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友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
感受张景中院士的信息化教学理念

感受张景中院士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计算机的发展影响了整个世界,更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
数学需要数学实验,计算机使当今数学实验变得更加现实,使数学模型思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计算机的支持下,数学家可把头脑中的“数学实验”变成现实,对精深的数学概念、过程进行模拟;再难的计算、复杂的方程,只要给出算法就能得到解决;复杂多变的几何关系,利用多媒体动态的作图功能就可以得到表示。
可以说,多媒体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数学方法容易实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
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景中先生主持开发的“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软件”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一功能。
在“2006年课堂教学信息化论坛”上,有幸与张院士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亲眼目睹了大师的风采,深受启迪。
张院士在报告的开始就鼓励我们一线教师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充分发挥特长,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亮点,提高自身的素质。
他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首先,信息技术不过是工具。
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而不要让教师忙于为信息技术服务,不要变以前的人灌教学为机灌,失去了信息技术的意义所在。
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师要想搞好信息化教学,必须先学好必要的软件,一件得心的教学软件,就好像战士拥有一件应手的兵器,只有学好用好它,才能做好想做的事。
三是对教学软件的要求是“多、快、好、省”。
“多”指功能多,资源多,一件多用;“快”是学得快,做事快,即插即用;“好”就是人性化,动态化,拿来就用;“省”是省钞票,省时间,不用白不用。
的确,在教学中有时做一个课件,需要用两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而用起来也不一定得心应手,用完这节课后便不能再用于其他内容,做得多了感觉力不从心,得不偿失。
听了张院士的报告后才意识到,其根本原因是自己对软件的选择不当。
张院士告诫我们应在学习应用软件时,选择功能多的、一个软件可以包含多个常用软件的功能、做出的课件可“一件多用”等要求,这样才可事半功倍,提高工作效率。
数学家张景中院士

数学家张景中院士作者:焦贵萍李秀颖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1年第3期焦贵萍李秀颖张景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景中院士在几何定理可读机器证明、教育数学、动力系统等学科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景中院士1979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数理科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副所长。
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1995年10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
在数学领域,张院士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并用之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实际技术问题。
其中,张院士应用数学方法研制成功的“安全节能低噪声木工电磁振动切削工艺”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张院士还与合作者创立了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与算法,使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国际上取于领先地位。
张景中院士发表学术论著达150多篇(册)。
张景中院士现任广州大学计算科技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张景中院士的童年、青年张景中院士的童年,是在兵荒马乱的抗日战争年代中度过的,那时人们都饱受战火的迫害,张景中的祖母坚持让他读书。
张景中院士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祖母读过私塾。
她常在炮声中牵着我和哥哥跑进高粱地的深处,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古文观止》,教我们读书……”1954年夏,张景中成功考上我国名校—北京大学,在北大数学系学习。
由于他勤奋好学,诗词文学方面表现得才华横溢,在数学方面更是聪明绝顶,被北大校友冠以数学力学系“十大才子”之一。
1958年,他被分配到清河农场劳动教养。
白天忙于劳动,晚上时常开会,不管多忙,他都要随身携带几本书,尤其是《数论基础》,这是他最常翻看的。
对于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使他忘却了白天的辛苦和生活的艰难,在精神上很充实。
张景中——面积法开辟平面几何新天地

张景中——面积法开辟平面几何新天地提起张景中,景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心底涌出一堆的形容词和感叹句。
诸如百折不回燃烧生命、身居逆境不改其志、目光如炬睿智如芒、思维如风顶尖成就、平凡之中凸显伟大、横扫千军势如破竹、与时俱进思维超前、破除迷信引领革命,等等等等,都不足以概括张景中院士对中国教育数学的贡献,即使在整个中国科学界,诞生这样的科学巨人,也是50年来仅见。
张景中的伟大,不在于在高等数学的多少个领域内做出了贡献,恰恰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有突破性进展的初等数学领域,其中最稳定、最古老、最不可能创新的欧式几何王国内,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颠覆性的进展。
从17世纪以来的300多年,世界范围内的大科学家,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所有发现,几乎没有普通中学生能够读懂的东西。
在初等数学领域,代数是一潭百年死水,平面几何更是一潭千年死水,没有活水也没有新鲜氧气注入。
是张景中,也仅仅是张景中,只在三年的初中几何教学中,就发现了问题并开始思考教材的改革。
在平面几何2000多年的古老仓库中,捡起了从不被人重视的“面积方法”这件武器,将顽铁锻造成神器,像当年的孙悟空一样,从地下到天上,从18层地狱到33天兜率宫,将2300年不变的并被公认为完美杰作的欧几里德几何体系从公理体系到定理体系,从思想方法到解题思路搅了个天翻地覆,将欧几里德几何体系彻底改造了一番,创造了一个面目一新的张氏几何,名曰新概念几何。
上至各路神仙、下至黎民百姓,看得目瞪口呆,看得如醉如痴。
张景中的这项科学发现,比起60年来国内任何一个科学家的发现影响面都要大得多,因为他的受众是8700万中学生!他影响的是整个中国的下一代。
张景中的脚步没有停歇,他的眼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机器证明几何定理这个百年难题。
从莱布尼兹发明数值计算机械化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机器证明几何定理也有了一定进展。
中国老一辈数学家吴文俊将平面几何坐标化,创立了吴方法——代数消元法,开拓性地推进了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研究。
让数学变得容易起来——读张景中院士的数学科普名作

的 不 少传 统 难 点 ,源 于前 人 留 下 的 知 识 结 构 不 符 合
《 学 家的眼光》 书涉及 的许 许 多多数 学知识 教 学的规律 。为 了数 学教 育的 需要 ,必须对数 学成 数 一
一
、
《 帮你学数学》让 孩子尝 到深入探索的乐趣 :
明数 学的 思想和方 法 , 言生动 , 语 由浅入 深 , 于启 富
而 更 引人 入 胜 之 处在 于 张 先 生 的创 造 性 和 他 的
《 帮你 学数 学》 用讲 故事的 办法把一 些数 学道 发 性 。 是
理 讲 给 孩 子 听 。你 看 看 这 些 标题 “ 子 吃 栗 子 ” “ 猴 、 交
的眼光是精 确 的 , 们 觉得 差不 多的 东西, 们看 来 工 , 为 了数 学而做 教 育 , 我 他 是 并不承担数 学上的创 造工 却有天壤之 别 ; 学 家的 眼光是透彻 的 , 数 我们 觉得很 作 , 也就是 并不做数 学 ; 育数 学则 实 实在在是要做 教
满足的数 学结论 , 们却 穷追不舍 ; 学 家的眼光是 数 学。” 他 数
并没有超 出中学数 学教 学大纲 的范 围,但作 者却是 果 进 行 再 创 造 。 而 完 成 这 一 任 务 进 行 的 研 究 活 动 ,
就是教 育数 学。“ 学教 数 用 “ 学 家的 眼光 ” 数 来看 待 它们 , 这样 一 来就显 得 别 发展起 来形成 方向和 学科 , 开生 面。它用一 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 : 学家 育着 眼于教 学法和如何 对数 学材料进 行教 学法的加 数
与张景中院士对话

与张景中院士对话“数学好玩”撰写时间:2011年8月23日 13:43与张景中院士对话“数学好玩”《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5日第6版从对“数学好玩”开始研究的的那天起,就开始关注张景中、李毓佩等科普专家的学术动向。
终于有一个机会,在中国教育报张景中院士的一个专版上我应邀和院士有了第一次关于“数学好玩”的对话。
很喜欢张景中院士讲的数学故事:一个少年喂猴子,早上给猴子4个梨子,晚上给猴子3个梨子,猴子发现每天晚上少一个梨子,就很不高兴;于是这个少年又改成早上给猴子3个梨子,晚上4个梨子,猴子每天晚上多吃一个梨子,就高兴了。
每每听到这里,孩子们都会哈哈大笑,笑过以后明白:交换加数的位置是不影响结果的,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对于孩子们来说,数学中的性质和概念曾是那么抽象和枯燥,而张院士仅仅用了一个简单的“朝三暮四”的小故事就激起了孩子思维的火花,让孩子们理解了、记住了,甚至想忘都忘不掉了。
在笑声中,孩子无论天资如何,都顿觉数学好玩。
笑声中的我更清楚,教师对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身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面对数学的时候觉得好玩呢?多年的数学教学一直沿袭着这样一个方法:学习一个公式,然后做几十道类似的习题。
从小喜欢数学、但最烦重复做题的我当了教师以后,想努力改变这一切,让我的学生能够觉得数学好玩、有趣。
于是,我在生活中伸长敏锐的触角,寻找、感悟那些隐藏在身边的习焉不察的、类似于“朝三暮四”的小故事,努力让自己“长”出一双数学的眼睛。
记得在我们学校的一次“创新杯课堂教学评比”中,教室后面坐满了听课的评委和老师。
眼看上课铃就要响了,我却郑重声明必须先把一张至关重要的证书发下去。
知情的学生们七嘴八舌替我着急:“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李老师怎么还给我们发证书?”“都怪李天意昨天吹牛说他看过一本最厚的书,引得大家特别不服气,我们才告诉老师都把书带来,一定要跟他比一比!”这时上课铃响了,我说:“昨天,大家不是不服气吗?现在我们就来评一评、比一比,看看谁的书最厚,里边装的知识最多,我就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把这张证书颁发给他!”学生们急不可待地搬出从家带来的厚书,寻找着书本最后的页码。
张景中院士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0 0
‘ — —
转摘 自2 1 0 — 5广州大学新 闻网 i 00— 3 0
0
一 一 0 — 0 — 0 ’ ~ 一 0 — 0— 0 — 0 — 0 — 0 — 0— 0— 0 … 0 。0 … 0 ‘ c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
。
一
。 一
…
一
。
…
。 一
。
…
。 …
。 …
0
;
;2 0 0 5 年, 他的著作《 科学家的眼光》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 好玩的数学》 丛书共 1 册 , 0 书名分别是《 乐在其中的数学》 《 、七巧板 九连环和华容道》 《 、幻方 ; 及其他》 《 、数学演义》 《 、数学聊斋》 《 、 说不尽 的 丌 、不可思议的 e 、数学美拾趣》 《 味随机问 》《 》《 、趣
张景 中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 、 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95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 19 当选 为 中共 十五大 代表 .主要从事计 算 机科学 、 97年 与数学 教育 的研 究 , 机器 证 明 、 育数 数学 在 教
学、 距离 几何及 动力 系统等 多个学 科领 域做 出 了突 出 的 , 我 国在这些 领域 中的学术 带 头人 , 贡献 是 已 4次 获得 国家重大 奖项 . ;
北大校友(精)

张景中院士
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河南汝南人。
院士简介
张景中1959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79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和中科院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工作任职所领导, 1995年调入广州大学(原广州师院),任 软件所所长。
院士简介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 1998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 同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院士著作
他的最新科普著作《计算机怎样解几何题》 是大型 科普系列读物《院士科普书系》第 一 批出版的作品 所著“教育数学丛书”(<<平面几何新路解题研究 >> <<平面几何新路>>、 <<教育数学探索>> 共三册)被评为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和“全国数学 教育 著作《数学家的眼光》被评为 2002年广州市首届 图书奖”一等奖
优秀科普作品评选获奖作品(图书)一等奖
智能软件
张景中院士的主要研究为智能教育软 件的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他提出 了独具特色的“智能教育平台”的概念 和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 学科带头人张景中及其合作者认识到,有 了“智能教育平台”的概念和理论只是起步, 必须进行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教育实践,才能 对教育信息化作出切实的贡献。
院士简介
1993年被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批准 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 科学奖一等奖,所取得的成果“几何 定理机器证明理论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展”获国家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98颁发)。
院士简介
所开发的教育软件“智能教育平台 系列软件1、2—平面几何、解析几何” 通过国家教育部教审定委员会审定 “Z+Z智能教育平台”获香港国际发明 展览会金奖(2000年)。 “智能教育平台-小学生版”获第六届全国多 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2002年)。
关于张景中先生的数学系列

关于张景中先生的数学系列院士教孩子学数学/吴建平(本文作者系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学生数学》杂志主编,曾两次带领中国国家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 很早就读过张景中先生的文章和书,尤其是他以“井中”为笔名写的文字。
但第一次认识张先生是在1989年,当时应四川省数学会之邀到峨眉山为数学奥林匹克教师培训班授课。
空余时间听了张先生的一节课,他给小学教师讲“鸡兔同笼”,印象很深,确有“啊哈,灵机一动!”之感,处理方法通俗、绝妙。
张先生的经历很不简单。
他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下放新疆时做过中学老师、在中国科技大学教过少年班、担任过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教练……也许正是他深厚的数学功底加上这份经历,使他成为最了解、最关心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国内著名数学家之一。
张先生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他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为青少年撰写了大量广受好评的数学科普作品,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院士数学讲座专辑”应该是他的代表作了。
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
数学家组成一个群体是他们有共同的思维习惯,张先生把这称为“数学家的眼光”,这个提法好,很平等、易于让人接受。
数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这种看问题的眼光和角度的不同。
在中小学开设数学课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体会数学家眼光的机会和环境,教师们应切实地意识到这一点。
《数学家的眼光》通过一系列中学生熟悉的“简单的问题”,说明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普通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出发,步步深入、分析和挖掘出有广泛应用的深刻规律。
使读者了解数学家做事、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显示出数学的深刻、透彻,能够达到一般讨论所不能达到的地步;又展示了数学家的穷追不舍、孜孜以求的探索真理的治学精神。
使读者在读来既轻松、又兴味盎然的情景中了解并慢慢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张先生一直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为建立“几何定理机器可读性证明的理论”做着出色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校友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日期: 2007-03-02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本网编辑部张景中河南省汝南县人。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
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现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
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院士主要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究。
其主要贡献是:(一)提出了面积解题方法,并用之于机器证明的研究,使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自动生成这个多年来进展甚小的难题得到突破。
(二)创立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这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
(三)创立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值并行方法的原理和算法。
(四)对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创立了含参结式法,升列组的WR分解算法,彻底解决了可约升列相对分解问题。
(五)创立了教育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自1980年以来,张院士发表学术论著共 150多篇(册),还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和通俗读物,1990年被中国科普协会审定为建国以来贡献突出的科普作家之一,1994年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评为十大金作家之一。
作品《教育数学丛书》1995年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和“第一届全国数学教育图书一等奖”。
作品《数学家的眼光》1996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2002年获广州市首届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
作品《院士数学讲座》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一等奖。
作品《院士数学讲座专辑(3册)》一书2003年5月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一等奖,2003年12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院士数学讲座:帮你学数学》一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九届“入选作品奖”。
近年来,张景中院士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及省、市、学校的科研项目十多项,总经费为四百多万元。
成果《安全、节能、低噪声的木工电磁振动刨床和木材的电磁振动刨削工艺》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理论与算法新进展》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所主持开发的软件《Z+Z智能教育平台》2000年获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其中的“平面几何”、“解析几何” 2000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3年被编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并向全国发行。
所主持开发的“智能教育平台--小学生版”2002年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在教学方面,1996年,张景中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广州大学(原广州师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并任该点硕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
1997年“学科教学论(数学)”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
1998创办了软件所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试点班,近年来,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几十人。
2002年在广州大学的支持下,创立了广州景中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并任公司董事长。
多年来,张景中院士带领软件所全体教职员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教学、科研及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创出了一条新路。
编辑:尧华张景中院士做客“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名家讲坛发布时间:2010-6-27 9:38:00 浏览量:1510 【字体:大中小】应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梅宏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于6月11日下午访问北大,并莅临北京大学“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名家讲坛,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自动推理与教育信息技术”的精彩报告。
90余名北大师生参加了讲座。
张景中教授是我国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长期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究。
他创立了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这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
张院士还创立了教育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和通俗读物,曾获得“第九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和“全国教育图书奖”一等奖。
在长达2个小时的报告中,张院士从通俗易懂的事例入手,用简洁、明练的话语将其创立的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娓娓道来,并用生动的案例讲解了采用计算机如何进行几何工作的处理,同时对该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展示了当前取得的成效。
报告期间,前来听讲的老师与学生被张院士朴实而又生动的讲解深深吸引,大家都为张院士的理论及实践工作叹服。
张院士演讲深入浅出、阐释清晰明确,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在提问环节,对于学生们的提问,张院士给出了准确、睿智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及体会,为在场的师生答疑解惑。
作为一名北大毕业的学生,张院士以自己的读书时的亲身经历为例,恳切希望北大学子把国家需要作为个人事业最重要的部分,积极投身于国家重大事业建设中来。
他勉励广大学子安下心来,避免浮躁情绪,从小事做起,勤奋努力,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做每一件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报告结束后,张院士参观了信息学院软件研究所及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
图 1 张景中院士在学术报告过程中图2. 梅宏院长向张景中院士颁发“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特邀主讲证书广州大学张景中:与数为“伴” 探寻数学之美时间:2013-01-31 10:16来源:未知作者:罗贵点击: 6次张景中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9年后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任职,1986年到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工作,1995年调入广州大学(原广州师范学院)工作,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张景中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9年后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任职,1986年到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工作,1995年调入广州大学(原广州师范学院)工作,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等,现任广州大学教授,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研究,在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创立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该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
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生与数学“相伴”,是张景中院士的一个写照。
从当初来到未名湖畔,在北大数学专业求学,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到文革时期坚持研究,把破解难题作为自己的目标与动力;再到走上大学讲坛,开启教育数学领域,诲人不倦,他都是潜心于数学的一个个数字,一个个符号,一个个公式,一个个图形中,去探寻、发现数学之美。
聚于“未名湖”,迷上数学研究张景中出生在河南省汝南县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54年夏天,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同年9月,他从河南的一个县城汝南,来到了未名湖畔,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在数学领域孜孜不倦的追求。
当时的北大数学力学系拥有程民德、江泽涵、周培源等名师,很重视基础课程。
同时,各门课程也安排得很合理,学生有充分时间阅读、思考和讨论。
张景中回忆了这么一段经历:那时《数学学报》发表了一个有误的例子,试图补救。
他想出了补救的方法,并与同学杨路一起给出了论证。
北大数学力学系讲授微积分的程民德教授对学生的研究很是赞赏,特意安排了一次学生科学报告会,让他们讲解这个例子。
这个例子后来发表在武汉《数学通讯》杂志上,也成为他和杨路多年在数学领域合作研究的一个开始。
好景不长,一场政治运动迎面降临。
1957年,张景中被划为右派,随后被开除学籍,到农场劳动。
同窗好友杨路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
张景中白天的劳动紧张而又沉重,晚上还要开会。
但无论多忙,随身总是带几本书,那时,他最常翻看的就是《数论基础》。
在此期间,他与杨路常常通信,交流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异地联袂攻关,攻克了“逐段单调连续函数迭代根存在性”这一数学难题,成果在《数学学报》发表后,引起国内数学界的关注和后续研究。
他们探索的几何算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文集引用近400篇次,其中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了100多篇次。
走上大学讲坛,迎来事业的“春天”文革十年,对于张景中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
1966年8月,他随集体被调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成为了那里组成的一个工程支队中的一员,任务是修一条从库尔勒到若羌的公路,全长四百公里。
那时,每天的工作是挖土、抬土、浇灌水泥、制砖、建桥铺路,劳动之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开会和读“红宝书”;因为是“五类分子”,星期天还要加班劳动,打扫厕所、砍柴,他再也没时间看数学了。
直到1974年4月,张景中到了位于库尔勒地区焉耆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1团子女中学担任老师,为初二年级学生讲平面几何,这才又再度接触数学。
1978年,张景中迎来了数学研究的春天。
中国科技大学的领导寻访到他的下落,邀请他和杨路参加学术交流。
这两位历尽磨难的挚友,20年来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相会。
12月,张景中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任教,为数学系、少年班讲授微积分。
在中科大工作的6年中,为了克服微积分学入门的难点,张景中提出了非ε语言的极限定义方法,以及连续归纳法。
20世纪80年代,张景中和杨路同时被调到中科院成都数理科学研究室,同时被聘为中科院研究员,分别任研究室正、副主任。
他的学术研究逐渐转入机器证明的新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他在美国维奇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出版以消点法为主题的英文专著《几何中的机器证明》,收集近500条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可读证明的几何定理。
这项工作得到自动推理领域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好评,被称为“是计算机发展处理几何问题能力之路上的里程碑”,被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业学术讨论会肯定为“近年来自动推理的几个重要进展之一”。
不久,基于杨路的想法,张景中等人又把消点法用于非欧几何,在计算机上生成一批非欧几何新定理的可读证明。
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前推搜索的逻辑方法,使这一方法达到实用阶段。
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理论与算法新进展》在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