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
药剂学 第七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

二、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6.其他:成本、工艺简化等
剂型选择还要考虑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及生产成本 。一 些抗菌药物在剂型选择时应考虑到尽量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延长药物临床应用周期
三、剂型与药物吸收 (一)固体制剂与药物吸收
固体剂型 崩解 分散 溶出 吸收(药物跨膜转运)
药物吸收的限制因素
1. 药物理化性质: 溶解度、分子量、油水分配系数、浓度
3.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制剂设计必须做到质量可控,是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 要保证。质量控制也是新药审批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控性:制剂质量的可预知性与重现性。
可预知性:按已建立的工艺技术制备的合格制剂,应完全 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重现性:质量的稳定性,即不同批次生产的制剂应达到质 量标准的要求,不应有大的变异。 一般制剂设计时应选择较成熟的剂型、给药途径与制备工 艺,以确保制剂质量符合标准的规定。
粘膜给药:通过眼、鼻腔、口腔、耳、直肠、阴道 等部位给药,要求剂型容量小、剂量小、刺激性小
(二)根据药物理化性质确定给药途径和剂型
• 药物理化性质是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
• 把握药物的理化性质 找出制剂研发的重点 选择适宜的剂型、辅料、制剂技术或工艺
• 充分考虑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尤其是溶解度、脂溶性和稳 定性。
2. 剂型因素:溶出速率包衣片<片剂< 胶囊剂< 散剂
药剂学第八章关于药物制剂的设计

2. 注射给药
设计注射剂型时,根据药物性质与临床 要求可选用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等, 并要求无菌、无热原,刺激性小等。
需长期给药时,可采用缓释注射剂。
对于在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可考虑制 成冻干制剂和无菌粉末,用时溶解。
3. 皮肤或粘膜部位给药
皮肤给药的制剂应与皮肤有良好的亲和性、 铺展性或粘着性,在治疗期间内不因皮肤 的伸缩、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衣物摩擦而 脱落,同时无明显皮肤刺激性、不影响人 体汗腺、皮脂腺的正常分泌及毛孔正常功 能。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由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注射剂。
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是决定药理作用 包括急、慢毒性,有时还要进行致畸、致突变等试验。
一个药物从合成到最后上市,大致经历:①药理活性的筛选; PKa和溶解度的测定:
强弱快慢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剂型在体内的过程不同,吸收程度与速度也不同。
光敏性药物可放置在强光下以测定光敏性; 根据新制剂的适应症进行相应的药理学评价,以证明该制剂有效。 药物的被动吸收速率与药物的扩散系数有关,分子量大的药物,其扩散阻力大,扩散速率慢。 (一)综述资料
可控性主要体现在制剂质量的可预知性与重现 性。按已建立的工艺技术制备的合格制剂,应 完全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重现性指的是质量 的稳定性,即不同批次生产的制剂应达到质量 标准的要求,不应有大的变异。
质量可控要求在制剂设计时应选择较成熟的剂 型、给药途径与制备工艺,以确保制剂质量符 合标准的规定。
4.稳定性(stability)
(3)根据所确定的剂型的特点,选择合适于 剂型的辅料或添加剂,通过各种测定方法考察 制剂的各项指标,采用实验设计优化法对处方 和制备工艺进行优选。
第二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一、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设计课件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设计课件
1.药物制剂设计概述
药物制剂设计是药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开发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设计必须基于科学的原则,并考虑多种因素,如药物的性质、剂型的特点、患者的需求等。
2.药物制剂的剂型选择
选择合适的剂型是药物制剂设计的关键步骤。
应根据治疗需求、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等因素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需要长期维持血药浓度的药物,应选择长效剂型。
3.药物制剂的处方前研究
处方前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溶解度、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数据为后续的处方设计提供基础。
此外,还需要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
4.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
处方设计涉及选择合适的辅料、确定药物的用量、配比等。
在这一阶段,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等因素,并尝试不同的配方,以找到最佳的处方组合。
5.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
制备工艺是实现处方设计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阶段,需要确定合适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参数,确保大规模生产的药物制剂的质量与实验室制备的一致。
6.药物制剂的质量研究
质量研究是确保药物制剂质量的必要步骤。
这包括对药物制剂的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杂质等进行检测和控制,以确保药物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药物制剂的临床前药理与毒理研究
在临床试验之前,需要进行药理和毒理研究,以评估药物制剂在动物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数据可以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参考,并为药物制剂的上市提供支持。
药剂学考试资料整理

工业药剂学是药剂学的核心,以剂型为中心研究其制备理论与实践,提供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各种制剂产品。
药物制剂的重要性:1.不同剂型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任何抑制或阻止微生物在有机质中的生长、繁殖,避免引起变质的处置叫防腐。
湿热灭菌法: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灭菌的方法。由于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变性,同时还有作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湿热灭菌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
热压灭菌法:利用高压饱和水蒸汽加热法杀死微生物的方法。本法一般公认为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
2. 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作用速度
3. 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毒副作用
4.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药物剂型的分类:一、按给药途径分类:口服给药剂型(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外界因素: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稳定性试验:1、原料药的稳定性试验2、药物制剂处方与工艺研究中的稳定性试验3、包装材料稳定性与选择4、药物制剂的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5、药物制剂产品上市后的稳定性考察6、药物制剂处方或生产工艺、包装材料改变后的稳定性研究
(3)转相:系指O/W型乳剂转成W/0型乳剂或出现相反的变化称为转相(又称转型)。
(4)破裂:指分散相乳滴合并且与连续相分离成不相混溶的两层液体的现象。
(5)酸败:指乳剂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作用,使体系中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
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1、若药物溶解于油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油相再制成乳剂
药剂学重点整理

药剂学重点整理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1.何为药剂学?制剂学和调剂学?①药剂学是研究剂型和制剂的处方设计、配置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
②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为制剂学;研究方剂的配置技术和理论的科学为调剂学。
2.何为药物制剂和药物制剂、给药系统?任何一种药物,在供临床应用前,都须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这种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药物制剂是指具体药物按某一种剂型,根据药典或国家标准制成的供临床应用的药品。
给药系统是新剂型、新制剂的总称。
3.药物剂型的分类?①按物理外观形态分: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气态剂型。
②按分散系统分: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状液型、混悬液型、气态分散型、固体分散型、微粒型。
③按给药途径分: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给药剂型、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
4.现代药剂学的进展?①第一代为简单加工供口服与外用的汤剂、酒剂、灸剂、条剂、膏剂、丹剂、丸剂、散剂。
②第二代为片剂、注射剂、胶囊剂与气雾剂等。
③第三代为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④靶向给药系统。
⑤自调式或脉冲式给药系统。
5.何为药典?及药典基本情况?①药典是国家记载药品规格和标准的法典,是一个国家药品生产、检验与使用的依据。
②中国药典(Ch.P.),为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其中自1963版分两部,自2005版分为三部,一部收载中药及中成药,二部收载化学药,三部收载生物技术药物③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方JP;欧洲药典EP;国际药典6.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包括?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②药品安全试验规范(GLP),③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④药物供应管理规范(GSP)7.何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凡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配置、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为处方药;患者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为非处方药。
人卫版药剂学第七版制剂设计

8
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制剂的设计能够提高药物治
① 安全性(safety);
疗的安全性,降低毒副作用
② ③
有可效控性性((ceoffnetcrtoivlleanbeislist)y;);和☆Cr抗刺e稳m癌激应药给药o定药p性增品药物剂h性质物。强o本途剂型是r量紫作药身径型和安源杉增物处全于醇溶治方性设-剂疗-设、计、的计有理丙伊效念二始性,
5
创新药物发现与开发过程中的药剂学相关研究:
发现 靶点
确认 靶点
高通量 优化先导 确定候选 临床前
筛选
化合物 化合物
研究
临床 研究
上市后 研究
化合物库的 先导化合物 候选化合物的 处方和制剂 确定上市 改良制剂/仿
成药性评价 成药性优化 处方前研究
工艺 剂型和处方 制产品研究
开始制剂设计
进入制剂开发后,关键: 根据临床用药的需求设计适宜的给药 途径和剂型。 确定给药途径和剂型后,主要内容: 进一步设计和筛选合理的处方和工艺。 QbD:Quality by Design
用合适的盐,以提高制剂稳定性。 药物的pKa值、环境pH值、药物解离程度及溶解度的关系可
以用Handerson-Hasselbach方程表示 弱酸性药物 pH=pKa + lg[A-]/[HA] 弱碱性药物 pH=pKa + lg[B]/[BH+]
21
2.溶解度 药物必须处于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溶解度影响药物的溶
生较大波动。
11
1. 口服给药-剂型设计要求 在胃肠道内吸收良好;固体制剂 避免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克服首过效应; 具有良好的外部特征:如气味、味觉、大小 适于特殊用药人群,如老人、儿童
第八章药物制剂的设计

原料指标 工艺关键参数 工艺流程质控 目标、方案、实施
第二节 制剂设计基础 四、影响药物制剂设计的其它因素
成本、知识产权、节能环保。 通过制剂设计来建立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节 处方前研究
处方前研究:对候选化合物的化学、物理以及 生物学性质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主要目的是为后期研制稳定且具有适宜生物学 特性的剂型提供依据。需要全面获取有关化合物结 构、稳定性、固态性质、溶液性质,以及生物利用 度等各种信息。
如口服给药适应症,就应选择水溶性较 好,晶型稳定,吸湿性低的化合物
第八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
第二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一、制剂设计的目的 药物制剂设计是新药开发的起点。 目的:根据疾病性质、临床用药需要及药物 理化性质,确定适宜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 择合适辅料、制备工艺,筛选最佳处方与工艺条 件,确定包装,最终形成适于生产与临床应用的 制剂产品。
特点: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多起全身作用。特 适于急救、失去知觉或不能吞咽的病人。口服易降 解以及吸收困难的药物。生产成本高,病人顺应性 差。
3.其他给药途径 皮肤、肺部吸入粘膜给药等: 局部或全身作用。
药物透皮吸收与其分子量、亲脂性、解离状态 及皮肤生理结构有密切关系。
肺泡有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巨大表面(成年 男子100m2)及肺部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快。
第八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
第二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二、制剂的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特点:①自然、方便、安全、顺应性好
②药物吸收受食物及患者胃肠道生理条件 影响大
③经口摄丸、胶囊、 液体等)
第二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二、制剂的给药途径
2.注射给药:皮下、肌肉、血管内、脊髓腔等。
药物制剂设计五个基本原则:
药剂学:第二章 药物制剂的处方前设计

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y, TG) 导数热重分析法(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y, DTG)
非解离部分之和,如S=SHA+SA-。 对于非解离药物型药物,可加入非极性溶剂
改善其溶解度。
22
(4) 溶解度与介电常数有关
23
(二)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
1、定义:油水分配系数P(如辛醇/水,氯仿/ 水)是分子亲脂性的量度,代表药物分配在油相 与水相中的比例。
20
(3) 注意项 对于胺类药物,其游离碱常常很难溶,pKa测定可
在含有机溶剂中进行测定,以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 (如5%、10%、15%、20%)进行,将结果外推有机 溶剂为0%时, 即可估算出水中pKa值。 溶解度的测定一般测定平衡溶解度和pH-溶解度曲 线,平衡时间60~72小时。
21
溶解度的测定时需注意同离子效应的影响。 对于可解离型药物,溶解度S为解离部分与
-表面张力; θ-接触角;r-孔隙半径。
51
(六)稳定性研究
1、概述 (1) 定义:药物的稳定性试验是研究热、
氧气、水分及光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同时也可用来确定合适的保管和贮存药 物的技术和方法。
52
(2) 研究范围 化学稳定性:含量、色泽→变化→毒性→外观。 物理稳定性:药物颗粒结块、结晶增长、乳剂分
5
(2)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安全性(safety); ②有效性(effectiveness); ③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④稳定性(stability); ⑤顺应性(compliance); 此外,还应考虑降低成本,简化制备工艺。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一、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给药途径及剂型确定后,针对药物的基本性质及制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重要的工作就是选择适宜辅料和工艺将其制备成质量可靠和病人应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直接用于病人,无论经哪个途径用药,都应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稍有不慎,轻则迨误疾病治疗,重则给病人将带来生命危害,同时也将给生产厂家带来不可估量的信誉损失和经济损失。
药品的质量构成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顺应性。
此外,对于制剂的设计者和生产者,制剂的生产成本和药品的价格也应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1、安全性药物制剂的安全性问题来源于药物本身,也与药物剂型与制剂的设计有关。
任何药物在对疾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有些药物在口服给药时毒副作用不明显,但在注射给药时可能产生剌激性或毒副作用。
例如布洛芬、诺氟沙星的口服制剂安全有效,但在设计成肌肉注射液时却出现了严重剌激性。
一些药物在规定的剂量范围内的毒副作用不明显,但在超剂量用药或制剂设计不合理使药物吸收过快时产生严重后果,这类情况对于象茶碱、洋地黄、地高辛、苯妥英钠等治疗指数较小、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都很强的药物更需要引起注意,临床上要求对这类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就是为了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对于药物制剂的设计者来说,必须充分了解用药目的、药物的药理、药效、毒理和药动学性质以确定给药途径、剂型及剂量。
应该注意,在某些药物的新剂型及新制剂设计过程中,由于改变了剂型、采用新辅料或新工艺而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时,需要对制剂的剂量以及适应症予以重新审查或修正,对于毒性很大的药物或治疗指数小的药物一般不制备成缓释制剂、也不采用微粉化工艺加速其溶解。
2、有效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药物制剂的有效性是设计的重要考虑。
药品的有效性与给药途径有关,也与剂型及剂量有关。
第一节已经强调了给药途径对药效的影响,如硝酸甘油通过透皮、舌下粘膜吸收以及颊粘贴等取得不同的治疗或预防效果。
又如硫酸镁在口服时是有效的泻药,而在制备成静脉注射液时则起到了解痉镇静的作用。
即使在同一给药途径,不同的剂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溶液剂、分散片、口溶片等制剂能够较快地起效,迅速地起到抗菌、镇痛、退热、止咳等作用,但往往维持时间较短,需要频繁用药,如布洛芬分散片、布洛芬颗粒剂等。
将其设计成缓释制剂时则能够维持更长的作用时间,每天1-2次即可维持全天的镇痛作用。
象高血压、精神焦虑等慢性、长期性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性治疗等选择缓释剂型具有优越性。
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制剂处方及工艺设计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对于某些口服难溶性药物、胃肠道吸收差的药物,使用高效崩解剂、增溶剂、固体分散技术或微粉化技术等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吸收,提高其治疗有效性。
将一些药物制备成脂质体、微球、乳剂等剂型,不仅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性,还能减少毒副作用。
前列腺素E1具有强烈血管扩张作用,在制备成乳状型注射液后,其有效性比溶液型注射液有数倍的提高,剂量降低至原来的1/10~1/5,同时还减小了药物对血管的剌激性。
3、稳定性稳定性是保证药物制剂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
不仅要考虑在处方配伍及工艺过程中的药物稳定性,而且还要考虑在贮存期以及使用期间的稳定性。
药物的化学不稳定导致有效剂量降低,形成新的未知(或已知)毒副作用的有关物质;药物制剂的物理不稳定性导致液体剂型的沉淀、沉降、分层等,固体制剂的变形、破碎、软化、液化等现象;药物的生物学不稳定性导致制剂的污损、霉变、染菌等严重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或使制剂的有效剂量发生变化、制剂的均匀性变差,或使药品外观发生不良变化等,从而影响治疗及影响病人及医护人员的顺应性。
制剂设计中的稳定性考虑不仅是与处方成分配伍有关,也与采用的制备工艺有关,如前述所提及的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受湿、热和处方润滑剂等添加剂的影响,而且还需要考虑制剂的合理包装,特别是引湿性较强、光敏感的药物制剂还必须严格防潮、避光包装。
有些在制剂处方和工艺设计中难解决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制剂包装材料的选择则比较容易解决。
4、顺应性顺应性指病人或医护人员对所用药品的可接受程度(acceptance)。
如前所述,从给药途径而言,口服是应用最广泛的、最容易被接受的给药途径,而注射剂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注射时的疼痛感等使许多人,特别是儿童患者不易接受。
而直肠用药,对婴幼儿而言是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在欧洲许多患者也比较乐意接受栓剂,但在我国的应用则不够广泛,需要进一步推广。
所以从顺应性出发,只要口服给药安全有效,则在剂型选择上一般总是以口服制剂为首选。
顺应性的范围也包括对剂型及制剂的外形、外观、色泽、嗅味、使用方法等多面的考虑。
较小的体积、较少的数量、明快的色彩、良好的口味会受到更多患者的欢迎。
胶囊、囊形片较圆形片更容易吞咽。
解决一些药物的苦味是颗粒剂、咀嚼片、液体制剂处方设计和工艺设计中的专门技术。
细腻、洁白、水性、涂展性好等优点使乳剂较油膏剂更为普遍。
缓释制剂的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减少了病人每天用药的次数,方便了病人。
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外观将进一步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对优良内在质量药品的信任度。
相反,即使偶然的外观瑕纰都可使患者不能放心用药,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在制剂的设计中,除了上述原则外,生产成本往往是列入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保证质量和达到相同的治疗目的情况下,选择适宜剂型、辅料及工艺以降低成本无论对生产者或对患者以及对于全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经济学的迅速发展将加强药品价格核算在药品生产及应用中的地位。
二、制剂处方与工艺的优化1、一般性考虑在掌握了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确定了可以应用的辅料后,进一步的工作是根据制剂要求设计处方和工艺。
处方的设计包括对辅料种类的选择也包括对辅料用量的选择。
工艺的设计包括对工艺的类型及工艺过程中具体的制备条件如温度、压力、搅拌速度、混合时间等的选择。
一些研究者常常可以根据自已对相同剂型及制剂的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而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处方及工艺,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入选的辅料、辅料用量、工艺及工艺条件,采用优化技术,设计一系列处方或处方与工艺的组合方案,制备试验用制剂样品并进行试验。
常用的优化技术有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单纯形优化法、拉氏优化法等。
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应用多因素数学分析的手段,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律进行设计,根据试验得到的数据或结果,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或应用现有数学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比较,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以较少的试验次数及较短的试验时间确定其中最优的方案或者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优化设计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
有关优化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实例已有大量的数理统计学专着及教材可供读者参阅和借鉴。
2、优化设计的要素优化技术是一类适合各行各业、具有普遍意义的应用数学方法,因此,将药物制剂处方工艺设计的实践知识和成熟的经验与这些数学方法结合,是保证优化技术成功的关键。
在进行优化设计之前,应确定优化设计的几个要素。
1制剂的目标参数;o各目标参数的对该制剂的重要性;?辅料或工艺种类的实用性;?辅料用量及工艺参数的适宜范围;?辅料、工艺相互间的影响。
制剂的目标参数是指制剂应达到的特性,也即优化设计中的应变量。
例如对片剂的要求包括崩解时限或溶出度,脆碎度、片重差异或含量均匀性以及片剂的外观等。
对注射液的要求包括溶解性、澄明度、剌激性、外观等。
要求优化方案达到的目标参数越多,设计的方案中所考虑的辅料及工艺因素就越多,设计方案就越复杂,实验时间的次数随之增加。
因此,只选择重点的目标参数,而忽略一般的目标参数或者将它们留待优化后解决,可以简化设计,抓住主要问题。
例如某个难溶性药物的片剂处方的优化设计,主要以溶出度为目标参数,针对性地选择辅料及工艺,而对于脆碎度、片重差异等很可能不是主要问题,则可以在取得优化结果后再考虑。
在优化方案中,需要确定优化的因素及水平。
优化的因素通常是指作为自变量存在、对处方目标参数有重要作用或影响的辅料或工艺的种类,优化的水平则是指对于每个因素可能选择的几个不同的范围。
同一个药物的处方有很多辅料可供选择,但在一个方案内不可能选择太多种辅料或工艺,某些辅料或工艺只能作为固定不变的因素存在,所以需要确定哪些是在方案中作为变量的因素(辅料或工艺),那些是不作为变量的因素而在方案中需要固定的辅料或工艺。
另外,在应用优化技术设计处方及工艺时还需要注意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以及同一因素对不同的目标参数可能同时存在的正反两面的影响。
例如在选择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时,可能减弱防腐剂的效力,此时就需要把两者的相互作用列入考虑范围。
所有这些都需要方案的设计者除了对目标参数的了解,还应具备有一定的经验,需要熟悉不同辅料的性质、应用范围、各种工艺的特点以及实用性等,才能作出恰到好处的选择。
在必要时需要进行一些初步的摸索。
否则,优化的结果可能并非是好的结果。
三、制剂(固体、液体)稳定化原理与克服不稳定性的基本原则在药物制剂设计中应针对药物的稳定性问题及影响因素,从处方、工艺、包装和贮存条件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稳定化措施。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改变剂型达到稳定目的,例如将注射液改变为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制备的注射用无菌粉末,使用时再行溶解。
1.调节pHpH对药物的水解及氧化降解速率有重要影响。
如阿司匹林在pH 2~3的水解速率最小,而在pH 4以上降解速度显着增加。
盐酸吗啡注射液在pH 3~4稳定,在近中性时立即氧化。
H+,OH?对药物降解的催化作用称为特殊酸碱催化(specific acid-base catalysis),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与H+、OH?浓度的关系如下:k = k+k H C H + k OH C OH式中C H和C OH分别是H+和OH?的浓度,k0、k H、k OH分别是H2O(或其它溶剂分子)、H+和OH?的催化速率常数。
分别在酸性pH及碱性pH条件下测定药物的降解速率常数k,用各自k 值或lg k对pH值作图,可以得到pH-降解反应速率曲线如图2-13所示。
不同药物酸碱催化的程度不同,有的仅受H+催化,有的仅受OH?催化,有的则同时受H+、OH?和水分子的催化。
某些药物既受碱催化降解也受酸催化降解,则在某一pH最稳定,在pH-lg k图上出现最小值;如果降解反应与pH无关或者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的催化作用大于酸或碱的催化作用,在pH-lg k图中即表现为水平线。
从pH-lg k图可以了解药物的最稳定的pH,为处方设计中确定所需调节的pH范围。
稳定pH的选择还需要考虑生理的可接受性,如注射剂的pH范围一般在pH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