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子产为政》原文及翻译
子产为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子产为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子产为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子产在郑国执政,整顿了国家的政治秩序,虽暂时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经过较长时间后,人民得到好处,子产受到歌颂。
下面我们来看看子产为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借鉴。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
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
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
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
④封洫:田界。
子产为政原文及注释

子产为政原文及注释
《子产为政》的原文为:
子产为政,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
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而告冯简子,使断之。
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这篇文章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讲述了郑国大夫子产的为政之道。
以下为部分注释:
-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
-冯简子:郑国大夫。
-子太叔:即公孙段,郑国大夫,子产的兄弟。
-公孙挥:郑国大夫。
-裨谌:郑国大夫。
-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辞令:外交辞令。
-适野:到野外。
-应对:答对。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执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子产为政》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子产善于选拔人才、知人善任的政治才能,以及他处理国家事务时的深思熟虑和谨慎果断。
这篇文章反映了子产的治国理念和为政风范,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左传 子产为政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左传|子产为政》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左传|子产为政》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子产为政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
夫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
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
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
④封洫:田界。
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
⑥舆人:众人。
⑦褚:储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克救也克:能够。
B、郑伯如晋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鄙:边远的地方。
6、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C、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7、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⑥德,国家之基也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⑧夫令名,德之舆也A、⑧②B、⑥⑤C、①③D、⑦④、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8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子产论政宽猛原文及翻译

子产论政宽猛原文及翻译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①:“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②。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③,则多死焉。
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④。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⑤,尽杀之。
盗少止⑥。
仲尼曰:“善哉!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⑦;猛则民残⑧,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⑨,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⑩。
’施之以宽也。
‘毋从诡随,以谨无良。
式遏寇虐,惨不畏明(11)。
’纠之以猛也。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12)。
’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
布政优优,百禄是遒(13)。
’ 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14):“古之遗爱也(15)!”【译文】郑国子产患病,对子太叔说:“我死后,你一定会执掌国政。
只有有德行的人能够用宽和的政策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不如严厉的政策。
火猛烈,百姓远远看到就会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 水性柔弱,百姓轻慢而玩弄它,就会有很多人死在水里,所以施行宽政难度大。
”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太叔执掌政事,不忍心施行猛政而用宽政。
郑国出现很多盗贼,聚集在萑苻泽中。
太叔后悔了,说:“我如果早点听从他老人家的,不至于弄成这个局面。
”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泽里的盗贼,全部杀了他们。
盗贼稍止住了。
孔子说:“好啊! 政策宽和百姓就会怠慢,怠慢了就要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它。
政策严厉百姓就会遭受摧残,受了摧残再施行宽和的政策。
用宽和调剂严厉,用严厉调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
《诗经》说:‘百姓已经很辛劳,大概可以让他们稍稍安康。
赐恩给中原各国,以此安定四方。
’这是说施行宽和的政策。
‘不要放纵欺诈善变的人,以约束不良之徒。
应当遏止侵夺与暴虐,他们从来不害怕严明的法度。
’这是说要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偏差。
‘安抚边远地方,柔服邻近地区,来安定巩固我君王。
子产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子产者,春秋时之贤臣也,孔子称之为“古之遗爱”,其政绩卓著,故后人传颂其事。
今译其《论政》一篇,以飨读者。
原文:子产曰:“政者,民之命也。
是以圣王重之,不敢轻也。
故其任者,必择贤能,使司之。
是以天下治而民安。
吾闻之,善政者,民之父母也;善教者,民之师友也。
是以明君之政,必先教而后政,教成而后治,治成而后安。
是以圣人曰:‘教民必先于政。
’”译文:子产说:“政治,是民众生命的依托。
因此,圣明的君王重视它,不敢轻视。
所以,担任政治职务的人,必须选择贤能之人,让他们来管理。
因此,天下才能得到治理,民众才能安居乐业。
我听说,善于治理政治的人,就像是民众的父母;善于教育的人,就像是民众的师长和朋友。
因此,明智的君王的政治,一定是先教育民众,然后才进行治理;教育成功之后,才能治理得当;治理得当之后,民众才能安居乐业。
因此,圣人曾经说过:‘教育民众必须在政治之前。
’”注释:1.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姓公孙,名侨,字子产。
2. 圣王:指古代的贤明君王。
3. 贤能:有才能、有德行的人。
4. 司:管理、掌管。
5. 天下治:国家治理得好。
6. 民安:民众安居乐业。
7. 善政者:善于治理政治的人。
8. 民之父母:民众的父母,比喻善于治理政治的人关心民众如同父母。
9. 善教者:善于教育的人。
10. 民之师友:民众的师长和朋友,比喻善于教育的人教导民众如同师长和朋友。
11. 明君之政:明智君王的政治。
12. 教民必先于政:教育民众必须在政治之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此篇《子产论政》论述了政治与教育的关系,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子产认为,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民众的福祉,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教育。
只有通过教育,民众才能明理知法,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与民众的安居乐业。
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政治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子产文言文翻译

子产曰:“为政之道,在于仁爱,而不在于严刑峻法。
夫仁者,人心之所向,政之根本也。
故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末,以信为用,以和为贵。
”译:子产说:“治理国家的道理,在于仁爱,而不在于严厉的刑罚和严酷的法律。
仁爱,是人心所向往的,是政治的根本。
所以君子以仁爱为根本,以礼仪为末节,以诚信为应用,以和谐为宝贵。
”又曰:“治国之道,在乎安民,而不在乎劳民。
民者,国之根本,政之基也。
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民安则国强,民困则国危。
”译: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在于安抚民众,而不在于使民众劳苦。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政治的基础。
所以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稳固了,道路自然生成。
民众安宁则国家强大,民众困苦则国家危险。
”子产曰:“礼,国之四维也。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人之事,斯为陋。
是故,礼也者,所以正身也,所以正家也,所以正国也,所以正天下也。
”译:子产说:“礼仪,是国家的四项支柱。
礼仪的应用,和谐为最贵。
古代圣王的道路,以此为美。
小人的行为,以此为陋。
因此,礼仪,是用来端正自身的,是用来端正家庭的,是用来端正国家的,是用来端正天下的。
”又曰:“夫礼者,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是以先王制礼,不敢不敬,不敢不畏。
夫礼也者,所以正身也,所以正家也,所以正国也,所以正天下也。
”译:又说:“礼仪,是用来治理国家,稳定国家,安排民众,利于后代的。
因此,古代圣王制定礼仪,不敢不敬重,不敢不畏惧。
礼仪,是用来端正自身的,是用来端正家庭的,是用来端正国家的,是用来端正天下的。
”子产曰:“夫政者,民之命也。
民者,政之本也。
故君子务民之本,而不务民之末。
务民之本,则民安矣;务民之末,则民乱矣。
”译:子产说:“政治,是民众的生命。
民众,是政治的根本。
所以君子致力于民众的根本,而不致力于民众的末节。
致力于民众的根本,那么民众就会安宁;致力于民众的末节,那么民众就会混乱。
”子产之言行,皆以仁爱为本,以礼仪为辅,以诚信为用,以和谐为贵。
春秋鲁国-左丘明《郑子产相国》原文、译文及注释

春秋鲁国-左丘明《郑子产相国》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郑子产相国春秋鲁国-左丘明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
子大叔美秀而文。
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
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適野,使谋可否。
而告冯简子,使断之。
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北宫文子所谓有礼也。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
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
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製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製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子皮曰:“善哉!虎不敏。
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我,小人也。
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
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
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今而后知不足。
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
”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子产论政宽猛文言文翻译

子产论政宽猛文言文翻译子产在郑国执政,他曾经对郑国的国君说:“政事之难在于宽松和严厉之间的适度。
过于宽松则会导致懈怠,过于严厉则会导致怨恨。
所以,一个明智的国君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国家,以仁爱来安抚百姓,以礼法来规范行为,以诚信来取信于民。
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社会和谐。
”这段话表明了子产对治理国家的看法。
他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宽松和严厉之间的平衡,避免过度偏向任何一方。
过度的宽松会导致人民的懒散和无纪律,而过于严厉则会伤害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引发怨恨和反抗。
因此,一个明智的国君应该注重道德、仁爱、礼法和诚信等价值观,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促进人民的福祉。
原文:子产对郑君曰:“政之善者,宽猛如循环。
太过则怠慢,不及则暴虐。
是以君子避人之祸,不使人任其咎也。
夫惟以德以礼,则无所不堪将事矣。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则得人矣。
”翻译:子产对郑国的国君说:“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像自然界的循环一样,不断调整宽松和严厉的政策。
如果政策过于宽松,人民就会变得懒散和无纪律;如果政策过于严厉,人民就会感到不公和怨恨。
因此,一个明智的国君应该注重道德和礼法,避免过度偏向任何一方。
只有通过道德和礼法来规范行为,才能使人民接受并执行政策。
因此,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的选择。
要想得到优秀的人才,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素质。
只有通过修身、修道和修仁等途径,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注重逻辑清晰、语义明确。
通过这段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子产的政治思想和对治理国家的看法。
除了这段翻译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一步探讨子产的政治思想。
首先,子产注重道德、仁爱、礼法和诚信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子产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只有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子产还强调了君主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良好素质的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子产为政》原文及翻译
左传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
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
取我田畴而伍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
文中加’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
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
④封洫:田界。
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
⑥舆人:众人。
⑦褚:储藏。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
子产说:
“(他
太)年轻,不一定行。
”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
让他去学着
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
是要(做)利于他(的事)。
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
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
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
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
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
(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
(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去卩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
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
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
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
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
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
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
的耕地而征收田税。
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
”到了三年,又歌唱道:
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
子产死了,谁来继位?”。