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第2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1.他以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又以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
“他”是()A.黄帝B.禹C.舜D.启2.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
”你知道残缺部分是什么吗()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D.选举制,禅让制;公,家3.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A.炎黄战蚩尤B.商汤灭夏C.牧野之战D.春秋争霸4.香港某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提到:“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材料中的“诸侯”产生于()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奴隶制5.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A.国人暴动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D.韩赵魏三家分晋6.右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
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是() A.司母戊鼎B.利簋C.毛公鼎D.四羊方尊7.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下列图片所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8.下列成就中最大程度地解放了人力,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是()A.青铜铸造B.铁制农具的使用C.牛耕技术的推广D.兴修水利工程9.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10.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虢、卫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反而被郑国打得大败,周桓王的手臂也被射伤,从此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金夏元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苏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我国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的朝代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2.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杭州 B.泉州 C.广州 D.景德镇3.下列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C.商业繁荣 D.文化繁荣4.马克思曾这样写道:“他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族。
”马克思评价的“他”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骨打 D.元昊5.“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设立宣政院 B.建立三省六部制C.推行行省制度 D.设立刺史6.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
这一幕发生在( ) A.907年 B.950年 C.960年 D.966年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
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8.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应是( )A.东京 B.临安C.应天 D.建康10.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
下列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赵匡胤建立北宋②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 ③元昊建立西夏国④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1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七上历史第2单元检测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禹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①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②禹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③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之乱④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3.《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这说明夏朝的国家机构是 ( B ) A.维护社会治安的工具 B.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C.为平民服务的国家机构 D.攻打外国拓展疆土的工具4.下列哪些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文物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 D )①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②成套的青铜酒器③绿松石镶嵌的精美铜牌饰④白陶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莱芜中考)下表为商代历史简表。
其中空缺的一项应是 ( B )朝建立时间开国君主末代君主重要事件代商约公元前1600年汤盘庚迁殷、牧野之战A.桀 B.纣王 C.文王 D.武王6.商汤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君主,他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使中国以后的历史变得多彩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下列关于这位古代伟大君主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D ) A.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B.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C.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D.商汤因为水患影响而把都城迁往殷7.古代中国,朝代更替,江山改名换姓,是常有的事。
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朝代更替的是 ( B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周平王迁都 D.国人暴动8.亘古悠远的古代文明中发生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典型事件。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共3套

第二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45分)1.“杯酒释兵权”事件是下列哪位皇帝所为()A.唐玄宗B.宋太祖C.宋太宗D.明太祖2.下图中1和2的位置分别应是()A.西夏和辽B.金和西夏C.辽和西夏D.西夏和南宋3.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 看见两尊铁铸跪像, 十分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位读书人做此感慨是因为()A.秦始皇焚书坑儒B.卫青抗击匈奴C.蒙恬反击匈奴D.秦桧谋害岳飞4.宋太祖取得政权的方式是()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皇族内部争夺帝位D.身居要职发动兵变5.下列选项中, 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B.“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C.“苏湖熟, 天下足”(宋·谚语)D.“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6.《宋史》中记载着“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B.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C.南方是粮食的主产区D.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特别是东南地区7.北宋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A.市B.坊C.瓦子D.勾栏8.《东京梦华录》记载: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 不觉抵暮。
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A.社会分工完成B.市民生活丰富C.民间艺术精湛D.边境贸易繁荣9.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受束缚严重, 地位低下, “三寸金莲”便是铁证之一。
你知道女子缠足的陋习是从什么时候逐渐传开的吗()A.唐朝B.五代十国C.宋朝D.元朝10.秦朝和元朝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分别是()A.科举制行省制B.科举制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行省制D.郡县制丞相制11.瓦子出现的原因是()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②商业的繁荣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④经济重心的南移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2.2017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2017年3月在北京拉开大幕, 元朝时管辖大都(今北京)的行政机构是()A.辽阳行省B.甘肃行省C.陕西行省D.中书省13.深圳某中学校园电视台举办电视知识大赛, 主持人出了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创立了分封制以求长治久安,却仍然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导致西周灭亡的事件是()A.国人暴动B.犬戎族攻破镐京C.城濮之战D.牧野大战【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周厉王与民争利,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
从西周衰落下去,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数十年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A项符合题意。
犬戎族攻破镐京是西周灭亡的标志,B不合题意;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的战争,C项不合题意;牧野大战中周军打败了商军,商朝灭亡,建立西周,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人暴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
学生要掌握国人暴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B.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配给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做诸侯C. 西周通过分封,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D. 平民是统治阶级中最低下的一员【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去作诸侯;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奴隶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不是平民,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西周分封制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3.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A. 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B. 禹建立夏朝C. 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 原始农耕的出现【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夏朝的建立。
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标志是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
故答案为B。
【点评】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灭亡的时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检测(满分100 分,限时45 分钟)一、选择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 个选项中,只有1 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为商代历史简表。
其中空缺的一项应是()朝代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末代君主重要事件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商约公元前1600 年汤A.桀B.纣王C.文王D.武王【答案】B 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有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之说,由此可见,商朝开国君主为汤,亡国之君为纣王。
故选择B 项。
2.走进南京总统府,就会看到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在历史上,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局面所取代的历史事件是()A.舜禅让位子给禹C.启继承父位B.禹建立夏朝D.商汤灭夏【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禹死后,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代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2017 江苏南京中考)“(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材料体现的是()A.周初分封B.商鞅变法C.秦设郡县D.汉初分封【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等可判断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
4.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两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四足带盖方鼎”和“商鸮卣”被戏称为中国版的“安卓小机器人”和“愤怒的小鸟”。
这些精美的青铜器是采用什么方法制造出来的()A.高温锻打法B.泥范铸造法C.人工合成法D.蒸煮法【答案】B 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所以B 正确。
5.(2014 云南中考)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这是一种古代文字。
这种文字被称为()A.隶书B.金文C.小篆D.甲骨文【答案】D 依据所学可知这种文字是我国古代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
6.(2018 福建莆田七中第一次月考)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A.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B.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C.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答案】D 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但并不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史记》记载:“……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实施该措施的人最有可能是()A.商汤 B.周武王 C.齐桓公 D.商鞅2.西周实行分封的根本目的是( )A.结成部落联盟B.“禅让制”变成“世袭制”C.天子为巩固其统治D.为削弱地方诸候力量3.李同学去四川旅游发现景点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齐建武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6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纪念李冰父子是因为( )A.攻克巴蜀,开疆拓土 B.安抚四川地区少数民族C.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 D.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人民4.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5.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A.种植粮食作物B.制造陶器C.发明舟车D.铸造青铜器6.西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青铜制造业 B.丝织业 C.陶瓷业 D.煮盐业7.“鼎”是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九鼎先后迁徙于阳城、亳京、镐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由此可见,“鼎”是A.祭祀用的礼器 B.饮食用的食器 C.娱乐用的乐器 D.国家和权力的象征8.某部史书中提到:“秦昭王时,□□做蜀郡守,建成集防洪、灌溉、航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处应为A.大禹B.隶首C.商鞅D.李冰9.“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长安,即今天的西安。
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下列哪些王朝定都于此①商朝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10.下列成语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有①老马识途②百发百中③卧薪尝胆④一鼓作气⑤完璧归赵⑥朝秦暮楚⑦三令五申A.①③④⑦B.①②④⑤⑥C.②③④⑦D.①②③④⑦11.甲骨文一般刻写在哪里()A.龟甲或兽骨上B.青铜器上C.竹简上D.纸上12.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下令“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中没有涉及商鞅变法措施的是( )A.建立县制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C.奖励耕战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2.“5·12”大地震,四川遭到巨大破坏,但有一文化遗产(工程)损害并不大,而这一文化遗产(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项工程是()A.都江堰B.灵渠C.郑国渠D.王景疏通黄河3.山东省被誉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A.商朝甲骨文记载B.西周分封制C.战国时期的诸侯国D.秦朝郡县制4.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 )A.奖励耕织B.承认土地私有C.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D.建立县制5.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D.庄子提出“仁”的学说7.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孟子C.墨子D.庄子8.下列哪些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文物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①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②成套的青铜酒器③绿松石镶嵌的精美铜牌饰④白陶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部部 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学校:班级: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烽火台又称烽燧,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信息的高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
曾经“烽火戏诸侯”使少数民族攻破镐京,导致西周灭亡的国王是()A. 周文王B. 周武王C. 周幽王D. 周平王2.史书上载:“益干启位,启杀之。
”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 实行了禅让制B.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 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3.“(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受封后的“叔鲜”“叔度”的身份是()A. 诸侯B. 卿大夫C. 士D. 县令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禹建立夏朝②盘庚迁殷③牧野大战④启继承王位A. ①②③④B. ①④②③C. ②③④①D. ④①③②5.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王位世袭制的王朝是()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6.“暴君亡国,明君兴政。
”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明显与其他三人不同的一位是A. 汤B. 桀C. 周文王D. 周武王7.“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8.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A. 龟甲或兽骨上B. 竹简或木牍上C. 丝帛或麻布上D. 宣纸上9.著名学者夏鼐说:“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出现玉器④出现了鱼纹彩陶盆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10.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11.《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A. 刻画符号B. 甲骨文C. 金文D. 小篆12.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下列哪件事情不可能发生()A. 你作战有功,被赏赐很多良田B. 你耕种土地,喜获丰收,得到了政府的奖励C. 你看病时,医生会切你的脉D. 你看到了屈原用隶书写的《离骚》13.《管子》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耒、一铫(大锄)、一镰、一铚(短镰刀),然后成为农。
”这说明当时()A. 石器作为工具已被取代B.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C. 青铜农具的使用尚未普及D. 铁制农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14.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
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冶铜、冶铁、煮盐、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无论生产规模与生产技术都比过去大为进步B.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极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C. 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D. 在商业活动中纸质货币逐渐普遍使用15.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 奴隶制开始瓦解B. 封建制度确立C. 生产力飞速发展D. 诸侯兼并争霸16.我国经典蒙学读物《三字经》中说道: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A. 秦穆公楚国B. 晋文公齐国C. 齐桓公秦国D. 楚庄王赵国17.孟子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最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争()A. 阻碍了各民族交融B. 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C. 不利于国家统一D. 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18.战国初期,一些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诸侯权位,执掌国政。
其中韩、赵、魏瓜分的诸侯国是()A. 晋B. 秦C. 齐D. 楚19.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废井田,开阡陌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 ②③⑤D. ②③④⑤20.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A. 洽理黄河B. 修筑都江堰C. 奖励耕战D. 发明水排2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下列变法内容对秦国建立封建制度决定作用的是()A. 奖励生产B. 奖励军功C. 建立县制D.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2.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A. 秦国B. 韩国C. 楚国D. 燕国23.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A. 当兵立军功B. 不隐瞒犯法行为C. 合法经商致富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24.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百家争鸣等等。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 经济大发展B. 政治大动荡C. 文化大繁荣D. 社会大变革25.孔子学院在亚、非、欧、美各大洲广泛建立,国际学术研讨活动频繁举办……说明在全球范围内孔子热在升温。
下列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 “仁”B. “仁政”C. “法治”D. “无为而治”26.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私学的兴盛B.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的出现C. 频繁的争霸战争D. 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活跃27.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下列搭配正确的是()A. AB. BC. CD. D28.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A. “兼爱”,“非攻”B. “仁政”治国C. 提倡“法治”D. “无为而治”29.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A. 墨子B. 孟子C. 庄子D. 韩非30.在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思想家有()①墨子②孟子③荀子④庄子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不得照抄原文)2、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3、联系商鞅变法的作用,谈谈你对变法(改革)的认识。
32.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1)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2)材料一出自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3)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思想学派,请写出两个学派名称及代表人物。
(4)春秋战国的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
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材料二B带领人民辛勤劳作,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这一工程的修建有何作用?3、你认为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灭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C.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昏庸无道,为取悦王妃褒姒,竟在无军情的情况下,下令点燃烽火,各地诸侯率兵赶到京城才知受骗,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由来。
后来,犬戎族进攻西周,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却不救援,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故C正确。
ABD.综上可知,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度是指政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是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
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
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故C正确;A项是原始社会,主要是尧舜禹时期,排除;B项是夏朝建立,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的含义。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3.【答案】A【解析】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即把土地、奴隶和平民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受封后的“叔鲜”“叔度”的身份是诸侯。
故选:A。
本题以分封制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本题以分封制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4.【答案】B【解析】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建立西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四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禹建立夏朝、启继承王位、盘庚迁殷、牧野大战,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禹建立夏朝、启继承王位、盘庚迁殷、牧野大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5.【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王位世袭制的王朝是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