裂,甚至在专制的阶级社会中还越演越烈。

二者的结合为这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笔者拟从三方面来展开讨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的产生发展、示部字的简单分类、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一):文字的产生发展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区域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文字的起源一直都众说纷纭,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仓颉造字”说。

郑玄在《周易传》中说“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

”古代的中国,在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结绳记事”的,郑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遇见大事情就结一个大的绳结,事情小就结小的绳结。

这是最古老的纪事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满足简单的事件,遇见复杂的事件就失去了作用。

《周易》中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这就无形的表明了文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

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也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丽天之象。

”。

在此可以看出文字是源于图画的,还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有一点的宗教祭祀因素。

中国的文化产生因素中就有一个是宗教,文字与之的关系紧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示部字的简单分类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当中。

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不方面。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两个主要分支。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大约距今三千多年。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文字,大约距今两千多年。

这两种文字记录了古代中国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成为现代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

一、甲骨文和古代中国社会甲骨文的主要载体是龟甲和兽骨,在当时的社会中,龟甲和兽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祭祀用品,它们被用于预测吉凶、祈求神灵保佑等。

因此,甲骨文也是一种神秘的文字,它记录了当时的祭祀情况、社会风俗等。

通过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时期的社会形态、等级制度、贸易、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

它们具体体现在某些社会阶层(如诸侯、贵族)的名字和尊称上,例如“太伯”、“伯父”、“大繇”等。

此外,甲骨文中也能看出当时商代的经济、贸易面貌。

在“商代经济”的层面上,商代经济以农业、手工业和贸易为主。

经过甲骨文字的破解,我们发现当时已经有了年度、季度、月份的时间单位,同时也能看出贡赋制度、人民皆税等内容,说明当时已有全国性的重新整顿和统一收税等措施。

其他如礼仪等方面也能从甲骨文中找到一些线索。

二、金文和古代中国文化金文即商代的青铜器铭文。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青铜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青铜器被视为祭祀、礼仪、政治和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

金文所体现的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高度文化现象。

金文是用青铜器身上的文通或文字描刻而成的。

金文的题材主要有注重顺序、身分和职责的君臣之词、以人质为礼仪的相互间的约定、用于祭祀的铭文等等。

金文的内容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例如贵族的权利、礼仪、安危、荣耻、忠孝等,这些都是古代文化重要的方面。

在金文中,还能找到一些独特的文字和文化现象。

例如“彘”、“艸”、“欠龍”等字在现代汉字中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古文中却充满了生命力。

另外,金文也提供了很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技术、艺术成就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与语文学习——以“示”部甲骨文为例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与语文学习——以“示”部甲骨文为例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与语文学习—以“示”部甲骨文为例刘 闯(吉林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摘要: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示”部甲骨文数量较多,“示”部大多与祭祀有关,由此可见商周时期中国祭祀文化的兴盛。

本文以“示”部甲骨文的字形、字意以及引申含义为例进行分析,论述“示”部甲骨文与商周祭祀文化的关系,同时阐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示”部甲骨文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示”部;甲骨文;祭祀文化;大学语文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如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大高校教育者的参与。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祭祀文化的复杂性,基础教育阶段涉及较少。

但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可以在文学、文化通识课程里进行适当的教授。

本文试通过分析“示”部甲骨文的字形、字意及其引申义,让大学语文学习者大致了解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激发大学语文学习者传承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31人文艺境Arts and Humanities一、示部甲骨文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关联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又叫契文、卜辞或殷墟文字。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部分甲骨文的字形反映了中国祭祀文化的特点和内容,此后各朝各代的祭祀文化,或多或少都受甲骨文记载的商朝祭祀文化的影响。

示部字一般和祭祀有关,这和“示”的关系密不可分。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示”的解释是:“示,天垂象。

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二古文上字。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面的两横代表天,下垂的笔画代表日月星,上天用天象反应人间的祸福,人们根据天象行事。

按照许慎所说,示上面横代表“天”,竖代表上天向地上人间显露的迹象。

汉字里的秘密

汉字里的秘密

汉字里的秘密汉字里蕴藏了很多文化,下面就从字形、字音和字义三方面,来探讨隐藏在汉字中、被我们忽视的秘密。

1,从汉字的字形中看中国文化从字形上看,汉字在书写形式上是平面方块体文字。

从字体构造上看,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而笔画在构字时,并非一个笔画接一个笔画呈线性展开,而是在一个二维平面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多向展开的。

这是汉字从外观上或视觉上所体现出的最明显的特点,它不同于英语之类的音素文字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方块汉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稳重、踏实的性情。

古代中国人在造字的方式上承袭了传统建筑中“天圆地方”的思想。

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像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

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纵观自然界,凡是圆形的物体都具有好动和不稳定的特点,就像圆圆的日月一般。

凡是方形的物体,都具有静止和稳定的特点,就像静静的大地一样。

方形的汉字静止稳定。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的是一种平定、安然、稳定的生活态度,稳中求胜。

02.富贵有余(剪纸)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上看,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通常,音素文字记录语言,一般是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横向展开,一个词里的所有字母一个挨着一个连着写,词与词之间留有空隙,以显示词与词之间的界限,这种书写规则叫做分词连写。

如英语的“苹果”写作“apple”,“红苹果”写作“red apple”。

可见,在英语的书面语中区别词是很容易的。

而汉字记录汉语是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字与字之间留有空隙,词与词之间在书面语中没有分界,因而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

一个个方形的汉字就像一个个有棱有角的中国人。

从个体上来看,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性情稳定、各司其能的中国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中国人眼里,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大,也不能完成集体的工作。

许多有能力的人在一起各自发挥自己的强项才能为集体添砖加瓦,作出更大的贡献。

示字部与中国祭祀文化——第四组《汉字学导论 (2)

示字部与中国祭祀文化——第四组《汉字学导论 (2)
一方面,人们祭祀的直接指向是获得幸福安康 , 因此,《说 文》示部中关于赐福吉祥的词汇就占示部词汇总数的 17%。因为 人们对幸福渴求的强烈 , 所以对幸福的要求也多种多样、各有 侧重,这种心理也反映在人们造词的数量和侧重点上。 另一方面 , 驱祸避害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心理上不希望祸 害增多 , 所以对祸害的期待大大减少 , 表现在造词的时候就刻 意回避。因此 , 示部关于祸害的词只有以下几个 : 祸 , 害也 , 神不 福也 ; 祲(jìn),不详之气 ; 祟(suì),神祸也 ; 禁 , 吉凶之忌 , 只占示部词汇总数的 0. 08% 。表示人们祭祀目的词汇数量的 一多一少 , 明显地体现着人们的心理及认知机制,希望赐福、
电 影 中 以 祷 告 治 病 的 场 景

2. 祈(qí ),《说文》:‚求福也。从示斤声‛, 向上天或神明求福。《尔雅》:‚祈,叫也。‛郭璞 ( pú)注:‚祈,祭者叫呼而请事也。‛《诗经 · 小 雅· 甫(fǔ)田》:‚以祈甘雨。‛也就是向天祈祷降喜 雨的意思。
祈 祷 的 小 女 孩

3. 祷,《说文》:‚告事求福也 ,从示寿 声。‛向神祝告求福。《论语·述而》:‚子疾病, 子路请祷。‛ 用言语求告的方式来求福、祈年、化灾、远疾等, 这种祭祀方式在古代是十分常见的。这一祭祀方式还 往往与其他祭祀方式并用,贯穿其他方式之中。
《甲骨文字典》 对‚示‛的解释
二:‚示‛字的第二个释义 一:像以木表或石柱为神主 为:‚对先祖的称谓。‛占 之形,其上或其左右之点为 (zhān)卜中,示为天神、 地祇(qí)、先公、先王之 增饰符号。 通称。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说文解字》 ‚示‛字部的分类

• • • • • ຫໍສະໝຸດ • •祠 (cí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段玉裁

汉字与古代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

五、总结
五、总结
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通过探讨汉字的形态和含义,我们 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死亡观念、墓地风水、祭祀仪式和孝道观念。这些信息 为我们研究古代丧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 汉字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含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 文化信息。古代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汉字中留 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的,揭示汉字在古 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观念。汉字中的“死”字,便形象 地表达了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在甲骨文中,“死”字被描绘为一个人躺在地下, 形象地表现了人死后安息的状态。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的认 知,即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同时也是安息和宁静的开始。
一、汉字中的婚姻象征
一、汉字中的婚姻象征
在汉字中,有许多与婚姻相关的字,如“婚”、“嫁”、“娶”等。这些字 在形态上与婚姻的仪式和过程密切相关。例如,“婚”字,由“女”和“昏”两 部分组成,表示女性在黄昏时分出嫁的婚礼仪式。这表明,古代婚姻文化中,婚 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女性由此进入男方家庭生活。
四、汉字中的婚姻习俗
组成,表示迎接女方进入男方家庭。这些汉字都反映了古代婚姻习俗中的重 要仪式和象征物。
四、汉字中的婚姻习俗
总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研 究汉字中的婚姻文化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婚姻文化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社 会现象。这些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很好地保护和诠释了中华文化。

我仅从汉文字所体现的祭祀文化来品味汉字的魅力。

据文献记载,祭祀是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居五礼之首。

有些已经消失,但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代的礼仪形态。

“祭祀”都是“示”作偏旁的字。

“示”是“神”的本字。

从“示”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

《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示部中有六十三个字,反映了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

一、从汉字看祭祀对象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神,从示,申声。

本天上之电。

(因为神字本申,如天
上雷电弯曲。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

祭天为禅。

?o,从示,氏声,地神也。

地?o,提出万物者也。

天神曰灵,地神曰?o。

“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二、从汉字看祭祀用品
祭,《说文》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

”肉食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极为珍贵,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牺牲”从字形上看都从牛,那么可以看出牛肯定是祭祀用品之一了,再看“祥”字,《说文解字》“羊,详也。

”羊在古代象征善良正义,所以常用羊来祭祀。

后来“牺牲”也用来指祭祀常用的指马、牛、羊等牲畜。

在古代还有一种祭品就是人。

原始部落战争中战俘常被杀掉祭神。

一些汉字也反映了古代的人祭习俗,比如:“孟”,《说文》:“长也。

从子皿声。

”本义是长子,从汉字形体上看是器皿中放着孩子,体现了古代杀首子的习俗。

还有像“伐”,甲骨文字形是,从人从戈,是个会意字。

好像用戈刺入人的脖颈砍头,本义是砍杀。

《说文》:“伐,击也。

”砍掉奴隶的头进行祭祀的习俗商代便已有之。

三、从汉字看祭祀场所
祭祀场所,一般有以下几种。

平地,是最简单的祭祀场所,也是最原始的。

古人认为,祭祀场所应该最简单质朴,不封土作坛,只需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古人称之为“??”。

《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

”《礼记?祭法》说:“除地为??”。

坛,是常见的祭祀场所。

《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

因祭祀对象不同,形状不同。

祭天用圆坛,祭地用方坛,。

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

秦汉封禅礼,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还有一种是平坑,在地上挖平坑作为祭祀场所,古人称“坎”。

《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

《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

宫庙,室也。

《说文解字》“宫,从宀,?p省?。

凡?m 之?俳源?m。

”在坛或??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

《说文》“庙,尊先祖也。

”“宗,尊祖庙也。

”其本义就是祖庙。

“宗”从宀从示,是一个会意字。

从字形上看,“宀”是房子的侧视简图,里面是先祖的牌位“示”。

古人经常祭拜的神主“示”最初并无固定场所,后来由于经常祭祀的需要,就把“示”搬到人工建筑中来陈列供奉,宗庙成为古人
祭祀祖先神灵的专门场所。

四、从汉字看祭祀活动
祭祀时,总有一些愿望和想法希望达成,通过什么样的动作或语言表达呢?看下面的汉字:“舞”很早进入人们的生活,从“舞”的古字形中,可以看到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动作,舞用来祭天祭地祭祖先。

“巫”也和“舞”紧密相联,古文字的“巫”是两块垂直相交的玉,表示巫师持玉事神。

又如“《说文解字》,祝,祭主??~者。

从示从人口。

”“祝”以“示”为偏旁,突出口,即为祭祀者对祖神说话。

祭祀文化起源很早,是文化的活化石,文字与文化互相验证,水乳交融,虽然所举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探讨。

(作者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