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合集下载

“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

“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

“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摘要:本文由记录中国古代人民建筑形式与居住方式的宀部字入手,主要通过《说文解字》等文献研究宀部字的意义与总体特征,继而结合古代社会生活习俗以及建筑特征,梳理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的发展脉络,分别从古代建筑和人与居所的关系两个方面,揭开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的奥秘。

关键词:宀部字、居住文化、古建筑“宀”,俗称“宝盖头”,甲骨文写作。

原是房屋的形象,上象屋盖,旁像墙壁。

许慎《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

象形。

凡宀之属皆从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

有堂有室是为深屋”。

由此我们可知,从“宀”的字,一般都与房屋、居住有关。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最基本载体,“它所传达的概念及其体系并不是对客观世界摄影式的纯客观描绘,而是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感受。

而这种主观认识和感受又是受该民族的物质生存条件及社会文化背景制约的。

”[1]因此,以宀部字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能够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的建筑形式与居住方式的发展与变迁。

一、《说文解字》与宀部字《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

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对字义的分类解说。

那么在这里,我们以《说文解字》之中的宀部字为研究对象,简析宀部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

宀部:家:居也。

从宀,豭省声。

宀部:宅:所托也。

从宀乇声。

宀部:室:实也。

从宀从至。

至,所止也。

宀部:宣:天子宣室也。

从宀宀部:向: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诗》曰:“塞向墐户。

”宀部:宧:养也。

室之东北隅,食所居。

从宀宀部:奥:宛也。

室之西南隅。

从宀宀部:宛:屈草自覆也。

从宀夗声。

宀部:宸:屋宇也。

从宀辰声。

宀部:宇:屋边也。

从宀于声。

《易》曰:“上栋下宇。

”宀部:寷:大屋也。

从宀丰声。

《易》曰:“寷其屋。

”宀部:寏:周垣也。

从《说文解字》看宀部所蕴含的社会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宀部所蕴含的社会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宀部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摘要: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超时空性,正是这种特点让我们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能通过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宀”部字,看到古人通过对房屋的建造,提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变了生活方式。

许慎《说文解字》共收录“宀”部字76个,其中典型的“宀”部字从微观角度展现了“宀”部字的家文化、居住文化、宗法制度等相关文化内涵。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家文化;居住文化;宗法制度1.从宀部看安土重迁官“宀”,《说文解字》:“交覆深屋也。

象形。

凡宀之属皆从宀。

”“宀”本身是象形字,就像是侧面角度下古代屋顶形状的直观描绘,所以大部分“宀”部的字都表示房屋的相关含义。

在《说文》中,表示“居住的地点”含义的字,收录了很多,如“家、宅、室、宕、宋、穴”等。

1.1从建筑材料看安土重迁观“穴”,《说文》:“室也。

从宀,躳省声。

”“穴”是一个象形字,“宀”部下面是个“八”字,代表尘土飞扬的形状,所以“穴”有“土室”的含义,大概相当于北方的窑洞。

“宕”,《说文》:“过也。

一曰洞屋。

”古人在没有建造房屋之前,在自然山洞生活。

人们在洞穴中储藏食物,养育子女,慢慢才在地面上开始建造房屋。

“宋”,《说文》“居也。

从宀从木。

”。

“宋”最开始是表示一个让人居住的木房子,也是“居住之地”的含义,最后才演变成朝代名称。

从房屋的建筑材料来看,木头是不易搬动的建筑材料,古代没有现代的机械化生产,都靠人力建造,所以古人不能像部分游牧民族一样随意搬家。

由此可见,古人们通过房屋的建造,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1.2从私有财产看安土重迁观念“家”,《说文》:“居也。

从宀,豭省声。

”“豕”是猪的意思,古代有干栏式建筑,房屋建造得高于地面,下面的空间就可以利用起来养猪,猪圈为厕。

这些家畜属于古人的私有财产。

人们已经有了要把私有财产放在家中贮藏的观念。

“容”,《说文》:“盛也,从宀、谷。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阅读专题复习——实用性阅读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阅读专题复习——实用性阅读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1.实用性阅读[朝阳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北京天文馆A馆和B馆中,可参观的地方有、、、。

2.妈妈带小明去北京天文馆,想看光学天象仪,他们应该去。

如果想看3D影片,他们应该去。

3.10月28日16:40,小明想和同学到北京天文馆参观,他们能进去吗?为什么?[朝阳区]说明文阅读。

汉字与古代建筑文化①上古的时候,人们的居住条件是十分恶劣的。

我们的祖先最初是居住在洞穴里的,直到后来有“圣人”出现,人们开始建造房屋宫室,学会在建筑物中躲避风雨,也有了后来的安居乐业。

②考古发现也能够证明,早在几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就已经居住在山洞里了。

随着原始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天然洞穴已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于是依地势而建造的人工洞穴开始出现。

人工洞穴深浅不一,有的一半露在地面上,用土筑成,这就形成了纯穴居到半穴居的过渡。

半穴居的建筑必须有墙和屋顶,为后来的地上建筑打好了基础。

③在人们移居到地上生活以后,“宫室”成了房屋的通称。

当时的“宫”并没有宫殿的意思,宫殿的意思是秦汉以后才产生的。

而在上古的时候,不管什么身份的人,所住的房子都叫宫。

秦汉以后,为别尊卑,宫才从一般住房的意义演变成帝王居所的专用名词。

皇帝把宫作为自己住处的专称,普通百姓就要避开这个字不用了。

④后来,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房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一般由堂、室、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堂与后面的室之间有墙隔开,并有户相通。

“户”在古代经常与“门”相对,“门”是较大的门,“户”是较小的门,“户”的甲骨文字形,正是“门”的一半。

有了堂的遮挡,室就显得私密、封闭得多。

室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室”两旁的建筑叫“房”,也用于地位稍低之人居住。

房与旁,在古音上音近义通,房的得名,是由于它的位置,相对于室来说,处于整个宫室建筑比较偏、侧的位置。

⑤古代的房子一般是朝南的。

在室的北墙上一般要开一个窗户,这个窗户古代称作“向”。

向的甲骨文字形,正像房子上有窗户之形。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学问题研究9700字》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学问题研究9700字》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学问题研究目录绪论- 1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 -2.研究内容- 1 -3.研究方法- 1 -4.文献综述- 1 -一、汉字文化分析- 2 -(一)汉字中的文化因素- 2 -1.典型汉字中服饰文化因素分析- 2 -2.典型汉字中饮食文化因素分析- 2 -3.典型汉字中建筑文化因素分析- 3 -4.典型汉字中交通文化因素分析- 3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学- 3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3 -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方法- 4 -1.结合“六书”进行汉字文化教学—以四体造字法为例- 4 -2.结合偏旁部首的文化含义进行汉字文化教学—以“日”部字为例 - 6 -3.进行趣味性汉字文化教学- 8 -(三)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意义- 8 - 三、汉字文化教学的原则与建议- 9 -(一)汉字文化教学的原则- 9 -1.循序渐进的原则- 9 -2.适度的原则- 10 -3.趣味性原则- 10 -(二)汉字文化教学的建议- 11 - 结论- 11 -绪论1.研究目的与意义汉字是一种记录汉语的独特的书写符号。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有效的汉字教学方法亟待研究。

汉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因为汉字的存在而不断传播发展。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可以见形知义,这就突出了文化因素。

由此,我们便可以根据汉字的表意特征,遵循汉字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汉字文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研究内容从诞生在中华土地的汉字入手,从衣食住行方面分析汉字中所包含的服饰文化元素、饮食文化元素、建筑文化元素、交通文化元素,并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讨论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深远意义,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方法,结合六书进行汉字文化教学、结合偏旁部首进行汉字文化教学以及结合字谜游戏等进行趣味性汉字文教学,并归纳总结出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循序渐进性原则、适度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在汉字文化教学方面的建议。

“字坊”的文化解析

“字坊”的文化解析

种亚丹(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安阳 455000)[摘要] 本文认为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字意演变以及殷商文化三个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字坊,才能发掘出字坊蕴含的丰富汉字文化信息,这有助于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汉字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展示及教育功能。

[关键词] 字坊;字形;字意;殷商文化;博物馆;功能中图分类号: H 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7-0012-02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字坊”,“字坊”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高18.8米,宽10米。

“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又称“牌坊”、“牌楼”,具有装饰或纪念意义,多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常置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有很强的景观性和地标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坊的整体造型采用中国古文字中“字”之形,整个建筑呈金黄色,以殷商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进行装饰,造型古朴庄重,与中国文字博物馆主题馆的整体建筑风格浑然一体,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指示性符号。

由于参观过程中讲解员对字坊的解说一般比较简略,观众往往在惊叹之余忽略了“字坊”承载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博物馆的各项功能是融为一体的,博物馆在发挥各项功能的同时应该注意结合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造型,充分挖掘其内在涵义并以此为载体向观众提供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对中国文字博物馆来说,深入研究字坊本身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理清并挖掘字坊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有助于向观众提供更多的汉字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展示及教育功能,而不应该仅仅将字坊当成一座静止的建筑物,通过讲解员的一句“这是我馆的标志性建筑”就轻易地略过。

一、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角度解读字坊字坊的整体造型取材于汉字中“字”的形体。

作为汉民族书写符号的汉字,其本身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每个汉字本身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以至于有“一个汉字就是一座博物馆的”说法。

汉字与建筑的关系

汉字与建筑的关系

论汉字与中国建筑的关系——“院”字与院落建筑摘要:院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里独特的一部分,很值得人们去深入地思考与探索。

而我们将从汉字的角度去认识它在传统建筑中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空间处理上有哪些围合形式。

关键字:院落建筑汉字关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他们的奥秘与精华。

而这篇文章主要从汉字的角度去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态外貌与发展历程,下面就以“院”字为具体研究对象。

“院”在汉字中是一个形声字。

部首字是“阜”,是土山的意思。

而凡是从阜取义的字都与山陵、楼台、壁障等有关。

所以“院”字它所代表的意思是围墙或包括围墙房屋在内的院子。

但是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仅仅知道它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这个汉字的原始形态和文字构成来探索建筑本身的远古风貌以及它的发展脉络。

“院”的古字为“奂”,异体字是“寏”,在《说文》、《玉篇》等文献里都有相应的解释记载。

可以看出它的字形其实就是一个院落的构形:立在穴居之上的人和毗邻穴居的草木,被围合在房舍中间,所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代表的是围墙或包括围墙房屋在内的院子。

而院落这样一个特殊的建筑形态它的发展脉络也是如“院”字的演变一样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概括变为精炼的。

最初院落的存在是依附于地上的居住建筑,它们二者还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那时的院落还没有完整清晰的形态以及人们还未对它有明确完整的认识与定义。

例如陕西西安东南半坡村发掘的一处原始氏族聚集的住宅遗址,其平面布局就是一个以“中”为方位的向心式院落。

还有陕西扶风凤雏村发掘的一处西周院落遗址,其房屋布局是相当严谨的四合院形式。

所以此时的院子还是被当作是群居和自我保卫的建筑而产生的。

而到了汉代,通过在四川出土的一块汉代贵族住宅画像砖上,可以看出它的宅院图是有左右前后三个院子的布局形式,有主院、附院和跨院之分。

这时的院落建筑则反映了其形态的发展以及由群居和自我保卫功能向伦理空间和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空间的演变。

古汉字中的神奇智慧: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让孩子听听!

古汉字中的神奇智慧: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让孩子听听!

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

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从形态到内涵,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形象生动,有社会文化背景、生命意识、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

走进汉字的文化宝库,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领悟中国古汉字的神妙话语。

今天,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二。

1、國(国)甲骨文中的“國”(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

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國家。

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國”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國”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

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國家。

在古汉字中,“國”字的组成中有外面一个大囗和里面一个小口,这两个口,意思是不一样的。

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则表示土地;此外,还要执有“戈”矛的军队来保卫國家的土地、人口和边疆。

上述的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因素,构成为國家的“國”字。

这是任何一个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古汉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解释了國家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说构成國家的几个基本要素——边境、疆域、土地、人口、军队等。

2、家家是宀+豕。

“宀”,房屋的象形字;“豕”,猪的象形字。

“家”字的本义是: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房屋,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甲骨文“家”古时中国以男子耕田为主的农业社会,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农业很重要,同时又必须有饲养业做补充,人们才能够生活得好一些。

即使是有钱的人,比较富裕的人,养殖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家畜对于家庭的经济影响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之一。

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饲养牲畜,特别是猪(豕)。

那么怎样饲养呢?就是养在家里,一来猪等家畜不会被人偷走;二来可以防止猛兽吃掉家畜,遇到猛兽来,人们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驱逐猛兽,使家畜免遭损害;三来,房子下层饲养家畜,虽然猪屎马尿等味道臭点,但是对家庭卫生无根本性大碍。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建筑 的“ 筑” 的繁体 字为 “ 篥” , 由“ 竹” 、 “ 巩” 、 “ 木” 三 部分 见于垣上 , 穹隆然也。” 之后又有“ 高” 《 说文》 : “ 高, 崇也, 象台 观高之形 。” 甲骨文 。 从字形上看像 楼阁层叠的形状 上部像 斜顶的屋宇 , 又像 建筑 的主体和 顶部 , 下部为建 筑的土垒 和基 座, 中间的“ 口” 则为上 下中间的窗 户或 门 , “ 高” 为原始先 民 由 穴居发展到 具有“ 屋顶 、 墙身 、 基座 ” 三段式建筑 的形式 的真 实
从汉字看 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河 南 师范 大 学美 术 学 院 D级 美 术学 ( 4 6 3 0 0 0 )葛 娅 婷
[ 摘 要 ]远古 的先 民经历 了穴居 之后逐 渐走 上 了高土 , 建起 了遮风避 雨的房屋 , 过起 了稳定 的生活 , 从此“ 安土 重迁” 的观 念 深入到 了历代 中国人 的心里。 随着居住 地 的变化 , 各种建 筑也得到 了长足 的发展 。 从现存 的古迹和考古发现 可 以看 出我国的
建 筑居住文 化的兴盛和发 达。我 国古代建 筑居住文 化不仅 可 以在历 史记载和 现存古 迹 以及 考古发现 中得 出, 同时也可 以在 汉 字的形体结构 中得到 丰富的信息。通 过这类似 符号的汉 字, 我们 窥测到远古先 民 的居住方 式和建筑 的发 展历程 , 同时也可 以从
汉字 中探秘 远古先 民的精 神归宿这些深 层次的信 息。
穴居是 我们祖先最原始 的居住方式 ,这种 穴居的居 住方 定义 为形声 字 ,其实也可 以从 会意字方 面对 他作 出解 释 , “ 从 式在古书 中有 很多的记 载 《 诗・ 大雅・ 绵》 : “ 古 公直父 , 陶复陶 土 , 从尚。” 尚的金文像夯土台之形。可见“ 堂” 为建筑在高台 穴, 未 有家室 。 ” 《 毛 传》 : “ 陶其土而复 之 , 陶其壤而穴 之 。 ” 《 礼 上 , 较宏伟壮观的建筑物。 从上面这些字形结构我们可以看出 建筑 的形式 的发 展的过程 ,同时也说 明了我们 的居住条件 的 记礼运》 日: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 夏则居槽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摘要:远古的先民经历了穴居之后逐渐走上了高土,建起了遮风避雨的房屋,过起了稳定的生活,从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里。

随着居住地的变化,各种建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现存的古迹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居住文化的兴盛和发达。

我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记载和现存古迹以及考古发现中得出,同时也可以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得到丰富的信息。

通过这类似符号的汉字,我们窥测到远古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从汉字中探秘远古先民的精神归宿这些深层次的信息。

关键字:建筑发展历程精神归宿
建筑的“筑”的繁体字为“築”,由“竹”、“巩”、“木”三部分组成,“竹”为竹子;“木”为木头;“巩”的篆文像工人手执工具有所作为,后来表示使物坚固、牢固、结实。

《说文·竹部》:“築,捣也。

”築的本义为捣土使坚实。

捣土是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築”又引申为建造、修盖之意。

所以说建筑是在土地上建造房屋以居住,但是这种居住方式并不是先祖最早的居住方式,所以说建筑是经过历史发展随着居住方式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穴居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居住方式,这种穴居的居住方式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毛传》:“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

”《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太平御览》中引用项峻的《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

”总结起来黄河流域的先民跨越了利用天然陵穴山洞,人工挖掘山洞和升到地面筑室居三个阶段。

这种居住形式的变迁过程在汉字的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如《说文》:“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

”“厂”似人居住的岩穴。

《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

”“仄”似人侧身居于岩洞之形。

后“广”《说文》:“因厂为尾,象对刺高尾之形”,段注“谓对面高尾森耸上刺也,首画象岩上有尾。

”其本义为“因岩为尾”之意。

之后又有“宕”,甲骨文的上部象窟的外形,下部为石会石洞之意。

《说文》:“过也。

一曰洞屋。

从宀,碭省声。

”这种居住方式都是因势而居,是穴居的最原始的方式,后来就发展成了人工挖掘洞穴而居,即穴居的真正的含义为掘穴而居,如“穴”《说文》:“地室也,从宀八声。

”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训正曰:“像嵌空之形,非八声。

”据考古发现这种穴居主要出现在新石器初期的黄河中上游。

在古文字中体现这一形式的如“容”甲骨文似一口小肚大的可容物的地窖。

祖先的这以居住形式延续了很久,如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窑洞就是古代穴居的形式的遗留。

在掘穴而居之后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走上土地筑室而居,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的发展过程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上就是以“宀”为部首的汉字,但是居住的建筑形式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也沉淀在汉字的结构中。

“宋”字便是此类建筑的体现。

从字形上分析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宋”形体相似,乃一脉相承。

《说文》:“宋,居也,从宀从木。

”段注“此字,本义未见经传。

”上部为房屋的外部结构,下为木,木者,梁柱木桩之属,人所以依以居也,故其本意为房屋。

其实这是先民的以木为梁柱的建筑类型。

到后来木制的梁柱变成了墙体,如“宫”《说文》:“宫,室也。

从宀躬省声。

”甲骨文,其中外部的框为房屋的屋顶和墙体。

宫的建筑类型有墙体,与原来的穴居和半穴
居以及木制的结构比起来自然比较高大所以《释名释宫室》“宫,穹也,尾见于垣上,穹隆然也。

”之后又有“高”《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

甲骨文从字形上看像楼阁层叠的形状上部像斜顶的屋宇,又像建筑的主体和顶部,下部为建筑的土垒和基座,中间的“口”则为上下中间的窗户或门,“高”为原始先民由穴居发展到具有“屋顶、墙身、基座”三段式建筑的形式的真实描绘。

再到后来建筑的形式又有所改进就出现了“堂”《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

”《太平御览》::“卷一七五引,殿,堂之大者也。

”段注“此字本义未见,假借为宫殿字。

”《说文》把堂定义为形声字,其实也可以从会意字方面对他作出解释,“从土,从尚。

”尚的金文像夯土台之形。

可见“堂”为建筑在高台上,较宏伟壮观的建筑物。

从上面这些字形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建筑的形式的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的居住条件的改进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居住的环境和条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在自己居住条件改善之后就想到了为自己的祖先以及自己去世后准备一切包括居住的房屋,所以人们就又为了自己以后的精神的归宿建造一些建筑来供奉祖先的灵魂,这种精神上的归宿感也可以从汉字的形体中找出蛛丝马迹。

如“宗”其甲骨文为“从宀从示。

作冬切。

”“宀”的甲骨文为房屋的侧视图,以示房屋,示为祭祀先祖的神主牌位。

《说文》:“宗,尊祖庙也。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示象神主,宀象宗庙,宗即藏主之地。

”可见宗的本义为祖庙。

别处还有“亯”其甲骨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献也。

从高省,曰象进熟物形。

《孝经》曰:“祭则鬼亯之。

”凡亯之属皆从亯。

,篆文亯。

许两切。

又,普庚切。

又,许庚切。

开始指有基础的房屋,同时也可以从他的甲骨文中看出,他的底部像高高的基座,顶部像屋顶,中间部分像四周的墙体,这种居室即为人故去的阴宅。

这类为供奉祖先所建的建筑类型从汉字看来还有“坛”、“祠”,“场”,这些都是一种精神上的居所而非真正居住的居所。

结语:通过上述关于古代建筑形式和居住方式的阐述,我们可以从汉字的结构中对这种发展的历程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探秘先祖的精神的世界。

首先这种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我们的先祖才有了从穴居走上地上,之后更是兴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

其次是文化心理观念的变革,以提供精神上的归宿。

参考文献:韩伟著,《汉字字形文化论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2月第一版李景生著,《汉字与上古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李土生著《汉字与汉字文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汉典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