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词性辨析、成语误用
中考专题2词语(成语)辨析及运用(难点)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解析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专题02 词语(成语)辨析及运用(难点)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对于初中生来说,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已经不再是对语言静态的分析,而是提供的语境,让考生加以辨析。
因此辨析成语使用,除了对成语本身的含义、功能等把握外,还需在语境中准确解读与把握。
1.审视成语的意义与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否一致。
有些成语,由于不了解成语的准确意思,容易因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而误用,使之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不一致。
如:我们俩分别将近三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的意思是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该句在使用中,只断取了“相逢”的意思,却抛弃了“不相识的人”之义,这与句意是不一致。
2.审视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
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句中“美轮美奂”的“轮”指高大。
“奂”指众多。
这个成语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3.审视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如: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而本句是指垃圾食品厂大量出现,所以这个成语属于褒词贬用的错误类型。
4.审视成语的语义是否包含句子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有些句子中已包含某些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再用该成语就会造成重复啰嗦的毛病。
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
中考词性辨析、成语误用

初中:语文词性辨析(一)形近、音近易误,义近易混遇到形近、音近或义近类成语时,要注意从相近成语的相异语素去分析,找出其差别。
(注: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1.形近、音近:有些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如“不孚众望”指不能使众人信服,而与之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却表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其他还有“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等,注意区分其含义。
2.义近:有些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它们的用法仍有细微差别。
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两者意义相近,但前者更偏向主动,后者更偏向被动。
(二)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其特定的出处,或出于古代诗文,或出于寓言故事,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如果我们对成语意思不仔细辨析,不能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含义,只拘泥于其字面含义,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三)语义重复成语本身含有一定的意义,若不注意将成语与句子语义进行比照,有可能就会造成成语含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三种在考试中需要注意的语义重复情形:1.倘若题干中已经出现了带有比喻性的成分,如“像”“如”等,一般就不再用选择带有比喻词成分的比喻性成语。
2.某些成语不能与“令人”、“让人”搭配使用,因为其本身已经含有了“令人……”、“让人……”的意思,如“贻笑大方”、“动人心魄”等。
3.有些成语中的某个语素已经包含了句子某方面的意思。
(四)逻辑脱节使用成语应切合题干中论述的话题,如果在使用中背离了论述话题,就会造成语义逻辑上的脱节。
(五)搭配不当。
(六)对象误用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范围及对象缺乏了解,就极易扩大其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
成语的特定适用对象分为以下三类:1.只能用于形容个体或群体。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备考:成语辨析之望文生义、褒贬误用

• 13.【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不 能理解为“江河向下流淌”。
• 14.【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 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不用看到全牛。用来形 容技艺已到达十分纯熟的地步。△不能理解为“没有整体观”。
• 15.【久假不归】长期借用,不归还。△不能将“假”理解为“放假”。
• 16.【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不能 理解为“理所当然”。
• 17.【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不能理解为“登上高山感到自卑”。
• 18.【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到达更高的水平。 也说升堂入室。△不能理解为“走进房间里”。
• 7.【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的花言 巧语和伪善态度。
• 8.【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 事物)。 • 9.【上下其手】指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 10.【言传身教】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 指不好的事)。 • 11.【始作俑者】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 嗣了吧!后泛指恶劣风气的首创者。
• 1.把握关键语素
• (1)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 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 判断:(错误) • 理由:“率尔成章”指不经构思,随便着笔,形容写作态度不严肃认真。 率尔,随便的样子。句中把“率尔”理解成“直接”,属望文生义。
• (2)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 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2023年中考语文“辨析成语运用正误答题方法”复习笔记

辨析成语运用正误答题方法
成语运用的错误类型有:对象不对、褒贬误用、自相矛盾、搭配不当、重复用词、望文生义、谦敬误用。
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时,可运用以下八种方法。
1、望文不生义
有些词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并不对等甚至截然相反,如果用其字面意义去解释词语或成语,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2、对象要搞清
词语约定俗成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往往有特定的搭配对象,其针对性很强。
使用时一定要明辨对象和范围,不可张冠李戴。
3、辨明褒贬色
词语的表现力常常来自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如若不注意这一点,就容易犯色彩反向的错误。
4、分清轻和重
词语词义有轻有重,根据具体的语境斟酌所用词义的程度,切勿轻重失度。
5、谦敬别错位
中国是礼仪之邦,谦己敬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成语或四字词语中有一大批谦辞和敬辞。
谦辞用于自身,敬辞用于对方。
6、重复义非明
成语意义与语境意义部分交叉重复。
从而造成重复啰唆,成语使用不当。
7、形近易混淆
有些词语所用语素相似,结构相同,不注意区别,就容易混淆,我们称这种情况叫形近混淆。
8、逻辑也常考
有些词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或前后矛盾。
(中考高频成语必看)58个易混淆、误用成语精心整理

中考58个常考成语误用01首当其冲【解释】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误用】常被误用为“ 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02鼎力相助【解释】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
【误用】只用于对方或他人,自己。
03—言九鼎【解释】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守信用,背离本义。
04首鼠两端【解释】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误用】常被误解为前后言行不一致。
05溢美之词【解释】过分夸赞的言辞。
【误用】常被误用为褒义。
06蓬荜生辉【解释】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误用】易被误用在别人身上。
07三人成虎【解释】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
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误用】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08美轮美奂【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
09炙手可热【解释】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离本义。
10侃侃而谈【解释】“侃侃”本意为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误用】现多被误用形容聊天,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淆。
11蹉跎岁月【解释】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形容虚度光阴。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2望其项背【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常被误用为“只能望其项背”。
13差强人意【解释】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误用】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背离本义。
14抛砖引玉【解释】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误用】常被误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5不知所云【解释】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絮乱或空洞,指说话人。
【误用】易被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16惨淡经营【解释】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成语辨析与误用

成语辨析与误用成语辨析与误用一、成语的辨析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来自典故、寓言和古代诗文等。
对于成语辨析类题目,考试难度不会很高,考查的都是考生应知应会的成语,然而有些成语容易出现误用的情况,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还要注意成语的辨析与使用。
在成语辨析与误用的词表中,我们精选了一系列容易混淆误用的成语。
考生可以首先比较它们的不同所在,然后根据“释义”使自己的理解更为准确,再通过“误用”和“纠错” 进一步加深这种理解。
此外在复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照上述的几种辨析方法结合成语对号入座,以便达到方法的灵活运用。
1.按部就班vs 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表达中性或者消极的感情色彩。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地深人或提高,通常表达中性或者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学习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按部就班,逐渐提高的过程。
【纠错】句中既然表明了是“逐渐提高”的过程,并不强调按照一定的步骤,而是逐渐深入提高,因此用“循序渐进”要比“按部就班”更为恰当。
2.八面玲珑vs 面面俱到八面玲珑:侧重指为人处事圆滑事故,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面面俱到:侧重指每个方面都想得很周到,每个细节都予以充分考虑,通常表达中性或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他做起事情来八面玲珑,你就放心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吧!【纠错】句中“八面玲珑”的感情色彩过于消极,与全句的感情色彩不搭配,因此应该改用“面面俱到”一词。
3.白驹过隙vs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就像骏马越过像缝隙一样短的距离一样,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
时光荏苒:“荏苒”即渐渐的意思。
指时光一点点流逝,渐渐过去。
【误用】数学考试的考场上一道题目难住了我,时光荏苒,几分钟后这道题目还是解不出来,没办法我只好放弃这道题目。
【纠错】句中提到几分钟后意味着时间很短,过得飞快,因此不能用“时光荏苒”。
4.百依百顺vs 唯命是从百依百顺: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侧重指由于感情上的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
初三语文中考基础知识:成语的误用

初三语文中考基础知识:成语的误用初三语文中考基础知识:成语的误用1.望文生义。
如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解析:“味同嚼蜡”是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而该句在使用这一成语时,只简单地从字面上将其误解为“面对美味大餐有枯燥无味的感觉”,这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2.表意矛盾。
如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小组通宵达旦工作到凌晨一点。
解析:“通宵达旦”意为整整一夜直到天亮。
既然科研小组是通宵达旦工作,那么后面就不要说工作到凌晨一点。
这里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相悖。
3.搭配不当。
如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解析:“巧夺天工”,语出元赵孟《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夺”的意思是压倒、胜过。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
这里用它来形容天然的奇山胜景,很明显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与此类似,2022年江苏宿迁题也有这样一个错例:泗洪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解析:“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常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该句却用于描写“树木”,搭配不当。
4.不合语境。
如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去台湾和来大陆观光的旅客滔滔不绝,呈现出“两岸一家亲”的交往热潮。
解析:“滔滔不绝”,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
”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话多,连续不断。
该成语用在此处与整个语境不符,应改为“络绎不绝”。
5.语意重复。
如赵本山的小品真逗,连一向严肃的爸爸看了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解析:“忍俊不禁”:“忍俊”,克制自己不外露;“禁”,忍住。
原指热衷于某事,不能克制自己,后指忍不住要发笑。
很明显,“忍俊不禁”已经包含有“笑”这层意思,这就与后面的“笑起来”重复。
中考成语考查设误类型在线分析

中考成语考查设误类型在线分析中考成语考查设误类型在线分析作为汉语中瑰宝,成语一直是中考语文相对稳定的一个考查点。
中考对成语运用的考查,绝大多数考区是以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形式出现的。
现以2019年中考出现的考题为例,对成语考查题常见的设误类型作一分类解析。
一、在成语适用对象上设误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与对象,有的只能适用于人,有的只能适用于物,有的只能适用于事,有的只能适用于自身,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
【典例展示】1.毕业了,初三(4)班的同学欢聚一堂,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2.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误用解析】例1中的“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只能用于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例2中的“妙手回春”是称赞医生医道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用于形容母亲收拾房间属错用对象。
二、在成语感情色彩上设误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若是不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就会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以致常常闹出各种丑剧,让人贻笑大方。
【误用解析】例1中的“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笑了,与后面的“笑了”重复;例2中的“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一般指人),与“直上云天”语意重复;例3中的“贻笑大方”意思是让人笑话,已经含有“让人”之意,与句中“让人”重复。
四、在成语前后矛盾上设误不注意成语所在句子的整体语境,造成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相悖。
【典例展示】1.“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春夏之交,龟峰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正盛,落英缤纷,红霞耀天。
2.近日,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广为人知的川菜,受到观众的喜爱,这正好印证了“物以稀为贵”的说法。
3.目前,我市正在兴建城市快速公交。
每天晚上,工地机器轰鸣,人声嘈杂,各种声响不绝如缕,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误用解析】例1中的“落英缤纷”是落花繁多的样子,而语境里杜鹃却开得正盛;例2中的“物以稀为贵”意思是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与句子中的“广为人知”相矛盾;例3中的“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而语境中却是“机器轰鸣,人声嘈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词性辨析成语篇中考的“成语误用”题,一般出现在试卷的第3题。
(一)形近、音近易误,义近易混•遇到形近、音近或义近类成语时,要注意从相近成语的相异语素去分析,找出其差别。
•(注: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1.形近、音近:•有些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如“不孚众望”指不能使众人信服,而与之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却表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其他还有“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等,注意区分其含义。
2.义近•有些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它们的用法仍有细微差别。
•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两者意义相近,但前者更偏向主动,后者更偏向被动例题:•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但中国人民_____,不屈不挠,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仆后继• B.勇往直前• C.前赴后继• D.发奋图强•【答案】A。
•干扰项是“前赴后继”。
•它们是形近成语,相异的语素是“仆”与“赴”。
•“仆”是倒下、牺牲的意思,“前仆后继”是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赴”是奔赴、上去的意思,•“前赴后继”是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根据“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二)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其特定的出处,或出于古代诗文,或出于寓言故事,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如果我们对成语意思不仔细辨析,不能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含义,只拘泥于其字面含义,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2011年四川成都考题:•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解析:•“味同嚼蜡”是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而该句在使用这一成语时,只简单地从字面上将其误解为“面对美味大餐有枯燥无味的感觉”,这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题:•经过认真学习,他终于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毛病。
•文不加点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合适吗?•【解析】此处错将“文不加点”理解为了写文章不加标点的意思。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类似因误解意义而误用的成语还有:•1.明月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三)语义重复成语本身含有一定的意义,若不注意将成语与句子语义进行比照,有可能就会造成成语含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三种在考试中需要注意的语义重复情形:•1.倘若题干中已经出现了带有比喻性的成分,如“像”“如”等,一般就不再用选择带有比喻词成分的比喻性成语。
(少考)•2.某些成语不能与“令人”、“让人”搭配使用,因为其本身已经含有了“令人……”、“让人……”的意思,如“贻笑大方”、“动人心魄”等。
(少考)•3.有些成语中的某个语素已经包含了句子某方面的意思。
例题1:•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______的苦衷。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难言之隐• B.言不尽意• C.溢于言表• D.情非得已•。
•【答案】D。
•【技巧点拨】此题容易误选“难言之隐”。
“难言之隐”意为难以说出口的隐衷,•与后面的“苦衷”语义重复如2011年浙江余姚考题:•赵本山的小品真逗,连一向严肃的爸爸看了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解析:•“忍俊不禁”:“忍俊”,克制自己不外露;“禁”,忍住。
原指热衷于某事,不能克制自己,后指忍不住要发笑。
•很明显,“忍俊不禁”已经包含有“笑”这层意思,这就与后面的“笑起来”重复。
(四)逻辑脱节•使用成语应切合题干中论述的话题,如果在使用中背离了论述话题,就会造成语义逻辑上的脱节。
例题:湖南真题•说话,写文章,第一要简明扼要,做到_____ ;第二要朴素、自然,防止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言之成理矫揉造作• B.言简意赅矫揉造作• C.有的放矢言不由衷• D.言之成理拖泥带水••【答案】B。
•【技巧点拨】•“言之成理”强调的是合理性,•“有的放矢”是比喻说话做事要有针对性,•“言简意赅”强调语言的简洁准确,•第一空中只有“言简意赅”与“简明扼要”在逻辑上相切合。
同理,“矫揉造作”,恰好与“朴素、自然”相对应。
如2011年湖北恩施考题:•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小组通宵达旦工作到凌晨一点。
•解析:•“通宵达旦”意为整整一夜直到天亮。
•既然科研小组是通宵达旦工作,那么后面就不要说工作到凌晨一点。
•这里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相悖。
(五).搭配不当。
如2011年广西桂林考题:•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解析:“巧夺天工”,语出元赵孟《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夺”的意思是压倒、胜过。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
•这里用它来形容天然的奇山胜景,很明显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2011年江苏宿迁题•泗洪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解析:“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常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该句却用于描写“树木”,搭配不当。
(六)对象误用•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范围及对象缺乏了解,就极易扩大其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
成语的特定适用对象分为以下三类:• 1.只能用于形容个体或群体。
•如“莘莘学子”指很多学生;•“芸芸众生”指很多人。
2.专用于特定的人物关系之间。
•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指男女幼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破镜重圆”指夫妻;•“萍水相逢”用来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不能用来形容老朋友相遇;•“不期而遇”则表示认识的人意外地相遇。
3.适用的于某个类。
•如“洗心革面”的适用对象是人而不能是物;•“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而不能形容风景;•“汗牛充栋”形容的对象是书籍而不是人;•“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别出机杼”是指作品的出色、创新。
例题:(08浙江真题)•自张爱玲在大洋彼岸以自己独特的方式_____ 告别人世至今,张爱玲研究已经_____,海峡两岸三地出版的张爱玲传记、张爱玲研究专著和张爱玲评论汇编接连不断。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悄然蔚为大观、B.悄悄汗牛充栋C.悄然汗牛充栋D.悄悄蔚为大观••【答案】A。
•技巧点拨:•“汗牛充栋”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堆到屋顶。
它形容藏书非常多,不能用来形容“张爱玲研究”。
悄然和悄悄的区别•悄然的近义词:悄悄•区别:悄然表示的是一种姿态,而悄悄更倾向于形容动作。
•如:悄然离世、悄悄走开。
类似误用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⑽"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
•"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七)感情色彩颠倒、不合语境•成语的感情色彩是指成语所带有的感性上的表达色彩,很多成语都有褒贬之分,从而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倾向,与褒贬相对应的则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中性词。
•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若句子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便可根据成语的感情色彩快速排除干扰项。
(江苏扬州市试题)•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
•“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千方百计地谋算;是贬义词,用在同学身上不合适。
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去台湾和来大陆观光的旅客滔滔不绝,呈现出“两岸一家亲”的交往热潮。
•解析:“滔滔不绝”,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
”•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话多,连续不断。
•该成语用在此处与整个语境不符,应改为“络绎不绝”。
•气吞山河的三峡大坝在长江上作威作福,为长江流域的防灾及工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作威作福”是一个贬义词,原指妄自尊大,滥用权势,与后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褒义)感情色彩不一致。
(八)功能混乱•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
•比如有些成语不能单独使用,有些则能单独使用;•有些成语不能用于否定句,有些则只能用于否定句;•有些成语能用于被动语态,有些则不能用于被动语态等。
例题:•优秀的作家将及时听取读者的呼声,不断汲取读者的建议,写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广大读者_____ 的优秀作品。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喜闻乐见B.脍炙人口C.爱不释手D.津津乐道••【答案】A。
•技巧点拨:•“喜闻乐见”指很受欢迎。
“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文章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