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课时3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球意义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球意义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③春、 秋分日 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经线时的太阳高 度,此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如下图所示:
(1)正午太阳高度(H)的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指观测点、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同在北(南)半 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属于南北不
(
)
(
)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解析]
第(1)题,按当日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出①
②③地的昼长分别是14小时、11小时22分、13小时8分,
并且昼长与12小时差值越大,纬度越高。所以三地中纬度 最低的是②,最高的是①。第(2)题,由上题可知,此日 北京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次日北京昼长为13 小时10分,长于前一日,说明昼变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的最大值;而正午太阳高度仅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 中的最大值,对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该 地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90°)。
3.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提示: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二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
二、教材P20图1.24的探究
(2)纬度变化规律: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夜弧所跨经度数计算: 昼弧所跨经度数 昼长时数= ×1 小时 15° 夜弧所跨经度数 夜长时数= ×1 小时 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地方时正午 12 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等份(如 下图所示)。也可以利用日出和日落时间计算。
课前预习 ·巧设计
第 三 节 第 三 课 时
设计1
设计2
第 一 章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解析:由图可知,①地昼夜平分,位于赤道上;②地出现极夜,位于极圈内;③、④地均昼短夜长且④地夜长大于③地夜长,所以④地纬度高于③地。

答案:A读图,回答2~4题。

2.图中C点的昼长为()A.24小时B.12小时C.20小时D.10小时3.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A.太原B.长春C.南昌D.昆明4.图中C点在半年后的夜长为()A.4小时B.10小时C.20小时D.24小时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C点所在纬线的昼长为5×2小时×2=20小时。

第3题,夏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的一天,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四地中属长春纬度最高。

第4题,半年后为冬至日,C点的夜长应等于夏至日的昼长,即20小时。

答案:2.C 3.B 4.C读右图(下部阴影为树的影子),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地区,此时的太阳高度约为()A.0°B.30°C.60°D.90°6.图中所示地区,肯定位于()A.赤道地区B.低纬度地区C.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的地区D.热带气候地区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日影垂直向下,可知图示地区的太阳高度约为90°。

第6题,从全球看,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的地区才有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5.D 6.C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7~8题。

7.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A.北温带B.南温带C.0°~23°26′N之间D.0°~23°26′S之间8.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A.黑夜最短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C.气温最高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解析:第7题,该地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说明有两次阳光直射。

鲁科版化学必修1课件:第一章第三节第3课时

鲁科版化学必修1课件:第一章第三节第3课时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要点突破讲练互动
要点1 物质的量浓度
探究导引1如何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如何计 算溶液体积?
提示:nB=cB· V m溶液 nB V= 或 V= cB ρ溶液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探究导引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通过
哪些量实现了换算?
提示: 1000×ρBaq×wB cB= MB (ρ 的单位取 g· -1 或 g· -3) mL cm
2.实验步骤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想一想 2.溶液注入容量瓶前为什么要恢复到室温? 【提示】 若不恢复到室温,由于溶液的热 胀冷缩,导致所配制溶液浓度不准确。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自主体验 1.(2012· 枣庄高一检测)浓度为 2 mol· - 1 的 L NaOH 溶液的正确含义是( ) A.在 2 L 水中溶有 80 g NaOH B.80 g NaOH 溶于水配成的溶液 C.每升溶液中含有 80 g NaOH D.每 2 L 溶液中含有 80 g NaOH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解析: (1)24.4 g NaOH 的物质的量为 24.4 g÷ 40 g· -1=0.61 mol。 mol c(NaOH)=0.61 mol÷ L=6.1 mol· -1。 0.1 L (2)100 mL NaOH 溶液的质量为 100 mL×1.22 g· -1=122 g, mL 24.4 g NaOH 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122 g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板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的自转(板书)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特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特点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 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 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为90。
二、黄赤交角
“三个基本不变”
“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 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 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 ,总是自西向东。

23°26´ s
(3)太阳直射点南北移极限是________ (纬度)
。今天太阳直射点在__ 半球上。
某两位同学用如下实线和虚线两种图表示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北回归线 •
B
赤道 •

E•
A
C
南回归线
D

北回归线

赤道
G• H L•
南回归线 F•
K

1.B点代表的北半球节气是夏至,日期是6月22日。直射点 纬度是23º26`N。
2.A点代表的北半球节气是春分,日期是 3月21。日与A点 代表的节气相同的点有 E、G 。
3.两幅图中,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时段用字母
4.表直示射分点别一直是向A南→移B动和的G时→段H用。日期表示分别是6月22日到 12月22日。 5.今天,太阳 直射点在 北 半球,向 南(南、北)移动。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α 。目 前该角大小是 23º2。6´
2.决定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最南最北
界线的是图中的 α 角。
3.若α为20º则南回归线度数是 20。ºS β的度数是 70,º北极圈的度数应该 是 7。0ºN
三、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 地球表面太阳高度角为90°的 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5 .经纬网确定方向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芳香烃-(苯、取代反应、苯的同系物)三课时合一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芳香烃-(苯、取代反应、苯的同系物)三课时合一

B 4. 在实验室中,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溴苯中混有溴,加入KI溶液,振荡,用汽油萃取溴 B. 硝基苯中混有浓硝酸和浓硫酸,将其倒入到NaOH溶液中,静置,分液 C. 乙烷中混有乙烯,通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使乙烯转化为乙烷 D. 乙烯中混有SO2和CO2,将其先后通入NaOH和KMnO4溶液中洗气
+ Cl2 FeCl3 + Cl2 FeCl3
光照
+ 3Cl2
+ HCl + HCl
苯环上 的氢被 取代
烷基氢
+ 3HCl 被取代
CH3
+3HO—NO2浓硫△ 酸 O2N
CH3 NO2
+ 3H2O
2,4,6-三硝基甲苯(TNT)
NO2
甲苯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硝基取代物、
邻二甲苯
间二甲苯
对二甲苯
③若苯环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取代基时,则将苯环进行编号,编号时从 小的取代基开始,并沿使取代基位次和较小的方向进行。如:
1,2-二甲苯
1,3-二甲苯
1,4-二甲苯
1—甲基—2—乙基苯
CH33
1—甲基—4—丙基苯
用系统命名法对下列苯的同系物进行命名
三种二甲苯的熔、沸点与密度①熔点:对二甲苯>邻 二甲苯>间二甲苯。②沸点:邻二甲苯>间二甲苯> 对二甲苯。③密度: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①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以苯作母体,苯环上的烃基为侧链进行命名。先读 侧链,后读苯环。例如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生成甲苯,被乙基 取代后生成乙苯,表示如下:
甲苯
乙苯
异丙苯
②如果两个氢原子被两个甲基取代后,则生成的是二甲苯。由于取代基位 置不同,二甲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两个甲基在苯环 上的相对位置不同,可分别用“邻”“间”和“对”来表示。如: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精 瞬时速度大的物体,其平均速度不一定大.

(2)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是不同的,速度的平均值并不
课 时

一定等于平均速度.

核 心 突 破
第18页
第一章 第3节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课标版·物理·必修1
知 识 精
要(
(多选)下面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某段时间内每个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在这段
比值,是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
课 时


核 心 突 破
第32页
第一章 第3节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课标版·物理·必修1
[跟踪训练 2] 一物体沿正东方向以 4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时
知 间为 4 s,又以 3 m/s 的速度向北匀速运动时间为 4 s,求在这 8 s

精 内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课标版·物理·必修1
第 一
运动的描述

第1页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知 识 精 要
第3节
核 心 突 破
课标版·物理·必修1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课 时 作

第2页
第一章 第3节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课标版·物理·必修1
[情景导入]
知 识
我们知道兔子比乌龟跑得快;但是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兔

要 子却输了,也就是兔子比乌龟运动慢.到底它们谁运动得快?要说

清楚运动的快慢,必须研究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速度.
时 作

核 心 突 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提高判读光照图的能力。

2.学会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通过日常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2)冬半年⎩⎪⎨⎪⎧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判断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大于夜长。

( √ )2.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 √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最大,一年有两次直射。

判断1.同一纬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 √ )2.极昼现象出现时,极点的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太阳高度的大小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更替(1)成因(2)划分(北温带地区)类型范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天文四季过渡季节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过渡季节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气候四季3、4、5月6、7、8月9、10、11月12、1、2月2.五带(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

(2)五带的划分探究点一昼夜长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但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活在极地地区,要面对极昼或极夜的困扰。

极昼期,人的生物钟紊乱;极夜期,长时间的黑暗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1.在下列图中画出太阳光线及晨昏线,用阴影标注夜半球。

(提示: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答案2.下图为“北半球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分布图”,总结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答案全球昼夜平分。

3.下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分布图”,总结夏至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答案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4.下图为“北半球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分布图”,总结冬至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答案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5.指出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答案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90°-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两看”:(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均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②昼长=(12-日出时间)×2③昼长=(日落时间-12)×2注意:公式①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不是地方时,只要两者统一标准即可。

公式②③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必须是地方时。

(3)根据相关性计算①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②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

如北纬40°昼长是14小时,那么南纬40°夜长是14小时。

③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赤道和极昼、极夜区除外),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2019·烟台高一检测)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的地点位于()A.北极点B.北极圈C.南极点D.南极圈2.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上图中A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表示黑夜)()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该地在6月22日时昼长为0,12月22日时昼长为24小时,可判断为南极圈上某点。

第2题,A点日期为6月22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根据自转方向可判断A、C图为南半球,B图为北半球,D图昼夜平分。

其中C图南极圈内出现极夜,与A点所示日期相同。

探究点二正午太阳高度根据2019最新楼间距国家标准规定,房屋前后间距为:普通小区居住用房可以用“楼高/楼间距=1/1.2”比值计算。

并按以冬至日日照时间不低于1小时(楼房最底层窗户)为标准。

小区业主可根据该标准判断楼间距是否合理。

1.小区业主为什么这么重视楼间距问题?答案楼间距与太阳光照相关,在太阳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楼间距的大小会影响到采光条件的好坏。

2.在下图中画出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变化曲线,并总结变化规律。

答案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下表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把表格补充完整。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天空,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日出最长――→逐渐变短正午最短――→逐渐变长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

(4)计算楼间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 ,则最小楼间距L 为:L =h·cotH 。

(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α+H =90°(如下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1)公式:H =90°-两点纬度差(2)含义①H :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②两点:太阳直射点、观测点。

③纬度差: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用较高纬度减去较低纬度;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将两点的纬度求和。

如下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 点(10°N)时,A 点(30°N)正午太阳高度:H A =90°-»AB =90°-(30°-10°)=70°。

当太阳直射B 点(10°N)时,C 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H C =90°-»BC=90°-(10°+23°26′)=56°34′。

我国《物权法》指出,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下图)。

据此回答3~4题。

3.“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4.按照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相邻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A.北京(40°N) B.哈尔滨(45°N)C.广州(23°N) D.台州(29°N)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冬至日北面楼房底层最易被南面楼房遮住太阳光。

第4题,冬至日时,选项中四个城市越靠北其楼房的影子越长,楼间距就越宽。

下图为“某日150°E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A.0° B.23°26′NC.20°S D.20°N2.甲地昼长为()A.8小时B.10小时C.14小时D.16小时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出70°N以北的地区为极昼,太阳则直射20°N。

第2题,甲地地方时7:00日出,则17:00日落,昼长为10小时。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3~4题。

3.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可能位于()A.北温带B.南温带C.0°~23°26′N之间D.0°~23°26′S之间4.图中A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A.黑夜最短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C.气温最高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该地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说明有两次太阳直射。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可以判定该地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

第4题,A处表示太阳直射,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5.下图为“某日某时刻半球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日的日期:____________。

(2)该时刻太阳直射的纬度为__________,北京时间是________。

(3)此时B点旗杆影长为一天中的________值(填“最大”或“最小”),旗杆影子的方向为________方向。

(4)该日C地的昼长是________,该日后,D点将向N地靠近,C地的昼长将变________(填“长”或“短”),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________(填“大”或“小”)。

(5)该日A地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右图)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__,若此夹角可以调节,那么其一年中的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________。

答案(1)12月22日(2)23°26′S15:40(3)最小正北(4)14小时短大(5)36°34′46°52′解析(1)图示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是北半球的冬至12月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