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英国巨石阵参观史前文明的神秘之地

英国巨石阵参观史前文明的神秘之地英国巨石阵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遗址之一,位于英格兰南部的萨默塞特郡,被誉为史前文明的神秘之地。
这个巨大的石头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也让人不禁对古代人类的智慧和技术感到惊叹。
参观巨石阵让我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史前文明的神秘之处,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
一、巨石阵的历史背景英国巨石阵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建造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这个巨大的石头建筑群由巨大的立式石块和横贯其上的横梁组成,石块重达数吨,具有巨大的物理难度。
这个建筑群虽然有多个环状的内外环,但是其真正的用途和目的至今仍然不明确,这也增加了其神秘感。
二、探索巨石阵的奥秘1. 建造目的巨石阵的建造目的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有一种理论认为,它可能是一种宗教或仪式场所。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巨石阵的布局和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用于宇宙崇拜或仪式。
此外,巨石阵还可能用于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其他功能。
2. 建造者身份巨石阵是在史前时期建造的,没有留下记载,对于建造者的身份仍然成谜。
一些研究者认为,巨石阵的建造者可能是当地的原始农民或宗教领袖。
然而,也有一些理论认为,建造者可能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痕迹,这主要是因为巨石阵的建造难度超出了当时人类的技术能力。
三、巨石阵的文化意义1. 史前文明的智慧巨石阵作为史前文明的杰作,体现了他们卓越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巨石阵的巨大石块被搬运到远离产地的地方,并将其巧妙地布置成了精确的几何形状,这需要极高的工程和设计能力。
巨石阵的建造显示了古代人类对天文学、几何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2. 宗教信仰和神秘仪式巨石阵可能是古代人类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
其中的石头的布局被一些研究者解释为天文和宇宙启示,巨石阵的位置和方位与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古代人类对宇宙力量的崇拜。
此外,巨石阵可能还用于一些仪式活动,可能包括祭祀、宴会等。
英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经验与实践_以爱丁堡老城新城为例

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4 12:47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2068.TU.20150214.1724.016.html英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经验与实践——以爱丁堡老城新城为例朱蓉吴尧(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第一作者:朱蓉,女,1976年出生,博士,副教授。
E-mail:zhurongseu@自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签定至今已经有40多年的时间,目前已有190个国家加入了公约,共有160个缔约国的981处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包含759处文化遗产、193处自然遗产、29处复合遗产1。
可以说,作为一种广泛的国际行动,世界遗产可持续保护管理的意识和观念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不断推广,并深入人心。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与战争的破坏、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带来的快速城市化等多种主客观因素,都使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遭受到严重的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针对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项目对1/en/list世界文化遗产地原真性、完整性的严重影响、世界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监测和新建项目如何与文化遗产有机协调的问题也倍受国际遗产保护界的关注。
2作为遗产大国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先进国家,英国于1984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今已有28项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其中包括23处文化遗产、4处自然遗产和1处混合遗产。
这些世界遗产从南到北遍布全国,且内容范畴丰富,囊括了与宗教、王室历史、历史名城古迹、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等相关的多种类型(图1)。
英国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其各地区世界遗产地保护体系的建立各有特色,保护管理制度建设与各项具体措施已趋于成熟,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中,爱丁堡老城新城在长期的遗产保护发展过程中,其较为成熟的保护体系以及管理运作水平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并成为通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取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效益良性循环互动1995自然灾在二次大但作国王城堡和城墙、布莱尼姆宫、巴斯城、哈德良长城、威斯敏斯特宫、大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伦敦塔、坎特伯雷大教堂、圣奥斯汀教堂和圣马丁教堂、爱丁堡新旧城区、格林威治、奥克尼新石器时代遗址、百慕大群岛上的圣乔治镇及相关的要塞、卡莱纳冯工业区景观、德文特河谷工业区、新拉纳克、索尔泰尔、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海上商业城市利物浦等23处文化遗产,“巨人之路” 及其海岸、亨德森岛、戈夫岛野生生物保护区、多塞特和东德文海岸自然遗产4处和1处混合遗产圣基尔达岛。
英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英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一、英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英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由三个层次构成:古迹保护、登录建筑保护和保护区。
对城市的保护在立法立体中是作为保护区的一种情况来加以保护的。
古迹主要至那些一般没有具体用途、无人居住的历史遗产,如史前遗迹。
被选为法定保护的古建筑称为登录建筑,它的定义是“有特殊建筑艺术或历史价值,其特征和面貌值得保存的建筑物”,它们由国务大臣编成一个目录。
登录工作始于1944年,环境部的古建筑调查官员根据英格兰遗产委员会的建议,经过全国性的持续调查后推荐,最后经国务大臣批准公布。
1946年,政府将拟定的登录建筑的选定标准下达给环境部的调查官员,这些标准主要有四条: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群体价值、年代和稀有程度。
1967年的《城市文明法》将保护区定为“其特点或外观值得保护或予以强调的、具有特别的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区”。
该法要求地方政府提出行政辖区内的保护区,国家也有权超越地方政府直接把任何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建筑群列为保护区。
保护区的划分原则是有利于保护该区的特点和完整性,即地段的整体效果。
英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大强调历史古城,至1999年仅有四座历史古城:巴斯、契切斯特、切斯特和约克。
二、英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制度登录建筑登录建筑的保护管理主要依据的是1968年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登录建筑许可证”制度,用以防止未经批准而对登录建筑进行损坏和对建筑及历史特征的拆毁、改建、扩建行为。
登录建筑的拆毁、改建、扩建必须由业主向地方规划部门提出申请以获得许可证,规划部门在决定之前必须对此事进行公告并通知相关机构,于21天内检查并听取公众意见后作出决定;若为二级以上被列建筑,则需28天;拆毁则需一个月。
在修缮问题上,如果登录建筑状态很差,地方规划当局会发出“修缮通知”给业主或建筑使用者,明确规定出要做的工作,两月后不执行者当局可按市价收购。
任何未经同意而对登录建筑进行拆毁、改建、扩建的行为都被视为刑事犯罪。
英国旧工业建筑保护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对比

欧洲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中国保护理念的异同、影响与发展分析研究--论英国旧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对比及发展分析课程名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学院:建筑学院专业:2010级景观建筑设计01班姓名:陈睿指导教师:吴涛欧洲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中国保护理念的异同、影响与发展分析研究--论英国旧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对比及发展分析摘要: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可分为初始期、起步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并根据中国近代建筑特性将其分为承续型、影响型、早发型、后延型四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体现出传统承续与外来文化之双重影响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
同时,我们通过从文化生态学方面对英国工业建筑遗产的再生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在文化生态理念下的保护与再生模式,进而作为我国城市工业建筑遗产地改造研究的借鉴。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建筑遗产保护,对比,发展分析一、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发展阶段及方法1、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在中国,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可分为初始期(20世纪40 - 70年代) 、起步期( 1986—1992年)和发展期(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
(1)初始期: 20世纪40 - 70年代梁思成先生于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在“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论及中国近代建筑,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中国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首次较具规模的研究。
1958年10月,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进行的建筑“三史”全国调查及资料编辑工作,以其成果《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 , 为高等学校提供了这一学科领域的参考教材。
1960年8月,全国“第四次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根据《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缩编的《中国建筑史》第二册《中国近代建筑简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于1962年10月正式出版。
(2)起步期: 1986—1992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活跃, 尤其是对在近代 (1840—1949)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引起的思想动荡极为关注。
对比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和城市规划。

对比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和城市规划。
对比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国和英国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和城市规划。
虽然两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建筑与城市规划在历史上都受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1. 古代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历史悠久,是一个有着悠久宗教文化的国家。
在古代,佛教、道教、儒教等一系列宗教文化相继兴起,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形成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些著名的佛教和道教建筑,如峨眉山的峨眉寺、南阳的嵩阳书院等,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2. 地域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遗产还具有地域特点。
在不同的地方,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古迹,如广东岭南建筑、北京的故宫、厦门鼓浪屿等,这些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英国的历史文化遗产1. 古罗马遗产的影响英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着古罗马文化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的很多建筑仍然留存并继续使用至今,例如巨石阵和伦敦塔桥。
2. 文化转型期的影响英国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工业革命时期都曾经历文化转型期。
在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下,英国的建筑风格逐渐进行了转变。
布里斯托尔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就是这个时期英国建筑的代表作。
中国的城市规划1. 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上,许多城市的规划和布局都是受到古代文化的影响。
例如南京城的中心位置是紫禁城,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其他城市的惯用布局,以政治、文化中心为核心向外发展。
2. 外来文化的影响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受到欧洲城市规划的影响。
例如上海黄浦江左右两岸建起了许多欧洲式建筑,使得整个城市布局呈现出现代化的风貌。
英国的城市规划1. 工业革命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英国的城市规划在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城市变得更加集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意义的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
这些城市在规划时重视城市的发展效率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保护。
英国的古建筑保护

英国的古建筑保护英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其中古建筑作为国家身份和历史的重要象征,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和保护。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英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本文将探讨英国古建筑保护的背景和意义,历史起源,现状问题,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英国古建筑保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1818年,英国成立了首个古建筑保护组织——古建筑保护协会,旨在防止对古建筑的不当开发和破坏。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保护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种保护组织和法案纷纷涌现,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尽管有这些法律和组织的保障,英国古建筑仍面临着严重的损坏问题。
其中,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等都是主要原因。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英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积极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包括实施预防性保护、修缮和维护、以及推广古建筑旅游业等。
英国古建筑保护的成果非常显著。
通过多年的努力,许多古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缮,得以完整地传承给后代。
这些古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英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此外,古建筑保护还对经济发展、旅游业的推动以及社区凝聚力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望未来,英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保持古建筑原貌的实现对其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将成为未来古建筑保护的重要课题。
此外,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未来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英国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英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只有通过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我们才能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于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积极作用。
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加强保护措施的改进和创新,以实现古建筑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存。
古建筑木结构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文化遗产。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英国经验_以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为例

1846年7月30日,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在阿尔伯特船坞(Albert Dock)揭幕典礼上曾大声赞美:“我曾耳闻利物浦的伟大,但亲眼目睹才知道它的伟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1] 此后40多年,船坞曾经繁荣一时。
19世纪末由于海上贸易的衰退,船坞经营逐渐走入了低谷,最终逃脱不了被关闭的命运。
但是,1980年代,在英国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开发热潮下,阿尔伯特船坞看到了新的希望。
1980年,随着梅西河海事博物馆的开幕,阿尔伯特船坞重新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图1、2)。
1. 历史演变英国建筑历史学家柏瑞克·纽金斯(PatrickNultgens)曾在《建筑的故事》(The Story ofArchitecture)一书中将阿尔伯特船坞誉为“工业建筑的杰作之一”[2,3]。
这足以证明该船坞在世界建筑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孕育了利物浦的梅西河(Mersey)是一条潮汐河,河水涨退落差很大,必须在沿岸修建人工码头来确保通行船舶的安全。
19世纪初,梅西河沿岸修建了大大小小50多个船坞码头。
1839年,船坞工程师杰西·哈特利(Jesse Hartley,1780-1860)提出在原有盐屋船坞的西侧修建一个更为先进的船坞的建议[4]。
于是便有了今天在梅西河上见证了利物浦150多年历史的阿尔伯特船坞(图3)。
1.1. 繁荣阿尔伯特船坞是世界上第一个围合的耐火码头,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水力液压机械开闭船坞门并吊装货物的船坞码头[4]。
码头仓库的容量大概25万t,货物装卸快速,先进的连续通道系统和合理的货物保值系统,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货物的新鲜,这些都让世界各地的商船络绎不绝[4]。
1.2. 衰败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和造船技术的飞速发展。
阿尔伯特船坞旨在服务小型帆船的入船口和泊位无法停靠大型的有桨汽轮,加上局限的外部空间和无法扩充的仓库容量,使得船坞经营在1890年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国外古建筑保护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伦敦塔桥(Tower Bridge)位于英国伦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它始建于1886年,是一座具有独特风貌的钢铁结构桥梁。
塔桥不仅是伦敦的象征,也是英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塔桥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修复问题。
二、法律框架为了保护塔桥这一古建筑,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古建筑和纪念物保护法》(Ancient Mon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Areas Act 1979):该法案规定了古建筑和纪念物的保护措施,要求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保护。
2.《规划法》(Planning Act 2008):该法案规定了规划审批程序,要求在规划审批过程中充分考虑古建筑的保护。
3.《建筑法规》(Building Regulations):该法规规定了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标准,要求对古建筑进行修复时遵守相关规定。
三、案例描述2009年,伦敦塔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以下是此次修复工程的案例描述:1. 修复原因由于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塔桥的钢结构部分出现了严重的腐蚀现象。
如果不及时修复,塔桥的结构安全将受到威胁。
2. 修复方案在修复过程中,工程团队遵循以下原则:(1)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结构: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留塔桥的原有结构和风貌。
(2)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针对塔桥的腐蚀问题,采用先进的防腐技术和材料,确保修复效果。
(3)保护周边环境:在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
3. 修复过程(1)防腐处理:对塔桥的钢结构进行防腐处理,包括清洗、除锈、涂装等工序。
(2)结构加固:对塔桥的承重结构进行加固,确保其安全性。
(3)表面修复:对塔桥的表面进行修复,包括修复裂缝、剥落等。
4. 修复成果经过修复,伦敦塔桥焕然一新,其结构安全得到保障,同时也恢复了原有的风貌。
此次修复工程得到了英国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游客的一致好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19世纪英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o 吉尔伯特·斯科特的创作实践
•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 设计的教堂
•斯科特强调修复工作应保护 各阶段不规则的形式和风格, 让历史建筑体现出生长与变化 的特点,建筑最老的部分一定 要被保留为建筑的原始素材, 将不适合的部分移走。
•斯科特在实践中不免采取了 两种方法:保持建筑的主要风 格或恢复到中世纪建筑的成熟 期,使建筑形态异常纯净。
o 大旅行中的英国人
•“大旅行”也称为 “教育旅行”。“大 旅行”的意义除了浪 漫主义情怀外,更在 于欧洲特别是意大利 罗马的古迹、灿烂文 明开启了英国人的心 智,也促进了英国本 民族文化传统的总结。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19世纪英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o 独有的风景如画传统
•在古典美学之外,“风景 如画”为世界带来了新的美 学标准。并引发了“真实性” 的讨论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引言
•英国建筑概览(1485~1914)
•英国坐落在欧洲的西北角,它 是一个岛国,海岸线蜿蜒曲折, 体现了整个国家与海洋无比亲密 的关系。海洋对英国而言不是陆 地的中断反而是与外界交往的主 要通道,通过海洋,英国曾获得 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从14世纪晚期至16世纪中期英国流 行一种“垂直风格”,它代表着符合 英国民族审美观念和阴霾气候特点的 建筑风格: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引言
o 近代开端
•成为历史转折 期“垂直风格” 标志作品之一, 它摆脱了欧洲大 陆以尖顶拱门, 玫瑰花窗为代表 的哥特形式,体 现出完全英格兰 化的建筑特点, 成为一种珍贵的 颇具民族性的文 化遗产。
•1841年普金在《尖券或基督建 筑的真实原则》一文中提出了关 于建筑的两个论点:
•1~建筑要便于建造,符合比例
•2~建筑的装饰应该服从结构需 要
•这些“真实性”的讨论在欧洲“风 格性修复”横行的时代成为重要理 论指导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19世纪英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o 英国产生“风格性修复”的背景
•圣潘卡拉斯火车站旅馆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19世纪英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o 学术活动与保护政策的诞生
•剑桥国王学院礼拜堂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引言
o 工业革命的召唤
•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 会上帕金森设计的水晶宫
PPT文档演模板
•巨大的玻璃体熠熠发光, 装配化的刚和玻璃技术受 到成百万人的瞩目,造成 科学和艺术观念上的强烈 震撼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引言
o 19世纪末的社会改革与建筑演进
•1898年10月霍华德发表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 和平道路》
•1903年莱斯沃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花园城 市
•1904年莱斯沃斯花园城市聘请了名师帕克和欧文设计 总图,内有公园、商业、农业带、工业和居住区等,充 分挖掘了土地价值,塑造了低密度、林荫浓郁、花园遍 布的舒适居住环境,这在20世纪堪称令人称道的标准。
•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不断地新建、翻建与重建 1840s~1960s成为英国历史建筑修复最多的时代。
•1841~1868年出版的《教堂建筑者》成为重要的建筑参考杂志之一。 不过期刊未涉及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仅对教堂形态、装饰进行描述, 时间大多定格在普金倡导的哥特复兴时期。
•汹涌澎湃的修复热潮与缺乏整修的统一标准构成强烈矛盾,大量 历史信息在修复中丧失,造成古迹难以弥补的损失。
•由此历史上爆发了一场“风格性修复”和“真实性建筑遗产保护2
19世纪英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o “风格性修复”与“反修复”之争
•1、勒·杜克与“风格性修复”
•勒·杜克在建筑维护中强调保持建筑结构、 外表和风格完整性的修复,他指出修复 (restoration)一个建筑不是维护它、修理 它或是重新装饰它,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 表达,哪怕它在历史瞬间中从未出现过,或 者是仅被规划过,但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修建 而成的部分也可能根据建筑师的考察重新建 立起来。
•古罗马最早将读写技能,宗教 传统输入英国。英国是第一个进 入工业革命的国家,这一文明的 源起与发展体现了英国非凡的建 筑创造能力。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引言
o 近代开端
•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建筑不强调高耸, 立面造型横竖对比,线条清晰,形态非对 称,室内彩色玻璃窗采光充裕开敞明亮, 独创了如华盖般的伞拱顶,它用整块石材 雕刻成尖形放射状的玫瑰装饰,应力集中 在中心再经由壁柱释放。
•勒·杜克强调形式的纯净,任何影响整体建 筑艺术形象的细小部分均为其所不容。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19世纪英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o 普金和拉斯金与“反修复”
•“反修复”观点强 调建筑即使破败不 堪也不能改动。
•普金设计的 哥特教堂细部
•英国古迹保护的先驱是威廉·莫里斯,他提出了保守性整修的观点:修复不 应定格在特定风格,而应建立在对存量评估的基础之上,模仿历史风格会造 成古迹真实性的丧失,新旧应有所区别;估计要日日勤于维护,要将真实材 料原样原址保存。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结构导视图
•上篇:19世纪英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中篇:保护伦敦 •下篇:感悟与反思
•大旅行中的英国人 •独有的风景如画传统
•英国产生“风格性修复”的背景 •“风格性修复”与“反修复”之争
•学术活动与保护政策的诞生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19世纪英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PPT文档演模板
浅析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
19世纪英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o 吉尔伯特·斯科特的创作实践
•斯科特与勒·杜克一样对钢铁构筑物很着迷, 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中主动顺应技术发展的时代 优势,创造性的设计了圣潘卡拉斯火车站旅馆, 它成为伦敦建筑的一座历史丰碑。
•但这个哥特风格造型、内部却钢筋铁骨的 建筑一出现便与人们的传统印象相去甚远, 曾被诋毁为形象丑陋无比。近十五年来,斯 科特的作品价值逐步受到肯定,英国本土掀 起了一股保护其作品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