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径流监测方案
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监测技术规范1 田间监测小区建设1.1 选点依据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点的选择应满足典型性、代表性、长期性和抗干扰性等几个方面的要求。
(1)典型性:试验地块应位于粮食、蔬菜、园艺等作物主产区。
(2)代表性:试验地块的地形、土壤类型、肥力水平、耕作方式、灌排条件、种植方式等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长期性:试验地块应尽可能位于试验站、农场或园区,避免土地产权纠纷,便于管理,确保监测工作能持续开展15年以上。
(4)抗干扰性:试验地块尽可能选择在地形开阔的地方,远离村庄、建筑、道路、河流、主干沟渠。
1.2 处理设置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监测点设常规对照、主因子优化和综合优化等3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
其中:处理1,常规对照:施肥、耕作、灌溉、秸秆覆盖或还田等农艺措施,完全参照当地农民生产习惯。
处理2,主因子优化:主因子是指特定分区、特定种植模式下,影响氮磷等面源污染物地表径流流失的关键因子,如黄淮海平原保护地种植模式下,过量施肥为面源污染发生的主因子,因此将农民习惯施肥设为常规处理,将优化施肥设为该模式的主因子优化处理。
除主因子与常规对照不同以外,其它农艺措施均与常规对照保持一致。
处理3,综合优化:是指除主因子优化以外,再对1-2个主要辅助因子如施肥、耕作、灌溉、秸秆覆盖或还田等农艺措施进行优化,各项优化方案均采用专家推荐方式。
除主因子、1-2项辅助因子与常规对照不同以外,其它农艺措施均与常规处理保持一致。
1.3 小区规格监测小区一般为长方形,面积为30~50m2。
平原小区规格一般为6~9m×4~6m,长宽比为3:2;山地丘陵区小区规格为9-15 m ×3-5m,长宽比为3:1。
中耕作物(如烤烟、玉米、棉花等)小区面积不小于36 m2,密植作物(如小麦、水稻等)小区面积不小于30 m2,保护地蔬菜小区面积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园地作物小区面积不小于40m2,园地作物应选择矮化、密植、成龄期果园、茶园或桑园,每个小区最少2行、每行最少3株。
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设置方案

附件一: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设置方案一、断面(点位)设置原则(一)代表性: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主要功能是全面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监测网要覆盖全国主要河流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重点湖泊、水库等,设定的断面(点位)要具有空间代表性,能代表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全面、真实、客观反映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特征。
(二)连续性:在现有759个断面(点位)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我国环境监测数据的历史延续性。
(三)覆盖范围:1.河流:我国主要水系的干流、年径流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的重要一、二级支流,年径流量在3亿立方米以上的国界河流、省界河流、大型水利设施所在水体等。
一般每100km设置一个国控断面;2.湖库:面积在100km2(或储水量在10亿m3以上)的重要湖泊,库容在10亿m3以上的重要水库以及重要跨国界湖库等。
每50~100km2设置一个监测点位,同时空间分布要有代表性;3.北方河流、湖库:考虑到我国南、北方水资源的不均衡性,北方地区年径流量或库容较小的重要河流或湖库可酌情设置断面(点位)。
(四)国控断面(点位)类型: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国界断面;省界断面;湖库点位;重要饮用水源地断面(点位):指日供水量≥10万吨,或服务人口≥30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地等。
(五)断面位置具体要求:1.对照断面:断面上游2km内不应有影响水质的直排污染源或排污沟;2.控制断面:应尽可能选在水质均匀的河段;3.监测断面的设置要具有可达性、取样的便利性;4.取消原城市内湖监测点位;5.取消原削减断面,统一设置为控制断面;6.根据不同原则设置的断面发生重复时,只设置一个断面。
(六)省界断面:一般设置在下游省份,由下游省份组织监测。
(七)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流域考核断面:优先纳入国控断面。
(八)关于新增断面:新增断面应从严掌握,每个断面代表的河长原则上不小于100km。
地表径流监测方案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读,评估 河流的水量、水质状况和生态健康状况, 提出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案例二:某湖泊的径流监测方案
监测目的
了解湖泊的水量、水质状 况,评估湖泊的生态健康 状况,为湖泊管理和保护 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点设置
在湖泊的入口、出口、深 水区和浅水区分别设置监 测点,监测点应包括水深 、水温、透明度、pH值 等参数。
统计分析
01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
律和趋势。
模型预测
02
建立数学模型,对未来的地表径流进行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
依据。
应用场景
03
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场景,如洪水预警、水资源管理等,提
高应对能力。
05
监测方案实施与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建立监测机构
成立专门的地表径流监测机构,负责监测方案的实施和管理。
分析和处理。
设备配备
根据监测需求,配备合适的地表径流 监测设备,如流量计、水质分析仪等。
站点维护
定期对监测站点进行巡检和维护,保 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0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采集与传
采集方式
采用自动和手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确 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传输方式
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数 据中心,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数据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 读,评估流域的水量、水质状况 和生态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保 护和管理措施。
监测点设置 在流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分别 设置监测点,监测点应包括河岸、 河床、水深、流速和水质等参数。
监测方法 采用水位计、流速仪、水质分析 仪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同时结 合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 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
《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

《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Soil Quality-Monitoring methods of surface runofffrom the farmland soil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标准起草组二〇一九年五月项目名称: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计划编号:20180949-T-326项目负责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项目负责人:薛利红技术委员会: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04)目录1 工作简况 (1)1.1 任务来源 (1)1.2 协作单位简介 (1)1.3 主要工作过程 (1)1.4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介绍 (3)2 编制原则和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 (5)2.1 编制原则 (5)2.2 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 (5)3 主要验证的分析 (7)4 国内外相关标准分析 (8)4.1 径流池收集装置 (9)4.2 径流桶/箱收集装置 (10)4.3 稻麦轮作系统径流收集装置 (10)5 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协调性 (11)6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2)6.1 径流定义的确定 (12)6.2 农田类型的分类 (13)7 对标准性质的建议 (14)8 对标准贯彻的建议 (14)9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14)10 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15)11 参考文献 (15)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文件《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8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8]41号),《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获得批准成为2018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订计划项目之一,计划编号20180949-T-326,主管部门为农业农村部,技术归口单位为由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04),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担起草工作。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制定

2. 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 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 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 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 置。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3)控制断面: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 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 混匀处。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 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 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对 照 断 面
控 制 断 面
控 制 断 面
削 减 断 面
排污口
排污口
500m
1500m
河流监测断面设置
A-A’对照断面
G-G’削减断面
A C’ D B A’ B’ D’ E E’ F’ G’ B-B’、C-C’、D-D’、F-F’、E-E’控制断面 污染源 排污口 水流方向 自来水取水口 F G
河 流
污染较重的河流、 游览水域、饮水源地
每月或视具体 情况而定
全年不少于12次
潮汐河流
丰水期、枯水期、平水 期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每期1次(共6次,每次 分别采涨潮和退潮时 的水样分别测定)
(四)采样方法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性质、含量范围及测 定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采样、监测方法 和技术。
C
河流监测断面设置示意图
对 照 断 面
思考:当河道有支流汇入时 应如何设置断面呢?
控 制 断 面 削 减 断 面
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实施方案

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实施方案1、简介该监测点位于****,20**年**月建成,由**负责实施。
设**个处理,**次重复,**个监测小区。
监测目的在于摸清南方湿润平原-露地蔬菜栽培种植条件下,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及减排途径。
周年轮作模式为:西兰花-莴笋-茄子。
小区面积**m2。
2、监测点处理设置一、作物品种:西兰花为喜鹊-莴笋为红剑-茄子为引茄1号。
二、耕作处理:小区平均面积为**m2,耕作方式为平地平作,种植方式为移栽种植,每小区每季都需翻耕,翻耕深度为15-20cm,T型排水沟深10cm、宽20cm。
三、种植量:西兰花:60株/小区,无秸秆还田;莴笋:120株/小区,无秸秆还田;茄子:60株/小区,采用水稻秸秆平铺还田。
四、化肥配置方案(1)常规处理(CK):西兰花:化肥方案:尿素(N)52kg/ha;过磷酸钙(P2O5)200 kg/ha;氯化钾(K2O)807 kg/ha;商品有机肥21900 kg/ha。
过磷酸钙、氯化钾、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施用,尿素作为1次追肥在活颗期施用。
莴笋:化肥方案:尿素(N)52kg/ha;过磷酸钙(P2O5)200 kg/ha;氯化钾(K2O)807 kg/ha;商品有机肥7500 kg/ha。
过磷酸钙、氯化钾、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施用,尿素作为追肥施用。
茄子:化肥方案:N 630kg/ha;P2O5 180 kg/ha;K2O 180 kg/ha;商品有机肥10950 kg/ha。
复合肥(15%N+15%P2O5 +15%K2O)1200kg/ha、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施用,尿素(N)450kg/ha 作为追肥施用,分三次、每次150kg/ha,施用时间分别为5、6、7月中下旬。
(2)主因子优化处理(KF):西兰花:尿素52(N)kg/ha;过磷酸钙(P2O5)120 kg/ha;氯化钾(K2O)225 kg/ha;商品有机肥7500 kg/ha。
过磷酸钙、氯化钾、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施用,尿素作1次追肥在活颗期施用。
地表水监测方案

地表水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地表水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决策、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地表水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评估水体的生态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以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公众健康。
二、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应包括本地区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
具体的监测断面应根据水体的功能、水文特征、污染源分布等因素进行合理设置。
对于河流,应在干流和主要支流的上、中、下游分别设置监测断面;对于湖泊和水库,应在入湖(库)口、湖心、出湖(库)口等位置设置监测断面。
同时,还应在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等敏感区域增加监测点位,以确保水质安全。
三、监测项目(一)必测项目1、水温、pH 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等物理指标。
2、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总磷、总氮等常规污染物指标。
3、重金属指标,如汞、镉、铅、铬、砷等。
(二)选测项目1、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2、特定有机物,如多环芳烃、农药残留等。
3、水生生物指标,如藻类、浮游动物等。
监测项目的选择应根据水体的污染特征、环境管理需求以及监测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监测频次(一)河流1、对于国控、省控断面,每月监测一次。
2、对于市控断面,每季度监测一次。
3、对于重点河流或污染较重的河流,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频次,如每月监测两次或每周监测一次。
(二)湖泊、水库1、大中型湖泊、水库,每月监测一次。
2、小型湖泊、水库,每季度监测一次。
(三)饮用水水源地1、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监测一次常规项目,每年进行一次全分析监测(包括所有必测和选测项目)。
2、应急监测:在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或水质异常时,应立即启动应急监测,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确定监测频次和项目。
五、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应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河流监测方案

河流监测方案河流是自然界中的血脉,它们是供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所需的重要水源。
然而,在当今世界,由于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河流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和水质,制定一个有效的河流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一种可行的河流监测方案,以辅助决策者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首先,河流监测方案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全面的监测网络。
这意味着在不同地理位置和河流的各个部分都必须设置监测站点。
每个监测站点应该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传感器,以收集有关水质、水温、鱼类和底栖动物群落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并发现任何潜在的问题。
其次,监测站点应该定期收集数据,建立长期的监测数据库。
长期监测的好处是能够检测到变化的趋势和模式。
例如,如果一个河流的水温逐渐上升,这可能意味着附近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加。
通过建立长期监测数据库,决策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河流的变化趋势,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减缓负面影响。
第三,河流监测方案需要将传感器数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传感器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可以确定更加具体的问题,例如漏水或者底栖动物的死亡。
通过将传感器数据与实地观察相结合,决策者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此外,河流监测方案还应包括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让决策者、科学家和公众能够获取和分享监测数据。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透明度和凝聚力。
决策者可以基于数据来做出决策,并与科学家和公众进行合作解决问题。
科学家可以使用共享的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对河流的环境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公众可以通过获取数据了解河流的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最后,河流监测方案还应该包括建立有效的河流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
监测数据可以为河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例如,如果监测数据显示某个河流的水质急剧下降,决策者可以立即采取行动,停止附近的工业排放或加强污水处理。
行动计划可以包括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以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监测项目概况 监测目的 监测项目 采样频率和时间 采样方法和布点 监测方法 评价与分析
学校概况
监测目的
了解目前城市地表径流的水污 染情况,分析水污染来源。
监测项目
必 测 项 目 选 测 项 目
地 表 径 流
PH,氨氮,COD,SS。
色度、臭和味
采样时间和频率
• 采样时间:6月9号上午
• 采样频率:上午采1次
采样方法和布点
• 直接采样法:塑料瓶采样法 • 布点:布设四个点,分别为篮球场旁,体 育馆前,图书馆侧和机械楼前。
项目监测方法
PH的测定
• 1、实验原理:PH计是用电位法测量溶液 PH值的仪器,由PH复合电极插入被测溶液 后,复合电极的电位随氢离子溶度的变化 而变化,这一变化符合能斯特方程,与复 合的参比电极一起形成电极电位,这一变 化可以用输入阻抗高的毫伏计测量电池的 电动势,再由仪器转换为相对应的PH值。
COD的测定
• 加热回流结束后,静置冷却。用90 ml水从 冷凝管上口慢慢加入冲洗冷凝管壁,取下 锥形瓶,溶液总体积不得少于140ml • 再度冷却后,加入3滴试亚铁灵,用硫酸亚 铁铵标准溶液滴定。颜色变化为:橙黄色蓝绿色-蓝色-立即转为棕红色,极为终点。 记录V1。 • 测定水样同时用20 ml蒸馏水做空白实验, 记录V0。
PH的测定
• 三、仪器与试剂:250ml容量瓶3只,塑料洗瓶1只 ,邻苯二甲酸氢钾,混合磷酸盐,四硼酸钠,蒸馏水。 • 1、按标准缓冲液配制方法配制各250ml缓冲溶液。 配制PH标准缓冲液的试剂为市售定量药品,用时剪开装有 邻苯二甲酸氢钾,混合磷酸盐,四硼酸钠的塑料袋,将粉 末倒入250ml容量瓶中,以少量无CO2蒸馏水冲洗塑料袋 内壁数次,转入容量瓶,试剂完全溶解后,容量瓶加蒸馏 水并稀释到刻度,摇匀,贴上写有缓冲液名称,配制日期 ,配制人标签,备用。 • 2、先用PH试纸粗略测定一下被测污水的酸碱性 ,然后按仪器使用方法用酸性或碱性缓冲溶液校正仪器。 • 3、测5个废水样液,记录显示PH值,取平均值。
测得V=27.10ml • c=0.25*10/27.2=0.092mol/ml
数据处理
• 计算水样COD
• COD=(V0-V1)×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准确浓 度× 1000× 8÷ 水样的体积
氨氮的测定
• 原理:碘化汞和碘化钾的碱性溶液与氨反 映生成淡红棕色胶态化合物,其色度与氨氮 含量成正比,通常可在波长410—425nm范围 内测其吸光度,计算其含量。 • 仪器:分光光度计
采样点 1 采样时间 水温 PH值 CODmg/l DO 氨氮
2
3 4 5 6
水中悬浮物的测定
原理:悬浮物体系只剩留在滤料上并与103105C烘至恒重的固体。 仪器:烘箱,分析天平,干燥器,孔径为 0.45μm滤膜及相应的滤器或中速定量滤纸 ,玻璃漏斗 ,内径为30-50mm称量瓶。
测定步骤
• 1.将滤膜放在称量瓶中,打开瓶盖,在103— 105℃烘干2h,取出冷却后盖好瓶盖称重,直至恒 重(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0005g)。 • 2.去除漂浮物后振荡水样,量取均匀适量水样( 使悬浮物大于2.5mg),通过上面称至恒重的滤膜 过滤;用蒸馏水洗残渣3—5次。如样品中含油脂 ,用10mL石油醚分两次淋洗残渣。 • 3.小心取下滤膜,放入原称量瓶内,在103— 105℃烘箱中,打开瓶盖烘2h,冷却后盖好盖称重 ,直至恒重为止。
、计算
式中:A——悬浮固体+滤膜及称量瓶 (g); B——滤膜及称量瓶重(g); V——水样体积(mL)。
注意事项
• 1.树叶、木棒、水草等杂质应先从水中除去 。 • 2.废水粘度高时,可加2—4倍蒸馏水稀释, 振荡均匀,待沉淀物下降后再过滤。 • 3.也可采用石棉坩埚进行过滤。
数据记录
滴定的起始读数 (ml) 试管1 试管2 滴定末读数 (ml) 消耗总体积数 (ml)
试管3
试管4 试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试管6 试管7
数据处理
• 计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准确浓度。 •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准确浓度=0.25( K2Cr2O7溶液浓度)×10(K2Cr2O7溶液用 量)÷V(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用量)
PH的测定
• • 三、注意事项 由于水样的PH值常常随空气中CO2 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水样分析要及 时。 • 1、含油脂的水样必须滤去油脂后才 能使用复合电极。 • 2、若样液为强碱溶液,应控制温度 在15℃以上,迅速测量后立即将电极冲洗 干净
COD的测定
• (重铬钾法K2Cr2O7) • 主要仪器:250ml磨口锥形瓶,300mm直形套 管冷凝器,电炉等水样COD的测定 • 取20 ml水样置于250 ml磨口锥形瓶中,加 入10ml 0.25mol/l K2Cr2O7溶液,加入数粒 洗净的玻璃珠,连接磨口回流冷凝管,从 冷凝管上口慢慢加入30 ml硫酸—硫酸银溶 液,加热回流2小时(自开始沸腾计时)
氨标准使用液的吸光度
氨标准使 用液 吸光度
水样的吸光度
水样 吸光度
氨氮的测定
• 、注意事项 • (1)纳氏试剂中碘化汞与碘化钾的比例,对 显色反应的灵敏度有较大影响.静置后生成 的沉淀应除去.
• ( 2 ) 滤纸中常含痕量铵盐,使用时注意用无 氨水洗涤.所用玻璃皿应避免实验室空气中 氨的玷污
数据记录
氨氮的测定
• 二、测定步骤 • (1)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0,0.50,1.00,3.00,7.00和10.0mL铵标准使用 液分别于50mL比色管中,加水至标线,加1.0mL酒石酸钾溶液,混匀,加 1.5mL纳氏试剂,混匀,放置10min后,在波长420nm处,用光程20mm比 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由测得的吸光度,减去零浓度空白管的吸 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绘制以氨氮含量(mg)对校正吸光度的标准曲 线. • (2)水样的测定: • 分取适量经絮凝沉淀预处理后的水样(使氨氮含量不超过0.1mg),加入 50mL比色管中,稀释至标线,加1.0mL酒石酸钾纳加1.5mL纳氏试剂,混 匀.放置10min后,同标准曲线步骤测量吸光度. • 空白实验:以无氨水代替水样,做全程序空白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