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的研究
肝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肝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肝癌因其高度侵袭性和迅速的转移特性而被称为“癌中之王”,世界上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该病。
肝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改进,肝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备受关注,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一、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近年来肝癌治疗的一个新兴领域。
具体来说,基因治疗主要通过改变肿瘤细胞内部的遗传物质,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近期,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利用基因治疗成功抑制了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被认为是肝癌治疗的一种有希望的方案,但其在临床应用上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例如基因载体的稳定性等。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手段,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肝癌细胞。
目前,免疫治疗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上。
这些抑制剂可以抑制肝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从而使免疫细胞可以更有效地对抗肝癌细胞。
这种治疗方式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积极的反应,并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且可靠的治疗手段。
三、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肝癌细胞分子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在其中,针对肝癌细胞表面上的特定分子进行干预,从而减缓或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目前,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上,例如VEGF信号通路和EGFR信号通路。
研究表明,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的干预可以使肝癌细胞更加敏感,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这种治疗方式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其治疗效果也令人鼓舞。
四、多模式治疗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多模式治疗已成为肝癌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例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从不同的角度对肝癌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目前,多模式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其治疗效果也比传统的治疗手段更为显著。
总之,肝癌的治疗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过程,而最新的研究进展使得肝癌治疗的效果不断得到改善。
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

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肝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肿瘤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由于肝癌大多在晚期才能被发现,许多患者已经无法接受手术治疗,使得肝癌治疗成为医学界的难题。
不过,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肝癌治疗的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本文将分享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
一、无创伤手术治疗在过去,肝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肿瘤,以达到治愈或控制癌症的目的。
然而,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因为癌症的早期不易察觉或转移已经扩散,手术治疗通常已经不再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此外,手术治疗需要切除整个肝叶或肝脏,可能会导致术后副作用严重,如术后肝功能不全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开发已经为肝癌患者提供了另一个治疗选择。
比如,在无创伤手术中,利用高能声波等较强的物理力量通过皮肤转导进入体内,让癌细胞受到破坏和死亡。
由于无需通过手术减少组织伤害,因此无创伤手术被视为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手术切口恢复的时间。
二、靶向治疗当肝癌患者不能手术治疗时,靶向治疗通常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基于研究结果,能够选择性干扰癌细胞增长的药物已经被开发出来。
例如,抑制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KSR1)蛋白等治疗克服了肝癌特有的障碍之一:药物耐受性。
KSR1是致癌的细胞信号通路之一,能够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
基因治疗是另一种靶向治疗的方法,目前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获得了一些进展。
该治疗措施通过修改或替换癌细胞DNA中的特定基因,调节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和表现。
相对于传统的放化疗,基因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从而缩短康复时间。
三、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癌症治疗方式,逐渐成为了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免疫治疗主要通过重新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依靠人体天然免疫系统攻击恶性肿瘤细胞。
同时,免疫治疗也可以增强人体对治疗毒副作用的耐受性和疗效。
在肝癌治疗中,经过前期实验发现和应用的免疫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
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
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
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
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
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
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
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恶性肿瘤可以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或侵入淋巴管、血管及体腔,之后癌细胞随淋巴液、血液及各种腔道转移至远处。
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
癌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能力,能自主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运动;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下降使其具有易脱落倾向,增加了转移的机会;癌细胞高表达某些整合素可能赋予癌细胞迁移的动力,使其易于穿透基底膜;机体某些黏附分子(adhesive molecule)有助于癌细胞在转移脏器中的滞留;癌细胞表面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高也有利于其浸润和转移。
由于荷瘤宿主大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转移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在远处脏器停留,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使癌细胞自主性无限制生长。
癌细胞的这种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如DNA 倍体或干系水平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的癌细胞较二倍体的癌细胞更易发生转移。
转移性肝癌可以全身化疗吗?化疗能控制病情吗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很大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有生命危险。
如果肝癌晚期已经转移,治疗难度就更大。
全身化疗是一种治疗肝癌转移的常见方法之一。
那么,转移性肝癌可以全身化疗吗?全身化疗是一种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方式将化学药物输送到全身,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全身化疗通常针对肝癌的细胞分裂周期,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和破坏肿瘤组织。
对于转移性肝癌患者,全身化疗可以通过控制原发癌症和肝部转移病灶的大小、数量和生长速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
在选择全身化疗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转移部位和肿瘤分期等因素。
患者需要接受期望的治疗方案,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并缓解症状。
总的来说,全身化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控制肿瘤的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命。
然而,全身化疗可能会对身体的其他部位和细胞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不适和副作用。
中医治疗也是一种全身性治疗,立足于患者的整体特点,关注患者内部的阴阳变化,从内部环境的调整入手,坚持以扶正为主,增强患者体内的元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又注重祛邪,通过一些具有抗癌功效的中草药抑制癌细胞的发展,针对患者体内存在的痰凝、血瘀、癌毒等病理基础,进行对症下药,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还可以与化疗相结合,中医认为化疗出现的一些毒副反应,在于患者接受化疗后体内热度过盛,期间配合中医调理,有助于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目前对癌症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越来越多,而中医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能有效地弥补西医的不足。
三联平衡抗癌理论,是依据传统中医学理论,并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袁希福老中医在先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联平衡”学术理论,在实际的诊治过程中,抓住癌症患者的关键病机“虚、瘀、毒”,结合恶性肿瘤不同的治疗阶段,灵活运用扶正和祛邪的策略,兼顾患者局部(肿瘤)和整体(身体状态),短期疗效和长期调养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改善预后,降低癌症复发转移风险,提高远期疗效的目的。
肝癌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肝癌的研究及治疗进展肝癌的研究与治疗进展肝癌是全球公认的世界性问题,它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医学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肝癌病因和发病机制的逐渐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在肝癌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一、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肝癌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慢性肝病、病毒感染、饮食、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
其中,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是肝癌的主要高危因素,其发病机制与人体免疫系统、细胞内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节等各方面密切相关。
目前,人们研究肝癌的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 肝癌基因突变:肿瘤抑制基因突变是肝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肝癌细胞中缺失了一个名为SOCS3的基因,该基因主要参与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
SOCS3基因被认为是肝细胞的保护性基因,如果该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就会增加肝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
2. 肝癌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病毒感染对肝细胞具有破坏性影响,导致肝细胞长期受到炎症刺激,最终促进肝细胞的癌变。
目前已知的肝癌相关病毒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3. 肝癌干细胞: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肝癌干细胞是导致肝癌转移和治疗失败的根源。
肝癌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能够在化疗和放疗等治疗中存活下来,造成肝癌复发和进展。
二、肝癌的治疗方法早期的肝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然而,在晚期肝癌患者中,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已经不再明显。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治疗手段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大大增加了肝癌治疗成功的可能性,极大地促进了肝癌治疗的进步。
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利用生物技术和药物学技术,对癌细胞具有特异性的作用和杀伤作用。
靶向治疗的使用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癌症抗原的表达情况个体化制定,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替吉奥持续口服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5 8 l・
( 收稿 日期 :0 1- 3— 1 21 0 2)
替 吉 奥持 续 口服 治疗 转 移 性肝 癌 的临床 观 察
薛耀 辉 , 相 建 , 光华 付 杨
[ 要 ] 目的 观察替 吉奥持续 口服治疗 转移性肝癌 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 。方法 选 择 4 摘 பைடு நூலகம்0例 C T检查确诊转移性 肝癌患
40 02 Ch n 0 0, i a
[ b tat Obet e T be etee cc n a t o cniuu rlea r nm ts t i r acrMeh d 4 A src] jci oosr f ayadsfy f o t o s a t f e t i l e ne. to s 0 v v h i e n o gu o a ac v c
西 南 国防 医药 2 1 0 1年 8月第 2 1卷第 8期
[] 5 Sk a n K l kn a. e b l ea u r ao r nu s s ehr , a v odc C r r vs l i t nf e r m l a e a r c azi o a y adt o [ ] N u s gr, 0 , ( ) 3 1 3 1 n m r J .eru e 2 25 2 : - 3. u s or y 0 0 2
p t ns w t i u e mea t t i e a c r c n r d b T wee s lc e . h u e fi t h p t tsa i r n e r m o 1 ai t i df s tsai l rc n e o f me y C r ee td T e n mb ro r e ai mea t ss a g d fo 5 t 5 e h f c v i n a c p rp r o , n h ime e a g d f m o5 5 c T e o t u u l o e au a s l t 0 8 mgd i n i o a d n srt n e e s n a d te d a t rr n e o 2 t . m. h y c n i o sy t k t g f rc p u e a . al u t r l miitai r n o 9 y l a o c u d n tmo e o u o t e p o r si n o a h g n t o d t n Al te p t n sr c ie lo o t e r o l o v n d e t h r g e so fp t o e ei c n i o . l h ai t e ev d b o d r u i e—e a n t n mo t l s c i e n x mia i nh y a o wela b o n T, e ai n e a f n t n r —e a n t n e ey 3 mo t s C rt e efc s a d d u o ii r v la e . l s a d mi a C h p t a d r n u ci e l c l o x mi ai v r n h . u ai f t n r g t xct wee e au t d o v e y
不能手术切除的转移性肝癌降期后切除的疗效分析

2 0 ,26:5 -5 . 0 23 () 153 5
是阿片受体拮抗剂 , 与阿片受体的亲合 能减轻脑水肿 , 保护神经细胞膜, 激活脑 和力大于吗啡和脑 啡肽 , 能竞争性的阻 干网状上行系统 , 促进 中枢功能恢复“ 。
手术切除是 目前转移性肝癌患者获 得长期生存乃至根治 的主要方法之一 , 讨不能手术切除的转移性肝癌降期后切 但能获得手术切除的转移性肝癌患者不 除的疗效, 报道如下。
作者单位 : 3 5 4 10 0宁波, 宁波市医疗
中心李惠利医院
通 信 作 者: 熊 秋 生 ,E i mal :
[】 吴敏 . 4 全麻恢复期病人躁动原因的分析 与护理[] J_ 临床护理杂志,0 9()1—0 20, : 2. 4 9
收 稿 日期 :0 10 .7 2 1-70
( 责任编辑 : 钟美春)
不能手术切 除的转移性肝癌 降期后切 除的 疗 效分析
熊秋 生 , 才德 陆
【 摘要】目的
・1 64 ・
Mo e Pat aMe iie F bu r 02 Vo.4 No2 dm rci l dcn , eray2 1 , 1 , . c 2苏室 时两Biblioteka 组患 者清 醒 程度 无差 异 。
由于麻醉和手术的刺激对患者均造 成 不 同程度 的身体 创伤和 生理机能影 响, 特别是麻醉手术 结束后 的-d 时内 , 的苏醒阶段是最需要加强护理的阶段 ,
几 乎 所有 危 害 患者 安 全 的麻 醉 并发 症都 发 生 在 这 个 阶 段 。麻 醉 护 士 应 该 了解
该药物的药理特 点和作用机制, 应该特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疾病的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和精准。
近年来,肝癌免疫治疗备受瞩目,成为了医学界的新热点。
本文从肝癌的治疗难点出发,介绍了免疫治疗的原理和分类,重点阐述了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肝癌的治疗难点肝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一般来说,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肝移植等。
然而,由于肝癌具有破坏性和高度转移性等特点,其治疗难度较大。
特别是对于那些晚期肝癌患者来说,有效治疗手段非常有限,造成了临床治疗上的难题。
同时,传统的治疗手段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手术切除仅适用于早期肝癌,而且手术后复发率依然很高;放化疗有着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治疗效果不稳定。
由于传统治疗手段的局限性,患者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免疫治疗的原理和分类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治疗手段,其原理是通过调节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刺激机体对癌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根据免疫治疗的方法、治疗剂量、治疗时间和治疗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免疫治疗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如:1.肿瘤免疫细胞治疗(TICC):采集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通过体外处理和培养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特异性免疫治疗(SIT):针对患者体内特定的肿瘤抗原,开发相应的刺激剂或功能升级剂,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细胞形成特异性应答。
3.抗CTLA-4抗体治疗:抗CTLA-4抗体是一种能够激活机体T细胞的分子控制因子,可以让T细胞攻击肝癌和其他肿瘤。
4.抗PD-1抗体治疗:抗PD-1抗体可以通过阻断机体细胞凋亡的通路,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5.细胞因子疗法:通过使用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的研究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部位、有无肝外部位转移灶、肝受累范围和患者全身情况是决定转移性肝癌预后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肝癌转移后,患者多在1年内死亡,针对结直肠肿瘤的转移病例,预后相对理想。
对晚期肿瘤已发生肝转移的病例,在对原发灶尽可能切除的情况下,应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方案干预,才可使病情最大程度的缓解,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保障生存质量,手术切除是转移性肝癌唯一有可能治愈的治疗措施。
标签:转移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近年来,受环境污染程度加重、公众不良生活方式增多、遗传等多因素影响,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晚期易继发转移,而肝脏是转移性癌常见的器官,仅次于淋巴系统居第二位。
转移性肝癌常为诱导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死因,使原发肿瘤治疗更为棘手,在肝脏外科技术和肿瘤诊断治疗技术取得显著成就的今天,对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方法展开探讨,依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案,是延长患者生存期,保障生存质量的关键。
本文就相关内容展开综述,现分析如下。
1转移性肝癌病发途径与手术治疗的关系身体各部位恶性肿瘤向肝脏转移途径包括直接蔓延、经门静脉转移、经淋巴转移及经肝动脉转移等,转移性肝癌以多发病灶最为多见,但也有单发病灶的情况存在,盆腔部位及消化道部位恶性肿瘤向肝脏转移的途径多为门静脉,在转移性肝癌中约占30%~50%[1],依据转移途径,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对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
直接蔓延和区域性转移的肿瘤,如从胆囊、胃、结肠肝曲、肾上腺等的肿瘤直接侵袭肝脏和经区域淋巴结向肝转移的胆囊癌,可行原发病变和转移癌整块扩大根治切除;经门静脉转移者预后较好,如消化道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应尽可能施行根治性的切肝方案;经肝动脉转移的肿瘤是全身扩散的表现,手术治疗效果很差。
2手术治疗转移性肝癌概括2.1适应症掌握转移性肝癌应用手术切除方案治疗,是可能延长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案,多数研究者认为完成手术切除所需具备的条件包括:患者肾脏、心脏、肝脏、肺功能等需基本正常,机体一般情况良好;原发灶已切除或可切除;为单发转移病灶,或虽为多发病灶类型,但仅在半肝发生;虽为双侧病灶但可切除;无肝外转移或肝外转移可获得有效治疗[2]。
有研究显示[3],目前肝癌总切除率在国内大型肝胆外科中心可达30%~40%,且由手术诱导的死亡率较低,可控制在5%以下。
总结肝癌切除术实施后的5年生存率,据欧美报道[4],为25%~49%。
縱观所有治疗方案,手术切除为效果最为理想的手段,但术后转移或复发的病例占70%~80%,在对再次复发病例处理时,与手术条件符合,仍可行再次手术切除。
有研究显示积极手术切除残肝复发癌,效果可与肝初次切除相近。
再次肝切除与初次手术比较,出血量可能增多、手术时间延长,但在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
传统观点认为,转移灶累计左右半肝、数目超过3个、直径超过10 cm、有肝外转移者不适于行肝切除术[5],但最新的研究认为,选择手术切除时,能否达到根治性切除及手术的安全性才是应该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6]。
过去更多人将焦点放在”那些可以切除”,而Vauthey等人[6]反其道而行,更关注”那些可以保留”,认为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如能达到R0切除,且剩余肝体积在25%~30%以上时手术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现代肝脏外科观点认为就技术而言手术切除无禁区,转移灶的数目不再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关键的因素是发现并完全切除所有的转移灶并达到切缘阴性,对切缘的要求为距离瘤体≥1 cm,对可以整块切除的浸润性病灶(如膈肌侵犯)也可施行手术治疗。
禁忌证仅限于肝功能储备不足、不能切除所有转移灶、伴有不能切除的肝外病灶者。
2.2手术时机选择手术切除转移性肝癌,在手术操作时机方面,尚无统一方案。
针对同时性肝转癌病例,临床多倾向于同期实施肝叶切除术,防止二次转移发生为主张同期肝切除的理由,因为经1~4个月观察期后多发肝转移灶切除机会可能丧失,因此多数研究者认为同期手术安全可行,且易于为病人接受,即使再发可再次手术。
但也有观点认为同期肝切除可能会漏掉微小肝转移灶,主张将原发灶先行切除,肝转移灶在1~4个月后再行切除操作,可有利于充分的术前评估、让转移灶充分显现、降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7]。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原发灶确诊时(尤其胃肠道、胆道、胰腺、食管等部位肿瘤)并未发现肝转移迹象,术中仍应注意探查,采用术中超声及穿刺活检等手段明确有无转移灶以期切除;术后定期肝检查(建议至少每3个月作1次肝脏超声)。
一旦发现肝转移迹象,应立即通过磁共振/增强CT等加以确诊,以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2.3切肝方式分析总结转移性肝癌的临床切除术式,包括肝部分切除、扩大肝切除、肝段切除及规则性肝叶切除等,60%~65%为正常肝切除量的临床安全限度,随着研究的深入,肝部分切除目前已渐发展成为主要术式[8]。
术前需对转移灶与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的相关性进行明确,3D-CT及CTAP均有有效监测手段,术中转移灶切除也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
分析部分肝切除的优势,其对肝组织有尽可能的保留,术后肝衰竭发生风险降低,肿瘤距切除缘>1 cm,可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此外,其也起到廓清肝门淋巴结的效果[9]。
2.4肝脏移植手术转移性肝癌采用肝移植方案治疗的经验目前尚欠缺,因肿瘤在移植后早期复发,远期效果不佳。
有报道显示,采用肝移植治疗转移性肝癌,非神经内分泌系统来源的患者,1年生存率约5%[10]。
而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者,因有较弱的浸润性,为较好的开展肝移植的适应症,对于转移性肝癌自神经内分泌系统来源无法实施手术切除者,如已切除原发灶,采用肝移植治疗后,可达到长期缓解病情的目标,甚至获得临床治愈。
但因供脏在目前呈短缺状况,在选取病例时,以无肝外转移灶且应用其它方案治疗均效果不佳的病例为优于选取对象。
2.5腹腔镜手术随着微创外科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腹腔镜持技术渐在临床发挥重要作用,部分外科医生在转移性肝癌中尝试应用,效果也较为理想,特别在结直肠癌患者,可同期行原发肿瘤和肝转移癌的微创切除。
肝脏切除术应用腹腔镜方案,具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机体恢复快的优势,与开腹手术比较,治疗效果相当,有较大发展空间。
但因操作相对复杂,对医师在技术层面上有较高要求,且肝脏有极为丰富的血运,肝门血流阻断在腹腔镜下完成存在较大棘手性,术中较难控制肝脏切面出血,且缺乏理想的切肝工具,使微创方案的应用进展缓解[11]。
其主要包括手助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肝脏恶性肿瘤切除术及射频消融术等。
腹腔镜行肝脏肿瘤切除,在Trocar周围肿瘤种植、气腹对肿瘤的播散影响等问题上还有一定争议,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与肿瘤细胞粘染腹腔镜器械,在穿刺处或腹腔镜其它脏器间接种植相关;肿瘤细胞在CO2气体的雾化作用下出现漂浮,进而引起在它部位的种植也为影响因素[12-13]。
连续性气腹建立时,因手术完毕后放气或穿刺处漏气造成肿瘤游离细胞播散,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
[5]Gayowski T J,Iwatsuki S,Madariaga JR,et al. Experience in hepatic resection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risk factors[J]. Surgery,1994,116(4):703-711.[6]Vauthey JV.Improving resec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hepatic colorectal metastases[A]. Program of the AHPBA 2006 Consensus Conference,San F rancisco,CA,January 25,2006.[7]邢宝才,王宏伟.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术前化疗后的最佳手术时机[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1):997-1000.[8]Liang,Xiao,Cai,等. Second laparoscopic resection for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initial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case report[J].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009,122(11):1359-1360.[9]Hailin,Cheng,De An,等.The expression of TGF-β1,ADAM12 and HB-EGF in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J].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英文版,2008,7(12):686-689.[10]朱志军.肝移植治疗转移性肝癌临床价值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1):1006-1008.[11]Liang,Xiao,Cai,等.Second laparoscopic resection for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initial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case report[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9,122(11):1359-1360.[12]蔡秀军,梁霄.腹腔镜技术在转移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与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31(11):1003-1006.[13]Zhong-Zhi,Jia,Feng,等.Cerebral lipiodol embolism afte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hepatic carcinoma:A case report[J].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电子版),2012,18(30):4069-4070.[14]沈飞,茅力平,孙雅君.转移性肝癌的血供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评价[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1,3(3):235-237.[15]Andreas,Hansch,Rotraud,等.Embolization of an unusual metastatic sit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humerus[J].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电子版),2009,(18):2280-2282.[16]张剑,贾朝江.中西抗癌药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4):359-361.[17]倪杰,陆贝,罗中尧.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术治疗不可切除转移性肝癌[J].中国医刊,2009,(4):54-55.[18]刘光清,张建辉,关莹,等.转移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超声造影评价[J].重庆医学,2012,41(30):3160-3161.[19]Xiaoqin,Jia,Yuefang,等.Using SELDI-TOF-MS technology for screening serum markers of hepatic carcinoma in rats[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2008,22(5):286-289.[20]刘洋,张洪义.肝脏恶性肿瘤介入生物治疗现状[J].中国医刊,2011,(1):36-38.[21]吕新生.实用普通临床外科学[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218-1222.[22]Jones RP,Jackson R,Dunne DF,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follow-up after hepatectomy for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J]. Br J Surgery,2012,99(5):477-486.[23]Tsoulfas G,Pramateftakis MG,Kanellos I. Surgical treatment of hepatic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J]. 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2011,3:1-9.[24]Henrik Petrowsky,MD,Mithat Gonen,et al. Second Liver Resections Are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Hepatic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J]. Annals of Surgery,2004,235(6):863-871.[25]Okano K,Maeba T,Ishimura K,et al. Hepatic resection for metastatic tumors from gastric cancer[J]. Annals of Surgery,2004,235(1):86-91.[26]Sakamoto Y,Ohyama S,Yamamoto J,et al. Surgical resection of liver metastases of gastric cancer:an analysis of a 17-year experience with 22 patients[J]. Surgery,2003,133(5):507-511.編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