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卷(新版)浙教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用液体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若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时,则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A.放大、倒立的实像 B.放大、正立的虚像 C.缩小、倒立的实像 D.缩小、正立的实像2.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A.f甲>f乙>f丙B.f乙>f丙>f甲C.f乙>f甲>f丙D.f丙>f乙>f甲3.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 a,P b,P c,P 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A.P a,P b,P c,P d B.P d,P c,P b,P aC.P c,P d,P a,P b D.P b,P a,P d,P c4.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A.变高了的树的虚像B.变低了的树的虚像C.变高了的树的实像D.变低了的树的实像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6.如图,平面XOY上,平面镜M两端坐标分别为(-1,3)和(0,3),人眼位于坐标(2,0)点处,当一发光点S从坐标原点沿-x方向运动过程中,经过以下哪个区域,人眼可从平面镜中观察到S的像()A.0到-1区域B.-1到-2区域C.0到-∞区域D.-2到-4区域7.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2(含答案+答题卷)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2(含答案+答题卷)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2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座位号。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罝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

妈妈用的是( )A .手心B .手背C .自己的额头D .自己的脸颊2. 右图分析判断:“遇到巨大的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耳内的、将外界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 A .④①⑦⑧ B .④①⑤③ C .⑧⑥⑤④ D .④⑤⑧⑦3. 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

一个正常人吃 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

这是因为( )A .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 .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 .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 .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4. 关于声现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B .“女高音”歌唱时比“男高音”响度大C .钢琴发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D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5. 晚上,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A .先变短后变长B .先变长后变短C .逐渐变短D .逐渐变长6. 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涉及到的光学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A .空中的明月是光源B .杯中的人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 .地上的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D .月光能照射到人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第6题图第7题图7. 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听到的声音是由广播电台发出,靠电磁波传来的B .纸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 .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的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D .关掉声音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8. 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①②③④⑥⑤⑧⑦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9.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能发出红光B.桃花能吸收红光C.桃花能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11.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魅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及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及答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及答案一、选择题(共15题;共30分)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A. 皮肤B. 舌C. 脊髓D. 大脑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4.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B. 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C. 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D. 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5.不论是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A. 视网膜可前后调节移动B. 眼球前后径可随时调节C. 瞳孔可缩小或扩大D. 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6.用手捂住右眼,用左眼看光亮的地方,过几分钟后,捂住右眼的手放下,此时两眼的瞳孔是()A. 两眼的瞳孔都放大B. 左眼的瞳孔大,右眼的瞳孔小C. 两眼的瞳孔都缩小D. 左眼的瞳孔小,右眼的瞳孔大7.“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 “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C. “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 “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8.如图所示,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中的像()A. 是等大实像B. 是放大虚像C. 与演员关于镜面对称D. 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 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C. 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第8题图第9题图10.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11.下列选项是入射光线在空气与水的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的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12.下列几个现象中,要用光的反射来解释的是()A. 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了B. 在太阳光下,物体的后面有影子C. 能看到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D. 用放大镜能看清书上的小字13.如果一个人的食物中长期缺锌,将会出现哪些不良症状()A. 骨质疏松症B. 贫血、肌无力C. 地方性甲状腺肿D. 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1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 °时,反射角也是20°B. 如果反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则入射光线也向法线靠近C. 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D. 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15.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题2()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题2()

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1.下列词语中含有光源的是 ( )A.金光闪闪B.波光粼粼C.灯火辉煌D.珠光宝气2.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

”据所学科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 B.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C.人的嗅觉中枢功能丧失 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3.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不同,对甜味最敏感的区域是()A.舌尖 B.舌根 C.舌两侧 D.舌的全部区域4.下列属于电磁波的是()A.超声波B.水面波C.次声波D.红外线5.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是()A.耳廓 B.听小骨 C.鼓膜 D.耳蜗6.右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A 响度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 音色与吸管粗细的关系。

7、最近,小明的爸爸买了一辆汽车。

爱动脑筋的小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A. 造型美观B. 减少外界噪音干扰。

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8.图中画出了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9. 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倒立实像,则此透镜的焦距是 ( )A.5厘米B.20厘米C.10厘米D.40厘米10.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平静的湖面映出岸上的景物B.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向上弯曲了C.人们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像D.晚上有灯光时墙上可以出现人的影子11、能调节进入眼睛光线强弱的是……………………………………… ( )A.角膜 B..瞳孔 C.晶状体 D.视网膜12、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B、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13.甲乙两人在曰光下照同一个镜子.甲在镜中看到了乙的眼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不可能看到甲的眼睛 B.乙可能看到甲的眼睛C.乙也一定能看到甲的眼睛 D.乙不可能看到甲的全身14.星期天,小明和几位同学一起到福严寺游玩,他们在敲大古钟时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

七年级科学下册 基础知识篇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同步练测(含解析)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基础知识篇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同步练测(含解析) 浙教版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下列感受器中,对环境温度变化刺激最敏感的是()A.眼睛 B.皮肤 C.耳朵 D.鼻子2. 下列哪项不属于皮肤感受器()A.热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味觉感受器3.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

下列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A.空气不能传声B.液体不能传声C.真空不能传声D.固体不能传声5. 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D.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6.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A 图1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7. 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A.变小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8.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如图所示,正在向左匀速行驶的小车上有一杯水,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在小车刹车的过程中,杯中水面略有倾斜,则此时反射角将(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都有可能2 . 有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束,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射出,在光的会聚点前遇到一个中间开孔的平面镜,则这束光线的成像情况是( )A .平面镜前后各成一实像B .平面镜前成一虚像,镜后成一实像C .平面镜前成一实像,镜后成一实像和一虚像D .平面镜前成一实像,镜后成一虚像3 . 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

你认为下面的介绍不符合实际的是( )A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B .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C .借助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D .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4 . 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

“人工虹”的形成是下列哪种光现象( )A .光的色散B .光的直线传播C .光的反射D .光具有能5 . 下列是小敏同学所画的四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D.6 . 池鹭号称“捕鱼高手”,图中所示的池鹭在水面疾速掠过,冲向自己的“目标”,瞬间叼起水中“猎物”——小鱼。

下列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阳光的照射下,池鹭在水面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引起的B.池鹭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引起的C.池鹭看到水中的“目标”是实像D.池鹭看到水中“目标”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7 . 如图,一束光线从左方斜射到一玻璃砖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若把玻璃砖左端垫高些,则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情况为()A.折射角不变,反射角变大B.折射角变大,反射角变大C.折射角变大,反射角不变D.折射角不变,反射角不变8 . 地球外部的大气有起保护的作用,请设想:如果一旦地球外部的大气消失,下列哪种情况仍然存在?()A.流星雨现象B.蔚蓝色的天空C.阳光普照大地D.建造风力发电站9 . 两块完全相同的平面镜上、下挂在竖直的墙壁上,两平面镜间有一定的距离,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如图所示,则经过两块平面镜成像后,物体的像可能是图中的()A.B.C.D.10 . 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题: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含解答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题: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含解答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会聚光线经凸透镜后一定还是会聚光线B.发散光线经凸透镜后不一定成为会聚光线C.会聚光线经凹透镜后一定成为发散光线D.发散光线经凹透镜后一定成为发散光线2.户外旅行时,突遇电闪雷鸣的极端天气,人们会迅速寻找安全地点躲避。

其中,人体感知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 )A.虹膜、鼓膜 B.晶状体、半规管C.视网膜、耳蜗 D.瞳孔、听小骨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其响度太小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调来辨别的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人耳贴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走时的“嘀嗒”声,这一现象说明(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C.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D.以上说法都正确5.我们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但听不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其原因是( )A.蝴蝶飞行时声音响度小B.蝴蝶飞行时音色与蚊子不同C.蝴蝶飞行时振动频率小于20 HzD.上述原因都有可能6.许多照相机的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大了,为了使被摄者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 )A.变小 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7.如图1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墙上的小镜子,这时看到被照射部分( )图1A. 墙和镜子都是黑色的 B.墙和镜子都是白色的C.墙是黑色的,镜子是白色的 D.墙是白色的,镜子是黑色的8.下列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图29.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雨后天空的彩虹 B.凿壁借光C.水中“折枝”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10.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共6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共6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A. 皮肤B. 舌C. 脊髓D. 大脑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

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7.晚上,当你从路灯正下方经过并沿地面向前移动时,在相同时间里() A.人移动的距离大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B.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C.人移动的距离等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8.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第8题图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C .OC 必定是反射光线D .BO 必定是入射光线9.红光、绿光与另一种色光混合后生成白光,则另一种色光是( ) A. 黄光 B. 橙光 C. 紫光 D. 蓝光10.3D 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某同学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她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

在这反射活动中,接受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 )A.视网膜、耳蜗 B.角膜、鼓膜 C.视网膜、鼓膜 D.角膜、耳蜗2.如图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超声波、无线电波、可见光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第2题图A.超声波、次声波 B.无线电波、可见光C.无线电波、紫外线 D.可见光、紫外线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可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的是( )4. 2016年5月21日,长沙“橘洲音乐节”在洋湖湿地公园开唱,“情歌王子”张信哲的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张信哲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5.(台州中考)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 )第5题图A.影子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蜡烛远离平面镜时,蜡烛的像变小C.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是因为光的折射D.只将F板绕ON向后转动,还能在F板上看到反射光线6.关于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出红外线7.(温州中考)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

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 )8.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能看清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眼C.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眼,而黑字不反光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9.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1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是( )A.入射角增加10°,反射角也增加10°B.入射角为0°的入射光线没有反射光线C.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30°,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成60°D.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11.透过红玻璃看蓝纸反射的色光成黑色的,这是因为( )A.红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红玻璃与红玻璃发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C.红玻璃几乎全部吸收掉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D.红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12.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

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13.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4.下列是小明列举的实验与事例,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B.吹响笛子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C.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笔,把钟敲响后,将纸从笔尖拖过,在纸上被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5.如图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根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

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第15题图16.以下措施中,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厦门岛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鼓浪屿禁止商家导游使用扩音器C.地铁施工时给机器加润滑油 D.部分BRT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17.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18.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

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

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第18题图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19.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

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

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第19题图A.在a点或e点时,m=1,n=0 B.在b点或d点时,m=1,n=1C.在c点时,m=2,n=2 D.在f点时,m=0,n=020.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斜射入盛水的容器中,在容器底形成光斑,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逐渐放掉容器中的水,容器底的光斑将( )第20题图A.向右移动 B.向左移动 C.保持不动 D.无法判断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21.阳光下盛开着一朵鲜红的月季花,你看到的月季花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带蓝眼镜的人看月季花,月季花呈________色。

22.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成40°角,这束光线的反射角为________。

入射光线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减小10°,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

23.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___传播的。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数值为________千米/秒。

光在水中的速度________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4.我们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耳中,我们主要是根据________(填“音调”、“音色”或“响度”)来辨别锣声和鼓声的。

25.当遇到巨大声响时,一同学迅速张口,这样可以使空气经咽鼓管进入鼓室,从而保持________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被震破。

而另一同学迅速捂住耳朵,避免声波经________直接冲击鼓膜,也避免了其被震破。

26.声音是我们每天都在感觉的。

(1)如图甲,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出现振动,同时可以听到有声音发出,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

(2)如图乙,将正在发声的小闹钟放入密闭的钟罩里,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3)如图丙,将纸屑撒在鼓面上,用轻重不同的力敲鼓面,可以见到纸屑振动的幅度不同,说明声音的强弱跟声源振动________有关。

第26题图27.闻名于世的“芜湖铁画”以铁代墨,以锤为笔,锻铁成画。

在制作微型铁画时,工人师傅常使用放大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放大镜实际上是_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作用,可用于矫正________(填“近”或“远”)视眼。

28.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先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的实像。

接着他改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光源和凸透镜的位置,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________(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保持不变”)。

第28题图29.如图所示,公路边设有一大平面镜,我们从镜中看到一辆汽车向东驶到十字路口向右拐弯,这辆车实际上是向________行驶,向________拐弯。

第29题图30.如图所示,小赵用宽窄不同的橡皮筋制成了一个橡皮筋吉他。

当他用相同的力拨动不同的橡皮筋时,会发出跟吉他一样的声音,此声音是由橡皮筋________而产生的。

当拨动松紧程度相同、宽窄不同的橡皮筋时,他听到声音的________不同。

第30题图31.如图甲所示,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紫光平行于同一凸透镜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请你写出你的判断:________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小,你推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1题图32.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反射光线是_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_度,玻璃在界面的________侧。

第32题图33.小芳站在穿衣镜前2m处,则镜中的像与她相距________m;若小芳向镜面前进1m,则她成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小芳抬起左手,则她的像抬的是________手。

34.如图,两端开口的圆筒内嵌有一光学元件,在圆筒左侧中心轴上放一光源S,圆筒右侧中心轴上垂直固定一光屏。

现左右移动圆筒,当圆筒左端面距离光源为a时,恰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将圆筒向右水平移动距离b时,光屏上第二次出现清晰像。

则此光学元件是________透镜,第二次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第34题图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8分)35.如图所示,在某房间的天花板上装有平面镜M,S为一灯泡,P为不透明的墙,请画出灯泡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够照亮P墙右侧区域的光路图。

第35题图36.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第36题图37.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凹透镜,请画出它的折射光线。

第37题图38.如图是钓鱼时浮漂立于水面的示意图,A、B是浮漂上的两点,C是眼睛所在的位置,画出人眼看到A、B的光路图。

第38题图四、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39.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