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笔记

合集下载

政治学概论笔记+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

政治学概论笔记+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

A. 政治与政治学1. 政治的内涵:狭义: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时间上,只涉及国家;空间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当代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

【时间上,全部人类历史;空间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GL p13D. 政治权力9. 权力、政治权力及其性质政治权力:权力现象和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狭义地说是指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15J p125政治权力的性质:◆公共性:强制性: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强制性12. 社会阶级与政治权力的关系:阶级:【列宁的】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他们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些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领导自己索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LJ p76 16. 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合法性:正当性,正统性,公证性,合理性。

合法性的层次:共同体层次:国家政权力图唤起公民对民族情感、传统文化和共同加之符号的认同;典则层次:国家政权必须努力证明普遍适用于政治共同体的法律规范,是符合共同体的政体价值观的,从而使公民对典则产生认同;当局层次:国家政权试图让公民相信,当局统治有利于共同体的维持和发展,当局统治符合普遍的法律规范。

GL pp60政治合法性: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ie. 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关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持久性;意味着政权或制度(regime)的合理性。

15J pp144-14518. 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对政治权力合法性资源的运作。

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1.主权性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自考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

自考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

自考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政治学概论》自考笔记

《政治学概论》自考笔记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1-2章) ⼀章 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1)⽤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物:我国古代的孔⼦、希腊的柏拉图、亚⾥⼠多德。

(2)认为政治是⼀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物: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物:我国古代的韩⾮⼦、意⼤利思想家马基雅维⾥。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物:我国近代民主⾰命的先⾏者孙中⼭。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政策⽽进⾏的活动,是⼀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点: 第⼀,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为核⼼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主张“⽆为⽽治”。

5、西⽅政治学 1、西⽅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物是柏拉图和亚⾥⼠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多德是西⽅第⼀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政治学的真正开⼭之作,他本⼈也由此⽽成为西⽅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自考【政治学概论】_笔记(自己整理的)

自考【政治学概论】_笔记(自己整理的)

第一章绪论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第二章国家与阶级1、氏族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①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②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

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③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③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①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③部落联盟出现。

c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

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4、国家的起源①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种主要形式:①雅典国家②罗马国家③德意志国家6、国家与氏族的区别: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政治学概论笔记_孙关宏_胡雨春_任军锋

政治学概论笔记_孙关宏_胡雨春_任军锋

A. 政治与政治学1. 政治的内涵:狭义: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时间上,只涉及国家;空间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当代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

【时间上,全部人类历史;空间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GL p13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广义: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GL p16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政治观(解释历史运动的基本动力和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过程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并以经验的观察来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政治辩证法(把社会政治生活看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来从社会政治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中去发现政治活动的规律)具体的: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GL pp18-19【具体方法】传统政治哲学的:先验设定与逻辑推演,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准则及现代政治科学的:早期,制度研究、历史比较;行为主义,去除价值,数理运用;理性选择理论:个体出发,经济人假设;新制度主义,从制度的动态运作中探求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跨学科的】政治社会学(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生物政治学(人的政治行为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政治动机与政治、个性与政治、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etc.拉斯韦尔)GL pp18-274. 中西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详见GL pp27-435. 政治学概念体系:B. 政治关系6.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完整)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完整)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1.主权性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孙关宏版《政治学概论》笔记

孙关宏版《政治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政治的内涵: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将人的生活领域区分为家庭和城邦,政治学研究的内容则是城邦生活,与家庭这一基于人的自然需求而形成的联合体不同,城邦这一更为高级的政治组合则是基于某种“契约”,它志在使人们趋向善良,成为优良的动物。

古希腊人所理解的政治首先意味着在城邦内部服从法律和在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去除暴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研究的是城邦群体要达到的善。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公元前509年,古罗马人建立了共和国。

“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

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罗马政治的核心。

代表人物:西塞罗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与古典时期围绕“公民德行”展开的政治活动不同,此时的政治已经蜕化成一种利益政治,是家长与臣仆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政治活动成了私人领域的扩大化;此外,由于宗教信仰的兴起和教权的扩大,教权与皇权之间的日益成为中世纪政治的一道风景线。

4、现代政治的内涵:现代政治是一种以现代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现代国家又是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

随着纯粹私有制的产生和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从各方面侵蚀了传统政治的基础,并提出了以私人利益为基础而结成的近现代国家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现代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现代政治的另一特性就是以主权为核心的权力政治。

从此,政治便成了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成了围绕着获得、保持和夺取权力而展开的活动的总称。

(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1、古代政治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进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所以相对于古希腊的政治而言,中国古代并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一种一以贯之的载道和行道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政治的实质和含义: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

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最终载体。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概念: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建立政治制度,指导国家政治活动的基本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哲学,政治学方法论等。

2.中国政治包括:中国政治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党的领导和建设,地方政府,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玫决策过程;政治发展,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等。

3.比较政治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史,政治过程,比较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别政治研究等。

4.公共政策现在政治学的突了特点之一,对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过程的研究日益发展。

包括:决策科学,政策分析,各类政策专题研究等。

5.行政管理包括:行政学原理,国家公务员制度,人事行政学,行政法学,领导科学,市政学与城市管理学等。

6.国际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史,中国外交史,现代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学等。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主要内容是: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指出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远存在观点。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本质是阶级的专政,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外部表现。

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职能的延续,都由国家的本质决定。

2.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

国家是维护经济基础的最重要工具。

国家是实现政治权力的机器,强制性和主权性是国家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4.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代替君主制,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5.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主和历史唯物主义。

包括以下主要方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

从本质上提示政治现象的阶级本质。

5.经济分析。

政治是经济的反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政治生活。

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具体的研究方法,以下比较常用的有: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

(又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4.结构—功能研究法。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学习政治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2.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受两方面生产的制约:1。

受劳动的发展阶段制约2。

受家庭的发展阶段制约。

制约社会制度的“劳动的发展阶段”,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当时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家庭的发展阶段”是指人们婚姻关系发展变化的形式,即人种的繁衍的变化形式。

原始人们之间的联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

群婚是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群婚特点:1。

按辈份划分。

禁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

2。

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

禁止兄弟姐妹结婚。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产生,才形成了原始的社会组织。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氏族特点: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2.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3.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忙,互相保护的义务。

氏族制度是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原始共产制生产关系的社会组织。

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是以生产,分工的发展为基础的。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是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

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私有制和阶级。

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带来的三个结果和变化:1。

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2.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

家长制家庭特点:A。

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

B。

父权。

家长制家庭出现的必然结果:A家庭的财产包括奴隶为家庭所有B。

父亲的财产由其子女继承,女性的财产不能让外氏族继承,只许她们在氏族内部通婚。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产物。

产生的三个主要结果:1。

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2。

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

部落联盟的出现。

部落联盟由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所组成。

性质是军事民主制。

第三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产生了直接交换的商品生产,产生了商人阶级。

第三次大分工的结果:1.由于商品商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

2.由于商业活动,土地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国家的三个特点: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以内。

秩序的实质是维护社会的生产方式,剥削制度和阶级统治,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进一步概括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揭示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1.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是典型的形式”。

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

3.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日耳曼部落征服罗马帝国的直接结果。

国家产生的根源都是一致的,都是由于社会内部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是在氏族组织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

与氏族组织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根本区别。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划分:指对一定地域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管理。

按地域划分,首先意味着人们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

其次意味着人们之间的不平等。

最后意味着氏族习惯被破坏了。

2.公共权力的设立。

公共权力: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几种理论:A.神权论。

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B.契约论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的契约的结果。

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霍布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洛克认为,人有三种主要自然权力:1。

生存2。

自由3。

财产私有。

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卢梭的契约学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夺取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契约论是非科学理论的原因:1.对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状况的描述,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设想,没有任何历史事实作为根据。

2.把法与国家割裂开来,把法说成先于国家而存在,把国家说成是产生于法的基础上,也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

3.契约论的真意不在研究国家如何产生,除了论证封建制不合理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把国家说成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进而把其看成是永恒的“理性王国”。

C.暴力论暴力论的错误在于:1.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是违背历史发展事实的。

历史事实是先有私有财产,后有政治暴力,经济先于政治奴役行为。

2.暴力论的要害在于否认了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3.歪曲了阶级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一阶级斗争的产物,说成是国家创立了阶级。

第二节国家本质问题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内对外政策的阶级基础。

列宁对国家含义作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以上观点有三个含义:1。

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2。

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某个阶级的政权,而不是超阶级的组织。

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本质: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

科学含义是阶级统治或政治统治。

3。

国家是个机器。

国家具有公共权力。

这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根本区别。

国家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专的能力。

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族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三个表现: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形成了官吏和国家机关。

2.职业性的常备军建立。

3.赋税制度的确立。

(赋税是成为保持公共权力存在和运作的经济基础。

)国家权力的特性:1.强制力的垄断性。

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在于它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

第四章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和最后的一种政治统治。

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结合的国家。

列宁说: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

民主的三个含义:1。

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的是公民和政权的关系。

2。

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也叫管理国家的方法,即国家的政治统治形式。

3。

指国家活动的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新型民主的原因?答1。

新型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

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新型专政:过去被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障。

新型民主是目的,新型专政是手段。

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本质的特征。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答:1。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2。

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3。

国家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